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阳镇,总兵府。
    费纯匆匆走进来,将大帽往桌子一甩:“又回来一批流民,闹着要分地呢。”
    “这是好事啊,”赵瀚高兴道,“之前打仗闹得太凶,老百姓都被官兵吓跑了。别看咱们有半县之地,丁口还不足五万人,须得多叫回来一些才行。”
    “粮食,粮食不够啊!”
    费纯的职务是督理钱粮,他郁闷道:“萧氏献土之后,许多地主都跟着学。他们的地倒是分出来了,可他们的钱粮却没抄走。从府城跟来的游民,从安福、泰和回来的流民,这些人手里都没粮食,连种子都要向官府借。本地佃户也没什么存粮,马上就是青黄不接的时节!”
    费纯越说越焦躁:“你还要办恁多学校,还给学童提供午餐。除了武兴镇之外,各镇的镇长和户科科长,都跑来找我要粮。我到哪儿变粮食出来?”
    “哈哈,”赵瀚起身给费纯倒茶,笑着安抚道,“稍安勿躁,急也急不来。”
    费纯喝了一口热茶,润润嗓子说:“学校得停下来,就算实在要办,也须等夏粮征收之后再说。”
    “什么都能停,学校不能停。”赵瀚说道。
    办学校真不需要太多钱粮,全是7—12岁的孩童,勉强可算四年义务教育。
    如今赵瀚治下只有四万多人(12岁以上),7—12岁的适龄学童仅3000多,每天一顿午饭能吃多少?一个月也才消耗200石。
    而且,教书内容以识字为主,对老师的要求也很低,无非大面积普及蒙学而已。
    四五个老师,就可以教一个镇。
    书本笔墨也消耗不多,用白垩土当粉笔,在黑木板上写字教学。学生有钱的自备笔墨,甚至在自家读书,根本看不上公学。没钱的家庭,父母用头发制作毛笔,学生蘸水在木板上练字。
    只要有心气儿,办法总比困难多!
    真正的粮食消耗,是大量流民、游民和佃户,得靠赵瀚借粮才能存活。
    费纯捧着茶杯暖手,情绪渐渐平静下来,他说:“还有一个法子,那就是向地主征粮!”
    赵瀚问道:“咱们的存粮,还能坚持多久?”
    “之前我还很乐观,觉得能坚持到夏粮收割,”费纯说道,“可回乡的流民越来越多,照这个趋势下去,三月份就得粮荒,顶多能坚持到四月。”
    赵瀚仔细思考片刻,说道:“那就向地主借粮。”
    “借粮?直接征粮便是!”费纯负责督理钱粮,他可不想今后有粮了,还要把粮食还给地主。
    “你听我说,”赵瀚表情严肃道,“既然这些地主听话,老实把土地交出来,咱们就不能言而无信。一口唾沫一个钉子,说什么就是什么,这些地主才会安稳,才不会有朝不保夕的担忧。”
    费纯问道:“真要借粮?”
    赵瀚点头道:“改天把庞先生他们都叫来,咱们建立一个粮行。”
    “粮行是什么?”费纯疑惑道。
    赵瀚解释道:“就是咱们建仓库,把粮食屯起来。谁都可以往里面存粮,按月支付给他们利息,借粮的农民也得支付利息。但必须是低息,不能放高利贷!”
    费纯试图理解:“比方我是地主,我把粮食存在粮行,过几个月能取出来,还能得到粮行给的利息?”
    “对,就是这样。”赵瀚说道。
    “唉哟,我的哥哥,”费纯顿时脑壳疼,“存储粮食是有消耗的,老鼠要来啃,米虫也来啃,还可能受潮发霉。存粮进来还拿利息?我不收保管费都算给面子!这是一笔亏本买卖!”
    赵瀚笑道:“现在是存粮借粮,今后可以存钱借钱。”
    “钱庄?”费纯眼前一亮。
    赵瀚点头:“也可以叫银行。”
    明代钱庄,源自正统年间,主要做白银、官钱、私钱的兑换业务。
    嘉靖年间,私钱泛滥,朝廷禁止铜钱兑换业务,全国的钱庄大范围倒闭。
    万历初年,重新允许钱庄的存在。甚至,遍布全国的钱庄,实质成为官钱的发行终端——朝廷铸造铜钱,钱庄用银子买钱,帮助朝廷把新钱发行到市场。
    发展到崇祯年间,钱庄已经跟后世的银行非常相似。
    大型钱庄,已出现异地汇兑业务,汇票甚至具备信用流通功能(类似支票)。
    而在广大农村,则出现无数的兑钱铺或钱米铺,银子、铜钱、粮食可以进行有效兑换。
    赵瀚说道:“钱米铺,不能掌握在地主手里,咱们得趁机拿过来。”
    “人手不足啊!”费纯叫苦道。
    这是个技术活,银子、铜钱都有成色优劣,非得有资深老师傅把关不可。
    赵瀚笑道:“所以先开设粮行,等做大了再经营钱庄。你带人,挨家挨户去借粮,借多少粮都写清楚,给这些地主签发票据,承诺夏粮收获以后,就可以连本带利归还。今后农民借粮,也一律到粮行来借。当务之急有二,一是度过粮荒,二是树立信用。”
    费纯顿时头大无比,只想立即返回铅山,老老实实做费家的奴仆。
    他手底下就没多少识字的,储存粮食的仓库也奇缺,还他娘的要去找地主借粮?
    “总镇,李先生求见!”
    “快请!”
    赵瀚猛然大喜,他跟庞春来交流过,知道李邦华是多厉害的人才。
    亲自出门把李邦华迎进来,赵瀚又给老先生倒茶,问道:“孟暗先生可是想家了?”
    李邦华懒得绕弯子,直接问道;“你打算什么时候攻略州府?”
    “两三年之内。”赵瀚说道。
    李邦华又问:“占据江西之后,准备攻打哪个省?”
    赵瀚回答说:“福建和广东。”
    “不去打南京?”李邦华的表情有些玩味。
    赵瀚好笑道:“我打南京作甚?就算能打下来,也会变成天下第一号反贼。”
    李邦华说道:“你若能独占江西,早就是天下第一号反贼了。”
    “不一样的,”赵瀚辩解道,“只要我不打南京,不去碰江浙一带,甚至不碰湖广,朝廷的首要征讨目标,就肯定是西北那些流贼。崇祯皇帝若敢调集大军征剿江西,半年之内打不下来,流贼和鞑子就能攻破京师!”
    这个说法,李邦华非常认同。
    江西距离北京太远,而流寇和鞑子又太近。崇祯只要脑子还清醒,就得先把江西放一边。
    李邦华又问:“占据福建和广东之后呢?”
    赵瀚回答道:“巩固三省地盘,开海贸,练火器。若是有空,把广西也收了。”
    李邦华突然起身,在房里走来走去,似乎在思考着什么,又似乎在纠结着什么。
    来回踱步好半天,李邦华问道:“你觉得朝廷能剿灭流寇吗?”
    赵瀚回答说:“流寇就像韭菜,割了一茬又长一茬。山西、陕西连年大灾,朝廷还在继续征收赋税,农民哪里能活得下去?除非把两省农民全部杀光,否则流寇永远都剿不干净。”
    事实上,北方的某些情况,比赵瀚想象中更加严重!
    崇祯还没登基,北方就已经烂透了。
    天启七年,吴应箕曾记录他的见闻,大致内容如下——
    出河南真阳县城,连续走了四十里,沿途田亩全部抛荒,地里长的都是杂草。
    吴应箕问车夫:“本县的土地,像这样抛荒的有多少?”
    车夫回答;“十有八九。息县那边要好得多,抛荒的土地只有四五成。”
    来到驿站,吴应箕又问驿卒:“本县百姓为何不种地?”
    驿卒回答:“本县多养马户,马政徭役严苛。服役者不能承担,只能逃往他乡。人不在了,赋役还在,官府施行连坐法。一户连坐十户,邻居连坐完了,又连坐亲戚。富户交钱应役,穷人只能逃跑,全县都逃得差不多了。”
    吴应箕感到非常奇怪:“逃跑之前,为何不卖地呢?”
    驿卒回答:“马政徭役,会转给田主。本县田亩,无人敢买,只能抛荒。”
    然后又说起其他苛政,再论及本地官员。从知县到知府,很多不是进士出身,多为贡举买官而来,上任之后立即盘剥,否则很难收回买官的成本。
    一个富裕大县,被搞得八成以上土地抛荒!
    非但佃户过不下去,自耕农和小地主都得逃跑。而那些大地主,也不敢侵占土地,粮食收成还不够承担马政徭役。
    因此,当西北流寇进入河南,很多河南百姓也自发起义。
    不是被裹挟的,而是自发起义!
    山西同样如此。
    在陕西流寇进入山西之后,短短半年时间内,山西本地的起义军数量,就已经远远超过陕西。
    这种情况,李邦华怎会不知道?
    朝廷很多官员都知道!
    李邦华拿出一封信件,交给赵瀚说:“你派人去吉水谷村,把信交给我的父亲。”
    赵瀚高兴道:“一定办妥!”
    “说吧,让我做什么。”李邦华直来直去道。
    “正好有件棘手的事情,”赵瀚把缺粮状况说明,拱手作揖道,“向富户借粮之事,就拜托先生了。他们暂时不太信任我,想必先生出马应该没有问题。”
    李邦华笑道:“聪明人都会信。你若是不想归还粮食,那还借什么?直接抢就可以了。”
    除了向地主借粮,赵瀚还想找官府借粮。
    泰和、安福两县,都有流寇、流民存在,官员和士绅皆如履薄冰。
    那就让他们筹集钱粮,赵瀚负责把流民带走——赵瀚得了粮食和人口,流民可以安居乐业,官府和士绅不再担惊受怕。
    不是双赢,而是三赢,多么划算的买卖!

章节目录


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王梓钧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王梓钧并收藏朕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