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事终需有个结局,对于李建成,李世民并未完全放任不管,在那场震撼人心的玄武门事变中,李建成的五个儿子均遭不幸。
    李世民登基之后,追封李建成为息王,赐予“隐”这一谥号,然而无论是“息”还是“隐”,都暗含贬义。
    他还下令将宗室子李怀仁过继给李建成一脉,使其承袭息王的爵位,以此作为一种处理手段,旁人便难以再多加置喙。
    曾贵为皇太子的李建成,在大唐朝廷中自然拥有一股势力,玄武门事变发生后,李建成和李元吉身死后,东宫及齐王府的薛万彻、谢叔方等将领率两千兵马猛烈攻击玄武门,导致守将敬君弘、吕世衡等人全部阵亡,薛万彻甚至意图进攻秦王府。
    幸亏秦王府方面将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头颅公开展示,才阻止了薛万彻的疯狂反扑。尽管最终事件得以平息,但这样的处理结果并不能让所有人满意,只是无人敢于提及,即使是以直言敢谏着称的魏征和王珪,也仅是在私下里悼念李建成,始终不敢提出恢复李建成正统身份的事宜。
    李世民亦深知此问题早晚都要面对,因此他尝试拉拢齐遂良,希冀能够篡改皇帝的起居注,以避免遗臭万年。
    从他对李孝恭和王珪职位调整的态度上,明眼人或许能窥见一些端倪。
    然而,他们并不具备何乐为那样的预见性,无法即时洞悉李世民的真实意图。
    何乐为正是抓住了这一点,才敢在国子监掀起波澜,本打算通过孔颖达引荐,让他有机会在朝堂之上向李世民当面陈述意见,没想到李世民竟亲临国子监,反而省去了他的一番周折。
    李世民面色阴霾,无人知晓他心中所思,何乐为却从容不迫,全场陷入死一般的寂静,就在李世民即将作出裁决的关键时刻,一个略带胆怯却又充满坚韧的声音响起。
    “微臣骆宾王赞同何乐为的观点,恳请陛下恢复息王的身份地位,公正评判隐太子,使其身后得以安宁!”
    骆宾王果然不负何乐为所望,在关键时刻发声支持,只要有一个人附议,就意味着此事值得深入探讨。
    何乐为抓住时机,激昂陈词:“昔日帝王明君之治,后世难以超越,因其顺应人心之道,穷极仁义之理……”
    “当今陛下应天顺民,平定祸乱,统一天下,身先士卒直至龙椅,用人唯贤,不论亲仇,授予权柄,督责成效,纳谏如流,谋事必成,政治清平,国富民安,定能开创盛世如贞观……
    “陛下励精图治,呕心沥血,必能铸就千秋伟业,留名青史。若能恢复隐太子之名誉,实为效法前贤,兼济家国,遵循人道之根本,此举犹如锦上添花,恳请陛下采纳!”
    这一席话出口,众人不禁又回想起他赠予纥干承基的溢美之作,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言辞尽管极致地赞美推崇,却让人深感舒适,李世民几乎想要再次将其挂起,在内书房深刻剖析!
    何乐为话语铿锵有力,振聋发聩,与壁上那首俚俗诗作的格调迥然不同。此刻再看此人,聆其言论,谁能料到他仅是一个出身市井的小商人?
    即使是魏征等经验丰富的老臣,也不敢在皇帝面前如此坦荡直言进谏,而何乐为却站在了道德高地。
    他的话语暗含之意是,皇帝亦是凡人,凡人当遵循人伦常道,崇尚仁义,追封李建成,恢复其正当地位,反而是彰显李世民宽宏大度的良策,若不然,则显得狭隘,易招致后世唾骂。
    总而言之,若遵从何乐为的建言,便是名垂史册之举;反之,则可能遗臭万年。
    作为皇帝的李世民,又有谁敢对其道德绑架?
    此刻,李世民脸色变幻不定,何乐为适时地拉上了李孝恭:“河间郡王忠诚不渝,虽因病痛暂离朝廷,但始终心系陛下,更是以其堂兄之情关心爱护陛下,想来河间郡王对此事的看法应与我相同。”
    李孝恭早已紧张不已,心想这小子简直是掀起一场风暴,怎料自己也被拖入其中!若是李孝恭知晓李淳风的经历,此刻恐怕会携手同唱一曲“同是天涯沦落人”。
    然而箭已离弦,李孝恭也明白此刻的形势,于是挺身而出,颤抖地说:“是,微臣也有同样的看法。”
    他眼含泪光,对李世民道:“二殿下……这孩子虽然行事冲动,但他所说的话并非全无道理……”
    “陛下欣赏他人的优点,如同欣赏自身,尊敬贤良之人,同情不才之人,正直之士并立朝廷,未曾贬斥一人……”
    “陛下,回顾历史长河,历来各朝均重视华夏而轻视外族,唯有陛下一视同仁,深受各族敬仰,就如同对待自己的父母一般。陛下能如此对待异族,胸怀四海,包容万物,恢复李建成的名誉,同样也能保全陛下您千古圣君之名!”
    若说何乐为仅是无足轻重的小人物,骆宾王不过初出茅庐的学子,两人实难引起重视,然而此刻李孝恭竟肯倾尽家财为此发声,此言一出,无疑令全场愕然。
    在整个长安城里,无人不知李孝恭深藏王府,佯装痴癫,低调潜伏,刻意避开朝廷纷争的背后原因。但在这紧要关头,他竟选择跟随何乐为这位年轻人,做出如此破釜沉舟之举!
    李世民微微眯眼,视线在何乐为、骆宾王以及李孝恭之间流转,眼中深意难以捉摸。随后,他将目光投向身后的一众朝臣,其中齐遂良手捧记录册,正待捕捉李世民的任何表态,准备将其记载于起居注上,无论结果如何,都将载入史册。
    “诸位有何看法?”李世民终究开口了,但他并未明确表态,而是将问题抛给了同行的朝臣们。
    众人心中暗忖,何乐为简直是颗灾星。此事犹如走钢丝,若李世民赞同,则万事大吉,展现其宽容仁德;然而这恰巧触及了李世民的忌讳之处,一旦反对,所有表态之人必将受牵连。
    本是何乐为一人胡闹,骆宾王主动加入,已属自讨苦吃;何乐为再拉李孝恭下水,更是引火烧身。如今,李世民此举更像在火上浇油,让所有朝臣置身窘境。

章节目录


大唐之盛世大柱国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流局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流局并收藏大唐之盛世大柱国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