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眘听了,这才有些放心,知道杨炎不是在信口开河,又道:“你说的虽然有理,但是直接从临安多带些兵去不好吗?为何还要在当地整编、招募人马?岂不是自找麻烦吗?”
杨炎道:“一则三衙禁军有保卫临安之责,等闲不可轻易调动,二则调用人马多了,钱粮徭役也会增加,三则广南气候特殊,中原、江淮之兵到了广南往往会因为水土不服,十停之中折去一二停。因此临安之兵当尽量少带。而步军司的人马在广南时日己久己熟悉了当地的气候,其他可多用当地的人包括当地洞蛮,夷人他们既习惯气候水土,又熟悉地历,又能深得民心,一举数得,平乱也就易如反掌了。”
赵眘这才完全明白了杨炎的用意,怪不得韩彦直说他“虽然年轻,却也不是轻孚燥进之人”现在看来他考虑的果然很周全,行事也算成稳,或许还真是用对了人。
杨炎又道:“不过有一点先要向陛下说明。”
赵眘道:“你且说无访。”
杨炎道:“现在摩尼教军气势正锐,这时诚不可与其争锋。而且临安之兵到了广南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气候水土,而整编、招募当地的人马也需要时间来训练。因此最初数月当以坚守为主,尽量不与其交战以骄其心,待其耗尽锐气,兵力彼倦,防卫松懈之时再突然出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可大获全胜。”
赵眘明白杨炎的意思,就是开始可能还会打败仗,让自己耐心一些。想了一想,道:“那幺你打算坚守到什么时候方才出战。”
杨炎道:“居微臣预计,等到七八月份,诸事都可以齐备,便可以出战了。不过临阵之际,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这时间提前、后退一些也都不定。”
赵眘皱了皱眉头,道:“七八月份正是盛夏,广南气候本就炎热,那时势必热不可挡,岂是用兵之时,你是不是在考虑一下,等到九月再出兵。”
杨炎摇摇头,道:“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七八月自然非是用兵之际,臣知道,乱军也会知道。故此才会反其道而为之,才算是出奇制胜,李愬雪夜取蔡州,便是如此。”
赵眘这才完全放下心来,杨炎的那些战绩果然不是侥幸得来的,用兵之奇果然与众不同。他这才坐回到龙椅上,道:“杨炎,你还有什幺要求没有。”
杨炎道:“臣有两个要求,一这次平定广南,当以征抚并行,臣是武将,行军打仗是臣专长,但于安抚百姓,治理民生之事不甚精通,应有这样一位官员协助方才可行。”
赵眘点点头,道:“那么你可以合适的人选吗?”
杨炎道:“如果由臣来选,臣当选建康府通判辛弃疾。”
赵眘道:“辛幼安少负才气,康概豪迈,有报国之志,假以他日,必是宰辅之材。现在任一个建康府通判确实存些委曲了他。不过他还年轻,还可以再历练几年,这次平定南方正好可以让他施展一下。”
说到这里赵眘自己也笑了,因为说到年轻,没有人比杨炎更年轻了。又问道:“还存一个要求是什么?”
杨炎道:“如果用臣平定广南,则广南一应事宜当可由臣自行专处,而且必须能够节制两广,方可成行。”
赵眘听了,微微存些沉思。杨炎接着道:“广东、广西虽为两路,但民风、习俗相近,边界相邻。摩尼教作乱,虽然主要是在广西,但随时可以窜到广东,上一次他们就曾进攻过广州。如果不能节制两广地方,臣恐怕到时候摩尼教进攻广东,不好处置。”
虞允文也道:“陛下,臣以为杨炎之言有理,想要平定广南之乱,必须一并节制两广,方才能做到令进禁止。”
赵眘点头头,道:“好,朕己知道了。杨炎你先则过去,听候调用吧。”
杨炎谢恩之后,退下殿去了。
赵眘道:“来人,宣梁克家,龙大渊,史浩进见。”
不多时,三人都来到了金殿上,施礼己毕,赵眘道:“朕意已决,就任命杨炎为广南西路制置使,并节制广西、广东各府州人马,主管平乱事宜。中书立即拟旨,交朕御批。”
赵眘刚说完,史浩立即出列,道:“皇上且慢,臣有一言。”
赵眘道:“史卿,你有什么话要话吗?”
史浩道:“陛下选用杨炎为将,慧眼识人,不以年犯长幼为异,臣等甚是佩服。不过我大宋自开国以来,历来都是以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节制武将。前者广西制置使也用的范成大,岂能因杨炎而废。因此臣以为还是从朝中大臣中选一人为正,以杨炎为副方才符合祖制,还望陛下三思。”
原来昨天以经可以预料赵眘会选择杨炎,因此龙大渊、史浩、曾赎、张说等人聚一齐又想了个办法,就用“文官节制武将”这一祖制为借口,来劝说赵眘另选他人。一但赵眘问起选用什么人?龙大渊就会推荐曾赎或是张说。一来是为争权夺利,二来他们都知道,这一次平定广南,需要调动大军,其中粮钱物资不在少数,大有油水可捞。何况到了广南还有地方官的孝敬,实在是个肥缺,因此他们削尖脑袋也想要把自己人塞进去一个,分一杯羹。
赵眘听了,又沉思起来。
虞允文一见,立刻也出列,道:“陛下,史相之言差矣,不可听信。”
史浩一侧脸,看着虞允文道:“虞相公,你这是什么意思,‘文官节制武将’乃是我大宋祖制,太祖皇帝订下来的规矩,难到你不知道吗?”
虞允文徵微一笑,道:“史相公,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之,所谓事请从急,特殊事情还当特殊对待。当年狄青平定侬智高,王韵开拓西河,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不都是由武将全权节制全军吗?难道说仁宗皇帝,神宗皇帝,太上皇都有讳祖制不成。”
史浩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虞允文转向赵眘道:“陛下,若是要安抚地方,捕获盗贼,那怕是戎边保境,都可以由文官居中策划,将士在外效命。而摩尼教作乱广南,诽比寻常。虽然是征抚并行,但还是以征剿叛乱为急,战场上变化万千,临阵决机,当随机应变,不可受制肘。岂是一般文官所能经划的吗?非以能征惯战之将,受于专权,以武征之,以力剿之而不能行也。趟若定要文官节到武将,一但双方意见冲突,各执已见岂不误了大事。还望陛下三思。”
赵眘又沉思起来,史浩的意见确实令他动了一下心,但虞允文的意见也不可谓不中肯。毕竟目前广南还是以用兵为主,一般的文官确实很难胜任这个职务。而且目前广南的局势也容不得这一次征剿再有什么失误。必须要为杨炎创造最好的条件才行。
不过赵眘也知道,史浩此举也不是没有道理。将两广这么大的地方都交给一个武将节制,确实有些不妥。不过一来通过几次接触,赵眘还不相信杨炎会有二心。二来想要节制杨炎还有许多别的办法。因此赵眘沉思了良久,终于道:“朕意以定,拟旨,任命杨炎为广南西路制置使,主管平乱事宜。”
赵眘说完,龙大渊又出列道:“陛下,如果一定要以杨炎全权节制地方全军,在此非常时期也无不可。不过臣以为杨炎此番出征,责权太大,若是完全无人节制亦为不妥,臣以为还是当设监军,以来节制杨炎。”
他这话一说,众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是要任命宦官为监军,监视杨炎的行动。虽然设立监军对龙大渊、史浩一伙没有什么好处,但龙大渊见杨炎独自领军己成定局,于是本着我没有好处,也不让你好过的原则,一定要给杨炎设置一些障碍。
不过在军中设制宦官为监室也是大宋的惯例。由其是在南渡之前,更为普遍。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由宦官直接领军出征的事情。如太宗皇帝时期的宦官王继先,神宗皇帝时期的宦官李宪,微宗皇帝时期的宦官童贯,都曾经率领过大军。因此龙大渊提出用宦官当监军,是很合情理的事情。对于这一点,连虞允文也不能再反对了。
赵眘听了,想了一想,忽然笑了起来,道:“卿之言朕己尽知,不必再多言了。中书立即拟旨,交由朕御批。”
五位执政大臣听了,也不敢在多言了,齐声道:“臣等尊旨。”
杨炎道:“一则三衙禁军有保卫临安之责,等闲不可轻易调动,二则调用人马多了,钱粮徭役也会增加,三则广南气候特殊,中原、江淮之兵到了广南往往会因为水土不服,十停之中折去一二停。因此临安之兵当尽量少带。而步军司的人马在广南时日己久己熟悉了当地的气候,其他可多用当地的人包括当地洞蛮,夷人他们既习惯气候水土,又熟悉地历,又能深得民心,一举数得,平乱也就易如反掌了。”
赵眘这才完全明白了杨炎的用意,怪不得韩彦直说他“虽然年轻,却也不是轻孚燥进之人”现在看来他考虑的果然很周全,行事也算成稳,或许还真是用对了人。
杨炎又道:“不过有一点先要向陛下说明。”
赵眘道:“你且说无访。”
杨炎道:“现在摩尼教军气势正锐,这时诚不可与其争锋。而且临安之兵到了广南还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气候水土,而整编、招募当地的人马也需要时间来训练。因此最初数月当以坚守为主,尽量不与其交战以骄其心,待其耗尽锐气,兵力彼倦,防卫松懈之时再突然出兵,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可大获全胜。”
赵眘明白杨炎的意思,就是开始可能还会打败仗,让自己耐心一些。想了一想,道:“那幺你打算坚守到什么时候方才出战。”
杨炎道:“居微臣预计,等到七八月份,诸事都可以齐备,便可以出战了。不过临阵之际,随时都可能发生变化,这时间提前、后退一些也都不定。”
赵眘皱了皱眉头,道:“七八月份正是盛夏,广南气候本就炎热,那时势必热不可挡,岂是用兵之时,你是不是在考虑一下,等到九月再出兵。”
杨炎摇摇头,道:“兵法云:以正合,以奇胜。七八月自然非是用兵之际,臣知道,乱军也会知道。故此才会反其道而为之,才算是出奇制胜,李愬雪夜取蔡州,便是如此。”
赵眘这才完全放下心来,杨炎的那些战绩果然不是侥幸得来的,用兵之奇果然与众不同。他这才坐回到龙椅上,道:“杨炎,你还有什幺要求没有。”
杨炎道:“臣有两个要求,一这次平定广南,当以征抚并行,臣是武将,行军打仗是臣专长,但于安抚百姓,治理民生之事不甚精通,应有这样一位官员协助方才可行。”
赵眘点点头,道:“那么你可以合适的人选吗?”
杨炎道:“如果由臣来选,臣当选建康府通判辛弃疾。”
赵眘道:“辛幼安少负才气,康概豪迈,有报国之志,假以他日,必是宰辅之材。现在任一个建康府通判确实存些委曲了他。不过他还年轻,还可以再历练几年,这次平定南方正好可以让他施展一下。”
说到这里赵眘自己也笑了,因为说到年轻,没有人比杨炎更年轻了。又问道:“还存一个要求是什么?”
杨炎道:“如果用臣平定广南,则广南一应事宜当可由臣自行专处,而且必须能够节制两广,方可成行。”
赵眘听了,微微存些沉思。杨炎接着道:“广东、广西虽为两路,但民风、习俗相近,边界相邻。摩尼教作乱,虽然主要是在广西,但随时可以窜到广东,上一次他们就曾进攻过广州。如果不能节制两广地方,臣恐怕到时候摩尼教进攻广东,不好处置。”
虞允文也道:“陛下,臣以为杨炎之言有理,想要平定广南之乱,必须一并节制两广,方才能做到令进禁止。”
赵眘点头头,道:“好,朕己知道了。杨炎你先则过去,听候调用吧。”
杨炎谢恩之后,退下殿去了。
赵眘道:“来人,宣梁克家,龙大渊,史浩进见。”
不多时,三人都来到了金殿上,施礼己毕,赵眘道:“朕意已决,就任命杨炎为广南西路制置使,并节制广西、广东各府州人马,主管平乱事宜。中书立即拟旨,交朕御批。”
赵眘刚说完,史浩立即出列,道:“皇上且慢,臣有一言。”
赵眘道:“史卿,你有什么话要话吗?”
史浩道:“陛下选用杨炎为将,慧眼识人,不以年犯长幼为异,臣等甚是佩服。不过我大宋自开国以来,历来都是以文官出任地方长官,节制武将。前者广西制置使也用的范成大,岂能因杨炎而废。因此臣以为还是从朝中大臣中选一人为正,以杨炎为副方才符合祖制,还望陛下三思。”
原来昨天以经可以预料赵眘会选择杨炎,因此龙大渊、史浩、曾赎、张说等人聚一齐又想了个办法,就用“文官节制武将”这一祖制为借口,来劝说赵眘另选他人。一但赵眘问起选用什么人?龙大渊就会推荐曾赎或是张说。一来是为争权夺利,二来他们都知道,这一次平定广南,需要调动大军,其中粮钱物资不在少数,大有油水可捞。何况到了广南还有地方官的孝敬,实在是个肥缺,因此他们削尖脑袋也想要把自己人塞进去一个,分一杯羹。
赵眘听了,又沉思起来。
虞允文一见,立刻也出列,道:“陛下,史相之言差矣,不可听信。”
史浩一侧脸,看着虞允文道:“虞相公,你这是什么意思,‘文官节制武将’乃是我大宋祖制,太祖皇帝订下来的规矩,难到你不知道吗?”
虞允文徵微一笑,道:“史相公,凡事不可一概而论之,所谓事请从急,特殊事情还当特殊对待。当年狄青平定侬智高,王韵开拓西河,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不都是由武将全权节制全军吗?难道说仁宗皇帝,神宗皇帝,太上皇都有讳祖制不成。”
史浩张了张嘴,却说不出话来。
虞允文转向赵眘道:“陛下,若是要安抚地方,捕获盗贼,那怕是戎边保境,都可以由文官居中策划,将士在外效命。而摩尼教作乱广南,诽比寻常。虽然是征抚并行,但还是以征剿叛乱为急,战场上变化万千,临阵决机,当随机应变,不可受制肘。岂是一般文官所能经划的吗?非以能征惯战之将,受于专权,以武征之,以力剿之而不能行也。趟若定要文官节到武将,一但双方意见冲突,各执已见岂不误了大事。还望陛下三思。”
赵眘又沉思起来,史浩的意见确实令他动了一下心,但虞允文的意见也不可谓不中肯。毕竟目前广南还是以用兵为主,一般的文官确实很难胜任这个职务。而且目前广南的局势也容不得这一次征剿再有什么失误。必须要为杨炎创造最好的条件才行。
不过赵眘也知道,史浩此举也不是没有道理。将两广这么大的地方都交给一个武将节制,确实有些不妥。不过一来通过几次接触,赵眘还不相信杨炎会有二心。二来想要节制杨炎还有许多别的办法。因此赵眘沉思了良久,终于道:“朕意以定,拟旨,任命杨炎为广南西路制置使,主管平乱事宜。”
赵眘说完,龙大渊又出列道:“陛下,如果一定要以杨炎全权节制地方全军,在此非常时期也无不可。不过臣以为杨炎此番出征,责权太大,若是完全无人节制亦为不妥,臣以为还是当设监军,以来节制杨炎。”
他这话一说,众人都明白了他的意思,就是要任命宦官为监军,监视杨炎的行动。虽然设立监军对龙大渊、史浩一伙没有什么好处,但龙大渊见杨炎独自领军己成定局,于是本着我没有好处,也不让你好过的原则,一定要给杨炎设置一些障碍。
不过在军中设制宦官为监室也是大宋的惯例。由其是在南渡之前,更为普遍。有时候甚至会出现由宦官直接领军出征的事情。如太宗皇帝时期的宦官王继先,神宗皇帝时期的宦官李宪,微宗皇帝时期的宦官童贯,都曾经率领过大军。因此龙大渊提出用宦官当监军,是很合情理的事情。对于这一点,连虞允文也不能再反对了。
赵眘听了,想了一想,忽然笑了起来,道:“卿之言朕己尽知,不必再多言了。中书立即拟旨,交由朕御批。”
五位执政大臣听了,也不敢在多言了,齐声道:“臣等尊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