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时间还早,小吃街不算特别热闹。
    道路两旁摊位稀稀拉拉还没占满,已来之人有的摆放要卖的东西,有的则是袋子或者筐子的绳子都不解,站在街边和人聊天或者抽烟。
    反正位置占着就行,没人买的话,解开太早也只会丢着落灰。
    荣城的人们并不像南方那样会每天吃三餐。
    这边人一直保持着一日两餐的习惯,也就是早上9点前后吃一顿,下午4点左右再吃一顿。
    这个时间基本是根据去地里干活来确定。
    因为这边天亮的晚,到了秋季,早晨七点多天还很黑,人们起来也没事做,所以干脆就不起来,慢慢千百年来养成习惯,索性就免去早餐。
    尽管有人说这种不吃早餐的生活模式不利于身体健康,尤其会有胃病和胆囊炎之类的问题,但其实这边很少有人有这种毛病,而且大家还很长寿。
    即使到后世,三秦大地也有很多长寿村广为流传。
    不吃早餐,便要在家里吃过晌午饭才会过来,真正会早点来买东西的顾客,也就是镇上一些老师,国营商店员工,政府干部,还有一些固定住在镇上的人而已。
    他们会赶早在市场转转,买点必须的东西,然后回家收拾下,去上班或者开业。
    但这种人相对较少,购买东西的主力军还是附近老百姓,他们来得都很晚。
    所以,大清早的小吃街,还处于启动前的预热阶段。
    余秋堂四处看看,选择在一个卖茶叶蛋和麻花的小摊贩边放下筐子。
    他觉得自己的神仙豆腐和这两种小吃比较匹配。
    卖麻花的是个四十多岁的中年大叔,一脸憨笑,到处的褶子,岁月在他脸上已经割出无数道细线,或许因为做生意见人都要赔笑的缘故,让他的细纹看起来比一般人还多。
    卖麻花需要专门的推车,上面配有炉子,炉上的油锅早已烧得滚烫,三根麻花在油锅里翻滚,周围弥漫着浓浓的麻花香味。
    在他旁边地上还放着一个小火炉,火炉上的脸盆里是一盆的茶叶蛋,闻味道也很不错。
    看到余秋堂这个本身就半大的小子,后面还跟着两个更小的孩子,穿着也不怎么好,大叔憨厚对他们笑笑,“就放这,这没有人,一会人就多了。”
    “那我就放这啦。”
    余秋堂笑应着,将筐子放下来,抽掉扁担后突然面露难色,要是找个木板带着就好了,可以搭在两个筐子上,便是一个小小的案板。
    现在是神仙豆腐都在筐子,不方便朝外拿,外人也看不到,实在不方便展示。
    正犹豫着,一个一米多长,半米多宽的板被递过来,原来是大叔,他不愧是做小摊生意的老江湖,一眼就看出余秋堂的窘迫,热情地从车厢抽出给他。
    “正缺这个,真是太感谢了。”
    余秋堂接过木板,发现还挺沉,而且表面是抛光过的,大概就是用作案板使用。
    “没啥,反正闲着也是闲着,”大叔笑笑,又问道:“你是第一次出来卖东西?咋还带着两个孩子?”
    “是第一次啊,还不会,不懂的地方大叔多教教,这不想着做点东西拿出来卖,换点钱补贴家用嘛。”
    余秋堂回答的避重就轻。
    也没细细展开。
    大叔哈哈笑道:“小事,多混几次就会了,做生意无非就是心诚,你卖什么我不知道,像我这种每天都来摆摊卖的东西,看的是长期,只要我的味道好,不胡搞,慢慢让人吃成习惯,我就算站稳脚跟了。”
    余秋堂尝试将筐子放稳,发现如果将脸盆端出来,筐子就太轻了,怎么放都会摇晃,四下看看,发现身后路边有几个石头,索性抱过来放进筐子压着,总算平稳很多。
    案板固定好后,又将脸盆放到案板上。
    这时候慢慢人也多起来,什么卖油糕的,饸络面的,糖葫芦,芝麻饼,山楂卷乱七八糟很多,更是还夹杂着一些卖菜的,老烟叶的,五花八门。
    街道人一多,便热闹起来。
    很多人都彼此认识,或者熟稔,大清早见面,必少不了一番交谈,什么昨天在哪里去赶集,赚了多少钱,什么物价又涨了,最近家里孩子要娶媳妇等等。
    此起彼伏,混杂在一起,像是开启一场特殊的混响音乐会。
    余秋堂开始也觉得嘈杂,但细细一辨认,如今的他对声音分辨也很敏感,只要用心,就能将所有人的声音分开,随意确定想听的声音。
    这就很方便。
    东西安置好后,他看到现在街道上只有摆摊的小贩,暂时还没什么顾客,便让两个小孩看着,不要走动,自己提着小灵猫去野物市。
    走出几十米,又想起这个年代人贩子很猖獗,连忙返回来再次叮嘱两人,不管发生任何事,都不能离开摊位,小心坏人骗他们。
    待两人确定明白且答应后,这才委托旁边大叔也捎带照顾着点,自己才匆匆赶往野市。
    小吃街在南街,而野市则在正西面,大概相隔一里多路。
    轻装上阵的余秋堂只提着十几斤东西,几乎就是没有负重,身边没有两个“拖油瓶”牵绊,他走路的速度也很快,只是几分钟就到野物市。
    说是野市,其实就是一片野草地。
    这里原本有个大坑,坑里长满树木,后来树木慢慢被人砍伐殆尽,坑就被留下来,年复一年生长野草。
    说是野物市,也就是卖东西的人约定俗成,政府并没规划说这里就是野物交易之处,大家都习惯在这里买卖,慢慢便自发形成市场。
    余秋堂离野物市还有几十米,立刻有人凑上来问他袋子里装的什么,而路上到处都是提着杆秤截人的野物贩子。
    “兄弟,卖东西啊?”
    一个三十多岁的贩子扯住余秋堂的袋子,不动声色掂下重量,露出很大的兴趣。
    “卖。”
    “哥们,你这袋子里是啥?野兔还是野鸡,还是黄鼠狼,我都收的,我们在边上看看货咋样?”另外个差不多年龄的贩子立刻插过来,扯住袋子另外一面。
    这是野物市的常态,不说卖野物,就是卖只鸡,也会被争来抢去。
    (本章完)

章节目录


重回1984赶山狩猎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蜗猪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蜗猪并收藏重回1984赶山狩猎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