第七十六章
    也先贴木儿率领的三十万蒙古大军一夜间在沙河溃逃的消息迅速传遍朝廷内外。元惠宗得到上报后痛心疾首,但又无可奈何,急忙下旨诏还也先贴木儿,命中书平章蛮子前去代领其兵。同时听从丞相脱脱建议,诏命察罕贴木儿(也叫李察罕)和李思齐整军围剿红巾军,又命四川行省、江浙行省、江西行省、河南江北行省等组织军队合击各路红巾军。
    李思齐得到也先贴木儿溃逃朱仙镇的消息后,叹息道:“国家如此用人,岂有不败乎。”得到朝廷命令他可以恣意行事,剿灭红巾军的诏命后,觉得机会来了,他可以借机扩充势力了。
    正当李思齐策马扬鞭迅速占领元军失地时,有一对人马打上门来,令他大吃一惊。来者是一支近百人全副武装的队伍。他们头戴黑色古怪的铁盔,身穿奇异的黑色铁甲,人人肩背长箭,手拿宝剑,显得威武雄壮。
    这队铁甲人不像朝廷的军队,也不是红巾军,他们来自哪里,究竟想干什么?
    和这支队伍短暂交手后,李思齐发现他们训练有素,阵法奇特,个个武功高强,不是等闲之辈。他就急命手下士兵住手,亲自走出队伍和这帮铁甲人交涉。
    李思齐骑在马上拱手施礼高声道:“你们是何方军队?为何要与我们作对?”
    铁甲人中一位年长者回答道:“我们是来自秦岭山中的法家护法队,是专门来维护法令秩序,要回天下奇书《武穆遗书》的。”
    李思齐心里想到:又是为了《武穆遗书》而来的武林人,他们是怎么知道《武穆遗书》被我拿到手的啊?
    李思齐继续问:“前辈尊姓大名?我这里实没有你们要找的《武穆遗书》。”
    年长者铁甲人说:“我姓秦,名立商。《武穆遗书》在你手里的消息早已传遍天下,岂能瞒住我等。你若好好的把《武穆遗书》交给我们。我们就此离去,绝不在为难你。”
    李思齐笑着说:“久仰秦前辈大名,我真没有《武穆遗书》。江湖传言是空穴来风。你们不要相信这些。没有,我怎么交给你们。你们法家护法队该不可能不讲道理吧?”
    原来眼前的这支铁甲人队伍正是从秦岭深山中秦村走出来的法家护法一队队员,年长者秦立商就是秦村五位公大夫之一。秦立商带领这近百人的队伍一路伸张正义,报打不平,终于找到了李思齐。因为陕南武林人士传言李思齐在石门中拿走了岳飞所著的《武穆遗书》,秦立商就发誓要完璧归赵,把《武穆遗书》夺回去,放回秦岭山中。
    看到李思齐不承认,秦立商也认为在预料之中。好东西谁愿意拱手让人呢?由于李思齐得到《武穆遗书》的过程是光明正大的行为,秦立商也不好对他采取过分强硬的手段。
    秦立商劝说道:“李思齐,你也是个顶天立地的汉子。你带领乡人赶走乱民,维护朝廷法令秩序是值得我们法家人钦佩的。你已是朝廷命官,要《武穆遗书》,对你也没有多大的价值。况《武穆遗书》被我们的祖先藏在秦岭深山中,自有他们的道理。就让《武穆遗书》作为我们汉人的宝贵财富继续留在秦岭深山中吧。给我们的后代留下这笔财富是无与伦比的功劳。你把这本宝书拿在手里,不但给你惹来无穷的麻烦,还有可能被蒙古人利用来镇压我们汉人。谁轻孰重,你认真想想吧。”
    李思齐从言语间感到秦立商是个忠厚的老者。他处处为自己着想。但李思齐不愿放弃《武穆遗书》,因为《武穆遗书》对他的帮助实在是太大了,太及时了。
    李思齐认真地对秦立商说:“秦前辈。晚辈实没有得到《武穆遗书》,我至今连这本书是什么样子的都不知道。那些传言都是虚妄之言。如果你能找到目击证人,证明我拿了《武穆遗书》,我当以死谢罪。”
    秦立商看到李思齐态度认真坚决,心里也就有些孤疑。对于李思齐在秦岭深山中石门内得到《武穆遗书》的江湖传言,秦立商曾经多方求证,但一直到现在都没有找到亲见的证人。经核实都是些道听途说的传言。
    对于李思齐这个人,秦立商来河南江北行省已经一个多月了,到处都听到百姓们说他的好。他的行侠仗义,大义疏财等。秦立商心里也就有些佩服这个年经人。李思齐依靠自己取得了今天的成就。他不依附与朝廷,也不与红巾军同流合污。他走自己的路。这些事迹秦立商很感兴趣。他觉得李思齐就是在践行他们法家:保持本色,始终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等法则。
    秦立商对着围观的所有人说:“我们法家绝对不会冤枉一个好人,放走一个坏人的。鉴于李思齐一贯的良好表现,我相信他不会说谎的。就让我们以观后效,通过未来来证明真假吧。”说完,秦立商带领众铁甲武士离开人群,向远处走去。
    李思齐高喊着:“秦前辈请留步,可否到在下家中一叙,品茶深谈啊。”
    秦立商远远的说:“不必了,后悔有期!”
    前来找事的铁甲人们走了,李思齐心里没有半点轻松和喜悦。一种内心说谎的自责和对秦立商对自己初次见面的信任使自己深深内疚。难道我堂堂七尺男儿,就这样面对天下武林侠义之士吗?
    在以后和红巾军的作战中,李思齐展现出了超强的军事才能,红巾军在他的攻击下节节败退。好在,李思齐并不急着攻打红巾军主力,给红巾军了喘息的机会。
    刘福通曾对刘六说:“李思齐是个帅才,不是在蒙古人的压榨下,他发挥的更好。我们今后要防备他,不要轻视他。”
    朝廷没有给李思齐一兵一卒,他的数万军队都是自己招募和训练出来的。
    在李思齐又占领了几个城池后。一伙武林人又打上门来,让他头疼不已。
    这伙武林人声势浩大,有二百多人。有来自漠北天山的天山派、昆仑派。湖广行省武冈县的金枪门,四川行省青城派。甘肃行省陇西白陀山庄,江浙行省黄山派,本行省相州汤阴县的岳家帮,汝州香山寺的武僧等。
    对于这些频频找上门来的江湖武林人士,李思齐不想动用兵力杀掉他们,那样就会引起天下武林公愤,自己明枪易躲,暗箭就难防了。但令他苦恼的是。一时也没有什么较好的办法,来打发走他们。
    这些武林人交际面广,几乎天下各地都有联系,可以说他们牵一发而动全身,天下都有他们的弟子和朋友。他们不怕死,不惧权势,为了目的可以使用各种江湖手段,有些还非常残忍和下三烂。从他们的言谈举止看不出他们是属于武林正派,还是邪派。是是非非往往就在他们的谈笑间。
    李思齐只能以礼相待,把他们请进中军大帐。耐心的给他们做解释。
    李思齐对天山派掌门杨无影说:“杨掌门,我们去年中秋节不是见过面吗?这次你又是因何而来?”不等杨无影回答,李思齐又向众位武林人士深施一礼道:“各位武林前辈、掌门、侠士别来无恙。有话请慢慢说。啥事情都讲个理字,我愿听诸位高见。”
    白陀山庄庄主黑无尘道:“跟你有什么话可说的。诸位武林同道,大家不如同结一致,共同对付这厮,夺回《武穆遗书》可否?”
    汤阴岳家帮帮主岳尘道:“不可,我们是来要回《武穆遗书》的,不是专门来对付李思齐的。李思齐得到《武穆遗书》也是天有奇缘,与他本人没有什么过错。我们只能好好协商,以理服人啊。”
    昆仑派金虚子道:“话虽如岳帮主所说。但李思齐很难对付。我们只能强取了。”
    黄山派掌门缥缈道人说:“贫道是不赞成强取的。李思齐现有两万多大军,我们打得过他吗?既然他请我们进来了。我们就应该好好谈谈。”
    金枪门掌门杨照金说:“我想李思齐大人也是通情理之人,我们不必着急。听他如何说。”
    香山寺月印方丈说:“大家还是心平气和地谈谈,能谈拢当然是好事。”
    天山派掌门杨无影、青城派掌门张大春默不作声,在观察着大家的表情。
    李思齐让执勤兵士给大家搬来椅子,请大家都坐下,并让兵士们给大家一一斟上茶水后,才高声说道:“诸位武林前辈、武林侠士,你们风尘仆仆来到这里不容易,我请你们喝茶了。你们或许是听了武林传言,说我拿走了《武穆遗书》。你们来就是想要回这本书的,对吗?可我实话告诉你们,我并没有拿到真正的《武穆遗书》,我无意间得到的一本所谓的《武穆遗书》,其实是一本书画作品集。”
    众武林人士听到后大哗。大家纷纷议论着:“不可能,怎么是一本书画作品集?别是这小子偷换了,蒙我们吧。”
    白陀山庄庄主黑无尘大骂道:“李思齐,你放狗屁。你这个不要脸的,胡说什么。”
    昆仑派“昆仑三老”之一的玉虚子也骂道:“李思齐你胡说什么,你把我们当傻子吗?今天你不交出《武穆遗书》就杀了你。”
    他们的高声叫骂声惹怒了一位少年,只见他从人群中飞身一跃,轻轻落在了黑无尘的身边,伸手一拳,出手如电,重重的打在了黑无尘的脸上。黑无尘防备不及,痛得嗷嗷大叫,嘴里牙血马上流出来。白陀山庄众弟子看到师父被打,纷纷拔剑舞刀向那少年扑去。那少年赤手空拳,左冲右突,招术奇特,只几个回合,白陀山庄众弟子就七倒八歪的被打倒在地上,那里是那少年的对手。
    众人看得眼花缭乱,目瞪口呆。黑无尘拔出三尺长剑向那少年连环三剑刺来,招招狠毒,众武林人士不禁为那少年担心。岂料那少年轻轻一跃,飞出丈外,手腕一翻。腰中挎着的宝剑早已出鞘,一把寒光闪闪的宝剑几乎同时向黑无尘刺来。“好快的剑法!”人群中一声喝彩。许多武林人士根本就没有看清楚那少年是如何拔出剑来的。“身法也很快。”有武林人士接着赞道。
    那少年一招化解黑无尘三剑,一把宝剑使得出神入化。黑无尘只有招架之力,竟无还手之功。双方大战不到十个回合。黑无尘的宝剑被那少年打落地下,黑无尘彻底失败了。堂堂陇西白陀山庄庄主竟不到十个回合就被那少年战败,黑无尘顿时自觉颜面扫地,无地自容。
    众武林人大惊,一时间竟无人敢在上前挑战。
    “昆仑三老”之一的银虚子高声问道:“小子,你从哪里来的?报上名来?”
    那少年并不做声,视众武林人如草芥。
    众武林人有些生气,心想:好狂傲的少年。
    正当大家为那少年气恼之时。天山派掌门杨无影走出人群,大声说道:“我知道他是谁?”。众武林人马上鸦雀无声,齐刷刷看着杨无影。杨无影叹息道:“自古英雄出少年,此话果然不虚。”汤阴岳家帮帮主岳尘急道:“杨掌门,少卖关子,快说他是谁?”杨无影朗声道:“明月剑派无极老人账下弟子,姓张名天明。”“张天明,武林中没有听说过啊。无名小子!”有武林人嘲笑道。
    “此言差矣,谁说武林中没有名气的人就不是武林英雄?”李思齐站起身高声问到。
    杨无影也接口道:“这少年可不好惹,他是刚刚出师门的。未来前途无量啊!”
    香山寺月印方丈问杨无影道:“杨掌门,你莫非和这张天明有交情,不然为何知道的这样清楚?”
    杨无影哈哈大笑道:“若论交情是有的。去年中秋节。我带领弟子们夜战李思齐,就在他的府上认识了这少年——张天明,他还是李思齐的同门师兄。”
    众武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来张天明是来帮助师弟李思齐对付他们的。
    大家开始吵吵嚷嚷,要和张天明比试。
    杨无影喝到:“请大家不要吵了,吵有什么用。看我的徒弟如何收拾他。”
    杨无影想借机在众武林人中树立威信,为天山派在江湖中的威名再增加几分。
    杨无影话刚落,从天山派的队伍中就飞出两个雪白的身影,向张天明杀去。
    众武林人定睛细看。原来是两名白衣白裤的蒙面女子。她俩身材高挑、曼妙,举止优雅。出剑迅速有力。
    张天明见来着是两名蒙面白衣女子,出招奇快。自不敢大意,急忙一剑拨开两剑,同时左手随身体向两名女子面部攻取,只几招就把那两名女子脸上戴着的面罩扯了下来。
    张天明高声道:“既是来挑战,就应露出真面目,报上名来,我剑下不杀无名之鬼。”
    那两名天山派女弟子突然间被张天明撤下面罩,都有些大惊失色,再看到众人齐刷刷向她们脸上盯视,立马害羞的脸上红云灿灿,只得停止了进攻,尴尬的立在张天明的面前。
    “昆仑三老”立马激动的嗷嗷大叫,玉虚子说:“杨掌门,你有这样漂亮的女弟子,怎么不早让她们现身出来。”
    张天明看到眼前这两名白衣女子果然长得冰清玉洁,绝色生香。他暗思道:“去年中秋节在师弟思齐家见到杨掌门率领的几名女弟子,她们蒙着面,在月光下也看不甚清楚,没想到她们是如此漂亮!”
    杨无影得意的对众人说:“她们俩是我的女儿,江湖人称“天山双骄”。这次我带她们出来,就是要在江湖中历练历练。”
    张天明问眼前的这两位绝色美人,贵姓名谁?
    天山飞雪道:“我叫天山飞雪,这是我的妹妹天山雪莲。”
    “飞雪,雪莲,名字很好听啊。”张天明夸奖道。
    天山飞雪看到眼前这位年龄和自己相仿的少年长得鼻直口方,浓眉大眼,身材魁梧,英俊高大,还武艺高强,心里就有些喜欢。她故意愤怒的说:“好你个张天明,敢欺负人,看我的剑如何收拾你。”说完给妹妹雪莲使眼色,两人双剑合璧齐齐向张天明杀来。
    张天明看到两人剑法精妙,也使出明月剑派“七十二招剑法”还击。三人腾挪闪跳,剑花四射,人们看得大呼过瘾。
    众人从“天山双骄”的剑法中看出她们武功根基不差,在武林中也算得一等一的高手。会看的看门道,不会看的看热闹。看着眼前两名绝色美女和一名英俊少年频频过招,许多武林人高兴的手足舞蹈。
    张天明使出七剑过后,看到依然没有伤到“天山双骄”丝毫,心里就对她们顿生爱意。
    天山飞雪接过张天明七剑后,她发现自己已经爱上了张天明,心里开始有了秘密。
    天山雪莲虽然也对张天明有好感,但对爱情她还没有思考到,她只觉得姐姐飞雪今天行动有些古怪,剑法也没有平时的辛辣和快速了。
    杨无影创造这天下独有的“天山合璧剑法”,目的就是合两人之力,战对手于出其不意。但今天天山飞雪显然不愿伤及张天明,“天山合璧剑法”也就发挥不了它的巨大威力了。
    李思齐从双方的你来我往中早已看出端倪,他害怕伤着师哥,又想借机拉拢天山派,所以就在张天明使出第七剑后,急忙上前来阻止,大呼:“助手。”
    看到师弟要求住手,张天明只得跳出丈外,停止进攻。天山飞雪早已有不愿伤及张天明的想法,借机马上收回宝剑。天山雪莲也只得停手。
    李思齐对众武林人高声说道:“诸位,我得到的《武穆遗书》是一本假书,确实是一本书画集。大家不信,我可以拿出来让你们看。”
    李思齐也是没有办法。去年中秋节,天山派掌门杨无影带领弟子夜闯自己家,师父无极老人说漏了嘴,承认他得到一本《武穆遗书》。今天杨无影和众弟子又前来,他无法再说没有,只好以李代桃了。
    众武林人也想看看李思齐耍什么花招,就要求他拿出来,让大家看。
    李思齐轻轻从衣袖内拿出一本古书,展开封面,上面豁然出现《武穆遗书》四个大字。众人马上屏住呼吸细看。
    李思齐轻轻翻开每一页,果然书页上都是书画作品,哪有什么武林秘籍和枪法、阵法内容啊!
    众武林人愕然,半信半疑。
    张月明乘师弟给大家看《武穆遗书》的机会,飞身拉着天山飞雪的手跑出军营,一路向密林中奔去。
    奇怪的是,天山飞雪不但没有反抗,而且自己的手紧紧的握着张天明,心里涌出丝丝甜意。(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


秦岭秘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秦岭少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秦岭少侠并收藏秦岭秘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