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机营的火器作坊近来愈发的加班加点了,这是唐辰逸来了之后才了解到的情况。
大明在骑兵上是胜不过鞑靼部的,所以想要出奇制胜,火枪是极为关键的一点,朱棣经过前两次的失败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火器的赶制不可马虎,唐辰逸非得自己亲自来盯着些才能放心。
所以他近来隔三岔五的就要来看看,作坊很多,他要每一个都尽量照顾到。
时不时的还得照顾一下众人得感受来激励一下他们。
好在如今火器得研发专门由柳溥来负责了,不然他真是要忙的焦头烂额了。
饶是如此,柳溥经常冒出来的一些想法,也让唐辰逸烦恼不已。
不过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火枪得研发是极其得困难的,会发现许多的问题,而他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得想办法去改进,最后生产出实物来。
将空洞得图纸变为切实可行的利器,壮大大明!
他经常来作坊,竟然也逐渐看出了门道,比如说熔炉怎么升高它的温度,模具的改进,每一个器械的厚度……
等等一切都可以再精进一些,从而提升效率和质量。
他渐渐的越来越赶到力不从心了,特别是自己逐渐干瘪的腰包。
皇帝老子也不说给自己点补贴,还是朱瞻基那家伙,根本是一毛不拔的主儿!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虽然每天的成果都不显著,但是经年累月这么下去,迟早有一天,会有足以改变大明的神器现世!
……
到了东宫,唐辰逸便得知了一些事情。
朝廷跟鞑靼刚派来的使者交换了国书,但是很显然的是双方并没有达成友好的共识,所以现在京城的肃杀之气是越来越浓郁了。
唐辰逸甚至已经感觉到一些不同寻常的气氛了。
自从瓦剌和兀良哈,到之前的鞑靼都对大明先后称臣之后,大明和漠北的贸易便一直存在,这就是互市了。
但是后来瓦剌和兀良哈还好,唯独鞑靼又自立门户出去,他们自然不想看着两外的两个朋友跟大明的友好贸易继续下去,更不愿看着是敌非友的一方逐渐坐大起来。
于是,大明和漠北的贸易就这么逐渐萧条了下来。
鞑靼派来的使者显然是太过狮子大开口了,以至于内阁和六部乃至皇帝的态度都出奇的一致,而且还加强了边镇的戒备。
阿鲁台狼心不死,大明自然不可能给他们一丁点儿的好处。
其实大明一直以来对待自己的籓臣还是很不错的,你要来投靠我,那我就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你,想要赏赐?
大明的丝绸、茶叶、珠宝、瓷器等等都是上好的,而且也是他们需要的。
当然同时大明也需要他们的彪悍战马。
既然你给脸不要脸,那就也别怪我将你的腿打折!
如今的边镇更像是一个铁打的牢笼,只等着阿鲁台跳进来,不过他也很聪明,只是骚扰,并不攻打。
唐辰逸此时看着朱瞻基拿来的内阁的公文,实在是想笑,这其中多是冠冕堂皇之话和搪塞敷衍之言,不得不说,这些内阁大学士们都是一群人精了。
无论是文笔还是构思都是上佳。
朱棣这次还特意让刚刚赐封的忠勇王金忠来作了前锋,也不知是处于对他的信任或者是试探,又或者是二者皆有。
当然也不排除是为了彰显朱棣对于漠北诸部的厚待,给他们做个榜样。
不过唐辰逸相信朱棣会有能力将一切的事情都算计好,再说了身边的杨荣和金幼孜也不是吃素的。
朱高炽来了之后,见唐辰逸看得出神,便笑着说道:
“哈哈哈,辰逸也对这些感兴趣?”
唐辰逸便急忙放下,讪讪道:
“额……随便看看,跟几位老臣学习一下。”
朱高炽便点点头,这倒是好事,无论是处事的老练还是一些经验之谈都对他有着莫大的帮助。
唐辰逸此人本身的眼界颇高,倒是保不准在一些谨小慎微之处有些不足,多看看这些东西也没坏处。
一旁的朱瞻基便过来笑着说道:
“嘿嘿嘿,爹,你这趟进宫爷爷跟你说什么了?”
朱高炽便眉头一皱,显然并不想说。
趟辰逸心里隐隐有一些的猜测,朱高炽和朱棣的性子相差很大,所以有时候难免在意见上会有分歧。
当然最后都是朱棣说了算。
摇了摇头,朱高炽便转而说道:
“阿鲁台犯边,大同守将言奏其弑主虐人,违天逆命,造成了重大的边境祸患,皇上如今已经彻底拿了主意了!”
两人相视一眼,心头一震,看来马上就能看到征讨檄文了。
唐辰逸见朱高炽难看的脸色就知道劝阻无果了,思索了片刻,说道:
“殿下,连番几次的调兵,相比皇上也厌倦了,大明虽是地大物博,厚德载物,但其边不容鞑靼荼毒,昔时文帝曾经说过犯汉边,不姑息,大明亦是如此!”
朱高炽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本身性子是极为和善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喜欢打打杀杀的,有伤和气。
唐辰逸说的他自然清楚,但是仍然心里不是很赞同兵戈相见。
一旁的朱瞻基最是了解他爹的性子了,过来拉着他的胖手,语重心长的说道:
“爹,忠言不可拒,逆贼不可纵,边患不可坐视,用兵之名不得避!这都是爷爷教我的,爹你为何明明比谁都知晓道理,但是就是不愿意去做呢?”
朱高炽摇了摇头,他有自己的打算,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些朱棣和朱瞻基都不懂,知他者唯士奇也。
在许多人的理解里,国家就是土地,然而他在的世界里,国家就是百姓。
一朝天子一朝臣,然而百姓还是那些百姓。
只要有人,你就能随时东山再起,君不知昔时西楚霸王项羽虽不占天下一二,却也能靠着三千子弟来亡秦?
而占据天下疆土的大秦失了民心,就此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朱高炽之所以被称为仁宗,便是因为他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宽厚仁爱之心吧?
大明在骑兵上是胜不过鞑靼部的,所以想要出奇制胜,火枪是极为关键的一点,朱棣经过前两次的失败显然也认识到了这一点。
火器的赶制不可马虎,唐辰逸非得自己亲自来盯着些才能放心。
所以他近来隔三岔五的就要来看看,作坊很多,他要每一个都尽量照顾到。
时不时的还得照顾一下众人得感受来激励一下他们。
好在如今火器得研发专门由柳溥来负责了,不然他真是要忙的焦头烂额了。
饶是如此,柳溥经常冒出来的一些想法,也让唐辰逸烦恼不已。
不过这也是不可避免的事情,火枪得研发是极其得困难的,会发现许多的问题,而他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得想办法去改进,最后生产出实物来。
将空洞得图纸变为切实可行的利器,壮大大明!
他经常来作坊,竟然也逐渐看出了门道,比如说熔炉怎么升高它的温度,模具的改进,每一个器械的厚度……
等等一切都可以再精进一些,从而提升效率和质量。
他渐渐的越来越赶到力不从心了,特别是自己逐渐干瘪的腰包。
皇帝老子也不说给自己点补贴,还是朱瞻基那家伙,根本是一毛不拔的主儿!
日子就这么一天天的过去,虽然每天的成果都不显著,但是经年累月这么下去,迟早有一天,会有足以改变大明的神器现世!
……
到了东宫,唐辰逸便得知了一些事情。
朝廷跟鞑靼刚派来的使者交换了国书,但是很显然的是双方并没有达成友好的共识,所以现在京城的肃杀之气是越来越浓郁了。
唐辰逸甚至已经感觉到一些不同寻常的气氛了。
自从瓦剌和兀良哈,到之前的鞑靼都对大明先后称臣之后,大明和漠北的贸易便一直存在,这就是互市了。
但是后来瓦剌和兀良哈还好,唯独鞑靼又自立门户出去,他们自然不想看着两外的两个朋友跟大明的友好贸易继续下去,更不愿看着是敌非友的一方逐渐坐大起来。
于是,大明和漠北的贸易就这么逐渐萧条了下来。
鞑靼派来的使者显然是太过狮子大开口了,以至于内阁和六部乃至皇帝的态度都出奇的一致,而且还加强了边镇的戒备。
阿鲁台狼心不死,大明自然不可能给他们一丁点儿的好处。
其实大明一直以来对待自己的籓臣还是很不错的,你要来投靠我,那我就好吃好喝的伺候着你,想要赏赐?
大明的丝绸、茶叶、珠宝、瓷器等等都是上好的,而且也是他们需要的。
当然同时大明也需要他们的彪悍战马。
既然你给脸不要脸,那就也别怪我将你的腿打折!
如今的边镇更像是一个铁打的牢笼,只等着阿鲁台跳进来,不过他也很聪明,只是骚扰,并不攻打。
唐辰逸此时看着朱瞻基拿来的内阁的公文,实在是想笑,这其中多是冠冕堂皇之话和搪塞敷衍之言,不得不说,这些内阁大学士们都是一群人精了。
无论是文笔还是构思都是上佳。
朱棣这次还特意让刚刚赐封的忠勇王金忠来作了前锋,也不知是处于对他的信任或者是试探,又或者是二者皆有。
当然也不排除是为了彰显朱棣对于漠北诸部的厚待,给他们做个榜样。
不过唐辰逸相信朱棣会有能力将一切的事情都算计好,再说了身边的杨荣和金幼孜也不是吃素的。
朱高炽来了之后,见唐辰逸看得出神,便笑着说道:
“哈哈哈,辰逸也对这些感兴趣?”
唐辰逸便急忙放下,讪讪道:
“额……随便看看,跟几位老臣学习一下。”
朱高炽便点点头,这倒是好事,无论是处事的老练还是一些经验之谈都对他有着莫大的帮助。
唐辰逸此人本身的眼界颇高,倒是保不准在一些谨小慎微之处有些不足,多看看这些东西也没坏处。
一旁的朱瞻基便过来笑着说道:
“嘿嘿嘿,爹,你这趟进宫爷爷跟你说什么了?”
朱高炽便眉头一皱,显然并不想说。
趟辰逸心里隐隐有一些的猜测,朱高炽和朱棣的性子相差很大,所以有时候难免在意见上会有分歧。
当然最后都是朱棣说了算。
摇了摇头,朱高炽便转而说道:
“阿鲁台犯边,大同守将言奏其弑主虐人,违天逆命,造成了重大的边境祸患,皇上如今已经彻底拿了主意了!”
两人相视一眼,心头一震,看来马上就能看到征讨檄文了。
唐辰逸见朱高炽难看的脸色就知道劝阻无果了,思索了片刻,说道:
“殿下,连番几次的调兵,相比皇上也厌倦了,大明虽是地大物博,厚德载物,但其边不容鞑靼荼毒,昔时文帝曾经说过犯汉边,不姑息,大明亦是如此!”
朱高炽虽然知道这个道理,但是他本身性子是极为和善的,换句话说就是不喜欢打打杀杀的,有伤和气。
唐辰逸说的他自然清楚,但是仍然心里不是很赞同兵戈相见。
一旁的朱瞻基最是了解他爹的性子了,过来拉着他的胖手,语重心长的说道:
“爹,忠言不可拒,逆贼不可纵,边患不可坐视,用兵之名不得避!这都是爷爷教我的,爹你为何明明比谁都知晓道理,但是就是不愿意去做呢?”
朱高炽摇了摇头,他有自己的打算,所谓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这些朱棣和朱瞻基都不懂,知他者唯士奇也。
在许多人的理解里,国家就是土地,然而他在的世界里,国家就是百姓。
一朝天子一朝臣,然而百姓还是那些百姓。
只要有人,你就能随时东山再起,君不知昔时西楚霸王项羽虽不占天下一二,却也能靠着三千子弟来亡秦?
而占据天下疆土的大秦失了民心,就此湮灭在历史长河中。
朱高炽之所以被称为仁宗,便是因为他无所不包,无所不容的宽厚仁爱之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