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次南征,额外配属于李中易麾下的是三支军队,其中包括:广锐军,八千余兵马;神卫军一万余兵马;广勇军,八千余兵马。
    上述三支调拨给李中易的部队,皆为步军,合计两万六千多人。
    原本就属于李中易嫡系部队的羽林右卫,如今正式编制有一万五千余人,再加上,颇超勇率领的党项三千骑兵教习,南征军的总兵力为四万四千五百余人。
    想当初,先帝先后两次御驾亲征南唐之时,可以说是精锐尽出,每次都不低于十二万兵马。
    由于,南唐中主李景的信任,林仁肇的手上,掌握着超过八万的精锐部队,这已经超过了南唐总兵力的三分之二。
    现在,李中易手头可用之兵,却只有区区四万余人。
    不比不知道,一比吓一跳,林虎子的兵力,足足比李中易的兵马,多出了一倍有余。
    就算是南唐国力日衰,林虎子也绝非等闲之辈,所以,大周朝廷之中,看好李中易的此次南征的重臣,可谓是屈指可数。
    和林虎子的实力相比,李中易的麻烦更多来自于内部,在他的麾下,居然出现了四股军事势力,仅仅是协调工作,就足以令人蛋疼。
    广锐军,那可是韩通起家的部队之一,军中的将校大多出自韩门。早在太祖郭威登位之前,此军就一直跟随着韩通,东征西讨,攻城掠地。
    范质故意把韩通的看家部队,调拨给李中易,显然是不想让李中易,借南征的机会。暗中壮大他的军事实力。
    神卫军,此前一直隶属于殿前司,嘿嘿,明眼人都知道,此军和赵老二的关系菲浅。
    至于广勇军,则是先帝登基之后。为了安抚住丢掉地盘的杂牌军阀,特意整编出来的一支名义上隶属于侍卫亲军司,实际归皇帝亲领的杂牌中的正规禁军。
    说起来很绕口,其实,内幕也确实异常复杂,据传言,先帝曾经私下里说过:广勇应该叫作广利军才是!
    听话听音。柴荣是何许人也?他对广勇军的评价,实际上,印证了此军内部山头林立,利益错综复杂的现实状况。
    站在李中易的立场之上,其实。除了羽林右卫、党项骑兵,以及郭怀统帅的灵州军之外,别的任何一支部队,都不可能是他的嫡系人马。
    属于李中易相对信得过的盟军。其实还有几支:排第一的便是府州折家军,其次是天武卫李虎的部队。最后才是麟州杨家将。
    之所以这么排序,也和政治利益的远近,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府州折家,折赛花的娘家。李中易一双儿女的外祖家,这关系确实够近了,除非折从阮老糊涂了,否则,不管李中易想干什么,都一定会坚决力挺。
    折家,这个政治和军事盟友,十分靠谱,关键时刻也值得信赖!
    至于天武卫的李虎,暂时而言,只要李中易不是公开想造反,李虎大多数情况下,都会给予充足的支持。
    如果,李中易露出了得位的野心,李虎的态度,就有些吃不太准了!
    当然了,如果李中易顺利的掌握了帝国中枢大权,站在李虎的立场上,也完全没有死磕的必要。
    至于,麟州的杨家将,站在他们十分想要割据一方的军阀立场之上,李中易掌握实权之后,如果能够扩大杨家军的地盘,自是举双手赞同。
    相反,如果李中易太过强势,想要削藩,那么,杨家将多半就会站到李无咎的对立面上去。
    俗话说得好,屁股(利益)决定脑袋,此论断可谓是真理!
    不过,李中易的长处在于,他的直系兵马,在所有盟友之中,占据了绝对的优势地位。
    这就好比一家股份公司,李中易属于公司的控股大股东,这就决定了,李中易自爱整个联盟体系之中的主导地位。
    赵匡胤所掌握的军事实力,数量也不算少,可是,赵老二的兄弟们的力量,加在一块,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也是赵老二在控制住局面之后,为何要行险,故意摆出鸿门宴,剥夺了兄弟们的军权的关键要素。
    杯酒释兵权,看似温情脉脉的背后,以李中易如今老辣的政治眼光来看,其中隐藏着的凶险之处,实在不足为外人道也!
    上下数千年的历史证明,如果,主君本身的实力强悍,在打下江山之后,臣子多半不会有二心。
    假如,主君原本是平民出身,或是起家之时的身份地位,和后来的臣子大致相仿,则拿下江山之后,必定有一场沾有血腥的权力大清洗。
    刘邦如是,朱重八如是,斯大林如此,毛润之亦是如此,这是出于巩固权力的核心需要,和所谓的亲情、友情、袍泽之谊,不怎么相干。
    李中易此时已经具有的优势地位,决定了,一旦他拿下江山之后,并不需要采取过激的手段,来收拾他的旧盟友们。
    送先帝入了陵寝之后,整个国丧的大典,也就算是圆满落幕。
    按照不成文的孝道,新君服丧守孝,以一个月代替一年,三个月期满便可除孝。
    李中易对这些繁琐的儒家礼仪,没有半点兴趣,只是,他也没有料到,有写书呆子竟然因为小皇帝应该挂孝多久的问题,激起了轩然大波。
    按照范质的预想,小皇帝才几岁,应该替先帝服丧三年,免得惹来闲言碎语。
    可是,有人偏偏想搞政治投机,赌一把未来的前途,并且还纠集了一大帮子国子监的书呆子,正式上书朝廷,声明:小皇帝服丧三个月,即可除服。
    起初,李中易得知消息之后,并不以为意,这才多大点事,何必计较呢?
    可是,刘金山的一席话,却令李中易茅塞顿开,恍然大悟。
    按照柴荣临终前的安排,符太后垂帘,小皇帝读书,范质主政,其余七相从旁牵制,赵匡胤和韩通各自领军,以达成异论相搅的权力平衡格局。
    问题是,按照祖制,如果小皇帝提前除服,就有了学习理政的资格。
    从道理上来说,小皇帝十分年幼,即使获得了学习理政的机会,大权依然掌握在垂帘的符太后手上。
    可是,小皇帝终究会成年的,等柴宗训亲政之后,尝到了皇权至高无上的美妙滋味,嘿嘿,如今提议的这群人,飞黄腾达,妥妥的指日可待。
    退一万步说,即使这些人暂时无法享受到青云直上的待遇,他们的下一代子侄呢?
    李中易虽然看得破政治权力运行的奥妙,他终究不是儒门子弟,也没读过几本儒家经典,对于儒门弟子借礼仪说事的玄机,知之甚少!
    现在,刘金山这个读书人,替李中易捅破了这层窗户纸。
    李无咎,李相公摸着下巴,眨了眨眼,笑眯眯的说:“你们读书人,可真够坏的,范相公有难矣。”
    刘金山嘿嘿一笑,继续解释说:“东翁,能够在新君面前露上这么大的脸,即使暂时被贬谪离京,将来的好日子,可全都在后头呐!”
    眨眼间,李中易有些走神,大明皇朝时期,嘉靖皇帝刚登基的时候,闹出的所谓“大礼议”,怎么和如今的事情,这么相似呢?
    刘金山察觉,李中易有些心不在焉,他误以为李中易是在评估此事,便深入解释说:“以学生之见,事关挑战太后娘娘和范相公的权威,其后必是有人支持,方至于如此。”
    李中易收回思绪,点了点头,笑道:“无利谁会起早?”
    刘金山抚掌笑道:“东翁一针见血,洞若观火,学生佩服之至。”
    李中易暗暗摇头,刘金山的忠诚固然没有多少值得怀疑的地方,只是,他这种读书人喜欢吹捧的臭毛病,却是一贯如此。
    一般的读书人,在入仕之前,大多有些理想主义的色彩。当读书人,尝到了特权的甜头之后,对于掌握着他们前途和命运的主君,大多会态度谦卑,惟恐丢掉已经得到却又不舍得失去的利益。
    此所谓,儒门子弟一直崇尚,满招损,谦受益的深层次利益因素。
    古往今来,史载的记录千千万万,狂妄自大、不知道天高地厚的部下,大多没有好结果!
    “东翁,咱们是不是……”刘金山的话虽然没有说完,李中易却非常明白,他的未尽之意。
    “咱们什么都别做,才可能获得最大的利益。”李中易在行政方面,并无多少可用的人手,一旦出手,范质必定可以察觉出,其中的蛛丝马迹。
    刘金山转动着眼珠子,仔细的琢磨了一阵子,他忽然抚掌笑道:“一动不如一静,坐等有些人上门求助,远远赛过主动出手。”
    李中易点点头,笑问道:“船工募集得很顺利吧?”
    刘金山正等着表功的机会,赶忙介绍说:“有免除徭役的大好机会,船工们颇受吸引,应征十分宝贵踊跃,至今已经超过了千人之多。”
    范质也许是不想刺激李中易,他把李中易调离京城之时,给的承诺是,由刘金山暂时充当护印官。
    所谓护印官,其实就是代理开封府尹的别样名目,只因刘金山的身份地位太低,作出的变通花样翻新罢了。(未 完待续 ~^~)

章节目录


逍遥侯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大司空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大司空并收藏逍遥侯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