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州城,某条小巷中
杨安给了小男孩一根糖葫芦,对方却没有吃,而是藏进了衣服中。
这让他有些好奇,轻声问道:
“为何不吃?”
小男孩掐掐手指,低声回道:
“我,我想带回去和娘一起吃。”
杨安“哦”了一声,从钱袋中拿出一块十两的银锭放到小男孩手中,又伸出手帮他理了理衣服,笑道:
“倒是个孝顺的孩子,这是我给你的奖励,在外要注意安全,快回家去吧。”
小男孩目光飘忽不定,犹豫了许久,最终将银锭收进口袋中。
杨安双手撑着膝盖站了起来,转过身向巷子外走去,但他还没走出几步就发现自己的大腿被人抱住。
见状,丁忠欲要伸出手将小男孩拉开,却收到杨安眼神的示意,退到了一旁。
杨安低下头俯视着小男孩,发现对方的眼中白雾蒙蒙,并未直接开口,等着对方的下文。
果不其然,小男孩在原地驻足了小会,有些害怕地乞求道:
“大哥哥,你能不能救救我娘,求求你了,大哥哥。”
言尽,他就要跪倒在地。
杨安急忙伸出手搀扶住他,又捏了捏他那柔软却又不干净的小脸,温柔道:
“那你也要告诉哥哥,你娘到底怎么了吧!”
小男孩连点数下脑袋,继续说道:
“我娘生病了,隔壁的刘爷爷说治病要花很多钱,可是我没有钱...”
杨安这才明白为何这么小的一个孩子会出来乞讨了,原来是为了给母亲凑医药费,牵住小男孩的手,言道:
“带哥哥去你家吧,我们去给你娘看病。”
听了杨安的话,小男孩愉快地跳了起来,却差点将怀中的糖葫芦抖出来,连忙用胳膊夹住。
杨安牵着小男孩向附近的医馆走去,随口问道:
“你叫什么?”
“我叫沈阳。”
......
一段时间后,杨安被沈阳带到西城一个偏僻的小巷中。
杨安苦笑着摇摇头,若是知道在西城,他就不用在北市找大夫了,这来来回回可要耽误人家不少时间。
沈阳蹦蹦跳跳到一扇破旧的大门前,用尽吃奶的力气才将那扇腐蚀严重的木门推开。
映入眼帘的画面惊呆了杨安与丁忠,这件小院中混乱不堪,哪怕是一处荒废的破庙都比这里要干净,走进去还能闻到一股很严重的霉味。
老大夫捂住鼻子跟了进去,如果不是对方出手阔绰,打死他也不会来这种地方。
沈阳迅速冲进一间屋子,走到床边有些兴奋地摇摇床上的妇人,兴奋道:
“娘,娘,有个大哥哥来救你了。”
那妇人的脸色苍白,嘴唇上开裂出数道纹路。
她勉强睁开眼,摸了摸沈阳的脑袋,却发现他攥在手中的糖葫芦和银锭,拖着微弱的气息微怒道:
“这,这银子哪里来的?我不是说过不能偷东西吗?快给人家还回去!”
“大姐,你误会了,这银子和糖葫芦是我送给小沈阳的。”
这句话说完,杨安有些尴尬地挠挠后脑勺,这倒霉孩子怎么取这名字!
他走进屋中,发现屋中特别干净整洁,与外面有着天壤之别,又注意到一张破旧的长桌上竟然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
妇人从床上坐起,费力地抱住沈阳,警惕道:
“你,你们是什么人?”
“大姐,您放心,我不是坏人,事情是这样的...”
随后,杨安将认识沈阳的过程粗略地解释了一遍,在加上小男孩在一旁作证,程秋萍很快便安下心来,对着杨安鞠躬道谢:
“多谢恩公。”
杨安随意地摆摆手,吩咐老大夫替她看诊,自己则是走到了书桌前翻看起了书籍。
......
片刻后,老大夫直言程秋萍是因为积久成疾,需要吃药慢慢调养。
杨安派出影卫跟去医馆抓药,又将桌下的椅子抽出来,坐下后望着妇人问道:
“程大嫂,沈阳他父亲呢?”
“死了,在进京赶考的路上被山贼给杀了!”
说到这里,程秋萍想到某些不好的回忆,顿时泪流满面。
杨安有些不知所措,未曾料想随口一个问题就刺激到了人家,蹙着眉头,轻咳两声继续道:
“所以,这些书籍也是沈大哥所留?”
看着杨安手中拿着书籍,程秋萍点点头,面露哀伤,沉声道:
“若不是我病了,定能让阳儿上一个好的学堂,将来也好考取功名,怪我,都怪我...”
闻言,杨安叹出一口冷气,当下只有科举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普通百姓家一般都会倾尽全家之力让孩子去考功名,沈阳今年才八岁,这么小的年纪就要读那些晦涩难懂的书,难怪古人博学多识。
他七岁的时候还在乡下姥姥家玩泥巴,在河里摸鱼摸虾呢!
杨安收回思绪,突然心生了一个想法,他打开桌上的一本书,又将沈阳唤到身边,随口提问了起来,谁知这小家伙都能尽数答上来。
他不信邪的拿起第二本,但依旧是这个结果,不禁感叹道:
“这么小的年纪是如何做到的?”
“大哥哥,其实这边的书我都没读过。”
杨安顺着沈阳手指的方向望去,这样看来,右边是读过的,左边则是没有,但他还是摸了摸对方的脑袋,赞扬道:
“已经很厉害了!”
“沈阳喜欢读书吗?”
沈阳抬起头注视着杨安,又瞧了眼母亲,随后重重地点了下头,回道:
“喜欢!”
“为何喜欢?”
“因为读书就能变成一个有用的人,也能保护好娘亲!”
杨安能够预料到他的回答,缓缓站起身,笑道:
“既然如此,以后你便专心读书,我资助你。”
闻言,程秋萍慌忙地坐立起来,焦急道:
“恩公,万万使不得,您能救我们母子一命便是最大的恩泽了。”
杨安没有在回答,站起身向门外走去。
随后,一道声音从门外传了进来:
“以后,我每个月会派人送十两银子过来,直到沈阳州试结束,若是你能够进入省试,我拿一千两银子给你当盘缠。”
十两银子不多,却足以维持母子两个的生计,他之所以没有暴露身份也是不想让沈阳觉得有了依靠而放弃那颗认真读书的本心。
程秋萍对着门外鞠了一躬,又对着沈阳言道:
“阳儿,还不跪谢恩公!”
沈阳闻言跪倒在地,朝着空无一人的门外磕了三个头。
不久后,房中之剩下孩子欢快的笑声,以及慈母的训斥声:
“还玩!吃完糖葫芦就去读书,争取将来考上状元报答你的恩公!”
...
杨安给了小男孩一根糖葫芦,对方却没有吃,而是藏进了衣服中。
这让他有些好奇,轻声问道:
“为何不吃?”
小男孩掐掐手指,低声回道:
“我,我想带回去和娘一起吃。”
杨安“哦”了一声,从钱袋中拿出一块十两的银锭放到小男孩手中,又伸出手帮他理了理衣服,笑道:
“倒是个孝顺的孩子,这是我给你的奖励,在外要注意安全,快回家去吧。”
小男孩目光飘忽不定,犹豫了许久,最终将银锭收进口袋中。
杨安双手撑着膝盖站了起来,转过身向巷子外走去,但他还没走出几步就发现自己的大腿被人抱住。
见状,丁忠欲要伸出手将小男孩拉开,却收到杨安眼神的示意,退到了一旁。
杨安低下头俯视着小男孩,发现对方的眼中白雾蒙蒙,并未直接开口,等着对方的下文。
果不其然,小男孩在原地驻足了小会,有些害怕地乞求道:
“大哥哥,你能不能救救我娘,求求你了,大哥哥。”
言尽,他就要跪倒在地。
杨安急忙伸出手搀扶住他,又捏了捏他那柔软却又不干净的小脸,温柔道:
“那你也要告诉哥哥,你娘到底怎么了吧!”
小男孩连点数下脑袋,继续说道:
“我娘生病了,隔壁的刘爷爷说治病要花很多钱,可是我没有钱...”
杨安这才明白为何这么小的一个孩子会出来乞讨了,原来是为了给母亲凑医药费,牵住小男孩的手,言道:
“带哥哥去你家吧,我们去给你娘看病。”
听了杨安的话,小男孩愉快地跳了起来,却差点将怀中的糖葫芦抖出来,连忙用胳膊夹住。
杨安牵着小男孩向附近的医馆走去,随口问道:
“你叫什么?”
“我叫沈阳。”
......
一段时间后,杨安被沈阳带到西城一个偏僻的小巷中。
杨安苦笑着摇摇头,若是知道在西城,他就不用在北市找大夫了,这来来回回可要耽误人家不少时间。
沈阳蹦蹦跳跳到一扇破旧的大门前,用尽吃奶的力气才将那扇腐蚀严重的木门推开。
映入眼帘的画面惊呆了杨安与丁忠,这件小院中混乱不堪,哪怕是一处荒废的破庙都比这里要干净,走进去还能闻到一股很严重的霉味。
老大夫捂住鼻子跟了进去,如果不是对方出手阔绰,打死他也不会来这种地方。
沈阳迅速冲进一间屋子,走到床边有些兴奋地摇摇床上的妇人,兴奋道:
“娘,娘,有个大哥哥来救你了。”
那妇人的脸色苍白,嘴唇上开裂出数道纹路。
她勉强睁开眼,摸了摸沈阳的脑袋,却发现他攥在手中的糖葫芦和银锭,拖着微弱的气息微怒道:
“这,这银子哪里来的?我不是说过不能偷东西吗?快给人家还回去!”
“大姐,你误会了,这银子和糖葫芦是我送给小沈阳的。”
这句话说完,杨安有些尴尬地挠挠后脑勺,这倒霉孩子怎么取这名字!
他走进屋中,发现屋中特别干净整洁,与外面有着天壤之别,又注意到一张破旧的长桌上竟然堆满了各式各样的书籍。
妇人从床上坐起,费力地抱住沈阳,警惕道:
“你,你们是什么人?”
“大姐,您放心,我不是坏人,事情是这样的...”
随后,杨安将认识沈阳的过程粗略地解释了一遍,在加上小男孩在一旁作证,程秋萍很快便安下心来,对着杨安鞠躬道谢:
“多谢恩公。”
杨安随意地摆摆手,吩咐老大夫替她看诊,自己则是走到了书桌前翻看起了书籍。
......
片刻后,老大夫直言程秋萍是因为积久成疾,需要吃药慢慢调养。
杨安派出影卫跟去医馆抓药,又将桌下的椅子抽出来,坐下后望着妇人问道:
“程大嫂,沈阳他父亲呢?”
“死了,在进京赶考的路上被山贼给杀了!”
说到这里,程秋萍想到某些不好的回忆,顿时泪流满面。
杨安有些不知所措,未曾料想随口一个问题就刺激到了人家,蹙着眉头,轻咳两声继续道:
“所以,这些书籍也是沈大哥所留?”
看着杨安手中拿着书籍,程秋萍点点头,面露哀伤,沉声道:
“若不是我病了,定能让阳儿上一个好的学堂,将来也好考取功名,怪我,都怪我...”
闻言,杨安叹出一口冷气,当下只有科举是改变命运的唯一途径,所以普通百姓家一般都会倾尽全家之力让孩子去考功名,沈阳今年才八岁,这么小的年纪就要读那些晦涩难懂的书,难怪古人博学多识。
他七岁的时候还在乡下姥姥家玩泥巴,在河里摸鱼摸虾呢!
杨安收回思绪,突然心生了一个想法,他打开桌上的一本书,又将沈阳唤到身边,随口提问了起来,谁知这小家伙都能尽数答上来。
他不信邪的拿起第二本,但依旧是这个结果,不禁感叹道:
“这么小的年纪是如何做到的?”
“大哥哥,其实这边的书我都没读过。”
杨安顺着沈阳手指的方向望去,这样看来,右边是读过的,左边则是没有,但他还是摸了摸对方的脑袋,赞扬道:
“已经很厉害了!”
“沈阳喜欢读书吗?”
沈阳抬起头注视着杨安,又瞧了眼母亲,随后重重地点了下头,回道:
“喜欢!”
“为何喜欢?”
“因为读书就能变成一个有用的人,也能保护好娘亲!”
杨安能够预料到他的回答,缓缓站起身,笑道:
“既然如此,以后你便专心读书,我资助你。”
闻言,程秋萍慌忙地坐立起来,焦急道:
“恩公,万万使不得,您能救我们母子一命便是最大的恩泽了。”
杨安没有在回答,站起身向门外走去。
随后,一道声音从门外传了进来:
“以后,我每个月会派人送十两银子过来,直到沈阳州试结束,若是你能够进入省试,我拿一千两银子给你当盘缠。”
十两银子不多,却足以维持母子两个的生计,他之所以没有暴露身份也是不想让沈阳觉得有了依靠而放弃那颗认真读书的本心。
程秋萍对着门外鞠了一躬,又对着沈阳言道:
“阳儿,还不跪谢恩公!”
沈阳闻言跪倒在地,朝着空无一人的门外磕了三个头。
不久后,房中之剩下孩子欢快的笑声,以及慈母的训斥声:
“还玩!吃完糖葫芦就去读书,争取将来考上状元报答你的恩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