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运艰难,江河日下。
    眼下的形势真正到了诸葛丞相《出师表》中所说的“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姜维在尽力控制自己的情绪。
    他已是年过六十的高龄,精神再矍铄也不能掩盖身躯日渐衰老的事实,连日来的殚精竭虑和鞍马劳顿,再加上军事上接连不断的打击,情绪一次控制不住,不用等敌人杀到,他自己的身躯就先不堪重负倒下了。
    但他绝不能倒下。
    巴蜀地形早就烂熟于心的他不用舆图,只要闭上眼睛,就能根据廖化所说的军情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当下蜀地的敌我攻守图。
    他必须迅速做出军事部署,守住蜀地的门户。
    所有人都不敢出声,怕打扰到大将军的思绪,帐中安静得连一根银针落地的声音都清晰可闻。
    良久,姜维才缓缓睁开眼睛,重新适应帐内的光线。
    “董龚袭、张伯恭的兵马不能呆在汉寿,得立即传令让他们赶往剑阁,我们也要尽快退往那里。”
    姜维对当下蜀地的攻守形势做出了判断。他认为汉寿一地虽然有葭萌关可以同时扼守魏军进军成都、阆中等地的道路,但是葭萌关地形不如剑阁险要,阆中也不如成都重要,眼下魏国大军连战连胜、士气如虹,有席卷巴蜀、吞灭汉家之势,蜀汉若想挣得一线生机,就必须放弃其他地方,专注金牛道一处,集结大军死守剑阁天险,阻止魏军攻入蜀中腹地。
    魏国大军深入蜀地,运粮艰难,虽然得到了关城的大批储粮,但依然无法支撑十几万大军过冬。
    只要熬到冬季到来,蜀中腹地仍在的蜀汉就能缓过气来,而粮草不足、人马疲惫的魏国大军必然撤退,他们也有机会再反攻夺回汉中等地。
    相反的,如果现在还想要兼顾周全,分兵防守葭萌关、白水关、剑阁等关隘,正中了兵法所言“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的大弊,兵力分散,防御薄弱。一旦被魏军不惜代价攻破剑阁,直驱成都,那就大势已去,国家也再难以拯救了。
    听完姜维对蜀中全局的判断,廖化颔首,他认同大将军对局势的看法,也当即表态自己会修书一封,向董厥、张翼阐明大局,要求二将尽快与他们合兵一处,保卫剑阁。
    大将军姜维与董厥、张翼都有龃龉,董厥是朝中“倒姜”的主力之一,张翼则在多处公开场合反对大将军姜维的北伐,甚至不惜与大将军姜维当众争辩。
    现下国家危难,谣言四起、人心惶惶,两人见到大将军的军令,未必会遵令尽快率军启程。老将廖化同时送去的这封信很重要,能够及时打消他们内心的顾虑。
    军略已经定下,姜维和廖化没有拖沓,他们当即就在帐中下令和写信,以确保这干系到蜀汉存亡的军令和书信能够当天出发,赶往汉寿。
    陪坐在席的姜绍看看临大难而不惧的姜维,再看看奋笔疾书的廖化,心中颇多感慨。
    且不论以往的功过,当下大将军姜维的存在,就如同最后一根栋梁在撑住天倾,只有他在力挽狂澜,军中众将士才会觉得国家还有挽救的希望。
    而老将廖化,七十多岁的高龄依然统兵出征。他满头白发,老态龙钟,身躯佝偻,脸上布满了岁月留下的痕迹,仿佛汉末三国的历史就刻在他的脸上一样。
    但姜绍并不敢小看这位老人,他壮年的时候,通过诈死逃脱吴人的掌控,带着老母亲一路潜行回归蜀汉,上演了一出“千里走单骑”的三国传奇,这般胆识和魄力岂是寻常人能够办到的。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廖化北伐用兵虽然没有什么大功,私下也不认同姜维北伐,但持重不失、能得士心是他的长处,尤其是在当下的危急存亡之秋,这样一位忠诚稳重的老将在军中能发挥不小的作用。
    老将廖化通晓人情世故,不仅及时修书为大将军站位,还在事后客气问起帐中的姜绍的伤势来。
    在他的印象中,姜绍这位大将军的养子姜三郎自段谷大败后伤病不断、形容憔悴,才会被人唤作“病三郎”。
    但此时的姜绍应答得体,坦言旧伤已经痊愈,谢过了廖化的关心。
    看着改变甚大的姜三郎,老将内心暗暗称奇。
    明日还要继续赶路,廖化没有久待,姜绍替姜维将廖化送到辕门,两人拱手告别。
    ···
    十月,先后失去汉中、阴平、武都等地的蜀汉军队退守剑阁,计姜维、董厥、张翼、廖化诸军合兵还有五万多人马,凭借天险雄关,紧守隘口,将十几万魏国大军阻隔在剑阁之外,勉强挡住了魏国的攻势。
    入夜,剑阁外,魏军营地。
    灯火通明的帐内,镇西将军钟会与长史杜预、参军羊琇,正在对伐蜀檄文做最后修改。
    羊琇朗读檄文,杜预伏案校对,钟会身披大氅,面向帐门负剑而立,剑眉微动,半眯着眼睛聆听檄文内容。
    “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诸葛孔明仍规秦川,姜伯约屡出陇右······方国家多故,未遑修九伐之征也。今边境乂清,方内无事,畜力待时,并兵一向,而巴蜀一州之众,分张守备,难以御天下之师······明者见危于无形,智者规祸于未萌,是以微子去商,长为周宾,陈平背项,立功于汉······今国朝隆天覆之恩,宰辅弘宽恕之德,先惠后诛,好生恶杀——”
    “停!”钟会突然打断了羊琇的朗读,他没有回头,对长史杜预说道:
    “元凯,这里少了一点。要用上孙吴降臣的事例,就举孙壹和唐咨投降后列位将军、封侯的事迹。”
    杜预当即应诺,他博学多才,平素亦有“武库”的美称,沉思片刻,就已经按照钟会的意思斟酌出新的文句。他一边下笔,一边说道:
    “那在这后面加上‘往者,吴将孙壹举众内附,位为上司,宠秩殊异。文钦、唐咨为国大害,叛主仇贼,还为戎首。咨困逼禽获,钦二子还降,皆将军、封侯;咨与闻国事。’将军以为如何?”
    “好,不过还要再加一句!在后面加上‘壹等穷踧归命,犹加盛宠,况巴蜀贤知见机而作者哉!’”
    “诺。”杜预下笔犹如行云流水,须臾间就完成了增加的内容。
    “继续!”钟会轻轻挥袖示意,羊琇见状连忙诵读下文。
    “诚能深鉴成败,邈然高蹈,投迹微子之踪,错身陈平之轨,则福同古人,庆流来裔,百姓士民,安堵旧业,农不易亩,巿不回肆,去累卵之危,就永安之福,岂不美与——”
    钟会随着羊琇琅琅书声微微颔首,听到“岂不美与”这里,他似有所感,发出一声清啸,剑出半鞘,伸指轻弹剑脊,铮铮发出金石之音。
    他接过羊琇再次被打断的下文,过目不忘径直朗诵出来。
    “若偷安旦夕,迷而不反,大兵一发,玉石皆碎!虽欲悔之,亦无及已。其详择利害,自求多福,各具宣布,咸使闻知。”
    读到末尾,钟会娴熟地收剑入鞘,迎风而立,衣袂飘飘,举手投足间洋溢着强大的自信。这等大国统帅的风采,让看着钟会背影的羊琇有些痴迷,脸上流露出钦佩之色。
    杜预神态沉稳,并没有被钟会的清啸和风姿影响,认真校对完最后一字后,他才起身说道:
    “将军,全文已经校对完毕,再无错漏。”
    “善!”钟会拊掌称赞,转身看向杜预和羊琇,俊朗的脸上带着笑容。
    “既然校对完毕,那就让中军记室将这《移蜀将吏士民檄》抄写多份,争取在我回关城前发往蜀中各地吧!”
    “诺。”杜预和羊琇两人拱手领命。
    “将军要回阳安关?”
    杜预应诺之后,想了想,还是说出了心中疑问。
    “没错。”
    钟会看向杜预,脸上笑容不减。
    若是其他将吏,钟会大可不必回答,但对杜预和羊琇,他倒是难得地将自己的谋划一一解释。
    “剑阁乃天险雄关,可谓‘一人荷戟,万夫趑趄’。眼下有姜维率军据险死守,大军连日仰攻不下,可见只能智取,不可强攻。”
    “姜维既然死守不出,我就让句安、蒋舒等降将在关外辱骂诱敌,沮其士气,又用这《移蜀将吏士民檄》乱其军民之心,蜀中大势已去,姜维纵然才略超群,人心已散,处此境地又能有什么作为呢?”
    当然,钟会还有话没讲。老将邓艾虽然居功自傲,不把他这位大军统帅放在眼里,但他提出的“奇兵冲其腹心”计划自己却从善如流,已经派遣将军田章率军赶去与邓艾汇合,翻山越岭绕过剑阁进攻蜀汉腹地。
    “兵家之道,正奇并用。此地进不能克剑阁,多留无益,不如留兵围攻,中军自回关城坐镇。若有捷报,旬月可知,诸君就在关城静候消息吧。”
    注:《三国志》(钟)会遣将军田章等从剑阁西,径出江由。未至百里,章先破蜀伏兵三校,艾使章先登。遂长驱而前。

章节目录


三国雄儿传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日新说313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日新说313并收藏三国雄儿传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