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山上滚落的滚木几乎就填满了整个峪口,那些被压在滚木下的司马军全部变成了肉饼,没有半点生还的可能。
不过似乎感觉不足量,西山那边也紧接着投下了几乎同等数量的滚木,两边的滚木堆集来,差不多有两三丈的高度,完全把峪口给封死了。
王濬对这个效果很是满意,这也得益于先前他率军在周围砍伐了不少的大树,用滚木封路的效果非常的好,顷刻之间便可以将这条路给封个严严实实的,那些滚木横七竖八地压在一,就算司马军想要搬动它,但短时间内也是无法如愿的。
更何况山上还有布置好的弓弩兵,只要司马军试图接近或搬动这一道木墙,山上的弓弩兵就会乱箭射下,根本不给他们搬动滚木的机会。
这次伏击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司马军的后队人马,曹亮给这次的行动了一个代号,就叫“斩断蛇尾”。
虎峪口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次的行动变得游刃有余,并州军这一刀斩得又快又狠,让司马军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备,顷刻之间就被一截两断,首尾不得相顾。
现在司马军这条大蛇被卡在虎峪口若悬河的峡谷之内,转身变得相当困难,想要将前后两部分重新联结来,司马军就必须要攻占两侧的山头。
而并州军的长水营和射声营早已是严阵以待,长水营和射声营也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构筑防御阵地,阻击司马军前部人马的救援,另一部分则发了攻击,配合步兵营和骁骑营,围攻被困在谷口位置上的司马军后队。
虎峪口的谷口形如喇叭,底狭而口阔,两面是高地,长水营和射声营抢先占据了高地位置,对司马军后队形成了包围之势。
不过这个包围只是半包围,整个谷口的位置还是开放着的,为了防止司马军从谷口位置上逃跑,曹亮安排骁骑营和步兵营就埋伏在虎峪口的山后,等到司马军尽数入谷内那边封口之后,即将杀出,斩断司马军的退路。
这种包饺子的打法,最是简单实用,司马军三路兵马齐出,轻易地便将司马军的这条蛇尾困在谷,虽然说从兵力上来讲并州军尚未达到围歼敌人的所需数量,但是因为地形使然的缘故,司马军是很难实现突围的。
当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就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秦将白就是利用这里的地形地势,以较少的兵力困住了赵兵四十万人,赵军浴血奋战了四十余天,粮尽援绝,也未能突破秦军的围困,最终只能是全体投降,却惨遭坑杀。
所以从兵法上来讲,以少围多,以弱围强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最主要的,还是讲究个地利条件,像虎峪口这样的地方,原本就是打伏击的最佳战场。
当然包饺子的成败,最重要的还是封口如何,如果封口封得不好,这饺子岂不就露馅了。所以在封口的位置上,曹亮特意地安排了骁骑营来协助步兵营作战,步兵营的防御力,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再加上有着强大攻击力的骁骑营,司马军想要突围,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司马军显然没有仓皇的选择突围,而是主动地收缩兵力,原地构筑防线。
在后队领军的是尚书王观,王观和司马懿交从过密,高平陵事变时,他代行领军之职,夺了曹羲的兵权,做为司马氏的爪牙,事后得到了司马懿的重用,改任为尚书,此次随同司马懿出征,担任的是后勤大总管的职务。
并州军在虎峪口发突袭,王观表现的相当的镇定,并没有因为突袭事件而慌乱,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得到过司马懿的吩咐。
后队的人马多是以后勤保障队伍为主,尽管人数不少,但战斗力并不强,如果这个时候强行突围的话,面对战斗力强悍的并州军,很可能会一败涂地。
所以王观并没有急于突围,而是下令将粮车围成一圈,所有的兵力都收缩到粮车的防御圈以内,重兵构筑防线,以抵御并州军的攻击。
不得不说王观采取的策略是极为明智的,如果这个时候他强行的率军突围的话,根本就无法维持相应的防御阵型,面对并州军前后左右的夹击,这些以后勤保障军队为主体的队伍是很难抵挡得住并州军强力的冲击的。
尤其在谷口的位置上,并州军还配备着骁骑营这样强悍的骑兵,司马军想要突围,就必须要正面面对骁骑营,以步兵为主的后队人马,想要迈过骁骑营这一关,试比登天。
龟缩防守虽然看来很狼狈的,但是无比实用,尤其众多粮草车构成的防御阵地的情况下,对阻挡并州军骑兵的攻击可以到明显的作用。
当然这种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并州军进攻的手段可不止一样,如果在某一种进攻方式下受阻,他们很快便会改变攻击的方式,单凭粮车,是很难抵挡更长时间的。
不过王观显然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面对并州军的四面围攻,他也显得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相比之下,司马军则显得慌乱的多,他们收缩着防线,尽可能地靠拢在一,似乎觉得摩肩接踵这个方式可以给他们最大的安全感。
并州军的进攻几乎是在完成合围的同时就开始了,在谷口的位置上,羊祜的步兵营排出了一个巨大的步兵方阵,以长枪兵为先导,迈着沉稳的步伐,沉着有力地向着迈着,虽然速度不快,但每一步都铿锵有力,带着一股的肃杀之气。
在步兵方阵的左右两翼,是骁骑营的骑兵,这次他们虽然没有担任主攻的任务,但强大的气场还是让司马军为之胆战心惊。
东山的长水营和西山的射声营同时地从山坡上冲了下来,他们没有像步兵营采用密集的方阵,而采用的是散兵攻击型阵容,但散而不乱,杀气逼人。
不过似乎感觉不足量,西山那边也紧接着投下了几乎同等数量的滚木,两边的滚木堆集来,差不多有两三丈的高度,完全把峪口给封死了。
王濬对这个效果很是满意,这也得益于先前他率军在周围砍伐了不少的大树,用滚木封路的效果非常的好,顷刻之间便可以将这条路给封个严严实实的,那些滚木横七竖八地压在一,就算司马军想要搬动它,但短时间内也是无法如愿的。
更何况山上还有布置好的弓弩兵,只要司马军试图接近或搬动这一道木墙,山上的弓弩兵就会乱箭射下,根本不给他们搬动滚木的机会。
这次伏击的目标很明确,就是司马军的后队人马,曹亮给这次的行动了一个代号,就叫“斩断蛇尾”。
虎峪口特殊的地理位置让这次的行动变得游刃有余,并州军这一刀斩得又快又狠,让司马军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备,顷刻之间就被一截两断,首尾不得相顾。
现在司马军这条大蛇被卡在虎峪口若悬河的峡谷之内,转身变得相当困难,想要将前后两部分重新联结来,司马军就必须要攻占两侧的山头。
而并州军的长水营和射声营早已是严阵以待,长水营和射声营也分为了两个部分,一部分构筑防御阵地,阻击司马军前部人马的救援,另一部分则发了攻击,配合步兵营和骁骑营,围攻被困在谷口位置上的司马军后队。
虎峪口的谷口形如喇叭,底狭而口阔,两面是高地,长水营和射声营抢先占据了高地位置,对司马军后队形成了包围之势。
不过这个包围只是半包围,整个谷口的位置还是开放着的,为了防止司马军从谷口位置上逃跑,曹亮安排骁骑营和步兵营就埋伏在虎峪口的山后,等到司马军尽数入谷内那边封口之后,即将杀出,斩断司马军的退路。
这种包饺子的打法,最是简单实用,司马军三路兵马齐出,轻易地便将司马军的这条蛇尾困在谷,虽然说从兵力上来讲并州军尚未达到围歼敌人的所需数量,但是因为地形使然的缘故,司马军是很难实现突围的。
当年秦赵之间的长平之战,就是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秦将白就是利用这里的地形地势,以较少的兵力困住了赵兵四十万人,赵军浴血奋战了四十余天,粮尽援绝,也未能突破秦军的围困,最终只能是全体投降,却惨遭坑杀。
所以从兵法上来讲,以少围多,以弱围强也并非是不可能的事,最主要的,还是讲究个地利条件,像虎峪口这样的地方,原本就是打伏击的最佳战场。
当然包饺子的成败,最重要的还是封口如何,如果封口封得不好,这饺子岂不就露馅了。所以在封口的位置上,曹亮特意地安排了骁骑营来协助步兵营作战,步兵营的防御力,已经是数一数二的,再加上有着强大攻击力的骁骑营,司马军想要突围,难度可想而知。
不过司马军显然没有仓皇的选择突围,而是主动地收缩兵力,原地构筑防线。
在后队领军的是尚书王观,王观和司马懿交从过密,高平陵事变时,他代行领军之职,夺了曹羲的兵权,做为司马氏的爪牙,事后得到了司马懿的重用,改任为尚书,此次随同司马懿出征,担任的是后勤大总管的职务。
并州军在虎峪口发突袭,王观表现的相当的镇定,并没有因为突袭事件而慌乱,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他得到过司马懿的吩咐。
后队的人马多是以后勤保障队伍为主,尽管人数不少,但战斗力并不强,如果这个时候强行突围的话,面对战斗力强悍的并州军,很可能会一败涂地。
所以王观并没有急于突围,而是下令将粮车围成一圈,所有的兵力都收缩到粮车的防御圈以内,重兵构筑防线,以抵御并州军的攻击。
不得不说王观采取的策略是极为明智的,如果这个时候他强行的率军突围的话,根本就无法维持相应的防御阵型,面对并州军前后左右的夹击,这些以后勤保障军队为主体的队伍是很难抵挡得住并州军强力的冲击的。
尤其在谷口的位置上,并州军还配备着骁骑营这样强悍的骑兵,司马军想要突围,就必须要正面面对骁骑营,以步兵为主的后队人马,想要迈过骁骑营这一关,试比登天。
龟缩防守虽然看来很狼狈的,但是无比实用,尤其众多粮草车构成的防御阵地的情况下,对阻挡并州军骑兵的攻击可以到明显的作用。
当然这种作用是比较有限的,并州军进攻的手段可不止一样,如果在某一种进攻方式下受阻,他们很快便会改变攻击的方式,单凭粮车,是很难抵挡更长时间的。
不过王观显然有着充足的心理准备,面对并州军的四面围攻,他也显得从容不迫镇定自若。
相比之下,司马军则显得慌乱的多,他们收缩着防线,尽可能地靠拢在一,似乎觉得摩肩接踵这个方式可以给他们最大的安全感。
并州军的进攻几乎是在完成合围的同时就开始了,在谷口的位置上,羊祜的步兵营排出了一个巨大的步兵方阵,以长枪兵为先导,迈着沉稳的步伐,沉着有力地向着迈着,虽然速度不快,但每一步都铿锵有力,带着一股的肃杀之气。
在步兵方阵的左右两翼,是骁骑营的骑兵,这次他们虽然没有担任主攻的任务,但强大的气场还是让司马军为之胆战心惊。
东山的长水营和西山的射声营同时地从山坡上冲了下来,他们没有像步兵营采用密集的方阵,而采用的是散兵攻击型阵容,但散而不乱,杀气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