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二章 敲响门阀的丧钟(下)求首订
事实上刘协的所谓改革之法,他在南阳的时候就已经在开始琢磨了,本来打算回许都之后慢慢改的,结果没想到跑徐州来搞来了。
而理所当然的,这是一套组合拳。
当第一本书籍成功的印刷出来之后,世界,便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刘协一封急诏送回了许都交给了荀彧,命朝廷发明旨,将朝廷控制区的,所有士族的所谓家学,必须上缴一份上来,用以刊行天下。
当然,听说你们荀家对尚书的研究很深,作为尚书令,请令君为天下士人做表率,第一个上缴家学。
也请颍川士族作为天下表率,不要违抗朝廷的命令。
哼哼,荀家和颍川士族现如今都是朝廷的中流砥柱,我这样欺负你们,你们肯定会不满,到时候,肯定就会像历史上一样,重新投入曹操的怀抱啊。
至于收上来的,乱七八糟的各家家学么,呵呵,刘协又任命孔融为总编纂,负责把这些交上来的家学什么的去芜存菁,重新编纂一番,一定要整出一本创世神书出来,就叫建安大典。
正好,陈群不是提议要改孝廉么,到时候孝廉选完了进京考试,就考这建安大典上的内容。
如此一来,天下士子一定会日夜捧读建安大典,哼哼,我不但要把你们的家学给收上来,还要把你们的根给你们抛了,你们的家学我虽然留着,但除了吃灰之外肯定也没人会翻了。
天下世家想必全都恨死自己了吧?
这还不算,刘协还命令陈群连夜回京,任太学令,帮助贾诩一道办理太学及郡学事宜,不但太学要扩大招生规模,学习建安大典,凡是人口过百万的大郡,也要开设一个郡学,用来学习建安大典。
入学人选么……还不能让一般的世家子弟进来,这个口子得给朕的关的死死的,这样才能狠狠的得罪他们。
嗯,就让宿卫和禁卫来填补吧。
凡是自己身边的宿卫,干满两年就放出去,去学习建安大典,学成后自动拥有孝廉身份,只要通过朝廷的考试,就可以外放地方去做官或者是吏。
如此一来这天下人几乎都学到知识,所谓的知识垄断,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知识垄断不存在,所谓的世家,自然也就会愈来愈走向衰落,能跟他们竞争孝廉的人也自然会越来越多。
这些世家还不联合起来逼朕退位?
荀彧和杨彪两个人肯定得联合起来投向曹操反他啊,这样的话,自己肯定也会被天下士子唾弃,背负骂名,这样的话,刘备肯定也会背离自己而去的吧?
这样的话,如果禅让袁术失败,自己也可以重新再禅让给曹操。
我可真是一个小天才呢。
随着糜家印刷工厂的开始建设,事实上大汉朝军功的晋级已经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模式:
屯田之兵立下功勋,可以进入禁军成为职业士兵,成为职业士兵之后读书识字,学习算数,之后去郡学进一步学习建安大典。
之后就可以外放做小吏或是小县县丞之类的,就算是正式踏足官场了。
而那些士族豪强,以及勋贵之后,则可以想办法进入宿卫,在皇帝身边站岗三年或是立下功勋,就可以进入太学,学成之后一样获得孝廉的身份参加朝廷的统一考试。
从中央到地方,朕这回连最基础的亭长都要攥在自己的手里。
就不信你们这还不反!
然而…………
四天之后,天子的诏令传回尚书台,传到了荀彧的手里。
而在看到诏令内容,以及印刷术的神奇之后,荀彧却是仰天长叹了一声:此真万世之法啊!
然后又看到上面说,让他作为尚书令做出表率,让他交出他们荀家的尚书及相关独家注解之后……
“我荀家何德何能,竟让天子如此恩重,如此善待啊!彧,必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陛下重整河山,树万世之基业。”
说罢,荀彧大礼跪拜,对着徐州的方向三跪九叩了起来。
同样作为司马府曹缘留守于许都的荀悦诧异道:“文若这是何意,我……莫非是没看懂其中的深意不成?交了家学,咱们荀家何以立身?”
荀彧起身道:“你这脑子反应的有点慢了,天子这封诏书之中的深意,你,没看明白么?”
“这个么……似乎是明白,又并不是那么透彻,还请文若解惑啊。”
“也罢,其实这道理并不难,你只要稍微多想一想,其实也能想到,不过我还是跟你说了吧,天子的意思是将天下士族的家学全都收集起来,在去芜存菁编成所谓的建安大典,供天下人学习,此乃万世之功业啊。”
“是啊,这印刷术配合天子改良的造纸之术,果然是神奇,只是……这天子明明是一视同仁,如此做法,怕是这天下大部分的士家都要烟消云散了。”
“你也说了,是大部分,剩下的一小部分,可是要随着天子一起名垂青史,铸万世基业的。”
见荀悦还是一副似懂非懂的模样,荀彧索性将话说得透彻了些道:“咱们家的立身之本是什么?”
“当然是尚书啊。”
“以尚书为例,整本尚书一共也才两万多个字,两万多个字,换算成故事画本,都不够讲半天的,咱们凭什么就能以此来作为立身之基?”
“自然是咱们荀家世世代代为这本只有两万多字的尚书所批下的几十万字的注!这里面全都是咱们荀家历代先贤环海沉浮一生的心血啊!天子要咱们交的,当然不可能是只有两万多字的原版尚书”
“我再问你,整个大汉王朝有多少个家族是研究尚书的?谁家还能没个几十万字的注解呢?这些注解咱们虽然没看过,但想来,必然与咱们家的注解有重复的地方,也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你说,他孔融编纂大典之时,将要以谁的为准?”
荀悦也是聪明人,一点就透:“啊,我明白了,天子这次可是有名诏,让咱们家最先交家学,如此一来,大汉其他研究尚书的士家就只能吃咱们荀家的剩饭了,如此只需二三十年,提起尚书就只有咱们荀家了,咱们荀家将成为这方面的权威啊!”
“另外这建安大典再怎么大,也终究是受体量限制的,这考试,将来注定会是越考越难,到时候这尚书的解释权,岂不是尽在咱们荀家的手里?到时候咱们荀家岂不是要和孔家一样,代代出大儒了?天子意欲以考试的方法来选贤,可考试是人来考的,总要有人出题有人判卷,有人来评判学问,这……咱们家岂不是也要成门阀了?”
荀彧点了点头,道:“天子不喜门阀,咱们这种门阀和袁、杨这种不同,或许应该叫学阀才比较合适,天子此策,当真是深谋远虑的万世之法啊,他是在告诉天下士族,先来的吃肉,后来的喝汤,至于那些投效的晚,后来都赶不上的,呵呵,那就,灰飞烟灭吧。”
而理所当然的,这是一套组合拳。
当第一本书籍成功的印刷出来之后,世界,便已经彻底改变了模样,刘协一封急诏送回了许都交给了荀彧,命朝廷发明旨,将朝廷控制区的,所有士族的所谓家学,必须上缴一份上来,用以刊行天下。
当然,听说你们荀家对尚书的研究很深,作为尚书令,请令君为天下士人做表率,第一个上缴家学。
也请颍川士族作为天下表率,不要违抗朝廷的命令。
哼哼,荀家和颍川士族现如今都是朝廷的中流砥柱,我这样欺负你们,你们肯定会不满,到时候,肯定就会像历史上一样,重新投入曹操的怀抱啊。
至于收上来的,乱七八糟的各家家学么,呵呵,刘协又任命孔融为总编纂,负责把这些交上来的家学什么的去芜存菁,重新编纂一番,一定要整出一本创世神书出来,就叫建安大典。
正好,陈群不是提议要改孝廉么,到时候孝廉选完了进京考试,就考这建安大典上的内容。
如此一来,天下士子一定会日夜捧读建安大典,哼哼,我不但要把你们的家学给收上来,还要把你们的根给你们抛了,你们的家学我虽然留着,但除了吃灰之外肯定也没人会翻了。
天下世家想必全都恨死自己了吧?
这还不算,刘协还命令陈群连夜回京,任太学令,帮助贾诩一道办理太学及郡学事宜,不但太学要扩大招生规模,学习建安大典,凡是人口过百万的大郡,也要开设一个郡学,用来学习建安大典。
入学人选么……还不能让一般的世家子弟进来,这个口子得给朕的关的死死的,这样才能狠狠的得罪他们。
嗯,就让宿卫和禁卫来填补吧。
凡是自己身边的宿卫,干满两年就放出去,去学习建安大典,学成后自动拥有孝廉身份,只要通过朝廷的考试,就可以外放地方去做官或者是吏。
如此一来这天下人几乎都学到知识,所谓的知识垄断,自然也就不存在了。
知识垄断不存在,所谓的世家,自然也就会愈来愈走向衰落,能跟他们竞争孝廉的人也自然会越来越多。
这些世家还不联合起来逼朕退位?
荀彧和杨彪两个人肯定得联合起来投向曹操反他啊,这样的话,自己肯定也会被天下士子唾弃,背负骂名,这样的话,刘备肯定也会背离自己而去的吧?
这样的话,如果禅让袁术失败,自己也可以重新再禅让给曹操。
我可真是一个小天才呢。
随着糜家印刷工厂的开始建设,事实上大汉朝军功的晋级已经有了一个十分清晰的模式:
屯田之兵立下功勋,可以进入禁军成为职业士兵,成为职业士兵之后读书识字,学习算数,之后去郡学进一步学习建安大典。
之后就可以外放做小吏或是小县县丞之类的,就算是正式踏足官场了。
而那些士族豪强,以及勋贵之后,则可以想办法进入宿卫,在皇帝身边站岗三年或是立下功勋,就可以进入太学,学成之后一样获得孝廉的身份参加朝廷的统一考试。
从中央到地方,朕这回连最基础的亭长都要攥在自己的手里。
就不信你们这还不反!
然而…………
四天之后,天子的诏令传回尚书台,传到了荀彧的手里。
而在看到诏令内容,以及印刷术的神奇之后,荀彧却是仰天长叹了一声:此真万世之法啊!
然后又看到上面说,让他作为尚书令做出表率,让他交出他们荀家的尚书及相关独家注解之后……
“我荀家何德何能,竟让天子如此恩重,如此善待啊!彧,必将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陛下重整河山,树万世之基业。”
说罢,荀彧大礼跪拜,对着徐州的方向三跪九叩了起来。
同样作为司马府曹缘留守于许都的荀悦诧异道:“文若这是何意,我……莫非是没看懂其中的深意不成?交了家学,咱们荀家何以立身?”
荀彧起身道:“你这脑子反应的有点慢了,天子这封诏书之中的深意,你,没看明白么?”
“这个么……似乎是明白,又并不是那么透彻,还请文若解惑啊。”
“也罢,其实这道理并不难,你只要稍微多想一想,其实也能想到,不过我还是跟你说了吧,天子的意思是将天下士族的家学全都收集起来,在去芜存菁编成所谓的建安大典,供天下人学习,此乃万世之功业啊。”
“是啊,这印刷术配合天子改良的造纸之术,果然是神奇,只是……这天子明明是一视同仁,如此做法,怕是这天下大部分的士家都要烟消云散了。”
“你也说了,是大部分,剩下的一小部分,可是要随着天子一起名垂青史,铸万世基业的。”
见荀悦还是一副似懂非懂的模样,荀彧索性将话说得透彻了些道:“咱们家的立身之本是什么?”
“当然是尚书啊。”
“以尚书为例,整本尚书一共也才两万多个字,两万多个字,换算成故事画本,都不够讲半天的,咱们凭什么就能以此来作为立身之基?”
“自然是咱们荀家世世代代为这本只有两万多字的尚书所批下的几十万字的注!这里面全都是咱们荀家历代先贤环海沉浮一生的心血啊!天子要咱们交的,当然不可能是只有两万多字的原版尚书”
“我再问你,整个大汉王朝有多少个家族是研究尚书的?谁家还能没个几十万字的注解呢?这些注解咱们虽然没看过,但想来,必然与咱们家的注解有重复的地方,也有互相矛盾的地方,你说,他孔融编纂大典之时,将要以谁的为准?”
荀悦也是聪明人,一点就透:“啊,我明白了,天子这次可是有名诏,让咱们家最先交家学,如此一来,大汉其他研究尚书的士家就只能吃咱们荀家的剩饭了,如此只需二三十年,提起尚书就只有咱们荀家了,咱们荀家将成为这方面的权威啊!”
“另外这建安大典再怎么大,也终究是受体量限制的,这考试,将来注定会是越考越难,到时候这尚书的解释权,岂不是尽在咱们荀家的手里?到时候咱们荀家岂不是要和孔家一样,代代出大儒了?天子意欲以考试的方法来选贤,可考试是人来考的,总要有人出题有人判卷,有人来评判学问,这……咱们家岂不是也要成门阀了?”
荀彧点了点头,道:“天子不喜门阀,咱们这种门阀和袁、杨这种不同,或许应该叫学阀才比较合适,天子此策,当真是深谋远虑的万世之法啊,他是在告诉天下士族,先来的吃肉,后来的喝汤,至于那些投效的晚,后来都赶不上的,呵呵,那就,灰飞烟灭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