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开矿和卖矿在朝中掀起的滔天巨浪,暂告结束。
唐寅仍旧负责西山煤矿开采,对于民间资本的使用,从明面转到了暗里,无论如何,民间商贾都明白朝廷要在采矿方面做一些改变,倒也没多少人害怕会被多征税,一切便在于朱浩提出的新矿税的方法非常「讨巧」。
你不买朝廷的矿场,就不存在征税的问题,现在朝廷开矿的效率尚不为人知,旁人更多是将出资购买朝廷矿场的徽商当成了傻子。
刚开的矿场,你们就敢拿几万两银子去买,真是有钱烧得慌。
经此一事。
杨廷和在朝中声望严重受损,朱四从阴霾中走出,君臣间进入一段相对和谐的时期,也在于朱浩告诫朱四,暂且不要去跟杨廷和争,就算是想当个明君圣主,也要等杨廷和退下去之后再说。
朱四把这话听到心里去了。
朝堂上被杨廷和威胁,给朱四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就算对外人不说,但其实他内心也害怕自己做出的变革太多,会惹恼文官,万一文官真联合起来要将他的皇位给废黜,或是想办法把他弄死,那就得不偿失了。
现在双方都有了台阶下,就不如先安稳过日子,只要不去招惹杨廷和,料想杨廷和也不会来侵犯他皇帝的威仪。
转眼进入三月。
对于江南来说,三月已是绿柳垂堤,烟花处处,但在京师,三月天仍旧有些冷,不过也是乍暖还寒,早晨气温刚过冰点,中午就能到十几度,到了晚上又能回到零下,偶尔哪天还来个雨夹雪。
朱浩在翰林院供职,倒也清闲,不过年后确实要比年前忙碌一些。
最近朱四发愁的主要问题,一是西北边关,鞑靼人仍旧不停袭扰,好在达延汗已死,草原势力本身已不成气候,不至于爆发大规模的战事,这对大明朝廷来说倒是个好消息。
再就是东南海防问题。
倭寇接连袭扰,在地方上造成几次大的杀伤事件,朝廷要出兵镇压,却苦于东南海防松弛,将士疲惫,难以应战……
过去几十年,虽然东南海防问题一直都在,但也就正德年间佛郎机人和倭人开始逐渐袭扰,才形成重大安全隐患,而在这之前多年因海防无事,以至于东南一些卫所早就出现缺兵少粮的问题,将士连基本的军备都难以筹措,更有中卫所高层大肆侵吞土地,盘剥过甚,军户逃亡情况日益严重。
突然海防着紧,各卫所抽调不出平盗兵马,就算集结几个卫所的力量,却因将士训练松懈,军备不齐,没有与盗寇一战的能力。
更因大明承平已久,各卫所基本已没有战船这东西,就算陆地作战官军能凭靠人数上的优势,把盗寇打败,但只要人家退到海边,乘船直接回到海岛上,官军就拿他们没办法。
……
……
这天朱四在朝堂上又因东南海防问题,很是闹心。
海防一直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杨廷和先前阻止朱四开矿时,从户部拿出相当于五万两银子的钱粮军械,调拨给东南沿海卫所。
但明显杯水车薪。
仅仅能维持各卫所正常运转就算不错,想以此来整顿军备,甚至出战果,估计连杨廷和自己都没信心。
过去几十年,大明对于倭寇的策略,更类似于「以夷制夷」,大概意思就是加固沿海卫所以及县城的城防,让倭寇海盗为争地盘自相残杀,哪怕崛起一股大势力,拖个几年,总会因海盗内部分赃不均,或是崛起另一股大势力,互相攻伐而亡。
所以这次杨廷和采取也是这个策略。
东南海防缺兵少粮,想保证卫所稳固,保证军民利益不受损害,至少要拿出价值二十万两银子的
钱粮军械,如今只抽调五万两,于大局无补。
朱四却是个较真的人,在这件事上,朱四更责问户部和总督仓场之官员,让他们想办法筹措。
「朱浩,你是不知道,他们可会插科打诨了,朝会上官话那是一套接着一套,朕问他们有什么办法,他们就说尽量,说什么等盐课、夏粮收上来才好绸缪,还说什么已着令南户部抽调钱粮……这不扯淡吗?分明是在给朕打马虎眼呢。」
当皇帝的,包括被世人称颂如弘治帝朱祐樘,面对朝廷乱象时,很多时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朱四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很想做出成绩,再加上身边有朱浩耳濡目染,让他又一股责任心想带领大明走向繁荣富强,因此最听不得那些官话套话,他要那些官员做出成绩,但官员都是搞政治的,平时能做点事就算不错了,官僚从来都不是为解决问题而生。
朱浩道:「应付了事,或者说应付陛下,本就是他们的职责,陛下能指望他们做出什么实绩来?」
朱四不解地问道:「他们不应该为大明鞠躬尽瘁吗?」
「呵呵。」
朱浩笑道,「话是这么说,但陛下设身处地想想,若是朝廷府库的确拿不出那么多银子,换陛下遭遇上面催促,会怎么办?」
朱四懊恼道:「总不能不想办法,而光想如何应付上面吧?」
朱浩却面带促狭笑容地点了点头。
「怎会这样呢?」
朱四还是不理解。
少年人有一股纯真的理想,总觉得一切事情都该以最正确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想着敷衍和推诿。
朱浩道:「问题是地方上产生的,地方官员自己想不出应对办法,就把问题抛给朝廷,也就到了陛下这里,陛下要想办法解决,就会委托朝中大臣,大臣无所作为,便敷衍陛下……其实最不关心事情成败的,往往就是这些大臣。」
「何解?」
朱四问道。
朱浩叹道:「下面的人,地方出事会直接威胁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解决但没办法。陛下为了江山稳固,也会着手解决问题……只有那些不上不下的官员,问题是否解决无关乎他们的利益……」
「人都是自私的,如果说朝中大臣人人都在东南海边有自己的田地,那他们办事效率就会比现在高很多……正是事不临头,都想着怎么草草应付了事。」
朱四又被活生生上了一堂课。
张佐凑过来问道:「那朱先生,就没办法解决吗?」
朱浩道:「一两年内,想有个进展很难,杨阁老为了保证朝廷稳定,甚至在我们筹措出十几万两银子时,都能直接予以否决,便足以说明文臣并不在意解决问题,而在于维持所谓的平衡。在这前提下,能保证东南海防不出大事,就是好的了……」
「唉!」
朱四叹道,「那就是说,姓杨的在朝一日,朕就别想做出点事吧?」
朱浩笑道:「陛下别着急,能维持朝堂稳定就算不错了,换个角度想……如此陛下还更省心省力。其实这次开矿,我们已能筹措一些钱粮,但不能拿到明面上……我的想法,一来是增加矿场,尤其是铁矿矿场,二就是前往渤海沿岸的天然优良海港,建造船厂,以此来修造可增强海防的战船。」
「那……很贵吧?」朱四道。
「嗯。」
朱浩点头,「我算计过,船厂修造,前期投入就得超过十万两,以后每造一艘合格的战船,都需要一千两银子左右。造小的船只,根本没法应付大型海战……总之,还是需要时间啊。」
朱四目光坚定:「那就赶紧,若等日后再造,还是
要用一样的时间,而现在开始,说不一定到时候战船都在海上航行了。这件事……还是由唐先生负责吗?」
「是。」
朱浩很直接。
这事非唐寅莫属,倒不用唐寅亲自去,但所有事情的统筹都得由唐寅来负责,唐寅相当于这件事的副总指挥。
毕竟唐寅得到朝廷的许可,以工部员外郎的身份负责开矿事宜,等于是以钦命方式,前去调度。
……
……
翰林院中。
这天杨慎来寻朱浩,这是一个多月来杨慎仅有一次跟朱浩谈正事,显然先前因开矿之事,杨廷和父子对朱浩有了芥蒂,就算没直接迁怒,也会冷落他一段时间。
如此正合朱浩的心意。
只要他人还在京城,能跟杨氏父子走远一点,也不是什么坏事。
「……户部负责运营官地的主事之职,本来说要裁撤,但后来朝堂上商议,还是应予以保留。家父问询身边有何人适宜此差事,我向他举荐了你,不知你有何意见?」
唐寅年初卸任户部管理皇庄主事之位后,这职位一直空缺。
杨廷和本来想将这职位直接裁掉,再把皇庄变卖出去,或者分割划出去。
但随着张太后出面斡旋,杨廷和也不想跟皇帝再起冲突,后面一个月时间里,这事一直悬而未决。
可随着春耕结束,再有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又是夏粮收获的季节,杨廷和便想把这职位彻底控制在文官体系下。
朱浩有些惊讶,随即道:「我没意见。不去没啥,去了也没关系,反正……我也没有选择的权利,不是吗?」
唐寅仍旧负责西山煤矿开采,对于民间资本的使用,从明面转到了暗里,无论如何,民间商贾都明白朝廷要在采矿方面做一些改变,倒也没多少人害怕会被多征税,一切便在于朱浩提出的新矿税的方法非常「讨巧」。
你不买朝廷的矿场,就不存在征税的问题,现在朝廷开矿的效率尚不为人知,旁人更多是将出资购买朝廷矿场的徽商当成了傻子。
刚开的矿场,你们就敢拿几万两银子去买,真是有钱烧得慌。
经此一事。
杨廷和在朝中声望严重受损,朱四从阴霾中走出,君臣间进入一段相对和谐的时期,也在于朱浩告诫朱四,暂且不要去跟杨廷和争,就算是想当个明君圣主,也要等杨廷和退下去之后再说。
朱四把这话听到心里去了。
朝堂上被杨廷和威胁,给朱四留下巨大的心理阴影,就算对外人不说,但其实他内心也害怕自己做出的变革太多,会惹恼文官,万一文官真联合起来要将他的皇位给废黜,或是想办法把他弄死,那就得不偿失了。
现在双方都有了台阶下,就不如先安稳过日子,只要不去招惹杨廷和,料想杨廷和也不会来侵犯他皇帝的威仪。
转眼进入三月。
对于江南来说,三月已是绿柳垂堤,烟花处处,但在京师,三月天仍旧有些冷,不过也是乍暖还寒,早晨气温刚过冰点,中午就能到十几度,到了晚上又能回到零下,偶尔哪天还来个雨夹雪。
朱浩在翰林院供职,倒也清闲,不过年后确实要比年前忙碌一些。
最近朱四发愁的主要问题,一是西北边关,鞑靼人仍旧不停袭扰,好在达延汗已死,草原势力本身已不成气候,不至于爆发大规模的战事,这对大明朝廷来说倒是个好消息。
再就是东南海防问题。
倭寇接连袭扰,在地方上造成几次大的杀伤事件,朝廷要出兵镇压,却苦于东南海防松弛,将士疲惫,难以应战……
过去几十年,虽然东南海防问题一直都在,但也就正德年间佛郎机人和倭人开始逐渐袭扰,才形成重大安全隐患,而在这之前多年因海防无事,以至于东南一些卫所早就出现缺兵少粮的问题,将士连基本的军备都难以筹措,更有中卫所高层大肆侵吞土地,盘剥过甚,军户逃亡情况日益严重。
突然海防着紧,各卫所抽调不出平盗兵马,就算集结几个卫所的力量,却因将士训练松懈,军备不齐,没有与盗寇一战的能力。
更因大明承平已久,各卫所基本已没有战船这东西,就算陆地作战官军能凭靠人数上的优势,把盗寇打败,但只要人家退到海边,乘船直接回到海岛上,官军就拿他们没办法。
……
……
这天朱四在朝堂上又因东南海防问题,很是闹心。
海防一直都没有得到妥善解决,杨廷和先前阻止朱四开矿时,从户部拿出相当于五万两银子的钱粮军械,调拨给东南沿海卫所。
但明显杯水车薪。
仅仅能维持各卫所正常运转就算不错,想以此来整顿军备,甚至出战果,估计连杨廷和自己都没信心。
过去几十年,大明对于倭寇的策略,更类似于「以夷制夷」,大概意思就是加固沿海卫所以及县城的城防,让倭寇海盗为争地盘自相残杀,哪怕崛起一股大势力,拖个几年,总会因海盗内部分赃不均,或是崛起另一股大势力,互相攻伐而亡。
所以这次杨廷和采取也是这个策略。
东南海防缺兵少粮,想保证卫所稳固,保证军民利益不受损害,至少要拿出价值二十万两银子的
钱粮军械,如今只抽调五万两,于大局无补。
朱四却是个较真的人,在这件事上,朱四更责问户部和总督仓场之官员,让他们想办法筹措。
「朱浩,你是不知道,他们可会插科打诨了,朝会上官话那是一套接着一套,朕问他们有什么办法,他们就说尽量,说什么等盐课、夏粮收上来才好绸缪,还说什么已着令南户部抽调钱粮……这不扯淡吗?分明是在给朕打马虎眼呢。」
当皇帝的,包括被世人称颂如弘治帝朱祐樘,面对朝廷乱象时,很多时候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朱四是个有理想有抱负的皇帝,很想做出成绩,再加上身边有朱浩耳濡目染,让他又一股责任心想带领大明走向繁荣富强,因此最听不得那些官话套话,他要那些官员做出成绩,但官员都是搞政治的,平时能做点事就算不错了,官僚从来都不是为解决问题而生。
朱浩道:「应付了事,或者说应付陛下,本就是他们的职责,陛下能指望他们做出什么实绩来?」
朱四不解地问道:「他们不应该为大明鞠躬尽瘁吗?」
「呵呵。」
朱浩笑道,「话是这么说,但陛下设身处地想想,若是朝廷府库的确拿不出那么多银子,换陛下遭遇上面催促,会怎么办?」
朱四懊恼道:「总不能不想办法,而光想如何应付上面吧?」
朱浩却面带促狭笑容地点了点头。
「怎会这样呢?」
朱四还是不理解。
少年人有一股纯真的理想,总觉得一切事情都该以最正确的方式来解决,而不是想着敷衍和推诿。
朱浩道:「问题是地方上产生的,地方官员自己想不出应对办法,就把问题抛给朝廷,也就到了陛下这里,陛下要想办法解决,就会委托朝中大臣,大臣无所作为,便敷衍陛下……其实最不关心事情成败的,往往就是这些大臣。」
「何解?」
朱四问道。
朱浩叹道:「下面的人,地方出事会直接威胁他们的切身利益,所以他们会竭尽全力解决但没办法。陛下为了江山稳固,也会着手解决问题……只有那些不上不下的官员,问题是否解决无关乎他们的利益……」
「人都是自私的,如果说朝中大臣人人都在东南海边有自己的田地,那他们办事效率就会比现在高很多……正是事不临头,都想着怎么草草应付了事。」
朱四又被活生生上了一堂课。
张佐凑过来问道:「那朱先生,就没办法解决吗?」
朱浩道:「一两年内,想有个进展很难,杨阁老为了保证朝廷稳定,甚至在我们筹措出十几万两银子时,都能直接予以否决,便足以说明文臣并不在意解决问题,而在于维持所谓的平衡。在这前提下,能保证东南海防不出大事,就是好的了……」
「唉!」
朱四叹道,「那就是说,姓杨的在朝一日,朕就别想做出点事吧?」
朱浩笑道:「陛下别着急,能维持朝堂稳定就算不错了,换个角度想……如此陛下还更省心省力。其实这次开矿,我们已能筹措一些钱粮,但不能拿到明面上……我的想法,一来是增加矿场,尤其是铁矿矿场,二就是前往渤海沿岸的天然优良海港,建造船厂,以此来修造可增强海防的战船。」
「那……很贵吧?」朱四道。
「嗯。」
朱浩点头,「我算计过,船厂修造,前期投入就得超过十万两,以后每造一艘合格的战船,都需要一千两银子左右。造小的船只,根本没法应付大型海战……总之,还是需要时间啊。」
朱四目光坚定:「那就赶紧,若等日后再造,还是
要用一样的时间,而现在开始,说不一定到时候战船都在海上航行了。这件事……还是由唐先生负责吗?」
「是。」
朱浩很直接。
这事非唐寅莫属,倒不用唐寅亲自去,但所有事情的统筹都得由唐寅来负责,唐寅相当于这件事的副总指挥。
毕竟唐寅得到朝廷的许可,以工部员外郎的身份负责开矿事宜,等于是以钦命方式,前去调度。
……
……
翰林院中。
这天杨慎来寻朱浩,这是一个多月来杨慎仅有一次跟朱浩谈正事,显然先前因开矿之事,杨廷和父子对朱浩有了芥蒂,就算没直接迁怒,也会冷落他一段时间。
如此正合朱浩的心意。
只要他人还在京城,能跟杨氏父子走远一点,也不是什么坏事。
「……户部负责运营官地的主事之职,本来说要裁撤,但后来朝堂上商议,还是应予以保留。家父问询身边有何人适宜此差事,我向他举荐了你,不知你有何意见?」
唐寅年初卸任户部管理皇庄主事之位后,这职位一直空缺。
杨廷和本来想将这职位直接裁掉,再把皇庄变卖出去,或者分割划出去。
但随着张太后出面斡旋,杨廷和也不想跟皇帝再起冲突,后面一个月时间里,这事一直悬而未决。
可随着春耕结束,再有一个多月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又是夏粮收获的季节,杨廷和便想把这职位彻底控制在文官体系下。
朱浩有些惊讶,随即道:「我没意见。不去没啥,去了也没关系,反正……我也没有选择的权利,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