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5章 尉迟恭 徐茂公心里不舒服
李远景发明的这些数字“1、2、3、4……”,字形极其简单,数字较大时只需要按照个位、十位、百位、千位的位置排列书写就行,根本不像大唐民众使用的“一、二、三、四”这样的数字,一个不很大的数字就需要写很长一行。
李世民在李元景讲解完之后,立刻被吸引进了这些数字中,他兴致勃勃地学习认识这十个数字、学习这数字的排列方法和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
学习了一会儿之后,他又看这些账本,让李元景给他讲解这新记账方法。
这新记账方法非常简单、清楚明了,几乎一眼就能看懂账面上的收入、支出、成本、盈利。
李世民翻看雪糕、蚊香厂的账目,他一下子就看出来了雪糕、蚊香厂已经赚了四千贯钱。
四千贯钱啊!
现在不管是国库还是内帑,全都极其缺钱,而国库需要养活的兵士、朝廷官员、各种支出,内帑需要开支的柴米油盐,没有钱什么事都干不成啊。
李世民对这四千贯钱看了又看,他终于对李元景说:
“六弟,现在国库和内帑都非常紧张,要不你先把这四千贯钱借给国库、内帑用用?
现在工部用你教的晒盐之法,已经晒出了许多盐,等一会儿辅机他们来了,我们就商量食盐专卖的事。
只要食盐一开始卖,国库和内帑就都有钱了,那时,二哥再还你这四千贯钱。”
李元景自然知道国库和内帑都很紧张,他也猜到,只要李世民知道了雪糕、蚊香厂赚了四千贯钱,他一定会把那钱要过去的。
不过李元景已经从五姓七望那里敲出来了两万贯钱,这两万贯钱完全够他花一段时间了。
因此李元景就很慷慨地对李世民说:
“陛下,我说过,我做的所有生意中都有你五成股份,这四千贯钱中有你两千贯,如果国库和内帑急着花钱,那陛下就先把这四千贯钱拿去花吧。”
李世民看李元景如此慷慨,他反倒有点儿过意不去了:
李远景才给户部粮仓送来了一千二百八十万斤粮食,这粮食朝廷可没有出一分钱,现在李元景好不容易赚了四千贯钱,自己又给他要过来了。
不管李元景研究出来的这些东西如何赚钱,但常言说无本难求利啊,李元景月月寅吃卯粮,手中常常没有一点钱,如果他没有本钱,那还怎么赚钱?
可是国库和内帑又实在缺钱得很!
李世民略显尴尬、又极亲热地对李元景说:
“六弟,我们是亲兄弟,只要不是在朝堂等正规场所,你就不必称呼我陛下,喊二哥。
喊二哥显得我们兄弟更亲近。”
李元景听了,赶紧谢过了李世民。
旁边徐茂公和尉迟恭听了,有点儿心中不舒服:
虽然他们都知道国库和内帑非常紧张,急需要钱,李元景手中有钱了,应该帮一帮李世民。
但李世民和李元景二哥、六弟地这么一亲热,李元景慷慨大方地把雪糕、蚊香厂赚的四千贯钱全都送给了李世民,而这四千贯钱中,也有他们二人和秦琼、程咬金的股份啊。
大夏天的,李震、尉迟宝琳、秦怀道、程处嗣四人,天天满头大汗地在雪糕、蚊香厂中指挥生产,李元景连商量都不和他们商量,这也太不把他们这些合伙人放在眼里了。
李元景看了看尉迟恭和徐茂公,他悄声对二人说:
“尉迟大人、李大人,这一段时间我去了海边,没有顾得上和几位大人商议关于酒厂、香水厂、茶叶厂等的股份问题,等有空了,我们就商量一下这些事情,二位大人以为如何?”
其实关于酒厂、香水厂、茶叶厂等这些厂子的股份问题,尉迟恭、徐茂公、秦琼和程咬金都有些急了:
当时李元景去海边的时候,并没有说出这些厂子他都让谁参股,每一家能分到多少股份,需要出多少股金。
李元景回来之后,把裴家制作的白酒、香水、花露水、茶叶,卖给了五姓七望一大部分,换的粮食全都放在了户部的粮仓中,这帐又该怎么算?
虽然李元景是悄声对徐茂公、尉迟恭说的,但李世民就在他们身边呀,因此李世民也听到了李元景说的话,李世民自然也想起来了,李元景的不管是茶叶、香水、花露水厂,还是雪糕、蚊香厂,也都有徐茂公、尉迟恭、程咬金、秦琼一份。
现在李元景自作主张,把他用白酒、香水、花露水、茶叶换的一千二百八十万斤粮食、以及雪糕、蚊香厂赚的四千贯钱全都送给了他,李元景这么忙,他从海边回来都没有得到空闲时间,自然也不可能有时间和徐茂公四人商议关于把换的粮食和赚的钱送给自己这些事情。
而自己平白无故地从李元景这里拿走这么多,尉迟恭几人心中肯定不很舒服。
于是李世民就对徐茂公、尉迟恭说:
“徐爱卿、尉迟爱卿,我知道六弟的这些厂子也有你们的股份,但现在朝廷确实非常困难,这样吧,关于六弟送到户部粮仓中的粮食,和你们赚的三四千贯钱,就算我借你们的,我给你们打欠条,等六弟晒的食盐赚到钱了,我就用那钱还给你们。”
尉迟恭和徐茂公自然赶紧向李世民告罪,说他们也知道朝廷用度非常困难,他们能和李元景一同帮助李世民和朝廷,是他们的荣幸等等。
几人正说着话,王有德禀报说,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戴胄、唐俭几位大人已经到了,正在甘露殿外候诏。
李世民听了就命王有德传几人进来。
几人进来,一番见礼,李世民非常高兴地告诉几人,李元景去海边布置盐田晒的盐,已经被工部郎中禹维信拉回来了十万斤,他召几人过来,是有几件事要和几人商议。
几人听李世民说李元景发明的晒盐之法晒盐真的成功了,看李世民如此高兴,进来的六人中,除了长孙无忌,全都是真心为李世民、为大唐高兴,感激李元景为大唐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李世民在李元景讲解完之后,立刻被吸引进了这些数字中,他兴致勃勃地学习认识这十个数字、学习这数字的排列方法和加减乘除的计算方法。
学习了一会儿之后,他又看这些账本,让李元景给他讲解这新记账方法。
这新记账方法非常简单、清楚明了,几乎一眼就能看懂账面上的收入、支出、成本、盈利。
李世民翻看雪糕、蚊香厂的账目,他一下子就看出来了雪糕、蚊香厂已经赚了四千贯钱。
四千贯钱啊!
现在不管是国库还是内帑,全都极其缺钱,而国库需要养活的兵士、朝廷官员、各种支出,内帑需要开支的柴米油盐,没有钱什么事都干不成啊。
李世民对这四千贯钱看了又看,他终于对李元景说:
“六弟,现在国库和内帑都非常紧张,要不你先把这四千贯钱借给国库、内帑用用?
现在工部用你教的晒盐之法,已经晒出了许多盐,等一会儿辅机他们来了,我们就商量食盐专卖的事。
只要食盐一开始卖,国库和内帑就都有钱了,那时,二哥再还你这四千贯钱。”
李元景自然知道国库和内帑都很紧张,他也猜到,只要李世民知道了雪糕、蚊香厂赚了四千贯钱,他一定会把那钱要过去的。
不过李元景已经从五姓七望那里敲出来了两万贯钱,这两万贯钱完全够他花一段时间了。
因此李元景就很慷慨地对李世民说:
“陛下,我说过,我做的所有生意中都有你五成股份,这四千贯钱中有你两千贯,如果国库和内帑急着花钱,那陛下就先把这四千贯钱拿去花吧。”
李世民看李元景如此慷慨,他反倒有点儿过意不去了:
李远景才给户部粮仓送来了一千二百八十万斤粮食,这粮食朝廷可没有出一分钱,现在李元景好不容易赚了四千贯钱,自己又给他要过来了。
不管李元景研究出来的这些东西如何赚钱,但常言说无本难求利啊,李元景月月寅吃卯粮,手中常常没有一点钱,如果他没有本钱,那还怎么赚钱?
可是国库和内帑又实在缺钱得很!
李世民略显尴尬、又极亲热地对李元景说:
“六弟,我们是亲兄弟,只要不是在朝堂等正规场所,你就不必称呼我陛下,喊二哥。
喊二哥显得我们兄弟更亲近。”
李元景听了,赶紧谢过了李世民。
旁边徐茂公和尉迟恭听了,有点儿心中不舒服:
虽然他们都知道国库和内帑非常紧张,急需要钱,李元景手中有钱了,应该帮一帮李世民。
但李世民和李元景二哥、六弟地这么一亲热,李元景慷慨大方地把雪糕、蚊香厂赚的四千贯钱全都送给了李世民,而这四千贯钱中,也有他们二人和秦琼、程咬金的股份啊。
大夏天的,李震、尉迟宝琳、秦怀道、程处嗣四人,天天满头大汗地在雪糕、蚊香厂中指挥生产,李元景连商量都不和他们商量,这也太不把他们这些合伙人放在眼里了。
李元景看了看尉迟恭和徐茂公,他悄声对二人说:
“尉迟大人、李大人,这一段时间我去了海边,没有顾得上和几位大人商议关于酒厂、香水厂、茶叶厂等的股份问题,等有空了,我们就商量一下这些事情,二位大人以为如何?”
其实关于酒厂、香水厂、茶叶厂等这些厂子的股份问题,尉迟恭、徐茂公、秦琼和程咬金都有些急了:
当时李元景去海边的时候,并没有说出这些厂子他都让谁参股,每一家能分到多少股份,需要出多少股金。
李元景回来之后,把裴家制作的白酒、香水、花露水、茶叶,卖给了五姓七望一大部分,换的粮食全都放在了户部的粮仓中,这帐又该怎么算?
虽然李元景是悄声对徐茂公、尉迟恭说的,但李世民就在他们身边呀,因此李世民也听到了李元景说的话,李世民自然也想起来了,李元景的不管是茶叶、香水、花露水厂,还是雪糕、蚊香厂,也都有徐茂公、尉迟恭、程咬金、秦琼一份。
现在李元景自作主张,把他用白酒、香水、花露水、茶叶换的一千二百八十万斤粮食、以及雪糕、蚊香厂赚的四千贯钱全都送给了他,李元景这么忙,他从海边回来都没有得到空闲时间,自然也不可能有时间和徐茂公四人商议关于把换的粮食和赚的钱送给自己这些事情。
而自己平白无故地从李元景这里拿走这么多,尉迟恭几人心中肯定不很舒服。
于是李世民就对徐茂公、尉迟恭说:
“徐爱卿、尉迟爱卿,我知道六弟的这些厂子也有你们的股份,但现在朝廷确实非常困难,这样吧,关于六弟送到户部粮仓中的粮食,和你们赚的三四千贯钱,就算我借你们的,我给你们打欠条,等六弟晒的食盐赚到钱了,我就用那钱还给你们。”
尉迟恭和徐茂公自然赶紧向李世民告罪,说他们也知道朝廷用度非常困难,他们能和李元景一同帮助李世民和朝廷,是他们的荣幸等等。
几人正说着话,王有德禀报说,魏征、房玄龄、杜如晦、长孙无忌、戴胄、唐俭几位大人已经到了,正在甘露殿外候诏。
李世民听了就命王有德传几人进来。
几人进来,一番见礼,李世民非常高兴地告诉几人,李元景去海边布置盐田晒的盐,已经被工部郎中禹维信拉回来了十万斤,他召几人过来,是有几件事要和几人商议。
几人听李世民说李元景发明的晒盐之法晒盐真的成功了,看李世民如此高兴,进来的六人中,除了长孙无忌,全都是真心为李世民、为大唐高兴,感激李元景为大唐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