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千金买马骨
    郭承祐翌日行刑。
    行刑当日,他还在叫嚣着赵骏是当今权臣,是奸逆之辈,请官家开眼之类的话。
    但可惜的是官家听不到他的声音了,很快就被砍掉了脑袋。
    郭承祐死不足惜。
    大宋官员其实也不能算人渣遍地。
    至少北宋前中期的官员还是要点脸面,不会做得太过分。
    再加上朝廷的高薪养廉政策,所以史书里的宋仁宗时期,有名有姓的贪官污吏不多。
    更多的是像仁宗天团那样,一个个名留青史,成为历史上文臣的一段佳话。
    但能够在史书里留下姓名的贪官污吏,基本上都是很过分的那种。
    郭承祐光史书里的罪名就一连串,现在根据赵骏的实际查证,这都算是谏官和御史没有把证据查全了。
    毕竟谏官和御史没有赵骏那么大权力,他们也只能根据民间反应来弹劾,不像赵骏,直接抄了郭承祐的家,在郭承祐家里找罪证。
    因此相比于被此人祸害过的百姓,砍头都算是便宜这厮。
    不过他的死在亳州还是掀起了很大的风波,在地上方也掀起了很大的风波。
    毕竟一地知州,就这样掉了脑袋,在以往大宋,真算是少之又少。
    特别是郭承祐还是有背景的人,谁都知道他祖上是开国将领,妻子又是赵家郡主,同时还是皇帝东宫官。
    结果就是这样背景通天的人,都死在了赵骏手里,这位知院权势到底多大?
    以至于亳州上下官员都战战兢兢,纷纷拿起了行动效率。
    原本那些即便不贪不占,却也是碌碌无为,人浮于事的官僚,一个个都好像勤政起来,上山下乡,四处慰问百姓。
    弄得亳州似乎一下子海晏河清,一副国泰民安的景象。
    只是赵骏知道这样的情况估计等他离开亳州不久就会旧态复萌,要想保持现状,还是需要朝廷派一个能干的亳州知州过来。
    所以他又上书朝廷,让朝廷那边好好选人,别整那些乱七八糟的过来祸害百姓,这种人有多少他砍多少。
    到二月下旬,赵骏安排了亳州事务,这才重新启程,往东南进入宿州境内。
    由于他的行踪已经暴露,干脆也就不再微服私访,大大方方地亮出自己知院卫队,一路向东。
    几乎是他刚到临涣的时候,宿州知州王素和宿州通判杨察就已经前来迎接。
    王素今年31岁,杨察更是才25岁,但这两个人却已经成为了一州的知州和通判,州府的一二号人物,可以说年轻有为。
    事实上虽然王素年轻,可已经在官场浮沉11年。
    他是天圣五年的进士,跟包拯、韩琦、文彦博等人是同榜登科,历任通判颍州、怀州、许州,又以尚书屯田中外郎,知濮州、鄂州、宿州,资历相当老。
    而杨察则是景祐元年的进士,现在也在官场上干了4年,后来由于政绩出色,又出知颍、寿二州,到庆历初,为江南东路转运使。
    也就是说,这个杨察从景祐元年考上进士,到庆历元年短短七年的时间,就从通判当上了一路最高级别长官。
    这就相当于后世考公上岸第一年观政,第二年当副市长,第七年就干到了高官。
    什么离谱经历?
    赵骏当然不知道这两位都是牛人。
    王素和杨察都是历史上相当出色的清廉官员,史书上对他们赞誉有加。
    特别是王素,还是与余靖、欧阳修、蔡襄并列的四谏之一,在地方为政时政绩都很不错,只是显然不如范仲淹、苏轼这样的人出名而已。
    由于赵骏不怎么读《宋史》,只对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王安石等家喻户晓的人比较熟悉,倒是不太了解王素。
    不过他进宿州以来,沿途百姓安居乐业,虽然也有过得穷苦者,却至少比应天府、亳州好得多,也让他对二人颇有好感,充满了赞赏。
    宿州临涣县府衙内,赵骏看着下面站着的宿州知州、通判以及临涣县令等人,笑着说道:“王素,我看过你的履历,去年你在鄂州做得很不错,不仅在朝廷赈灾公文来之前,开仓放粮,避免百姓饿死,还取消了计口售盐制度,令鄂人感汝德,这是好样的。”
    王素并未因为得到夸赞而感到高兴,面色依旧不改,落落大方地拱手行礼道:“知院谬赞,所谓在其位,谋其政。任其职,尽其责,这本来就是下官该做之事,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事情。”
    “嗯,很好。”
    赵骏满意地点点头道:“我是来的路上才知道你是王文正之子,王公“柄用十八载,为相十二年”,连官家都称赞为全德元老。现在看来,伱有你父亲的风范。”
    “谢知院夸赞。”
    王素又拱拱手说道。
    赵骏夸奖完之后,才环顾众人说道:“诸位是不是很好奇,本院堂堂政制院知院,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为何会微服离京,前往大宋各地?”
    王素说道:“知院这样,自是有知院的用意。”
    <divclass="contentadv">“是啊。”
    赵骏感叹道:“我这次出巡地方,并不是为了四处看看,找些什么贪官污吏砍他们的脑袋。而是为了探察民情,了解上下弊端,找出救国的办法。”
    救国的办法?
    下面诸多官员一头雾水,大宋已经到了快亡国的地步了吗?
    “如今大宋沉疴遍地,边境敌人扣关,腹地灾祸不断,富者豪宅良田万亩,贫者却无立足之地。造反起义者如过江之鲫,很多官员却沉醉于歌舞升平之中,可谓内忧外患。对此,你们有什么看法?”
    赵骏看着下方众人问道。
    王素是未来的新党成员,欧阳修和范仲淹的盟友,自是因长期待在地方,见识了太多事情,所以立即沉声说道:“这是因为吏治没有做好,以至于各地官员尸位素餐,若能严刑峻法,改革弊端,就会好很多。”
    “哦?”
    赵骏笑道:“王太守认可本知院在亳州处死郭承祐,打击贪刻之徒?”
    王素说道:“是的,下官也想这么做。”
    历史上王素做淮南都转运按察使时,诸使皆以严刻为明,素独不责细过,对贪刻之徒,必穷追细究,绳之以法,故属下敬而畏之。
    意思是王素对犯了那种小错误的官员并不严苛处理,只有那种贪赃枉法的人,才绳之以法,令人敬畏。
    “嗯。”
    赵骏虽然对王素了解不深,但很满意他的态度,点点头道:“很好,本院记下你了,你去年才担任宿州知州,我希望你能拿出成绩来,对待本州贪官污吏,无需留情。下能安抚百姓,对上便无愧于国家矣。若来年宿州民生更好,本知院亲自提拔你。”
    在官场上是不能轻易许诺的,一来随意提拔一名官员,容易被人攻讦,说你权重,引起皇帝猜忌。二来给出去的承诺因种种原因没有实现,那么你在官场上的名声就不会太好,以后也会步步难行。
    所以官场就喜欢打那种似是而非的官腔,说起话来就跟谜语人一样听不懂。
    然而赵骏本来就不喜欢这种谜语人腔调,他更喜欢实事求是的态度。你做官要是做得好,真为老百姓办了实事,把地方治理得太太平平安居乐业,我凭什么就不能提拔你?
    因此他也敢于打破宋朝官场的常规,下这种承诺。
    并且这次南下,除了下基层看看百姓的生活,抓贪官污吏以外,还有就是考察地方官员,看看有什么可造之材没有。
    不管是地方路转运使、按察使、提刑司,亦或者各地知州、通判,乃至地方县令、主簿、县尉,只要有能够治理好地方的才能,为人刚正清廉,他就一定不会吝啬于提拔。
    其中最主要的还是能力。
    毕竟相比于一个昏庸无能的清官,以及能干实事的贪官,老百姓其实更喜欢后者。
    若是本身清廉刚正,又能办实事,这就是最好的官员了。
    王素的资料在赵骏来的路上就已经查过。
    名门子弟。
    为官清廉,造福一方百姓。
    在颍州、怀州、许州、濮州、鄂州等地多有政绩。
    去年他上任宿州之前,宿州因受淮南大旱波及,情况非常不好。
    他上任短短不到一年时间,兴修水利,开垦荒田,安置受灾百姓,将宿州治理得有模有样。
    这样的官员赵骏自然是可以欣赏。
    给出这样的承诺,也是起到了千金买马骨的效应。
    除此之外,赵骏也早就知道,要想真正推动改革发展,以一己之力肯定是不行。
    必须建立自己的班底。
    并且靠范仲淹那帮人,也不一定能成事,比如欧阳修就是个猪队友。
    所以要是遇到了有才能的人,他可以进行提拔,以后到了中央,也能组建自己的势力。而且都是年轻有为,又对国家目前现状感到不满的人,难道还怕大事不能成?
    这次巡视,也算是一次人才探寻。
    王素得到了赵骏的承诺,依旧是不卑不亢,拱手说道:“多谢知院。”
    当下赵骏在王素、杨察等人的陪同下,视察宿州各地。
    在宿州待了七八天的时间,虽然只是去了一些地方,但赵骏可不是被地方官牵着鼻子走的傀儡。
    这段时间皇城司的察子早就渗透到宿州各县去了,下乡四处探察民情。
    一个地方的百姓过得好不好,官吏们做的怎么样,地方官员不一定知道,但百姓们能不知道吗?
    而根据汇总的消息来看,王素和杨察确实是两员能吏,让赵骏非常满意。
    于是在勉励了二人一番之后,到二月底,赵骏再次出发,离开了宿州,向着南面的濠州以及寿州方向而去。

章节目录


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玩蛇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玩蛇怪并收藏人在大宋,无法无天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