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经的到来,并没有在会宁城激起太大的浪花,就连那些跟他同船回到会宁的士子,在回来后跟亲朋戚友相聚时,也没有谁刻意去提郑经。
这就好比说幼儿园和小学的小盆友,可能在回到家里后,还会主动跟家人说发生在学校里的事,说学校里的谁谁谁超厉害之类的。
而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及中学大学,就很少再主动跟家人提学校里的事,除非家人主动问起来,才随意说上那么一嘴。
道理是一样的。
因此,当席希明、顾倾城等士子回到会宁后,被人问起更多的,反倒是豫州花魁大赛的盛况,以及已声名在外的三绝公子和他的那两首词,郑经本人反倒是无人问津。
但也有例外的,那就是徐玄机这边。
毕竟徐玄机并非职业保镖,因此在安全将德王妃一家护送回会宁之后,她也在第一时间回了自己在会宁的固定落脚点。
位于钟山山脚的国师府。
在国师府,徐玄机的地位是有些超然的,这是因为,她在襁褓时,就被现在的大夏国国师慧存真人,当年外出历练的年轻慧存道姑带回了天静宫,并由她抚养成人。
连她的姓名都是师父取的。
她也是跟着师父姓的。
因此,哪怕慧存真人在后来还收了不少比她年龄还大的弟子,并且后来又成为了大夏国的国师,但徐玄机在国师府的地位还是没有别的弟子能取代。
与其说慧存真人跟她是师徒关系,还不如说她们是母女关系。
回到国师府后,徐玄机所做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去见师父,并把师伯诸糅真人写给慧存真人的信交给了她。
而在诸糅真人写给慧存国师的私信里,不仅重点提到了天机鼎开裂,即将变天的事,还用了一定的篇幅来提起了郑经。
提了徐玄机因郑经的点醒而突破的事。
也提了郑经重新定义道,对道家的思想体系带来一定冲击的事。
还建议慧存真人在会宁对郑经暗中照拂一二,以建立道家和他之间的承负。
除此之外,还提了向郑经赠送全套道藏等事。
郑经就这样进入了慧存真人的视线。
当然,信的篇幅毕竟有限,不可能把事事都描述得很详细,因此在第二天,慧存真人又把徐玄机叫了过来,细细询问起了整个过程。
这一问,自然就把郑经的几乎全部底细都给摸了个透。
而郑经从豫州到会宁这一路上的所作所为,对慧存真人的冲击也是极为巨大的,毕竟在离开涡阳天静宫之后,在郑经身上又发生了好些连诸糅真人的信上都未提及的事情。
比如说创立真理社。
又比如说提出**论。
再比如说《三字经》的面世。
但对慧存真人而言,郑经的出现,也仅仅是让她颇感震惊而已,毕竟作为一个女性,她对道的追求,并不像诸糅真人、阮留之他们那样执着,而是更对道家的心法、功法等兴致更浓。
因此,在了解完之后,她也只是淡淡地吩咐道:“那你就跟着他去历练一番吧。”
这正是诸糅真人在信里的提议。
仅此而已。
并没有跟徐玄机说,带郑经去见见她之类的。
这倒不是慧存真人对郑经不感兴趣,而是以她的国师身份,在整个会宁的任何一个官绅之家,都会是座上宾,因此,在不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的情况下,她不会太过于主动和急切。
慧存真人对于郑经不上心,徐玄机却是未必。
正常来说,在离开了近两个月,刚回到会宁之后,她完全可以多休息几天再另做打算,可她在国师府才呆了一天,就又呆不住了,觉得这种闲得无聊的日子很没趣。
于是,她又动身去了德王府,准备拉上陈蒨文和陈蒨武,以真理社的名义去见见某人。
她所想的是,某人在会宁举目无亲,不知会不会呆得习惯。
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
尽管一起在船上时,某人经常会拿她开刷,气一气她,可不知为什么,她一离开他之后,却又有些情不自禁地想他了。
这是为什么?
是他总能总能不断地给她惊喜和新奇的感觉,让她感觉跟他在一起的时光,以往所过的日子完全不一样?
还是他能帮她求真悟道,提升境界?
说不清楚。
总而言之,她确实又想见他了,哪怕跟他在一起,啥也不做,仅仅是带他去会宁城里四处逛逛。
但她几乎扑了个空。
毕竟德王妃离开了会宁将近两个月,在回来之后,有些事是必须做的,比如说进宫去给太后请安,因此一大早,她就跟德王爷,带着陈蒨文陈蒨武进宫去了。
也好在王府上上下下都认识她,很快,在她的旁敲侧击之下,她从王府一管事嘴中得知,郑公子昨天就已经接手了书局,并住进书局里去了。
这家伙,竟然这么闲不住?
具体的消息是有了,可徐玄机却是犯难了。
她没想到,郑经还才到会宁,就闲不住了,竟然第一时间就把书局给接手了过来,并且直接住到了书局里面。
她还不知道的是,郑经不仅接手并入住了书局,还又折腾出了新的事来。
这一消息对她来说倒是好事,因为打心眼里,她并不希望郑经长时间住在醉香楼那种莺歌燕舞的地方。
不过问题也来了。
没有陈蒨文陈蒨武的陪同,自己单枪匹马跑去书局找郑经,会不会被那登徒子笑话或误会?
但她还是咬了咬牙,迈开了步子走向了书局。
她为自己找到了新的理由。
书局之内,郑经还是跟工匠们呆在一起,继续忙碌着推广他的新型印刷术。
这倒不是他闲不住,想事事亲力亲为,而是他无聊,实在是找不到别的事干。
在书局安顿下来之后,郑书笙已开始代替他去醉香楼,去给楼里的那些乐师、红伶培训三绝谱法,而那些跟他同船回来的士子,这几天估计都在忙着走亲访友,根本就没人想起他,过来陪陪他之类的。
无奈之下,他只好继续跟匠人们呆一起,来继续折腾他的新型印刷术。
切库存的雕版来推活字印刷术,表面上看,是走了捷径,可真正实施起来,他却发现,进度还是太慢太慢,原因在于……
工匠太少。
工具太落后。
书局里木匠房的工匠总共也就四人,费老头和另一个工匠要负责雕刻精装版《三字经》的雕版雕刻,小鲁忙着做新型印刷机,另一个木匠正在做牌匾……
根本就没人有空来切那些库存的雕版。
人手不足的问题倒是好解决,在他的授意之下,费老头又从别的作坊临时请了几个熟练的木匠过来帮忙,可郑经却发现,这速度还是远远不能如他的意。
要知道,书局里的库存雕版可是有数千块之多,字数总共多达起码二三十万字,而工匠们为了保证切下来的字能单独使用,只能拿着锯片,小心翼翼地一个一个往下切。
以这种速度,切到猴年马月能切完?
切得慢也就罢了,问题是这种纯手工锯法,还切得相当的不整齐,大小不一,会影响排版使用。
因此,当徐玄机到来时,他又正拉着费老头和小鲁,来商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喂!”
被陈管事领进来的徐玄机就这么冷不丁地打断了正投入的他。
郑经:“……”
咦,清冷小道姑竟然独自来找我了!
是想我了吗?
这就好比说幼儿园和小学的小盆友,可能在回到家里后,还会主动跟家人说发生在学校里的事,说学校里的谁谁谁超厉害之类的。
而到了小学高年级,以及中学大学,就很少再主动跟家人提学校里的事,除非家人主动问起来,才随意说上那么一嘴。
道理是一样的。
因此,当席希明、顾倾城等士子回到会宁后,被人问起更多的,反倒是豫州花魁大赛的盛况,以及已声名在外的三绝公子和他的那两首词,郑经本人反倒是无人问津。
但也有例外的,那就是徐玄机这边。
毕竟徐玄机并非职业保镖,因此在安全将德王妃一家护送回会宁之后,她也在第一时间回了自己在会宁的固定落脚点。
位于钟山山脚的国师府。
在国师府,徐玄机的地位是有些超然的,这是因为,她在襁褓时,就被现在的大夏国国师慧存真人,当年外出历练的年轻慧存道姑带回了天静宫,并由她抚养成人。
连她的姓名都是师父取的。
她也是跟着师父姓的。
因此,哪怕慧存真人在后来还收了不少比她年龄还大的弟子,并且后来又成为了大夏国的国师,但徐玄机在国师府的地位还是没有别的弟子能取代。
与其说慧存真人跟她是师徒关系,还不如说她们是母女关系。
回到国师府后,徐玄机所做的第一件事,当然是去见师父,并把师伯诸糅真人写给慧存真人的信交给了她。
而在诸糅真人写给慧存国师的私信里,不仅重点提到了天机鼎开裂,即将变天的事,还用了一定的篇幅来提起了郑经。
提了徐玄机因郑经的点醒而突破的事。
也提了郑经重新定义道,对道家的思想体系带来一定冲击的事。
还建议慧存真人在会宁对郑经暗中照拂一二,以建立道家和他之间的承负。
除此之外,还提了向郑经赠送全套道藏等事。
郑经就这样进入了慧存真人的视线。
当然,信的篇幅毕竟有限,不可能把事事都描述得很详细,因此在第二天,慧存真人又把徐玄机叫了过来,细细询问起了整个过程。
这一问,自然就把郑经的几乎全部底细都给摸了个透。
而郑经从豫州到会宁这一路上的所作所为,对慧存真人的冲击也是极为巨大的,毕竟在离开涡阳天静宫之后,在郑经身上又发生了好些连诸糅真人的信上都未提及的事情。
比如说创立真理社。
又比如说提出**论。
再比如说《三字经》的面世。
但对慧存真人而言,郑经的出现,也仅仅是让她颇感震惊而已,毕竟作为一个女性,她对道的追求,并不像诸糅真人、阮留之他们那样执着,而是更对道家的心法、功法等兴致更浓。
因此,在了解完之后,她也只是淡淡地吩咐道:“那你就跟着他去历练一番吧。”
这正是诸糅真人在信里的提议。
仅此而已。
并没有跟徐玄机说,带郑经去见见她之类的。
这倒不是慧存真人对郑经不感兴趣,而是以她的国师身份,在整个会宁的任何一个官绅之家,都会是座上宾,因此,在不存在直接利害关系的情况下,她不会太过于主动和急切。
慧存真人对于郑经不上心,徐玄机却是未必。
正常来说,在离开了近两个月,刚回到会宁之后,她完全可以多休息几天再另做打算,可她在国师府才呆了一天,就又呆不住了,觉得这种闲得无聊的日子很没趣。
于是,她又动身去了德王府,准备拉上陈蒨文和陈蒨武,以真理社的名义去见见某人。
她所想的是,某人在会宁举目无亲,不知会不会呆得习惯。
这是一种奇怪的感觉。
尽管一起在船上时,某人经常会拿她开刷,气一气她,可不知为什么,她一离开他之后,却又有些情不自禁地想他了。
这是为什么?
是他总能总能不断地给她惊喜和新奇的感觉,让她感觉跟他在一起的时光,以往所过的日子完全不一样?
还是他能帮她求真悟道,提升境界?
说不清楚。
总而言之,她确实又想见他了,哪怕跟他在一起,啥也不做,仅仅是带他去会宁城里四处逛逛。
但她几乎扑了个空。
毕竟德王妃离开了会宁将近两个月,在回来之后,有些事是必须做的,比如说进宫去给太后请安,因此一大早,她就跟德王爷,带着陈蒨文陈蒨武进宫去了。
也好在王府上上下下都认识她,很快,在她的旁敲侧击之下,她从王府一管事嘴中得知,郑公子昨天就已经接手了书局,并住进书局里去了。
这家伙,竟然这么闲不住?
具体的消息是有了,可徐玄机却是犯难了。
她没想到,郑经还才到会宁,就闲不住了,竟然第一时间就把书局给接手了过来,并且直接住到了书局里面。
她还不知道的是,郑经不仅接手并入住了书局,还又折腾出了新的事来。
这一消息对她来说倒是好事,因为打心眼里,她并不希望郑经长时间住在醉香楼那种莺歌燕舞的地方。
不过问题也来了。
没有陈蒨文陈蒨武的陪同,自己单枪匹马跑去书局找郑经,会不会被那登徒子笑话或误会?
但她还是咬了咬牙,迈开了步子走向了书局。
她为自己找到了新的理由。
书局之内,郑经还是跟工匠们呆在一起,继续忙碌着推广他的新型印刷术。
这倒不是他闲不住,想事事亲力亲为,而是他无聊,实在是找不到别的事干。
在书局安顿下来之后,郑书笙已开始代替他去醉香楼,去给楼里的那些乐师、红伶培训三绝谱法,而那些跟他同船回来的士子,这几天估计都在忙着走亲访友,根本就没人想起他,过来陪陪他之类的。
无奈之下,他只好继续跟匠人们呆一起,来继续折腾他的新型印刷术。
切库存的雕版来推活字印刷术,表面上看,是走了捷径,可真正实施起来,他却发现,进度还是太慢太慢,原因在于……
工匠太少。
工具太落后。
书局里木匠房的工匠总共也就四人,费老头和另一个工匠要负责雕刻精装版《三字经》的雕版雕刻,小鲁忙着做新型印刷机,另一个木匠正在做牌匾……
根本就没人有空来切那些库存的雕版。
人手不足的问题倒是好解决,在他的授意之下,费老头又从别的作坊临时请了几个熟练的木匠过来帮忙,可郑经却发现,这速度还是远远不能如他的意。
要知道,书局里的库存雕版可是有数千块之多,字数总共多达起码二三十万字,而工匠们为了保证切下来的字能单独使用,只能拿着锯片,小心翼翼地一个一个往下切。
以这种速度,切到猴年马月能切完?
切得慢也就罢了,问题是这种纯手工锯法,还切得相当的不整齐,大小不一,会影响排版使用。
因此,当徐玄机到来时,他又正拉着费老头和小鲁,来商量如何解决这一问题。
“喂!”
被陈管事领进来的徐玄机就这么冷不丁地打断了正投入的他。
郑经:“……”
咦,清冷小道姑竟然独自来找我了!
是想我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