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贡献是一方面解决了我国粮食自给自足的难题,另一方面又使全世界“饥饿的威胁在退却”,并引领了一场全球性的新的“绿色革命”。
    建章宫。
    刘彻还没从上一句一连串的陌生名词中反应过来,就被这一句新蹦出来的话整得差点失态“什么玩意儿”
    有些词听不懂没关系,但是他能听懂粮食。
    大汉现下有十三个州郡,全国人丁约为5000多万,所需口粮无算,这个“袁老”竟然能解决全国性的粮食问题。
    这特么是神仙吧
    猪猪陛下双眼放光想要
    秦庭。
    嬴政同样触发关键词,不过他还想到了更深的一层。听仙人话里的意思,这个“世界”的范围明显比“我国”要大,使全世界饥饿的威胁退却,这是一种什么样的伟力
    神仙也不过如此吧
    不得不说,修仙二人组在某些时候脑回路真是惊人的相似。
    农家侠魁激动得手都抖了,同弟子说话的声音直发颤“粮食竟然有那样好的粮食天上也承认我农家了吗”
    仙人说得明白,这位袁老得到了什么国奖,他不是很懂这些仙人言语,但看字辨义,冠以国名的褒奖,只能说明,农家已经得到了充分的重视
    好啊好啊
    “吾道不孤”
    唐宫。
    李世民深吸一口气“如果,如果这个人能为我大唐所用”
    长孙皇后握紧他的手,在他的手背上拍了拍“二哥莫急,且看仙人怎么说。”
    可是同任何科学研究一样,杂交水稻的发现也并非一帆风顺。
    画面随着声音转换,水镜中出现一畦畦的稻田,一个穿着朴素的中青年男子带着草帽走下稻田,一行行观察着田中的稻穗,不时伸手捻起一穗仔细察看。
    诸天万朝的农人发出惊叹“这稻子长得真好啊”
    “仙人穿的衣服和我们的好像不一样啊”
    “是不一样,不过看起来很方便。”
    “仙人也要跟我们一样下田吗”
    “可能吧,天上也要吃饭呢”
    当袁老决意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作为自己的攻关方向时,就必然面临挑战。大家可以看到第二节创新是科学家的灵魂和本质。
    水镜上出现几排简洁的文字。
    水稻是自花授粉作物,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不退化,因而杂交稻无优势,这是明明白白写在鹰酱的大学教科书里的。
    而且当时我们的教学大纲都是学隔壁老大哥,生物课本上学的就是米丘林和李森科的遗传学说,然而这俩却是学术骗子,根本不承认基因的决定作用,而老大哥呢为了占据学术制高点,帮着他们遮掩,继续鼓吹错误的学说,坑自己不说,还把我们国内的生物研究带歪了。
    等等等等
    嬴政眉心微蹙:仙人说的什么鹰将
    刘彻怀疑自己的听力,米什么李什么名字怎么这般奇怪
    李世民觉得有点别扭,老大哥这是什么称呼这个所谓的教学大纲,为什么要用老大哥的仙人拥有这般伟力,也会受制于人么
    在当时两个超级大国的权威论断下,袁老并没有低头,他坚定地认为,可以培育出一个雄性不育株,再用其他品种的花粉与之授粉杂交,以此产生能够用于生产的杂交种子。
    汉朝,乡野。
    赵过呆愣半晌,猛然低头盯着自己碗里的米饭,他在书上看过动物杂交的事例,没想到稻子也能杂交么而且还比一般种子要好他不禁开始思量起这法子的可行性。
    秦王宫。
    李斯蒙恬等近臣已经赶过来了,看着盯着水镜的君王小心翼翼地说话“陛下,您看这仙人的法子”
    嬴政抬手制止了他们的说话“先记下来,稍后再议。”
    水镜也不知什么时候会停下来,若是因为谈话错过了什么信息,惹得仙人不高兴反为不美。
    事实证明,他是对的。学术研究不在于资历,而在于自证的勇气。从这一节记述的典型事件里,我们可以看到袁老的科学家本质不迷信权威,勇于创新。大家写作文的时候可以学习一下这个方法哦,用典型事件来刻画你要表现的人物。
    比如你要写秦始皇雄才大略,你就不能只写几个形容词,要写他“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让大家自己体会他有多厉害。
    突然被cue的秦始皇
    仙人知道朕
    蒙恬没想那么多,回味了一下水镜中的那几句话,咧出一个大大的笑脸“说得好,不错,我们陛下就是这么厉害,威震四海”
    六国贵族心里有些不是滋味,这个嬴政,竟然能得到仙人的褒奖,他们复国还有希望吗此等暴君,凭什么苍天不公啊
    汉初。
    贾谊的表情十分精彩,他刚写的文章,怎么就被仙人知道了,而且他明明是在骂秦始皇,不是要说明他有多厉害啊喂
    建章宫。
    刘彻听着就是一乐,过秦论他可是从小就读过,前面夸得有多猛,后面骂的就有多难听。不过仙人怎么只提秦始皇啊,就不能提提他吗他自认也不差啊
    还有些少年心性的汉武帝不乐意了,心里直冒酸水,哼哼,一定要让卫青快点把匈奴打下来,就不信仙人看不到
    同样的,大家在看到具体事件的时候也可以反向总结一下人物形象哦拿下阅读题。
    这篇课文重点就是要解决写法的问题,但它出现在这里,更多是要向我们展现劳动的意义。
    水镜中的声音忽然变得有些严肃。
    我们是一个人口大国,吃饭是顶重要的大事。1994年,鹰酱方面发表了一篇文章,名为谁来养活中国,文中明确表示,中国人口增长必将导致粮食供应不足,继而给世界带来粮食危机。这种伎俩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就是烂大街的“中国威胁论”。
    秦王宫。
    嬴政眉目微凝,这个“鹰酱”又是什么国家,听起来好像不是很友好,天上还会有列国纷争吗
    若猜得不错,天上的国家肯定不止两个,那个鹰酱宣扬中国人口增长会造成世界的粮食危机,其他国家又怎么坐得住估计那中国就成众矢之的了,果真是好手段
    但我们确实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1994年,我国人口即将迈入12亿大关,嗯就相当于两个汉朝人数。即使袁老早已向全国推广了杂交水稻技术,但粮产量还是跟不上人口增速。
    汉朝,建章宫。
    刘彻瞳孔微张“两个大汉的人数这要吃多少粮食”
    虽然人丁富足是好事,但带来的负担也不是一般的大,若吃不饱,出现些什么动乱流民,那整个国家的安全治理就成了大问题,情况实在是不容乐观啊。
    面对这样的情况,曾经亲历过饥荒的袁老压力可想而知。一代代农学专家深入稻田,潜心研究,古老的农业国为他们了天然的土壤。
    我国种植水稻的历史十分悠久,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令益予众庶稻,可种卑湿”,说是大禹让一个叫益的人把稻中分发给农人播种,这是最早关于种植水稻的记载。
    汉朝。
    司马谈拍着儿子的肩膀“这部史书竟是从夏朝起笔,视野宏阔,有大家风范啊。”
    尚及弱冠的司马子长眼中闪烁着少年人一往无前的豪气“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孩儿也要游历天下,采集旧闻,写一部良史”
    “好,好”司马谈大笑起来,“好儿子,有志气”
    此后历朝历代,水稻耕作不息。
    春秋时期,水稻亩产有一百斤左右,汉朝是一百二十斤左右,魏晋南北朝有一百八十斤左右,唐朝亩产两百七十六斤,宋朝亩产四百五十斤,明朝亩产六百六十六斤,清朝亩产多一点,大概有六百到八百斤。
    这话一出,各个时空一片哗然。
    秦王宫。
    大臣内侍乌泱泱跪了一地,嬴政黑着脸一字一句地冷声道“历、朝、历、代为何独独无秦”
    李斯壮着胆子抹了一把额头上渗出来的汗,小心翼翼地回话“或许,或许是我朝亩产与前代相差不大,故而”略去。
    “哼”
    嬴政冷哼一声,死死盯着空中的水镜。这上面的朝代,除了春秋他并没有耳闻,若是按顺序排列的话,那秦应该在春秋之后,汉朝之前。
    该死,这个汉朝又有什么能耐,能灭了他的大秦
    汉朝,建章宫。
    刘彻同样面沉如水,他没心思去想秦朝怎么没有了,而是将目光钉在后面的朝代上。
    举凡帝王没有不想自己的王朝千秋万代的,他自然也不能免俗,只是他没想到,自己后面还有那么多朝代。
    这个狗屁魏晋南北朝到底是怎么出现的,水镜也不多说一点。
    猪猪咬牙。
    唐朝。
    李世民同样注意到了朝代问题,不过也就纠结了一下,他们大唐不也是取隋而代之的么哪有什么长长久久的王朝,以后的事以后操心吧,反正他的大唐肯定不会像秦朝那样短命。
    想通这一点的李世民开始酸粮食产量“长孙大人,我们现在的亩产有两百七十六斤吗”
    长孙无忌颅内检索,肯定地答道“没有。”
    李世民qaq望梅止渴,他连个梅子影都没看到。
    到了清末民初,粮产量就少了,还要向国外进口。这里我不得不拉踩一句,清朝后期真是垃圾。
    愉快吃瓜的乾隆大清怎么就垃圾了你给朕说清楚
    刘彻冷笑一声“竟然要向异邦买粮,这落差还真是不小。”
    果然,水镜里接着就说道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稻米盛产的大国啊,“开元盛世”“康乾盛世”曾引得万国来朝,乾隆时期还自称“天朝上国”,结果最后沦落到向外国买粮,这心理落差谁受得了杂交水稻的研究,也是站在百年屈辱史上起步的啊
    插入书签

章节目录


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春山有信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春山有信并收藏当诸朝开始围观我的语文课[历史直播]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