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杨大柱的再三提醒下,刘氏牢牢的把和儿子们以后考科举有关的事儿都记在了心里,之后那丁牙侩还真被杨家几个小子给作弄了几次,有一次还被整得摔在地上啃了牛屎,此后丁牙侩看到杨家人便会远远的绕道,也不敢再打杨七娘的主意了,卖女一事也算是彻底过去了。
    但天气却依然没有好转,杨家田里种的菜换来的糙米早就吃完了,最近一段时间都是刘氏厚着脸皮同村里较为富足的人家赊米,最后连糙米都赊到没人愿意赊了,一家人最终只能以野菜果腹。在一家老小吃了好几日的野菜、个个都瘦得面黄肌瘦了,刘氏不得不厚着脸皮再去村里寻了户心善的人家,想同他们再借点米救急。
    刘氏想来想去,最终去了村头较好说话的王大海家,这王家除了打渔种田外,还在城里开了个铺子做小本买卖,所以即使出不了海打渔,王家的日常生计也没受到太大的影响,一家人还是能和往常一样吃饱穿暖,刘氏也是因为这点才会厚着脸皮上王家来借米。
    刘氏背着杨沫沫才走到王家门口,王大海的媳妇柳氏就迎了出来,热情的招呼道:“大柱媳妇儿来了啊,别傻愣在门外,快进屋里坐!”
    柳氏边说边把刘氏拉到屋里、按在了板凳上,紧接着对自家儿子吩咐道:“二郎,倒杯茶水给你杨婶子喝,再抓把金瓜籽儿出来让我们边吃边磕牙。”
    王二郎闻言忙提起茶壶往圆口茶杯里倒了茶,把茶奉上后先礼貌的同刘氏问了安,随后才到里屋抓了一大把金瓜籽儿出来。待那金瓜籽儿被王二郎放在了桌上,杨沫沫才看清所谓的“金瓜籽儿”并不是她后世常吃的葵花籽,而是晒干的南瓜籽儿,想来这里的人把南瓜称作金瓜。
    柳氏见自家儿子如此懂事,一脸溺爱的摸了摸他的头,笑吟吟的给了他小小的奖赏:“二郎真懂事,阿母平日里教你的礼貌和规矩都没忘,既然二郎这般乖巧懂事,那阿母便准许你到屋里再抓上一把金瓜籽儿,自个儿到外头寻个地儿解馋去。”
    王二郎也只是个八、九岁大的孩子,一听这话双眼当下就迸射出了垂涎的目光,随即马上一溜烟的跑进了屋,不一会儿就把金瓜籽儿揣在兜里,屁颠屁颠的从里屋跑了出来,同柳氏说了声要出去玩耍,就飞快的跑出院门、打算出去同小伙伴们炫耀。
    柳氏以慈爱的目光送王二郎出了屋,直到他的身影彻底跑远了,才依依不舍的把目光收了回来,有些不好意思的对刘氏说道:“这孩子,打小就爱吃金瓜籽儿,我怕那物事吃多了上火,所以一直都不肯让他多吃,不知不觉也就把他馋成这样了,让大柱媳妇你见笑了。”
    小孩子嘴馋本就是平常事儿,刘氏自然不会笑话半大的孩子,于是便顺着柳氏的话说道:“小孩子本就嘴馋,我家那几个小子也都是这样,这有什么好笑的?”
    柳氏见刘氏提起了自家的几个孩子,也就想起了前段时间丁牙侩欲哄杨七娘去卖一事,马上义愤填膺的拍着桌子替刘氏打抱不平:“大柱媳妇你这么一说,我便又记起前不久发生在你家七娘身上的事儿,要我说你就应该把那丁牙侩推到水里,让她吃上几口海水才能受教训、长记性!”
    刘氏边拍着杨沫沫的背,边笑着说道:“我家那几个调皮的小子已作弄了丁牙侩几次了,想来她现在也学乖了,若是下回她再敢打我家闺女的主意,我定会毫不客气的撕了她那张嘴!”
    这柳氏也是个出了名爱子如命的主儿,更是和刘氏一样极为护短,所以一听这话马上就拍着桌子附和道:“大柱媳妇你就该这样做!否则那丁牙侩还以为我们这些当娘的好欺负呢!”
    “要是此事搁在我身上,我一定当场就把那丁牙侩打上一顿,也只有她才觉得别人家的孩子都是根草,几贯钱就可以卖了去!我家的两个儿子,就算给我几座金山、银山,我也断然不会卖了他们!”
    刘氏知道王家的两个儿子、柳氏一向都把他们捧在手心里疼爱,也知道柳氏这番话说得是真心诚意的,并不是特意装出和自己同仇敌忾的样子,于是不知不觉间便与柳氏亲近了几分,似乎两个当娘的人因这件事成为了知己。
    刘氏和柳氏因丁牙侩一事越发感到投缘,加上刘氏见柳氏家里还拿得出金瓜籽儿来招待客人,想来家里眼下还十分好过,于是便厚着脸皮同柳氏说明了来意:“王嫂子,不瞒你说,我这一次上门是想再同你借点米救急……”
    刘氏因羞愧而把话儿说得捏捏扭扭的,但柳氏却十分爽快的应了下来:“行,我们家还有点糙米,可以再借些给你。”
    柳氏的大方让刘氏和杨沫沫一起松了口气,杨沫沫也因此对柳氏存了好感,下意识的咧开小嘴儿冲着柳氏甜甜一笑,以笑来感激柳氏的慷慨解囊。
    柳氏一见杨沫沫冲自个儿笑,马上乐呵呵的伸手从刘氏手里接过了杨沫沫,边把她抱在怀里逗弄,边一脸羡慕的对刘氏说道:“大柱媳妇你真是好福气,膝下又有儿子又有女儿,可把我给羡慕死了!”
    “你家大郎和二郎,日后讨了媳妇儿回来,你不就也有女儿了吗?”
    “哎,说起给儿子讨媳妇儿我就心烦,也不知以后能不能找到称我心意的媳妇儿,在别人家里长大的孩子,我哪知道她们实诚不实诚?更不知道她们日后会不会苛待我的宝贝儿子……”
    柳氏一说起两个儿子的亲事就皱起了眉,逗起杨沫沫来也就心不在焉了,刘氏则感同身受的感叹了句:“我们这当娘的烦的都是一样的事儿,我除了操心那四个小子的亲事外,还得操心两个闺女今后嫁得好不好,嫁了后会不会在婆家受苦,要操的心比王嫂子你多多了……”
    刘氏这番话让柳氏浑身一怔,脑海里突然闪现过一个大胆的念头,柳氏暗暗的把这念头琢磨了下,当下心里立刻一片欣喜、认为自个儿突然想出来的这个点子可行!
    心绪辗转了几回后,柳氏马上亲热的拉住刘氏的手,笑吟吟的问道:“大柱媳妇,你家七娘和八娘同人家订亲了没?”
    刘氏摇了摇头,道:“我们惠安本地人,都不兴同人家订娃娃亲。”
    刘氏这句话让杨沫沫双眼一亮,心里也莫名的激动起来———原来自己穿越到了闽南惠安一带,闽南一带别的地方杨沫沫可能不知道,但有着勤劳的“惠安女”的惠安县杨沫沫却是略有所闻!
    也就是说,杨沫沫穿越成了传说中那勤劳勇敢的惠安女了?
    “惠安女”这三个字一出现在杨沫沫的脑海里,杨沫沫才后知后觉的开启了被自己尘封了许久的儿时记忆,慢慢的发觉刘氏身上的装束十分眼熟———刘氏今儿头戴黄斗笠、脸蒙花头巾,上穿蓝短衫、下着黑绸裤与银腰带,这正是著名惠安女那极具民族特色的装束!
    穿越后的这段日子里,杨沫沫倒是看了不少这样打扮的女子,可她却硬是没把她们同惠安女联系在一起,也就一直没分辨出自己穿越到的具体地点……
    杨沫沫前世居住的那个海滨城市,走在小城的大街小巷里,常常可以看到一些有着奇特装扮的女子,她们千篇一律都戴着竹斗笠,用花布把面孔遮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两只眼睛在外面。她们身上的衣服多是蓝色的斜襟长袖短褂,短到连肚皮都露了出来,比现代流行的露脐装尺度还要大些,偏偏裤子的裤脚又肥大的离奇。
    杨沫沫小时候见了这样打扮的女子,曾好奇的问年迈的外婆:“阿嬷,这是哪个少数民族的姐姐?”
    杨沫沫记得那时外婆露出了和蔼可亲的笑容,慢慢的向年幼的杨沫沫解释道:“这就是出了名勤劳的惠安女,不过她们不是少数民族,和我们一样是汉族,她们有着许多让人们传颂的故事……”
    后来杨沫沫慢慢的长大了,外婆虽然不在了、不能给她讲惠安女的故事了,但杨沫沫却慢慢的通过一些和风土人情有关的资料了解到,“惠安女”就是福建省惠安一带出来的汉族女子,她们的服饰极具特色,在当地还有着一种通俗的说法———“封建头、民主肚,节约衫、浪费裤”。
    这个通俗的说法其实很有意思,是根据惠安女的装束编出来的顺口溜,杨沫沫曾听外婆解释过这个顺口溜的具体意思,眼下也还隐约记得———惠安女的头部通常都会用头笠和头巾包裹得仅露出小部分脸,有点古时候女人出门带面罩的味道,所以在八、九十年代被人们称作“封建头”。
    而惠安女的短衫会让她们的腰和腹部暴露无遗,八、九十年代的人还没那么开放,所以又觉得惠安女露出肚子的举动很奔放,于是才被戏称作“民主肚”。当然眼下刘氏腰上缠着厚厚的一圈腰带、用以遮住腹部,毕竟相对来说古代没有八、九十年代那么开放。
    惠安女下身穿的大筒裤的裤脚宽达半米,这宽达半米的裤子自然是十分浪费布料的“浪费裤”了,而她们的上衣偏偏短得连肚脐眼儿也遮不住,这么短的布料可不就正好应了那句“节约衫”?
    记忆如潮水般涌来,让杨沫沫怔怔的看着刘氏那身装束、一点一滴的回忆起小时候的一些片段,也直到此时,杨沫沫才凭着刘氏那句话和这身装束,彻底的确定了自己穿越后的确切地点,确定自己穿越成了一名地地道道的惠安女。
    杨沫沫忍不住在心里慢慢的勾画出若干年后,她戴斗笠蒙花巾、穿短衫套肥裤的模样,直到刘氏发出一声震惊的惊呼,才打断了杨沫沫的遐想、让她飞快的收回四处蔓延的思绪,竖起耳朵仔细的聆听刘氏因什么而震惊……
    “王嫂子的意思是,是想把我家七娘要过去给你家二郎当童养媳?”(未完待续)

章节目录


地主婆的红火日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宋初云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宋初云并收藏地主婆的红火日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