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一石激起千层浪?
    顾倾城所带回去的消息就是。
    在回到一楼船舱之后,他在第一时间,就将自己所打听到的,传达给了席希明等人。
    “什么?重新定义道?将其一分为二?这是疯了吧!”
    席希明的反应一如既往的强烈。
    顾倾城却没打算跟他争,毕竟此时的他,也只是刚刚接触这一概念,并没有对其进行论证,因此他极为认真地跟大家建议道:“无论此说法正确与否,我都建议大家慎重思索一番,毕竟这是出自诸糅真人之口,连道家都在慎重对待。”
    此时的他,还在以为这一说法是出自诸糅真人之口。
    建议完后,他却没有继续跟大家讨论,而是一头扎进了自己的船舱。
    他去深入研究去了。
    读书之人,无论去到哪里,别的什么都有可能不带,但书肯定是会带一些的,尤其是像顾倾城这种还想在仕途有所发展的读书人,与科考有关的各种经典经义肯定是会带的。
    其实顾倾城已经参加过一次会试,只不过上次会试,他在经、策方面发挥有所失常,结果名落孙山,这也更是让他重视在经义方面的学习。
    此时的他,就是想把对道的新定义,结合各家的经典经义去印证一番,看会有什么后果。
    这可是要稍稍费点时间和精力。
    但他也并不着急。
    既然这是从道家传出来的新说法,那就从《道德经》开始入手。
    很快他就又一次捧起了《道德经》。
    尽管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在仕途上称得上是儒家独大,但在魏晋之后,因道家的势大,道家的一些经义也已经出现在了科举考试之中,尤其是道家的经典《道德经》。
    因此《道德经》也是顾倾城的常带之书。
    这一再次深入研究,便不得了,因为他发现,假如一个“道”字不重新定义,不将天之道和人之道分开来定义的话,确实《道德经》里的很多主张,确实有些牵强。
    比如说《道德经》里的第一章。
    “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妙。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有玄,众妙之门。”
    这表述的应该就是天之道,但确实又表述得含混不清,连它自己都说玄。
    而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很快就跳到了人之道,最后又跟天之道联系了起来,但联系得极为牵强。
    类似的还有很多很多。
    这并不是否决道德经里关于道和德的哲理和智慧,而是……
    确实表述得含混不清,牵强!
    在深入研究了两天之后,顾倾城得出了这样一结论。
    而这一结论,也就意味着,他有些认可关于道的重新定义的那一新说法了。
    但此时的他还不够自信,因此在闭门了两天之后,他便决定,先出来跟大家交流一下他的心得,于是乎,他第一时间找上了席希明。
    论道这种是,是需要论的,因此他需要找一个旗鼓相当的对手,而对于席希明的才华,他也还蛮认可的。
    “希明兄,关于道的新说法,我稍稍有些感悟,烦请你把大家给约上,咱们一起来探讨一番如何?”
    他将聚众的事委托给了席希明。
    至于他自己,则准备去向二楼的郑经等人发出邀约,以兑现他的承诺。
    受到邀请的席希明却琢磨开了。
    顾倾城要跟大家论道!
    论重新定义道,将道这一概念一分为二的新说法到底成不成立!
    看这意思,顾倾城认为这一说法有理?
    席希明立即就得出了一个他不太愿意接受的结论。
    在过去的这两天里,他虽然没有像顾倾城那样闭门不出,专门去琢磨那事,但也还是深思熟虑过的,而他最终得出的结论,是不成立。
    理由则很简单。
    从老子提出道的概念,到如今已过去近千年,千百年来,诸子百家都早已接受了它,现如今突然冒出一个人来,说要重新定义道,将其一分为二。
    开玩笑吧?
    假如老子的道定义错了,那为什么又会被诸子百家全部接受?千百年来也无人质疑?难道古往今来的无数圣贤都比不上一个诸糅真人?
    因此,哪怕这一说法是道家的诸糅真人提出来的,他在细细思索过后,还是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他也实在找不到充分的证据来支撑这一说法。
    现在,顾倾城竟然打算支撑他!
    接到了聚众任务的席希明心里一喜。
    他似乎看到了超越顾倾城的机会。
    在过去的时间里,顾倾城不管是在才气上,还是在名望上,始终都盖他一头,哪怕是两帮士子汇聚到了同一条船上,无形中,大家也还是以顾倾城为尊。
    包括跟着他的那些士子。
    这让他很是不服。
    现在,他算是看到了超越的机会,于是立即热心地联络起船上的其他士子来。
    楼上的德王妃自然也是在第一时间就接到了消息。
    “啧啧,不知顾公子这次能给咱带来什么样的惊喜。”
    德王妃兴奋地跟一直围在她身边的三女说道。
    这一次,她不打算再错过了,因此,她一边派陈蒨武去通知郑经,一边还吩咐人张罗起此事来。
    既然是论道,那就干脆搞得正规一点!
    作为楼船的主人,她觉得自己有必要尽好地主之谊,于是立即就吩咐人去布置场地,准备酒食之类的。
    众人很快就汇聚在了楼船的宴会厅中。
    偌大的楼船,自然也有着规模不小的宴会厅,而在德王妃的安排之下,宴会厅的中间,桌椅已经被摆成了整齐的两列。
    左边一列,发起论道的顾倾城高居其首。
    右边一列,则是以持反对意见的席希明为尊。
    正上方,则是德王妃高居其位,来担任本次论道的主持者。
    至于郑经等人,则以观摩的名义,坐在了士子们身后的桌椅上。
    一场像模像样的论道就这么开始。
    象征性地吃食过后,坐在上方的德王妃开口了:“顾公子,你此次闭门悟道,想必有所心得,不如跟大家分享一番如何?”
    “心得谈不上,感悟倒是有一些。”
    顾倾城自然是先客气了一番。
    但紧接着,他却说道:“过去两日,我又细读了一番《道德经》,确实发现了一些颇具争议之处,比如说一个道字……”
    他就这么开始了他的论述。
    他先从道字玄之又玄、含混不清的定义说起,说到了《道德经》里对自然的理解,同样是玄之又玄,含混不清。
    也确实如此,虽然《道德经》里,关于道字有七十多处,但没有任何一处将其准确表达,而只是玄之又玄、含混不清。
    同样,虽然《道德经》里主张道法自然,可关于自然,除了天与地之外,引用最多的,就是水和谷,上善若水,虚怀若谷,是《道德经》里最为重要的两大主张,可关于水和谷的描述,同样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顾倾城在努力地述说着他的见解。
    为了证明他的观点,他开始就《道德经》里的具体内容进行具体论述。
    “关于一个道字,《道德经》里表述得玄之又玄,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唯一一次显性的类比,是在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在这一章里,老子把道喻为水,并把水的善赞誉到了极致,但却对水的恶只字不提。
    “可事实上呢?
    “这明显就是一个悖论。
    “在《道德经》的第二十三章里,对水又有另一番描述: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这一句明显也是悖论。
    “骤雨不终日?
    “事实上,太正二年,豫州一带的骤雨就下了三天三夜,结果引发黄河大水,多处决堤,死伤老百姓多达数十万。
    “因此,在我看来,老子关于道的定义,实在是太过于牵强。”
    顾倾城完成了一连串的论述。
    不得不说,他的思维其实还蛮清晰的,最起码他已经抓住了道家主张思想的漏洞所在。
    没错,道家虽然定义了道,并主张道法自然,可实际上,不仅对一个道字定义得含混不清、玄之又玄,对于所谓的自然,也没有任何太过于清晰的表述。
    其中就包括对水和谷的表述,都是只说它们的好,而没有言其恶。
    那这样的道,能经得起细细推敲吗?
    至此,顾倾城的论述算是基本完毕。
    听起来也蛮有道理。
    若是在场的人,无能能拿出反驳的理由,那道家关于道字的那个定义,算是存在很大的问题了,确实存在着重新定义的必要。
    只可惜,他还是少看了道家的智慧。
    而在场,还有另外一个博学多才的人,那就是席希明。
    在听完顾倾城的表述之后,席希明的反击也即将开始。

章节目录


大夏状元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近墨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近墨黑并收藏大夏状元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