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大战末期,孙殿英在毫州的部下退到黄河被阎锡山收编,自己跑回了蓟县,又在张学良入关的时候,再次被张学良强行收编。
    张学良的东北军自从前年开始就被打散,本人也流落到了河南,孙殿英再次获得自由,带部在内蒙古赤峰一带坚持抗日。
    孙殿英大起大落也算人才,狡兔三窟,他把当初在刘十三这里买的军火藏在几处地方,至今还有剩余,跟日军的几次交锋,没占便宜,也没吃亏,跟以前相比已经大不如前。
    南京国民政府真能折腾,长城沿线都是日军据点,中央军,西北军和地方军,要不容易稳住了阵线,基本是进入相持阶段,却偏偏冒出来一个塘沽协定。
    协定签完也就算了,这时候却在南方计划第五次围剿苏区,北方也不停歇,莫名其妙的给孙殿英送来三百万大洋,任命孙殿英为入青屯垦司令。
    孙殿英也欣然接受,自己现在所处的地方,势力太复杂,青海省远在大西北,占块地方,那就是一方土皇帝,何乐而不为。
    南京国民政府在调兵遣将的同时,十九路军在福建成立人民政府,孙殿英认为这是一个机会,立即由绥远出兵进攻宁夏,马鸿逵立即被摆上了油锅。
    南京国民政府给孙殿英送钱又加官,这不是天上掉馅饼,而是南京政府参谋团出的注意,是一个驱虎吞狼计,可以一石三鸟,在玩政治和心眼上,孙殿英拍马也赶不上蒋介石。
    冯玉祥的察哈尔抗日同盟军已经解散,可是余部还有分散,孙殿英人马从七万短短时间就扩充到了十万,这无疑是第二个冯玉祥崛起,所以才给他封官,将他调离这一地区,使得同盟军彻底解散。
    第二,西北四马是出了名的对外团结,肯定不允许孙殿英西进,双方必定是一场苦战,虎狼相斗,必有一伤,甚至两败俱伤。
    第三等双方两败俱伤的时候,也就是中央军借势西进,掌控西北的时机,顺便一举歼灭马家军和孙殿英。
    孙殿英不知道的是,蒋介石已经把孙殿英的计划和行军路线已经告诉了西北四马,因为孙殿英早年和马鸿逵结拜过,所以何应钦给马鸿逵密电,让其侧击孙殿英部,中央军会协助。
    孙殿英的西进,他想的是奉命西进,四马肯定会让其通过,能不打则不打,全部西迁,一路拉起十几公里的长度,为了以防万一,派出骑兵旅先占石嘴子。
    石嘴子是一个小渡口,孙殿英西进必过黄河,所以抢占渡口才是能不能让他这十万大军踏上宁夏土地的关键,孙殿英有两个骑兵旅,这是绥远省主席汤玉麟的两个骑兵旅。
    日军进攻绥远省,汤玉麟不战而逃,被日军128骑攻占承德,他的部队也分散而出,被孙殿英在自己辖区内给扣住了两个骑兵旅和一个步兵团,这也是他这两年抗日,能跟日军持平的根本原因。
    石嘴子是一个一百来户的大村寨,这年代只要超过五十户的村子,那就是大村大寨,西岸有三十多家,东岸有七十余家,因为这里是内蒙到宁夏的必经之地,所以村子里家家都以渡船为生。
    马鸿逵在这里设有一个连的兵力,主要是收取来往客商的税务,这村子也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以黄河为界,按说这边是属于内蒙的,可是却被马鸿逵给占着。
    陕北镇守使井岳秀,这老头率领86师镇守陕北二十多年,一九一六年北洋政府就来了,跟杨虎城是陕西反清同盟会的领导,一九二五年杨虎城西安被围。
    如果不是因为外蒙正在搞独立,他怕内蒙跟着分裂而需要镇压,也轮不到冯玉祥去替杨虎城解围,而使冯玉祥名满天下。
    井岳秀也是西北红军的最大对手,刘志丹的死对头,石嘴子距离陕西省境也就两里地,传说中鸡鸣三省的地方,早上只要大公鸡一叫,宁夏,内蒙,陕北都能听见。
    井岳秀跟马鸿逵这些年也数次谈判,却没有分得一杯羹,慢慢的就因为西北红军太能折腾而放弃了,紧跟着86师的连驻地也撤销了,就独留马鸿逵在这里扎根。
    孙殿英的骑兵旅以绝对优势,排山倒海的出现在了石嘴子村周围,一个弧形包围了村子,马家军也是骑兵,也就是六七十骑,这些村民哪里见过上千骑一起出现的,都跑回各家闭门落关,躲藏起来。
    马鸿逵的骑兵扔掉马,找渡船划过黄河跑了,岸边还有十几条渡船,北方冬天来的早,客商和出门很少,如果是夏天或者春秋两季,这里兜住的人会现在多多了。
    蒙古人吃肉,需要茶来解腻,茶叶是蒙古人的必需品,就跟汉人吃盐一样,自古就是茶叶北上,盐南下,当然也有其他线路,比如海盐,只是没有大面积生产,还是大部分靠北方盐井和新疆盐湖。
    孙殿英过了黄河,马鸿逵发给驻扎这个渡口连队的电报才到,让驻扎连队烧掉渡口所有渡船,往自己营部集结,孙殿英揉了揉电报纸,扔进了黄河,没有什么密码本,都属于国民革命军序列,密码通用。
    自蒋介石通知四马之日起,四马就开始准备迎接这一天的到来,马步青和马步芳为第三梯队,作为后备队,青海和甘肃西部作为缓冲地带,马鸿宾主持甘肃防御,派出一部分兵力援助马鸿逵。
    而马鸿逵最苦,兵力被南京政府连吃带吞,手里只有不到一个师的兵力,马鸿逵被逼急了,勒令各县征兵,通知电请马步芳出军帮忙。
    孙殿英之所以走石嘴子,是因为这里是黄河上游最窄处,黄河上游大多地方都是悬崖峭壁,河水中间过,根本不适合渡船,而架桥,近两百米的悬空桥,那里有那么好架设的。
    过了石嘴子,部队需要朝西北方向直插,就可以到达宁夏省府银川城下,银川城建在河套平原上,周围数十公里范围都是一马平川,非常适合骑兵作战,就看孙殿英的骑兵厉害还是马家军的骑兵更胜一筹。
    远在青海的马步芳再次接到马鸿逵的求援,而南京政府方面给的情报也发生了变化,人数从七万升级到了十万,马步芳立即召开团级以上会议,决定率兵参加拒孙之战。
    马步青也在动员自己的集团人马,马鸿宾也把甘肃的骑兵有限紧急拨归马鸿逵调遣,步兵正在往宁夏移进,而团以上长官却都跟着他跑到西宁开回去了。
    马步芳,马步青是堂兄关系,虽然各有自己的军事集团,相对来说比更加远的几辈外的马鸿逵和马鸿宾来说就近多了,都是超出辈的兄弟关系。在会上马步芳重点强调了三点,拒孙的主要目的,侍卫了保住青海和甘肃。
    但我们必须出兵到宁夏区,在境外作战比较有利。第一,我军可以就地取粮,不劳青海运输;第二,十五路军在宁夏为主,守土有责,让其多打;第三,我军远去为客,兵员难济,补充不易,宁可少打,以免损耗力量。
    孙殿英派出两个骑兵旅,齐头并进东西夹击银川的同时,清扫沿路马鸿逵的各个据点,除非有对等骑兵互相对冲,或者有野战工事阻挡,马鸿逵很难挡住孙殿英两个骑兵旅的横扫。
    孙殿英派出一个军在行军路线上的西侧开始抢占县城和隘口,准备阻击从西而来的甘肃和青海援兵,另一个军开始在所过之处征集粮草和物资,阎锡山在五原,临河给的物资补给有限,经不起长时间消耗。
    马鸿逵为了守住自己的财产,犯了军事上的一个低级错误,十五路军本就人马不多,宁夏北部狭窄,纵宽三十里,纵深只有四十里的面积内,筑起了长达三百六十里的防线。
    在银川城以东,以西两侧的平原上,城郊的四周东西南北本来就有很多村堡和小镇。然后一村一堡一阵的设置防御阵地,最大的有王宏堡,阳和堡,大坝堡,广武城,石空堡以及中卫县,总长三百六十里。
    只有兵员步兵一万人,单有一个步兵连后备,还有一个炮兵营和一个工兵营,不在防御阵线的李刚堡也有一个团后备。
    在敌人绝对优势兵力的情况下,这么布制真不知道马鸿逵是怎么想的,而马鸿逵碰到了更傻的孙殿英,孙殿英居然命令从南线和东线全面进攻,使得兵力从1:10变成了1:2或者1:3。
    有阵地作依托,以少胜多,以少量部队阻挡大量部队是可以做到的,原本的优势作战硬生生打成了消耗战,真不愧马鸿逵和孙殿英是结拜兄弟,脾气对冲。
    三天鏖战,孙殿英的军队居然没进一步,还在起跑线上使用步枪对射,孙殿英的炮兵对于有村寨和城堡依托的马家军,没有什么杀伤力,炮的口径太小了,他的重武器已经被当初阎锡山和张学良给收编了。
    现在所有的火炮也只十几门75mm步兵炮,野外杀伤效果好,对付水泥碉堡就显的差强人意,即使平射也十有八九才能中一下。
    孙殿英第三天才开始急了起来,把参战的这个军,全部调到后面休息,后备的一个军上来开始集中火力和兵力从正面攻击,这个时候孙殿英是国民革命军第四十四师师长,却有十万人马,六个军和两个骑兵旅,他的军还真没有编号。
    孙殿英的军队集中兵力以后,第四天就突进了二十里,直达银川城下,把马鸿逵的其他防线直接扔在了后面,失去作用。
    阳和堡只有一个营的马家军步兵守卫,却硬生生的跟孙殿英一个旅硬磕了三天,拿下阳和堡,孙殿英气的直接把所有俘虏枪毙。
    孙殿英的部队没有重火力,马鸿逵的部队也是没有重火力,对拼的就是人数,人数明显占优势,却因为智商而扯平。
    本书首发来自,第一时间看正版内容!

章节目录


匪盛年代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唐祝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唐祝并收藏匪盛年代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