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战文书传布海内外,文官们本来以为之后能够插手了,可是没有。就和赵昕之前设计的那样,由曹讽,田达义,宋巡与樊圣四人各率千人由邕州路出征,他们并无统属关系,约为先入华闾城者为帅。
华闾城,丁朝和前黎朝在此设都(970-1010),距离升龙城仅一百余里,李公蕴迁都升龙城后这里改为长安府。
其实从名字来看,就能够看出李公蕴的野心,上一个叫长安的地方可是唐朝的都城,小小华闾城,竟然也敢与长安同名,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真要是拿下华闾城,其距离升龙城就上百里的路程,急行军一天就能够到达,虽然一般没有人会这样做。
很多人可能以为华闾城在北边,事实上不是,华闾城位置在升龙城南方,是个海滨城市,是李德政远征军的退路所在,拿下华闾城,那无论李德政,还是李日尊都是瓮中之鳖,可以关门打狗。其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军事地位,都极其重要。
至于为什么不打升龙城,要先克华闾城?因为升龙城山环水绕,易守难攻,李公蕴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之后千年越南一直将此地作为都城,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是这个战术问题就在于需要孤军深入,绕过升龙城,直取华闾城,风险极大。正是因为风险高,所以让他们四个去办,只有精兵中的精兵才能够深入敌后,直取此功。人多了反而不方便。
现在交趾国中且不算地方州军与土酋军,光是中央军就是三万,哪怕李德政带了两万离开,那也剩下一万,都是精锐甲士呐,客场作战,分兵多路,可是兵家大忌。
当赵昕的这个作战方针一经公布后(没有公布具体细节,如攻占华闾城,而分兵的事情瞒不住),就在朝野上下掀起一股轩然**。很多人质疑赵昕的水平,闹得这些天赵昕都不敢出宫去,上上下下的非议,结合之前的议论,几乎要把赵昕说成大宋的罪人一样。
一群人纸上谈兵,谁不知道分兵是大忌,可是赵昕又合不了兵,打仗如果只看军事利弊那也太容易了吧,人多就一定好吗?互相掣肘,反倒被对方一冲即溃败。
像韩信点兵那样多多益善,这种是在几千年的军事史上,都是数得过来的,不要以为这就是正常。相反,你所知道的那些军事故事,很多都是不正常的,因为不正常,才能够被记载,才能够流传下来。
与交趾开战,只这四千人当然是不顶事的,赵昕自信也不是自傲,从来没有轻视过交趾。
赵昕的重心其实放在海路上,这四千人甚至可以说是一支偏军。成功了自然好,没有成功的话,其实赵昕也不是太在乎,那就撤回来呗,撤不回来算你运气差。
还是那句话,战术要符合你的战略,赵昕挑起战争的目的是垄断航线,打压交趾这个竞争对手,必然是以海路为主。打下升龙城与否,都是次要目的。以正胜,以奇合,海路为正,水军为奇。
海路这边,由赵昕亲自统筹,其实也就是吩咐一下总体战略。在前些日子,赵昕就已经派人扫荡交趾商船,凡是见到交趾商船,一律收船扣压盘问,基本上断了交趾的海上贸易。
名义上自然是用海盗的名字,这些不光明的事情,总不能让赵昕一个堂堂正正的当朝太子去干吧。反正交趾很窝火,但是又不能发泄出来,因为海盗的船只比他们水师的战船还要先进,据说是从宋人那边抢过来的。真要遇上,可不知道谁输谁赢。
整个南海西沙群岛附近,已经很少看见有交趾的船只在游弋。交趾失去制海权不说,加之本土呈现长条形的疆域地形,简直是处处漏风。
大宋水师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地方登船上岸,劫掠,咳咳,不,是交趾百姓受李家父子残酷剥削,我大宋天军来拯救他们来了,带领他们脱离苦海。带领他们脱离苦海,索要一些好处难道不应该吗?再说了,等他们到了海南岛之后,可是大片土地等着开垦呢,又不是去当奴隶,赵昕觉得自己还是有一定原则的。
原本还要借助一下海盗的名义,但是当宣战文书传布四方后,自然也就不必费这许多心力。
水师出发一次,战船数百,民船上千,人数有数万之多,且不说交趾水军就是这个的零头,就是差不多又如何,赵昕可以在一年之内爆生产力,再造数百艘,甚至从北方远调过来,交趾呢,即便是打赢一次又如何,他只能够输一次,这就是小国的悲哀,也是穷人的悲哀。
水师首次出发,所过之处,那是望风披靡,地方州军根本无法抵抗,只能够弃城而走,向升龙城求援。
等到升龙城的李日尊得信后派人急匆匆地赶赴而来,要不就是宋人带着物资及人口上船,涉洋而走,要不就是宋人在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自己损兵折将。
几次骚扰下来,地方大乱,沿海民众无心出海,也无心耕种,大多逃到山林当中,省得为宋人捉去。之前宋巡派遣过来的暗杀者,则是趁着大乱的机会,打着杀贪官的名义,煽动地方百姓开府库,放囚犯,原本只是沿海州县出事,现在交趾全国大乱,土匪遍地。
身在升龙城的李日尊,第一次感到如此地无力与悲哀。这就是宋朝的能量吗?不出则矣,一出,自己就几乎完全没有抗衡的力量。他时常在想,如果自己先手烧毁宋人船只,情况会更好吗?可是他自己也知道,答案可能并不让人满意。
唯一能够让李日尊心中稍微欣慰一些的事情,就是随着地方生乱,附近百姓纷纷往升龙城方向逃来,升龙城人口膨胀一倍,至二十万之多,其中有许多的青壮劳动力,李日尊遴选至军队中,他们负责守卫升龙城,也负责平定地方叛乱。
其实早在开战之初,黄师宓就向他谏言,宋人舟船众多,交趾水军不敌,当迁徙沿海百姓统一居住,沿海十里不留一粒粮食,坚壁清野,如此宋人一旦深入内地,则可以派遣精锐兵士乘小船顺风烧毁宋人大船。彼船只一毁,后路则断,军心溃散之际,可大军尽发而灭之。
可是这个计策工程浩大不说,还遭遇众多阻力,李日尊迟迟推行不下去,但是现在,这个计策不得不成行了。
华闾城,丁朝和前黎朝在此设都(970-1010),距离升龙城仅一百余里,李公蕴迁都升龙城后这里改为长安府。
其实从名字来看,就能够看出李公蕴的野心,上一个叫长安的地方可是唐朝的都城,小小华闾城,竟然也敢与长安同名,真是不知天高地厚。
真要是拿下华闾城,其距离升龙城就上百里的路程,急行军一天就能够到达,虽然一般没有人会这样做。
很多人可能以为华闾城在北边,事实上不是,华闾城位置在升龙城南方,是个海滨城市,是李德政远征军的退路所在,拿下华闾城,那无论李德政,还是李日尊都是瓮中之鳖,可以关门打狗。其无论是政.治地位还是军事地位,都极其重要。
至于为什么不打升龙城,要先克华闾城?因为升龙城山环水绕,易守难攻,李公蕴的眼光还是很不错的,之后千年越南一直将此地作为都城,不是没有原因的。
但是这个战术问题就在于需要孤军深入,绕过升龙城,直取华闾城,风险极大。正是因为风险高,所以让他们四个去办,只有精兵中的精兵才能够深入敌后,直取此功。人多了反而不方便。
现在交趾国中且不算地方州军与土酋军,光是中央军就是三万,哪怕李德政带了两万离开,那也剩下一万,都是精锐甲士呐,客场作战,分兵多路,可是兵家大忌。
当赵昕的这个作战方针一经公布后(没有公布具体细节,如攻占华闾城,而分兵的事情瞒不住),就在朝野上下掀起一股轩然**。很多人质疑赵昕的水平,闹得这些天赵昕都不敢出宫去,上上下下的非议,结合之前的议论,几乎要把赵昕说成大宋的罪人一样。
一群人纸上谈兵,谁不知道分兵是大忌,可是赵昕又合不了兵,打仗如果只看军事利弊那也太容易了吧,人多就一定好吗?互相掣肘,反倒被对方一冲即溃败。
像韩信点兵那样多多益善,这种是在几千年的军事史上,都是数得过来的,不要以为这就是正常。相反,你所知道的那些军事故事,很多都是不正常的,因为不正常,才能够被记载,才能够流传下来。
与交趾开战,只这四千人当然是不顶事的,赵昕自信也不是自傲,从来没有轻视过交趾。
赵昕的重心其实放在海路上,这四千人甚至可以说是一支偏军。成功了自然好,没有成功的话,其实赵昕也不是太在乎,那就撤回来呗,撤不回来算你运气差。
还是那句话,战术要符合你的战略,赵昕挑起战争的目的是垄断航线,打压交趾这个竞争对手,必然是以海路为主。打下升龙城与否,都是次要目的。以正胜,以奇合,海路为正,水军为奇。
海路这边,由赵昕亲自统筹,其实也就是吩咐一下总体战略。在前些日子,赵昕就已经派人扫荡交趾商船,凡是见到交趾商船,一律收船扣压盘问,基本上断了交趾的海上贸易。
名义上自然是用海盗的名字,这些不光明的事情,总不能让赵昕一个堂堂正正的当朝太子去干吧。反正交趾很窝火,但是又不能发泄出来,因为海盗的船只比他们水师的战船还要先进,据说是从宋人那边抢过来的。真要遇上,可不知道谁输谁赢。
整个南海西沙群岛附近,已经很少看见有交趾的船只在游弋。交趾失去制海权不说,加之本土呈现长条形的疆域地形,简直是处处漏风。
大宋水师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地方登船上岸,劫掠,咳咳,不,是交趾百姓受李家父子残酷剥削,我大宋天军来拯救他们来了,带领他们脱离苦海。带领他们脱离苦海,索要一些好处难道不应该吗?再说了,等他们到了海南岛之后,可是大片土地等着开垦呢,又不是去当奴隶,赵昕觉得自己还是有一定原则的。
原本还要借助一下海盗的名义,但是当宣战文书传布四方后,自然也就不必费这许多心力。
水师出发一次,战船数百,民船上千,人数有数万之多,且不说交趾水军就是这个的零头,就是差不多又如何,赵昕可以在一年之内爆生产力,再造数百艘,甚至从北方远调过来,交趾呢,即便是打赢一次又如何,他只能够输一次,这就是小国的悲哀,也是穷人的悲哀。
水师首次出发,所过之处,那是望风披靡,地方州军根本无法抵抗,只能够弃城而走,向升龙城求援。
等到升龙城的李日尊得信后派人急匆匆地赶赴而来,要不就是宋人带着物资及人口上船,涉洋而走,要不就是宋人在必经之路上设下埋伏,自己损兵折将。
几次骚扰下来,地方大乱,沿海民众无心出海,也无心耕种,大多逃到山林当中,省得为宋人捉去。之前宋巡派遣过来的暗杀者,则是趁着大乱的机会,打着杀贪官的名义,煽动地方百姓开府库,放囚犯,原本只是沿海州县出事,现在交趾全国大乱,土匪遍地。
身在升龙城的李日尊,第一次感到如此地无力与悲哀。这就是宋朝的能量吗?不出则矣,一出,自己就几乎完全没有抗衡的力量。他时常在想,如果自己先手烧毁宋人船只,情况会更好吗?可是他自己也知道,答案可能并不让人满意。
唯一能够让李日尊心中稍微欣慰一些的事情,就是随着地方生乱,附近百姓纷纷往升龙城方向逃来,升龙城人口膨胀一倍,至二十万之多,其中有许多的青壮劳动力,李日尊遴选至军队中,他们负责守卫升龙城,也负责平定地方叛乱。
其实早在开战之初,黄师宓就向他谏言,宋人舟船众多,交趾水军不敌,当迁徙沿海百姓统一居住,沿海十里不留一粒粮食,坚壁清野,如此宋人一旦深入内地,则可以派遣精锐兵士乘小船顺风烧毁宋人大船。彼船只一毁,后路则断,军心溃散之际,可大军尽发而灭之。
可是这个计策工程浩大不说,还遭遇众多阻力,李日尊迟迟推行不下去,但是现在,这个计策不得不成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