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节内容开始-->昨晚,我和四儿躲在被窝里说了一夜的话,天有些蒙蒙亮时,才闭了一会儿眼睛。
早上,两个人迷迷糊糊地吃了早食,四儿半闭着眼睛浮到庖厨去了,我也晕晕地进了书房。将军的书案上已经叠了好几卷竹简,应该就是他昨日所说的密报。我在书案侧手边的乳丁纹陶炉里熏上了香草,闭上眼睛休养了片刻,这才静气宁神,打开了竹简。
桌案上的秦国密报是用晋国文字书写而成的,通读下来,与齐吴之战毫无关系,用字行文倒像是一封絮絮叨叨的家书。我吃惊之余,又翻开其他几卷竹简看了一遍,发现也有同样的问题。
将军视我为智士,可我居然连封密报都看不懂,心中不免懊丧。待会儿他若是问起密报之事,我答不上来也必然会让他失望。
我拿着竹简正着读,反着读,甚至用手摸来摸去,但都没能勘破其中玄机。
这秦国的探子还真是高明,这些书简就算半路上被人截去,估计也没人会想到是秦人在借晋人的家书传递密报。不过,既然密报传递的是国与国之间的讯息,国名和人名总是要写的吧?于是,我开始单纯地在密函里寻找各个诸侯国的名字,果然有所发现。
原来,这密函有特殊的阅读方法——取第一根竹片上的第一个字,然后再取第九根竹片上的第一个字,然后再接第二根竹片的第二字,第八根竹片上的第二个字,以此类推,这篇密报的内容终于浮现在了我眼前。只是,密报之中没有提及昨日将军所说的端木赐,反而多次提到了一个叫子贡的人。
子贡是鲁国大夫孔丘的得意门生,极善辞令,曾被其师赞为“瑚琏之器”(1)。夫子早年曾在鲁国听过孔丘讲学,因此对儒家极为推崇。连带着,我也知道了不少儒门中人,子贡便是其一。只是儒家多文士,不知道这次为什么会跟齐吴之战扯上关系。
手里的密报越往下看,我越感叹子贡此人的可怕。
事情最初的起因,是齐国想要出兵攻打鲁国。子贡为使鲁国免遭战火,便游说齐相陈恒,劝齐国转道攻吴。他提出:“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此话的言下之意是,陈恒如果想通过战争铲除国内异己,就必须与强国作战,将其他卿大夫困兵于吴,这样他才能迅速掌握齐国内政。
这个建议正中陈恒下怀,于是陈恒立马就同意出兵攻吴。然而先前出发的齐军已经到了鲁国边境,所以齐、鲁两军在边境形成了不战不和的尴尬局面。
之后,子贡赶去了吴国。吴王夫差在召见他之后,原以为他会向吴国借兵救鲁,但出人意料的是,子贡绝口不提借兵之事,反而谏言夫差一争天下霸主之位,不要伐越,而应该伐齐,并且还保证自己能劝说越王勾践派兵助他攻齐。
夫差半信半疑之时,子贡又赶往越国。越王勾践亲自迎接了他。子贡告诉越王,想报仇就必须彻底麻痹自己的敌人,如果他此番愿意派兵助吴国攻打齐国,那么,夫差就会更加相信他的臣服之心。而且,此战无论吴国是胜是败都对越国有利。
写到这里密报就没有再写下去了,我忍不住想,如果吴国真的在与齐国一战之后变成能与晋国、楚国对抗的大国,那对越国又有什么好处呢?
我没想明白的事,越王勾践却早已明了。他派出了一支三千人的精甲之军援助吴国攻齐,同时又送去了众多财物。就这样,吴王夫差最终决定派吴属九郡之兵援鲁伐齐。
最后,子贡又去晋国见了上卿赵鞅,劝他在吴齐之战中保持中立,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几封密报通读下来,我的脑子里乱糟糟的。据说,齐国这次派出的十万大军都死在了艾陵,战场上的尸体堆得像山一样高。一个文士靠着一张嘴居然就能将天下兵事玩弄于股掌之间。端木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利用的是什么?那十几万士兵又是为何而死?
我想得头昏脑胀便趴在书案上稍作休息,没想到这一趴很快就睡了过去。
朦胧间,我仿佛出了将军府,到了一片旷野上。那里,长着没膝的青青茅草,茅草间次第开了些白色的小花。偶有风吹过,茅草一浪一浪地奔涌着,发出刷刷的响声。
好美,好安静的地方……
在那青色的波浪里,隐隐约约有条开满野花的小路。我寻着野径往前走,旷野上的风抚过我的长发,吹起了我的衣角,当小路最终淹没在茅草丛中时,我已经站在了原野的正中间,天与地将我紧紧地拥在怀里。
我仰面躺在茅草上,随手摘过一朵白色的小花放在鼻尖轻嗅它的香气,闭上眼睛只听见微风在我耳边轻轻地唱着: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2)
这是齐地的民歌吧,真好听……
我睁开眼睛想听得更仔细些,却突然听见远处传来铮铮的杀伐之声。我连忙站了起来,只见两边的高地上俯冲下来不计其数的士兵,他们嘶喊着,拿着长戟、巨斧转眼就冲到了我面前。
我想要逃走,却发现脚根本抬不起来,整个人像是被钉死在战场的中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士兵一个个在我面前倒下。他们的尸体没入了茅草,压烂了花朵。他们的血飞溅到我脸上,带着温热的触感。
这到底是哪里?怎么会这样!一个士兵还没跑到我面前,就被后面的一个士兵刺死了,他的头颅随即被砍了下来,咕噜咕噜滚到了我脚边。我吓得大叫,却发不出任何声音。砍头的那人穿过我,捡起地上的头颅别在腰间,可没等他抬头,一辆飞驰而过的战车就割断了他的左腿。我忍不住呕吐起来,谁来救救我!
早上,两个人迷迷糊糊地吃了早食,四儿半闭着眼睛浮到庖厨去了,我也晕晕地进了书房。将军的书案上已经叠了好几卷竹简,应该就是他昨日所说的密报。我在书案侧手边的乳丁纹陶炉里熏上了香草,闭上眼睛休养了片刻,这才静气宁神,打开了竹简。
桌案上的秦国密报是用晋国文字书写而成的,通读下来,与齐吴之战毫无关系,用字行文倒像是一封絮絮叨叨的家书。我吃惊之余,又翻开其他几卷竹简看了一遍,发现也有同样的问题。
将军视我为智士,可我居然连封密报都看不懂,心中不免懊丧。待会儿他若是问起密报之事,我答不上来也必然会让他失望。
我拿着竹简正着读,反着读,甚至用手摸来摸去,但都没能勘破其中玄机。
这秦国的探子还真是高明,这些书简就算半路上被人截去,估计也没人会想到是秦人在借晋人的家书传递密报。不过,既然密报传递的是国与国之间的讯息,国名和人名总是要写的吧?于是,我开始单纯地在密函里寻找各个诸侯国的名字,果然有所发现。
原来,这密函有特殊的阅读方法——取第一根竹片上的第一个字,然后再取第九根竹片上的第一个字,然后再接第二根竹片的第二字,第八根竹片上的第二个字,以此类推,这篇密报的内容终于浮现在了我眼前。只是,密报之中没有提及昨日将军所说的端木赐,反而多次提到了一个叫子贡的人。
子贡是鲁国大夫孔丘的得意门生,极善辞令,曾被其师赞为“瑚琏之器”(1)。夫子早年曾在鲁国听过孔丘讲学,因此对儒家极为推崇。连带着,我也知道了不少儒门中人,子贡便是其一。只是儒家多文士,不知道这次为什么会跟齐吴之战扯上关系。
手里的密报越往下看,我越感叹子贡此人的可怕。
事情最初的起因,是齐国想要出兵攻打鲁国。子贡为使鲁国免遭战火,便游说齐相陈恒,劝齐国转道攻吴。他提出:“忧在内者攻强,忧在外者攻弱。”此话的言下之意是,陈恒如果想通过战争铲除国内异己,就必须与强国作战,将其他卿大夫困兵于吴,这样他才能迅速掌握齐国内政。
这个建议正中陈恒下怀,于是陈恒立马就同意出兵攻吴。然而先前出发的齐军已经到了鲁国边境,所以齐、鲁两军在边境形成了不战不和的尴尬局面。
之后,子贡赶去了吴国。吴王夫差在召见他之后,原以为他会向吴国借兵救鲁,但出人意料的是,子贡绝口不提借兵之事,反而谏言夫差一争天下霸主之位,不要伐越,而应该伐齐,并且还保证自己能劝说越王勾践派兵助他攻齐。
夫差半信半疑之时,子贡又赶往越国。越王勾践亲自迎接了他。子贡告诉越王,想报仇就必须彻底麻痹自己的敌人,如果他此番愿意派兵助吴国攻打齐国,那么,夫差就会更加相信他的臣服之心。而且,此战无论吴国是胜是败都对越国有利。
写到这里密报就没有再写下去了,我忍不住想,如果吴国真的在与齐国一战之后变成能与晋国、楚国对抗的大国,那对越国又有什么好处呢?
我没想明白的事,越王勾践却早已明了。他派出了一支三千人的精甲之军援助吴国攻齐,同时又送去了众多财物。就这样,吴王夫差最终决定派吴属九郡之兵援鲁伐齐。
最后,子贡又去晋国见了上卿赵鞅,劝他在吴齐之战中保持中立,养精蓄锐等待时机。
几封密报通读下来,我的脑子里乱糟糟的。据说,齐国这次派出的十万大军都死在了艾陵,战场上的尸体堆得像山一样高。一个文士靠着一张嘴居然就能将天下兵事玩弄于股掌之间。端木赐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利用的是什么?那十几万士兵又是为何而死?
我想得头昏脑胀便趴在书案上稍作休息,没想到这一趴很快就睡了过去。
朦胧间,我仿佛出了将军府,到了一片旷野上。那里,长着没膝的青青茅草,茅草间次第开了些白色的小花。偶有风吹过,茅草一浪一浪地奔涌着,发出刷刷的响声。
好美,好安静的地方……
在那青色的波浪里,隐隐约约有条开满野花的小路。我寻着野径往前走,旷野上的风抚过我的长发,吹起了我的衣角,当小路最终淹没在茅草丛中时,我已经站在了原野的正中间,天与地将我紧紧地拥在怀里。
我仰面躺在茅草上,随手摘过一朵白色的小花放在鼻尖轻嗅它的香气,闭上眼睛只听见微风在我耳边轻轻地唱着:
东方之日兮,彼姝者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
东方之月兮,彼姝者子,在我闼兮。在我闼兮,履我发兮。(2)
这是齐地的民歌吧,真好听……
我睁开眼睛想听得更仔细些,却突然听见远处传来铮铮的杀伐之声。我连忙站了起来,只见两边的高地上俯冲下来不计其数的士兵,他们嘶喊着,拿着长戟、巨斧转眼就冲到了我面前。
我想要逃走,却发现脚根本抬不起来,整个人像是被钉死在战场的中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士兵一个个在我面前倒下。他们的尸体没入了茅草,压烂了花朵。他们的血飞溅到我脸上,带着温热的触感。
这到底是哪里?怎么会这样!一个士兵还没跑到我面前,就被后面的一个士兵刺死了,他的头颅随即被砍了下来,咕噜咕噜滚到了我脚边。我吓得大叫,却发不出任何声音。砍头的那人穿过我,捡起地上的头颅别在腰间,可没等他抬头,一辆飞驰而过的战车就割断了他的左腿。我忍不住呕吐起来,谁来救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