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章拓跋炎、达勃鲁的惊喜
但他们也知道瓷器在大唐的珍贵程度,所以在李元景没有告诉他们是不是能给他们一些之前,二人心中还是很是不安的。
因为李元景已经回来,裴淑贞指挥看下人们把酒菜很快就端上来了。
李元景请孙思邈和他的弟子们、薛仁贵十二人、马周、莫文信全都来迎宾殿吃饭,毕竟今天出了五千件瓷器,也是一件很值得庆贺的大喜事。
期间李元景告诉孙思邈、马周、薛仁贵众人,原本他准备这窑瓷器给他们每人弄几件的,但因为这瓷器实在紧张,所以这一次还给不了他们。
现在孙思邈自认是李元景的弟子,薛仁贵十二人是他的结拜兄弟,马周能从名不见经传的一个书生,成为现在李世民极为倚重的心腹之人,李元景给他们敬酒,因为给不了他们瓷器向他们抱歉,众人谁还有什么话说、有什么不满?
而虞世南、欧阳询看李元景连自己人都不给,而把瓷器给他们,二人很是感激,甚至虞世南,欧阳询二人自己都想不通,李元景为什么如此尊重他们二人。
要知道,李元景的字写得开一代先河,从这一点上来说,仅凭字,李元景也一点儿都不逊于他们,而对李元景来说,写字只不过是他逆天能力中微不足道的一点,李元景又贵为王爷,现在深得李世民倚重和宠幸,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李元景都不必对他们二人如此尊重!
可李元景却如此尊重他们,李元景真是一个大气、大度、讲义气、礼贤下士的君子啊!
拓跋炎、达勃鲁二人听李元景说,他连名闻天下的老神仙神医孙思邈、以及他的这些兄弟,都给他们弄不来瓷器,二人心中更加不安,担心李元景也给不上他们。
都说李元景的美食、馒头、白酒无比美味,但拓跋炎、达勃鲁二人却吃得食不甘味。
因为今天这窑瓷器非常成功,一下子就出了五千件,是一件大喜事,所以薛仁贵、马周等众人全都喝得非常尽兴,一场宴会持续了很久。
而虞世南、欧阳询二人既感受到了李元景对他们的尊重,又因为得到了瓷器心中非常高兴,所以就陪着李元景大谈特谈书法、诗歌,自然而然是竭力吹捧李元景的书法开一代先河、诗歌写得前无古人、惊世骇俗!
宴会过后,虞世南、欧阳询看李元景有话要和拓跋炎、达勃鲁二人商谈,他们就很知趣、千恩万谢地谢过了李元景,告辞回去了。
送走了虞世南、欧阳询,马周、孙思邈、薛仁贵众人也都担心他们在场,会影响李元景和拓跋炎、达勃鲁二人说话,也都准备离开,但李元景让众人不要离开,他告诉众人,他和拓跋炎、达勃鲁二人商谈关于生意的事,他们众人也都有必要听一听。
他们都是自己人,再则,让他们众人了解和胡商做生意的事,也很有必要,将来说不定有需要他们众人出力的时候。
于是众人就都坐下来,李元景告诉拓跋炎、达勃鲁二人,因为的瓷器非常紧张,所以他没有为他们弄多少,这一次只能给他们四百件。
拓跋炎、达勃鲁二人一听,心中立刻万分激动、兴奋、感激:
在大唐,瓷器无比珍贵,这一窑仅仅出了五千件,如果是以前他们没有结识李元景时,这瓷器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即使结识了李元景,他们也无比担心李元景给他们弄不来,而现在,李元景不但给他们弄来了,还一下子弄到了四百件!
四百件啊!珍贵的、精美的瓷器!
二人万分感激地谢过了李元景。
李元景告诉二人,因为担心被别人看见了向他讨要,所以他把这些瓷器存放在了宫中,明天他就能把这瓷器交给二人。
二人自然再次感激、感谢了李元景想得周到,为了给他们弄到瓷器而费心劳神。
而至于给二人的白酒、香水、花露水、茶叶,因为今天在宫中李世民、李浩然他们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分配这五千件瓷器,以及他如何用诗歌、曲谱换承诺给五姓七望的瓷器,没顾得上讨论白酒这些东西,所以至于给他们二人多少这些东西,还要等李世民和李浩然商讨之后再决定。
拓跋炎、达勃鲁得到李元景承诺的四百件瓷器,他们现在对李元景非常信任:
李元景实在是一位大气、义气、诚信、顾朋友之人,李元景既然承诺给他们这些东西,那他一定会尽力为他们争取。
所以即使这一次李元景给他们弄不来那些东西,那也只是那些东西太少,不够分,李元景没有能力给他们弄到,而不是李元景骗他们、不真心真意为他们争取。
拓跋炎、达勃鲁二人听李元景说,他是用诗和曲谱从五姓七望那里换了七百五十件瓷器,所以才能给他们二人争取来四百件,二人立刻动起了心思:
李元景的诗和曲谱可是比瓷器更珍贵的东西,如果能让他给写一些诗和曲谱,那可是比弄到他的瓷器更珍贵、更有价值啊。
于是拓跋炎就小心地问李元景,可不可以把他的诗和曲谱也卖给他们一些。
卖!
当然卖了!
李元景听了心中大喜:
他写诗和曲谱非常容易,这诗和曲谱又非常赚钱!
原本李元景一直把他写的诗和曲谱卖给五姓七望,但这其实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他卖给五姓七望的多了,五姓七望可能就不稀罕了,那时他们可能就不会再愿意出高价购买了。
所以必须给他们找一个竞争对手。
原本李世民非常喜欢李元景的诗和曲谱,但李世民没钱,李元景现在非常需要钱,把诗和曲谱给李世民一分钱也换不来。
当然,大唐除了五姓七望之外,还有无数人想要李元景这诗和曲谱。
但一则,那许多人并不是特别有钱和粮食,如果他们把钱或者粮食拿来买了李元景的诗和曲谱,那等他们没有钱、没有粮食吃了,朝廷还要救济他们。
因为李元景已经回来,裴淑贞指挥看下人们把酒菜很快就端上来了。
李元景请孙思邈和他的弟子们、薛仁贵十二人、马周、莫文信全都来迎宾殿吃饭,毕竟今天出了五千件瓷器,也是一件很值得庆贺的大喜事。
期间李元景告诉孙思邈、马周、薛仁贵众人,原本他准备这窑瓷器给他们每人弄几件的,但因为这瓷器实在紧张,所以这一次还给不了他们。
现在孙思邈自认是李元景的弟子,薛仁贵十二人是他的结拜兄弟,马周能从名不见经传的一个书生,成为现在李世民极为倚重的心腹之人,李元景给他们敬酒,因为给不了他们瓷器向他们抱歉,众人谁还有什么话说、有什么不满?
而虞世南、欧阳询看李元景连自己人都不给,而把瓷器给他们,二人很是感激,甚至虞世南,欧阳询二人自己都想不通,李元景为什么如此尊重他们二人。
要知道,李元景的字写得开一代先河,从这一点上来说,仅凭字,李元景也一点儿都不逊于他们,而对李元景来说,写字只不过是他逆天能力中微不足道的一点,李元景又贵为王爷,现在深得李世民倚重和宠幸,所以无论从哪方面来说,李元景都不必对他们二人如此尊重!
可李元景却如此尊重他们,李元景真是一个大气、大度、讲义气、礼贤下士的君子啊!
拓跋炎、达勃鲁二人听李元景说,他连名闻天下的老神仙神医孙思邈、以及他的这些兄弟,都给他们弄不来瓷器,二人心中更加不安,担心李元景也给不上他们。
都说李元景的美食、馒头、白酒无比美味,但拓跋炎、达勃鲁二人却吃得食不甘味。
因为今天这窑瓷器非常成功,一下子就出了五千件,是一件大喜事,所以薛仁贵、马周等众人全都喝得非常尽兴,一场宴会持续了很久。
而虞世南、欧阳询二人既感受到了李元景对他们的尊重,又因为得到了瓷器心中非常高兴,所以就陪着李元景大谈特谈书法、诗歌,自然而然是竭力吹捧李元景的书法开一代先河、诗歌写得前无古人、惊世骇俗!
宴会过后,虞世南、欧阳询看李元景有话要和拓跋炎、达勃鲁二人商谈,他们就很知趣、千恩万谢地谢过了李元景,告辞回去了。
送走了虞世南、欧阳询,马周、孙思邈、薛仁贵众人也都担心他们在场,会影响李元景和拓跋炎、达勃鲁二人说话,也都准备离开,但李元景让众人不要离开,他告诉众人,他和拓跋炎、达勃鲁二人商谈关于生意的事,他们众人也都有必要听一听。
他们都是自己人,再则,让他们众人了解和胡商做生意的事,也很有必要,将来说不定有需要他们众人出力的时候。
于是众人就都坐下来,李元景告诉拓跋炎、达勃鲁二人,因为的瓷器非常紧张,所以他没有为他们弄多少,这一次只能给他们四百件。
拓跋炎、达勃鲁二人一听,心中立刻万分激动、兴奋、感激:
在大唐,瓷器无比珍贵,这一窑仅仅出了五千件,如果是以前他们没有结识李元景时,这瓷器他们连想都不敢想,现在,即使结识了李元景,他们也无比担心李元景给他们弄不来,而现在,李元景不但给他们弄来了,还一下子弄到了四百件!
四百件啊!珍贵的、精美的瓷器!
二人万分感激地谢过了李元景。
李元景告诉二人,因为担心被别人看见了向他讨要,所以他把这些瓷器存放在了宫中,明天他就能把这瓷器交给二人。
二人自然再次感激、感谢了李元景想得周到,为了给他们弄到瓷器而费心劳神。
而至于给二人的白酒、香水、花露水、茶叶,因为今天在宫中李世民、李浩然他们主要讨论的是如何分配这五千件瓷器,以及他如何用诗歌、曲谱换承诺给五姓七望的瓷器,没顾得上讨论白酒这些东西,所以至于给他们二人多少这些东西,还要等李世民和李浩然商讨之后再决定。
拓跋炎、达勃鲁得到李元景承诺的四百件瓷器,他们现在对李元景非常信任:
李元景实在是一位大气、义气、诚信、顾朋友之人,李元景既然承诺给他们这些东西,那他一定会尽力为他们争取。
所以即使这一次李元景给他们弄不来那些东西,那也只是那些东西太少,不够分,李元景没有能力给他们弄到,而不是李元景骗他们、不真心真意为他们争取。
拓跋炎、达勃鲁二人听李元景说,他是用诗和曲谱从五姓七望那里换了七百五十件瓷器,所以才能给他们二人争取来四百件,二人立刻动起了心思:
李元景的诗和曲谱可是比瓷器更珍贵的东西,如果能让他给写一些诗和曲谱,那可是比弄到他的瓷器更珍贵、更有价值啊。
于是拓跋炎就小心地问李元景,可不可以把他的诗和曲谱也卖给他们一些。
卖!
当然卖了!
李元景听了心中大喜:
他写诗和曲谱非常容易,这诗和曲谱又非常赚钱!
原本李元景一直把他写的诗和曲谱卖给五姓七望,但这其实不是一个长久之计:
他卖给五姓七望的多了,五姓七望可能就不稀罕了,那时他们可能就不会再愿意出高价购买了。
所以必须给他们找一个竞争对手。
原本李世民非常喜欢李元景的诗和曲谱,但李世民没钱,李元景现在非常需要钱,把诗和曲谱给李世民一分钱也换不来。
当然,大唐除了五姓七望之外,还有无数人想要李元景这诗和曲谱。
但一则,那许多人并不是特别有钱和粮食,如果他们把钱或者粮食拿来买了李元景的诗和曲谱,那等他们没有钱、没有粮食吃了,朝廷还要救济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