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魁看着疯般状的宋司值就懵了,被打的是自己,为何官老爷如此这般,好像晚被打的是宋司值,自己跟宋司值不沾亲带故,平时高高在上的宋司值为何给自己出头?替自己写诉状上告到衙门?加上王魁本不够用的脑子,就这样稀里糊涂地一纸诉状告到了衙门,对于这种民间纠纷,民不举官不究,现在苦主来上告了,该要的排场就支棱起来,目前衙门里除了宋司值外,还有黄通事、跟班应如标、值堂张司内、签押房文员褚桂平,最后就是知县大人关兴茂,市坊中传言跟这一起张家捉奸事件有关联。被牵入其中的人越多,对这些坊间传言就成为了谣传,大可不当一会事,一笑而过就是,可是宋司值为什么跳的那么高,是因为年过半百被牵入其中,加上这几天家中河东狮吼不断地责问,日子实属艰难,宋司值家中有出了名的悍妒老婆,在郓城无人不晓。为了能辟清自己,讨还清白,宋司值拼着老命也要来一个正堂会审。
作为知县关兴茂本无什么想法,应衙门内许多人的要求,既然街坊传言也有自己的份,加上有苦主状告,那就审一审也好,就这样把王魁找来问问再说。几名白役就把王魁找来了,王魁还是那几句话,把那晚的经过又重新说了一遍,关兴茂一想不对啊,要想弄明白还得把被告人张子安找来才能澄清事情的经过,这坊间怎么就传成了有那么多人牵涉其中,就又让几名白役去张家寻人。
不多时衙役来报,张子安带着家眷昨日去往鄄城了,就这样犯难了,郓城的捕快是不能去鄄城抓人的,古代官府是不能够越境执法的。再有官员比如知府,知县,知州等地方官员如果没有上级命令是不可以离开自己管辖境内的,只能呆在自己的地方。
早在《唐律疏议》卷第九“职制”中规定:“诸刺史、县令、折冲、果毅,私自出界者,杖一百。”私自出界办案居然要打一百棍,谁还敢乱来。所以这样的官制一直被沿用,州有州官,县有县衙,哪里所管,哪里去告!
这个案子被告不在当地了,也就无从下手,对于这种风化案原本关知县也是寻个趣,现在弄的不上不下,就说道:“等什么时候张子安回来,问个清楚就是了,散了吧。”
知县大人的这一句话,褚桂平听了最开心,连忙起哄架秧子道:“听见没有老爷说散了,大家散了吧。”接着又对着宋司值道:“宋大人啊,谁会信司值大人会勾搭良家这种事,看看连我这样的后辈小伙也不在乎坊间的这些瞎说,凡事不能当真,你当真了就着相了。”
跟班应如标接口说道:“不瞒大家,当有人说某也跟那晚的事有关,也气不过,还说的有鼻有眼的,他娘的说是老子调戏良家被人打了,还好被打的人不就是王魁老汉吗?跟某有什么关系,真是岂有此理,不过刚才褚老弟的一番话,倒是让某消气不少。”
一边的黄通事也表态道:“要说在座各位全被污,肯定是有人故意为之,不过说来说去看看各位,都是人到中年雄风不在,污谁也轮不到咱们,倒是褚文员长的细皮嫩肉,妥妥小白脸有前途,说是还经常去张宅转悠,是不是真有想法。”
黄通事这一番话本就是打个哈哈,图个乐,可把褚桂平吓了一跳,心想总共才去过二次就出了这样的事,要是时日一长,肯定露馅,还好自己够谨慎,每次都是入夜而去,半夜而出,虽然有点风声想必也没人看清是自己。
褚桂平的舅舅托人做媒,也知道褚桂平刚成人就名声在外,跟望春楼的老鸨不请不楚,最迟点这个外甥要被玩坏了,谁还没年轻过,初识雨露就沉湎其中,还跟春楼的老鸨,真让人大跌眼睛。很快这位舅舅又说了一门亲,既然衙门内同行之间没成,自降门第寻了户普通人家,就是郓东的季家,虽然季家不富裕,最近这几年守着一个小本经营日子过的不差。
郓东季家以前在宋朝时期也是大户人家,后然分家分户成了目前城东的一个季家庄,在庄里全是季姓,而说亲的这一家家主季成栋,家中老母健在、妻杨氏生有三儿一女,此小女年芳二八,正值风华年龄,媒婆就上门说亲了。古代说亲主要讲究门第,因为这里面牵涉到等级制度,就是女子长相很难看,只要有点门第,下嫁给普通人家是很容易的。
门第这种制度到了明朝虽然已经没落了,可是留下了许多的观念,就说婚姻关系中,还是要看这家人以前是做什么的,这就是心中无形的门第观念。门第,指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第,指的是家族在每一百年之内就能出一位通过最后一级殿试的族人,并能承载社会责任,拥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和实力的人。
看看这就是门第观念,那么门第是怎么形成的呢,最早的门第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如晋国六卿中的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等。一个主要的就是东汉建立者刘秀,建国后大封功臣,这就造就了第一批的豪门贵族。
到了东汉后期,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严重。造成了一大批的大地主。三国时期,由于战乱,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虽然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但是实质上的问题没有解决。魏的军屯和民屯制度,也只是暂时缓解了,但是最后还是由大地主、大豪强接收。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门阀制度发展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魏的选拔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度,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统治阶级完全被大地主,大豪强所控制。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势/士/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
没落于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然,千年来虽然这种制度随着科举制度的变革,有了寒门上达的可能,可在日常生活中,还得讲一个“门第”,比如书香门第,指得就是出自读书人家庭,泛指好的家庭背景。所以说有门第的就是家庭背景都不一般,生活再不济往上刨几代总能找到点什么,就这样社会地位也随之高人一等,这高人一等不是什么特权,而是在气势上压人一头,与人吵架又或是平时吹牛就能拿话压人,某老爹可是衙门里的书记,某那个死鬼曾任职过县衙主簿,某爷爷曾是皇城门中站过岗的,我爸是李刚,我弟是公务员......。
想想啊,哪怕到了五百年后也没能消除“门第”这种观念,况且此时是明朝,门第制度没有了,可是门第观念种草一样地耕植人的内心深处。
褚桂平虽然还想贪玩,可毕竟舅舅已经替自己说亲,也就没什么可反对的,终究是外甥,又不是儿子,舅舅能为自己做到这样的地步,在旁人看来已经是够好了,就这样婚事按着此时的风俗进行着,褚桂平到目前还不知道女子长相如何,问舅舅也不知道季家女子长的什么样,不过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八字相合,门户相当。这就足够了,还想咱滴!
这位舅舅的私心是家中无子,二个女儿早就出嫁在外,等于是把褚桂平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反正这个外甥家中无父无母了,这个外甥给自己养老送终就是要求。褚桂平早就答应过,为了继承舅舅的“家业”,也就是现在居住的这个院落,还有就是顶替舅舅在衙门内的差事,这些年来褚桂平算是在郓城站住了脚。
很快几个月过去了,该做的步骤也走完了,也到了褚桂平迎亲的日子,就骑上高头骏马,身披状元服胸戴大红花接新娘拜堂成亲,因为褚桂平长的确实帅,加上一身大红服,沿路上吸引了许多的小妇深闺偷看,哎呀呀呀,这是谁家的郎,哎呀呀,那是梦中的郎君啊,哎呀呀呀,奴家心里好酸啊。更有胆大女子就朝着褚桂平的高头骏马上扔香囊、手巾、扇子之类,在一阵哄笑声中,看着褚桂平涨红的脸蛋更加诱人。
看热闹的人也不是要看人家的笑话,主要还是沾点喜气,也就让一些妇人有了真实的表露,这样的事大家也不会当真,哪怕有谁家女子中途拦路,送上些什么“东西”也只当是图个乐子。
作为知县关兴茂本无什么想法,应衙门内许多人的要求,既然街坊传言也有自己的份,加上有苦主状告,那就审一审也好,就这样把王魁找来问问再说。几名白役就把王魁找来了,王魁还是那几句话,把那晚的经过又重新说了一遍,关兴茂一想不对啊,要想弄明白还得把被告人张子安找来才能澄清事情的经过,这坊间怎么就传成了有那么多人牵涉其中,就又让几名白役去张家寻人。
不多时衙役来报,张子安带着家眷昨日去往鄄城了,就这样犯难了,郓城的捕快是不能去鄄城抓人的,古代官府是不能够越境执法的。再有官员比如知府,知县,知州等地方官员如果没有上级命令是不可以离开自己管辖境内的,只能呆在自己的地方。
早在《唐律疏议》卷第九“职制”中规定:“诸刺史、县令、折冲、果毅,私自出界者,杖一百。”私自出界办案居然要打一百棍,谁还敢乱来。所以这样的官制一直被沿用,州有州官,县有县衙,哪里所管,哪里去告!
这个案子被告不在当地了,也就无从下手,对于这种风化案原本关知县也是寻个趣,现在弄的不上不下,就说道:“等什么时候张子安回来,问个清楚就是了,散了吧。”
知县大人的这一句话,褚桂平听了最开心,连忙起哄架秧子道:“听见没有老爷说散了,大家散了吧。”接着又对着宋司值道:“宋大人啊,谁会信司值大人会勾搭良家这种事,看看连我这样的后辈小伙也不在乎坊间的这些瞎说,凡事不能当真,你当真了就着相了。”
跟班应如标接口说道:“不瞒大家,当有人说某也跟那晚的事有关,也气不过,还说的有鼻有眼的,他娘的说是老子调戏良家被人打了,还好被打的人不就是王魁老汉吗?跟某有什么关系,真是岂有此理,不过刚才褚老弟的一番话,倒是让某消气不少。”
一边的黄通事也表态道:“要说在座各位全被污,肯定是有人故意为之,不过说来说去看看各位,都是人到中年雄风不在,污谁也轮不到咱们,倒是褚文员长的细皮嫩肉,妥妥小白脸有前途,说是还经常去张宅转悠,是不是真有想法。”
黄通事这一番话本就是打个哈哈,图个乐,可把褚桂平吓了一跳,心想总共才去过二次就出了这样的事,要是时日一长,肯定露馅,还好自己够谨慎,每次都是入夜而去,半夜而出,虽然有点风声想必也没人看清是自己。
褚桂平的舅舅托人做媒,也知道褚桂平刚成人就名声在外,跟望春楼的老鸨不请不楚,最迟点这个外甥要被玩坏了,谁还没年轻过,初识雨露就沉湎其中,还跟春楼的老鸨,真让人大跌眼睛。很快这位舅舅又说了一门亲,既然衙门内同行之间没成,自降门第寻了户普通人家,就是郓东的季家,虽然季家不富裕,最近这几年守着一个小本经营日子过的不差。
郓东季家以前在宋朝时期也是大户人家,后然分家分户成了目前城东的一个季家庄,在庄里全是季姓,而说亲的这一家家主季成栋,家中老母健在、妻杨氏生有三儿一女,此小女年芳二八,正值风华年龄,媒婆就上门说亲了。古代说亲主要讲究门第,因为这里面牵涉到等级制度,就是女子长相很难看,只要有点门第,下嫁给普通人家是很容易的。
门第这种制度到了明朝虽然已经没落了,可是留下了许多的观念,就说婚姻关系中,还是要看这家人以前是做什么的,这就是心中无形的门第观念。门第,指整个家庭的社会地位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等。第,指的是家族在每一百年之内就能出一位通过最后一级殿试的族人,并能承载社会责任,拥有一定的家庭背景和实力的人。
看看这就是门第观念,那么门第是怎么形成的呢,最早的门第可追溯到春秋时期,如晋国六卿中的韩氏、赵氏、魏氏、智氏、范氏、中行氏等。一个主要的就是东汉建立者刘秀,建国后大封功臣,这就造就了第一批的豪门贵族。
到了东汉后期,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严重。造成了一大批的大地主。三国时期,由于战乱,农民大量破产,土地兼并进一步加剧,虽然统治者采取了一些措施来缓解,但是实质上的问题没有解决。魏的军屯和民屯制度,也只是暂时缓解了,但是最后还是由大地主、大豪强接收。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的门阀制度发展的另一个体现,就是魏的选拔人才制度,九品中正制度,这就造成了一个现象,统治阶级完全被大地主,大豪强所控制。
南北朝时期,是门阀制度发展的顶峰。大地主,大豪强控制了一个国家的大部分。有时候皇帝也不得不受控于大地主、大豪强。他们在国家的经济、政治都占据着统治地位,这也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势/士/族”的森严的等级制度。特殊的地位,造成了一大批的奢侈淫逸之徒,这就为门阀制度的没落埋下了种子。
没落于隋唐时期,为了巩固国家政权,当政者大力打击门阀士族,为提拔寒门之士,而采用科举制度,科举的兴起,促使了门阀制度的没落。然,千年来虽然这种制度随着科举制度的变革,有了寒门上达的可能,可在日常生活中,还得讲一个“门第”,比如书香门第,指得就是出自读书人家庭,泛指好的家庭背景。所以说有门第的就是家庭背景都不一般,生活再不济往上刨几代总能找到点什么,就这样社会地位也随之高人一等,这高人一等不是什么特权,而是在气势上压人一头,与人吵架又或是平时吹牛就能拿话压人,某老爹可是衙门里的书记,某那个死鬼曾任职过县衙主簿,某爷爷曾是皇城门中站过岗的,我爸是李刚,我弟是公务员......。
想想啊,哪怕到了五百年后也没能消除“门第”这种观念,况且此时是明朝,门第制度没有了,可是门第观念种草一样地耕植人的内心深处。
褚桂平虽然还想贪玩,可毕竟舅舅已经替自己说亲,也就没什么可反对的,终究是外甥,又不是儿子,舅舅能为自己做到这样的地步,在旁人看来已经是够好了,就这样婚事按着此时的风俗进行着,褚桂平到目前还不知道女子长相如何,问舅舅也不知道季家女子长的什么样,不过这个不重要,重要的是八字相合,门户相当。这就足够了,还想咱滴!
这位舅舅的私心是家中无子,二个女儿早就出嫁在外,等于是把褚桂平当成了自己的儿子,反正这个外甥家中无父无母了,这个外甥给自己养老送终就是要求。褚桂平早就答应过,为了继承舅舅的“家业”,也就是现在居住的这个院落,还有就是顶替舅舅在衙门内的差事,这些年来褚桂平算是在郓城站住了脚。
很快几个月过去了,该做的步骤也走完了,也到了褚桂平迎亲的日子,就骑上高头骏马,身披状元服胸戴大红花接新娘拜堂成亲,因为褚桂平长的确实帅,加上一身大红服,沿路上吸引了许多的小妇深闺偷看,哎呀呀呀,这是谁家的郎,哎呀呀,那是梦中的郎君啊,哎呀呀呀,奴家心里好酸啊。更有胆大女子就朝着褚桂平的高头骏马上扔香囊、手巾、扇子之类,在一阵哄笑声中,看着褚桂平涨红的脸蛋更加诱人。
看热闹的人也不是要看人家的笑话,主要还是沾点喜气,也就让一些妇人有了真实的表露,这样的事大家也不会当真,哪怕有谁家女子中途拦路,送上些什么“东西”也只当是图个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