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啊,寡人要她们什么东西呢?朱桂不由地犯了难,体偿吗?算了吧,她们本来就是寡人的私人物品,身体都是寡人的,体偿太便宜她们了。
输了脱衣服?
咦,太低俗了,实在是影响寡人英明神武的形象啊。
朱桂不想再逗她们了,把钱又都还给她们,然后跟她们接着玩了起来。
与此同时,甘州的曹国公府里,李景隆正在灯光下奋笔疾书的写奏折,他的勤奋和朱桂的玩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这并不是李景隆的本心,李景隆也是个浪荡公子哥,平日里把玩儿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今天晚上之所以推开姬妾,奋笔疾书,实在是朱桂给逼的啊。
你这个王爷好好地按部就班的当你的藩王不好吗?非得改革什么军户制度,而且还是谁劝也不听,我身为你的首辅重臣,这事要是不赶紧奏明皇上,把自己的责任摘出来,等到他老人家哪一天自己发现了,非得请我去喝茶不可。
藩王有罪罪在首辅,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李景隆虽然打仗不行,但是搞政治还是有一套的,他还是知道老朱和小朱谁的腿粗的。
现在自己抓紧时间上奏,并且在奏折里说明自己曾经力劝过朱桂,这样以来,就没有自己的责任了,否则的话,以老朱的那个护犊子的性格,非得把责任都推到自己头上不可。
奏折写好之后,李景隆叫来一位自己的亲信家臣,将奏折递给他,嘱咐道:“快,你骑快马,八百里加急将这封奏折递到皇帝手里,记住,一路上换马不换人,一定要快。”
“是,大人。”那名家臣在李文忠时期就追随李家,对李家可以说是忠心耿耿,见李景隆这么说,就知道事关重大,他不敢怠慢,将奏折放到衣服的最里面贴身放好,转身就要离开。
“等等。”李景隆叫住了他,随后又在自己的袖子里拿出来一封密信,递到他的手里,并且将声音压的很低,道:“这封信你交给皇孙朱允炆,记住,这件事一定要秘密,不可以让任何人知道。”
那名家臣重重地点了点头,将密信贴身放好,随后向李景隆抱了一拳,然后便转身出门,骑上快马,飞奔而去。
自从太子朱标死后,各方势力都在关注着新的储君情况,虽然目前为止,老朱还没有确定新的继承人,但是李景隆也通过自己在宫内的关系得知到,朱元璋对秦王朱樉很不满,理由就是他残暴无常,疏远王妃,不顾夫妻大伦。
秦王如果没有戏,那其他的皇子们估计就更别想了,伺候了朱元璋这么多年,李景隆自问还是很了解这个布衣天子的。
在这位皇帝心里,最重要的只有两件事,第一就是大明的江山千秋万代,第二就是自己的子孙和和睦睦,同心同德,共同守卫大明江山。
朱元璋一提起元朝的宫廷内斗就心有余悸,他虽然是皇帝,但也是普通的父亲,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孙们为了皇位自相残杀,所以才立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的铁律。
目的就是把皇位继承权规定死,让那些后来出生的王爷们死了这条心,所以明朝很少发生宫廷政变,后世也没有办法拍大明版的宫斗剧,原因就在这里。
所有皇子们的命运一出生就注定了,还斗个什么斗,不如一起在后宫搓麻将更好。
所以,摸透了朱元璋心思的李景隆大概率地已经猜到朱元璋要立谁为储君了——八成还是朱标的儿子。
理由很简单,如果立了别人,朱标这一系放在哪里,后来的继任者会不会本着斩草除根的想法害了允炆和允熥这两个皇孙?
这一幕,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而这一幕也是朱元璋绝对无法接受的。
他认为,只有立朱标的儿子当储君,大家才能相安无事,因为这皇位本来就是人家家的。
但是,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孙子上台之后,对他的叔叔们也是挺狠的,并且直接导致了大明四年内战。
当然这是后话。
朱允炆和朱允熥谁的希望更大一些呢?说实话,李景隆现在心里还没底,因为他们两个各有优势。
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一开始虽然只是二房,但是朱标的原配常氏去世之后,便扶正做了太子妃,至今已经很多年了。太子妃便是正妻,这是无可争辩的道理。
对于这一点,蓝玉和常家的人也无可奈何,因为太子妃将来是要做皇后的,不可能一直空着,你能让人家朱标登基之后没有皇后吗?
所以他们也只能选择接受,等朱标登基,他们一派掌握大权之后再另行计较。
谁承想朱标年纪轻轻地就死了,哎,这可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吕氏扶正之后,朱允炆子以母贵,身份水涨船高,由庶子晋升成了嫡子,而且他比朱允熥大一岁,是嫡长子,身份尊贵。
但是,朱允熥也不是没有任何机会,他本来就是嫡子,又有蓝玉做后台,实力也不容小觑。
不过,李景隆知道,朱允炆是个爱读书的人,而且因为年长,懂事的早,对朝中之事也颇为关心,而朱允熥年纪还小,十分贪玩,不喜欢朝政。
所以他只能写信给朱允炆,给朱允熥一个贪玩鬼有什么用,说不定他哪天玩的时候就把这事给说出去了,到时候,自己岂不是很被动?
况且,李景隆也不是傻子,他也给自己留了一个心眼儿,在信中没有说什么支持朱允炆做储君等表忠心的话,只是将朱桂在肃藩的表现告诉了朱允炆,并且说朱桂一上来就搞大动作,心中很明显有大志向,提醒朱允炆和朱允熥两兄弟要当心。
这样以来,即便将来朱允熥做了皇帝,知道了这封信也不会怪他,因为这封信名义上是写给他们兄弟俩的,只不过因为皇上你当年年幼无知,我才找你兄长商量,说到底还是为你好。
输了脱衣服?
咦,太低俗了,实在是影响寡人英明神武的形象啊。
朱桂不想再逗她们了,把钱又都还给她们,然后跟她们接着玩了起来。
与此同时,甘州的曹国公府里,李景隆正在灯光下奋笔疾书的写奏折,他的勤奋和朱桂的玩乐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但是,这并不是李景隆的本心,李景隆也是个浪荡公子哥,平日里把玩儿看的比什么都重要,今天晚上之所以推开姬妾,奋笔疾书,实在是朱桂给逼的啊。
你这个王爷好好地按部就班的当你的藩王不好吗?非得改革什么军户制度,而且还是谁劝也不听,我身为你的首辅重臣,这事要是不赶紧奏明皇上,把自己的责任摘出来,等到他老人家哪一天自己发现了,非得请我去喝茶不可。
藩王有罪罪在首辅,这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李景隆虽然打仗不行,但是搞政治还是有一套的,他还是知道老朱和小朱谁的腿粗的。
现在自己抓紧时间上奏,并且在奏折里说明自己曾经力劝过朱桂,这样以来,就没有自己的责任了,否则的话,以老朱的那个护犊子的性格,非得把责任都推到自己头上不可。
奏折写好之后,李景隆叫来一位自己的亲信家臣,将奏折递给他,嘱咐道:“快,你骑快马,八百里加急将这封奏折递到皇帝手里,记住,一路上换马不换人,一定要快。”
“是,大人。”那名家臣在李文忠时期就追随李家,对李家可以说是忠心耿耿,见李景隆这么说,就知道事关重大,他不敢怠慢,将奏折放到衣服的最里面贴身放好,转身就要离开。
“等等。”李景隆叫住了他,随后又在自己的袖子里拿出来一封密信,递到他的手里,并且将声音压的很低,道:“这封信你交给皇孙朱允炆,记住,这件事一定要秘密,不可以让任何人知道。”
那名家臣重重地点了点头,将密信贴身放好,随后向李景隆抱了一拳,然后便转身出门,骑上快马,飞奔而去。
自从太子朱标死后,各方势力都在关注着新的储君情况,虽然目前为止,老朱还没有确定新的继承人,但是李景隆也通过自己在宫内的关系得知到,朱元璋对秦王朱樉很不满,理由就是他残暴无常,疏远王妃,不顾夫妻大伦。
秦王如果没有戏,那其他的皇子们估计就更别想了,伺候了朱元璋这么多年,李景隆自问还是很了解这个布衣天子的。
在这位皇帝心里,最重要的只有两件事,第一就是大明的江山千秋万代,第二就是自己的子孙和和睦睦,同心同德,共同守卫大明江山。
朱元璋一提起元朝的宫廷内斗就心有余悸,他虽然是皇帝,但也是普通的父亲,他不希望自己的儿孙们为了皇位自相残杀,所以才立下了有嫡立嫡,无嫡立长,兄终弟及的铁律。
目的就是把皇位继承权规定死,让那些后来出生的王爷们死了这条心,所以明朝很少发生宫廷政变,后世也没有办法拍大明版的宫斗剧,原因就在这里。
所有皇子们的命运一出生就注定了,还斗个什么斗,不如一起在后宫搓麻将更好。
所以,摸透了朱元璋心思的李景隆大概率地已经猜到朱元璋要立谁为储君了——八成还是朱标的儿子。
理由很简单,如果立了别人,朱标这一系放在哪里,后来的继任者会不会本着斩草除根的想法害了允炆和允熥这两个皇孙?
这一幕,在历史上是屡见不鲜,而这一幕也是朱元璋绝对无法接受的。
他认为,只有立朱标的儿子当储君,大家才能相安无事,因为这皇位本来就是人家家的。
但是,令朱元璋没有想到的是,他的孙子上台之后,对他的叔叔们也是挺狠的,并且直接导致了大明四年内战。
当然这是后话。
朱允炆和朱允熥谁的希望更大一些呢?说实话,李景隆现在心里还没底,因为他们两个各有优势。
朱允炆的母亲吕氏一开始虽然只是二房,但是朱标的原配常氏去世之后,便扶正做了太子妃,至今已经很多年了。太子妃便是正妻,这是无可争辩的道理。
对于这一点,蓝玉和常家的人也无可奈何,因为太子妃将来是要做皇后的,不可能一直空着,你能让人家朱标登基之后没有皇后吗?
所以他们也只能选择接受,等朱标登基,他们一派掌握大权之后再另行计较。
谁承想朱标年纪轻轻地就死了,哎,这可真是人算不如天算。
吕氏扶正之后,朱允炆子以母贵,身份水涨船高,由庶子晋升成了嫡子,而且他比朱允熥大一岁,是嫡长子,身份尊贵。
但是,朱允熥也不是没有任何机会,他本来就是嫡子,又有蓝玉做后台,实力也不容小觑。
不过,李景隆知道,朱允炆是个爱读书的人,而且因为年长,懂事的早,对朝中之事也颇为关心,而朱允熥年纪还小,十分贪玩,不喜欢朝政。
所以他只能写信给朱允炆,给朱允熥一个贪玩鬼有什么用,说不定他哪天玩的时候就把这事给说出去了,到时候,自己岂不是很被动?
况且,李景隆也不是傻子,他也给自己留了一个心眼儿,在信中没有说什么支持朱允炆做储君等表忠心的话,只是将朱桂在肃藩的表现告诉了朱允炆,并且说朱桂一上来就搞大动作,心中很明显有大志向,提醒朱允炆和朱允熥两兄弟要当心。
这样以来,即便将来朱允熥做了皇帝,知道了这封信也不会怪他,因为这封信名义上是写给他们兄弟俩的,只不过因为皇上你当年年幼无知,我才找你兄长商量,说到底还是为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