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00万斤听着很多,实际上算起来还真不算多。
    一门红夷大炮差不多在3000-7000斤,以5000斤为中位数。
    一门炮配50发炮弹,一枚炮弹按10斤算,折算一门个红夷大炮得5500斤,也只能打造一万三千门左右。
    但其他地方就不消耗了吗?
    大明有两亿人,按一家八口算,也有2500万户。
    一家子的锅、铲、农具等等,一户一年消耗两斤铁不算多吧,这个重量连也只够打把锄头,这就去掉了5000万斤。
    耕地效率差,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铁的产量不够。
    以崇祯看来,估计是朝廷故意不产那么多,很可能就是故意不让百姓吃饱.
    至于原因阴暗点想就是怕百姓闹事,或者民变时能在民间找到大量的铁制造兵器。
    炼铁厂既然能开十个,那一定就能开二十个,为了维护皇权稳定,置数以千万计百姓不顾,朝廷还真是好手段。
    大明有280万军队的需求,什么锁子甲、明盔甲、盾牌等等都特消耗铁,每年军队消耗1000万斤不算多吧。
    各地修城修房子等等,一年消耗五百万斤也不多。
    这么算下来,能够供给火器研究院的也只有五百万斤左右,也只能造九百门红夷大炮。
    以现在的制造技术,能有五成的合格率就算是不错了。
    所以,这个产量真的差太多了。
    崇祯坐在龙椅上眉头轻皱,下面群臣看的有些心惊,每次看到皇帝这个表情,都会有大事发生。
    过了好一会儿后,崇祯开口了。
    “郭尚书,从明年开始,三年内逐渐收回铁矿和冶炼的私营权,以后的开采、冶炼全部由朝廷控制。”
    “第二,明年的铁产量必须达到一万五千万斤(1.5亿),后年必须达到两万万斤。”
    “第三,朕听闻有一种‘苏钢’的炼制方法,炼出的铁制作刀具极其锋利,这种冶炼方法是可取的,
    户部在以后冶炼的过程中,要注意研究,只要能发明新的方法,可以提高铁的硬度等等,都要重奖。”
    “臣遵旨!”
    郭允厚立刻回应。
    群臣都有些疑惑,搞不清楚皇帝要这么多的铁做什么。
    崇祯之所以要这么多的铁是因为他得为以后田地分给百姓、水泥做准备。
    等田地到了百姓手上,那肯定需要大量的农具,到时候再去做就过了农时了。
    用水泥修路、修城墙等等,都需要用铁来代替钢筋,因为缺铁没法修,那就太耽误事情了。
    反正现在朝廷有银子,多备点铁也没有关系。
    不仅是铁,以后的盐、酒、盐、茶叶都要重新规划,而不是现在一张盐引就能卖盐了,太过于混乱了。
    “好了,铁的事情就这样定了,郭爱卿朝会后着手做整顿计划,做好后呈给朕看。”
    待郭允厚回应后,崇祯朝着王承恩看了一眼,王承恩立刻上前,高声道:“传孙传庭觐见!”
    等在皇极门外的孙传庭立刻进了皇极殿,朝着崇祯行礼。
    群臣看着身着绯袍,绘着狮子的补子,神情有些疑惑,这可是二品武将的朝服。
    二品武将说多不多,说少也不少,他们也都认识,什么时候朝廷又出现了一个二品的武将?
    “诸位爱卿,朕成立了禁军都指挥司,这位就是禁军都司的第一任都指挥使孙传庭,
    你们相互认识一下,以后孙爱卿有什么要求,你们也配合一下!”
    此话一出,群臣顿时愣住了。
    大明两京十三省共有二十一个都司,大明也存在两百多年了,可从未有过禁军都指挥司。
    布政司、按察司、都司为地方的三司,分掌一省行政、司法、军事,都司是地方最高军事领导机构,负责各辖区内的卫所。
    都司听命于武军都督府,五局都督府又听命于兵部,复杂的一逼。
    崇祯懒得再多说,禁军是皇帝的亲军,皇帝想咋搞就咋搞,现在只是告诉他们一声,免得以后误会。
    “诸位爱卿,过完年就是崇祯元年,朕想在二月二龙抬头开武科,可有异议?”
    此言一出,群臣再次愣住了,武科多么陌生而又熟悉的词。
    武科太祖时就有,但一直到成化年间太监王直的建议才定下了制度,设定武乡、会试两级比试。
    但大明从太祖时定下的规矩,军事职位多半由世荫承袭,再加上由行伍逐步提拔起来的,武举选将只是个补充形式。
    所以每三年一次的武科举就成了一个过场,朝臣也都是应付一下,武举出人不多。
    所以,他们乍一听皇帝要开武科才有些出神。
    群臣沉默了一会儿后,吏部尚书房壮丽出班:“陛下,按照武科三年一开,明年刚好是开武科的时间,开武科臣是赞同的,但是不是缓上几年?
    臣反对理由有三,第一,大量武举候缺待职,往往旧科还未推尽,新科已开始,万历八年到天启五年,共开武科16次,
    臣这段时间清查了吏部过往,武举候缺待职者已经高达五百余人,仅万历八年执籍待推者就达一百八十余人,
    其二、按要求武科之人必须要在北京待命,以候补的那点俸禄,在北京城的负担很严重,根本就无法正常生活,
    其三、武科本为取将,但现在是只选不用,武科就失去了设立的意义,
    武科谒选者往待推一二十年,这会极大的打击欲走武科路线的人,
    现在的情况是每次武科参加人数都是一次不如一次,臣怕长次以往,以后就没有人参加武科了,臣恳请陛下三思,缓后几年再开。”
    群臣听完纷纷点头,每一点都切中要害。
    “陛下,臣认同周大人的说法,军队中真正值得炫耀的出身,是行伍而不是科考。
    军伍中人看不起武科,即便是武状元,授职为副总兵衔,依旧会被看不起,更何况三甲的,臣恳请陛下三思!”
    崇祯面色沉静,军伍看不起武科这事他太清楚不过了。
    前辽东经略熊廷弼先中万历某科湖广武乡试第一名,为了证实自己的才能、洗刷武举的名声,弃武从文,又中万历丁酉湖广乡试第一名(解元),次年登进士。
    素有三元天下有,两解世间无的美誉。
    熊廷弼这种名将如此,更何况其武举出身的人了。
    武科不被重视,这是有很多原因的。
    一代雄主李世民看发出“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矣”的感慨,说明科举制度的笼络作用,而不是得天下英才而用之的选拔作用。
    李世民况且如此,更别提其他帝王了。
    武举不承担集权和笼络作用,只希望它发挥选拔人才作用。
    但制度内涵和外在效用又没有设计好,就变成了猪尾巴——没它不好看,有它不压秤。
    “陛下,武科选出来的人都是书本上的,却没有任何带兵的经验,依臣看有些中看不中用。”
    成国公朱纯臣站出来说了一句,言语满是不屑。

章节目录


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昆吾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昆吾并收藏大明暴君,我为大明续运三百年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