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太子被隋炀帝弄死。
    唐太子被唐太宗弄死,
    到宋朝,甚至连正儿八经的太子都没有。
    就连大明这个万众瞩目的太子朱标,那也是最终落得下一个英年早逝,让朱元璋白发人送黑发人的下场,实则是让人唏嘘的很。
    那为什么这些初代正牌太子会落下这么一个下场呢?
    无非就是两个原因:一是骄兵悍将功高盖主;二是,手足兄弟心生不轨!
    作为初代正牌太子,等到开国皇帝逝世之后,会这样选择?
    要是现在朱雄英用这个问题去询问朱标,朱标肯定会说一定会扶持有识之士,限制士大夫集团的发展,然后励精图治,勤勤恳恳。努力发展大明各行各业…
    这是每个人都能想到的,可要是想要完成这个愿望,也不是那样简单的事。
    因为他想要限制的那些人,曾经也是大明的功臣。
    当初要不是朱元璋占据天时地利人和,再加一点点运气,那现在龙椅上指不定坐着是谁。
    可以说,朱元璋这个龙椅就是被那些个开国功臣们给推举上位的。
    这些人,对于大明,那可以说功劳赫赫,龙椅都让你老朱家人坐了,还不允许他们这些功臣好好享受荣华富贵不成?!
    这怎么可能,在他们心里,自己是大明的功臣,有功于老朱家,可你这个太子一登基,就要让他们这群自以为功勋卓越的功臣献出自己手中的权利,怎么可能会那么简单。
    可就算是不简单,这件事情朱标那也是要做的,文官集团尾大不掉,再放任不管,必将成为大明毒瘤。
    身上有脓,哪怕割肉也要放干净,为了大明,君王必须要有这样的觉悟。
    可这些勋贵氏族,岂会就这样听之任之?都说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能有这样的说法,那并不是无的放失的。
    流水的王朝,铁打的世家,其实也就是说百年的王朝,千年的世家,说白了,就是对华夏历史发展的一种规律性概括,指的就是世家沿袭与朝代更迭的基本特征。
    华夏历史绵延万年而不绝,然,“城头频换大王旗”,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执政团队登台亮相。
    “改朝换代”是更换王朝统治政权的过程,历朝国祚不同,却又大同小异,譬如秦以降各代:
    秦朝从建立到败亡,享国15年;西楚享国4年;汉朝(包括蜀汉)享国465年;曹魏享国45年;蜀汉享国42年;孙吴享国58年;晋朝享国116年;刘宋享国59年;南齐享国23年;南梁享国55年;南陈享国32年;东魏享国16年;西魏享国24年;北齐享国27年;北周享国24年;隋朝享国37年;唐朝享国274年;武周享国15年;后梁享国16年;后唐享国13年;后晋享国11年;后汉享国3年;后周享国9年;辽朝享国209年;宋朝享国319年;西夏享国189年;金朝享国119年;元朝享国97年;明朝享国276年;后金享国20年;大顺享国1年;清朝享国276年……
    如此看,能超过百年的王朝已经是很不错了,超过三百年的就是罕见的,秦朝之前的周朝,统治时间为791年,算是迄三皇五帝之后统治时间最长的王朝,也没有超过千年。
    与之相比,世家则不同。
    “世家”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指门第高贵、世代为官的人家。世代相沿的大姓氏大家族即是世家。
    在特定的历史时期,“世家”有特定的对象,譬如:《史记》中共有《世家》三十篇,其内容记载了自西周至西汉初各主要诸侯国的兴衰历史。
    “世家”本质上是氏族,最早至少可以追溯到黄帝时期乃至伏羲女娲时期。
    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意思相当于家或族。
    黄帝有二十五子,得姓者十四人,为姬、酉、祁、己、滕、任、荀、葴、僖、姞、儇、依十二姓,其中有四人分属二姓。祝融之后,为己、董、彭、秃、妘、曹、斟、芈等八姓,史称祝融八姓。夏商王朝时期,贵族皆有姓氏。夏王室为姒姓,另有霸主昆吾为己姓,己姓中有苏、顾、温、董、豢龙等氏。商王室为殷姓,另有霸主大彭、豕韦为彭姓。商代还有条氏、徐氏、萧氏等十三个姓。
    周朝分封诸侯国,不止出现了大量以诸侯国为姓氏的族群,相当多的平民也以国为姓,拥有了自己的序列。
    秦汉以后,姓氏合为一体。
    汉武帝独尊儒术,研习儒家学问的儒士,为了确保长期垄断儒学的独家解释权、国家层面上的话语权,将儒学在家族内代代传袭,并彼此联姻,逐步进化成影响国家政权的士族集团。直到曹操“唯才是举”才算打破士族对人才选拔的垄断,但曹操之后形成的九品中正制,使世家门阀对官职任免的操控权更比东汉察举制更进一步,在实际上把持了国家政权,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的局面。河内司马氏,其祖孙三代前赴后继,取代魏朝,统一天下,建立第一个属于士族自己的王朝,晋王朝,士族再获荫亲属及佃客等特权。门阀世族时代,皇权被抑制,和世家门阀共存。北魏孝文帝改革,更让鲜卑贵族也汉化为门阀,和汉人高门混同为一。而南方的东晋,和后继的宋齐梁陈各朝,则特重谱系,朝廷专门设立谱局,选官用人时必先查考其谱籍,严厉打击庶族和寒门冒籍。
    唐代柳芳在其《氏族论》中指:在南北朝时,“过江则为侨姓”,王、谢、袁、萧为大;东南则为“吴姓”,朱、张、顾、陆为大;山东则为“郡姓”,王、崔、卢、李、郑为大;关中亦为“郡姓”,韦、裴、柳、薛、杨、杜首之;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窦首之。以上“侨姓、吴姓、郡姓、虏姓”合称“四姓”,“举秀才,州主簿,郡功曹,非四姓不选”。
    数百年间,无论朝代更迭,时局动荡,乃至战争混乱,高门大姓的世家大族,却能代代保持荣华富贵,持续占据国家最高的政治地位。
    隋朝废止中正官,开创科举制,进而建进士科,力图从世家大族手中完全夺回选官人事权。唐太宗李世民、唐高宗李治、则天大圣皇帝武瞾、唐玄宗李隆基等数代英主持续完善科举制,大量增加科举入仕名额,提拔寒门士人身居高位,参决政事。
    唐太宗李世民除了提拔重用了房玄龄等关东寒士,还编修《氏族志》,下令改以唐朝此时的官位高下,分为九等。重新确定士族门第,贬低崔卢王谢等山东和侨姓旧族,抬高关陇集团依托的关中士族和代北虏族,又将诸多建唐功臣和寒门大臣的门第也抬高进士族之列,最后确定天下士族二百九十三姓,一千六百五十一家。
    唐末黄巢起义和五代兵乱,沉重打击了大地主庄田制经济,瓦解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经济根基。
    到了宋朝,科举士大夫官僚在朝堂一家独大,士族和门阀终于成为彻底历史名词,取而代之的,宗族日益受到重视,随着家谱政治功能的消退,家谱逐渐从官府、从世家大族走向了普通百姓。范仲淹为加强本族内的互相扶助而在苏州立“义庄”,欧阳修、苏洵亲自参与编撰族谱,司马光着《司马氏书仪》立家族规范。
    在官方政策的调整、鼓励之下,明清时期宗族发展势头猛烈,宗族组织在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普遍出现,宗族祠堂遍天下,家谱的规模越修越大,出现了“会千万人于一家,统千百世于一人”的统谱,一部统谱往往汇集了十几个省上百个支派的世系,蔚为壮观。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近代,其中1950年纂修的《吴氏大统宗谱》,奉太伯为一世祖,列入者竟达503支,计40册,令人叹为观止。
    所谓“三代为门,五代为阀,十代成世家”,世家落魄而成寒门,然,无数氏族,数千年之间,起起伏伏,风云变幻,或为世族、士族、势族、世家、巨室,或为寒门、为平民,或名声鼎沸着于国史,或蛰伏远居深山僻野,却能延绵不绝,繁衍至今。所以,“世家”除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特指之外,也包括那些世代相传不绝、有着辉煌历史的大家族。
    鉴于家族谱系的不确定性和隐秘性,目前,中国到底有多少传承了千年的世家,没有人会给出准确的统计数字,近些年常说的“隐世世家”到底存不存在,即使人口统计,也难以给出一个让人信服的答案,但是,这并不影响“千年世家”的确存在的实证。
    很多人都知道的千年不衰的世家,有“南张北孔”,即:孔子及其嫡传子孙的曲阜孔家,至今已历八十代;创立道教教派的张道陵天师世家,至今已历六十四代,依然存在于龙虎山。
    此外,知名度最高的是吴越钱氏家族,也就是“百家姓”中“赵钱孙李”的“钱”具体所指,起自吴越王钱镠,家风严正,历经千年,薪火相传,在近现代更是出了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等“一诺奖、二外交家、三科学家、四国学大师、五全国政协副主席、十八两院院士”,人才辈出,鼎盛当代。
    华夏千年以上的村落无以计数,作为国家基本单元组成的家、家族、宗族,薪火相传数千年、曾煊赫一时的,不在少数。
    后世近些年来,随着家族经济文化的繁荣,“世家”重新崛起已经是正在进行时。
    世家能存在上万年不灭,那都是有他们存在的生存方式的,绝对不会因为一个王朝,一个君王的举措就让自己的一家子就此落寞下去的。
    可儒家有句话说得好,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是皇权背景下不能违背的君常臣纲。
    可你要是真的登基之后就要置人于死地,那这些世家会怎么做呢?
    一是直接就地造反,直接将这个想要打压他们的王朝直接给掀翻,但大唐的事例明晃晃地摆在史书上。
    唐高祖李渊那也是世家出身,出身于北周时期的陇西贵族,袭封唐国公爵位。
    当时,隋末最尊贵的世家大族有五支,分别是:陇西李氏、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太原王氏。
    李渊可以在世家之中脱颖而出,成为登上九五至尊的宝座,自然是因为其他世家与他做了交易,这些从后面李世民上位之后,如此与五姓七望周旋,那真的是一脸的辛酸泪啊。
    更不要说真的要是实施造反之后,这些千年世家的名声就会直接被败坏呢,世家,世家,能延续上千年,那自然是相当重视名声的,要是真的为了这么点事就直接造反,那后世的那些百姓们都不知道怎么指着他们的脊梁骨骂了。
    所以,造反这条出路,这些世家是不会轻易选择的,只有在真的活不下去的时候,这些人才会选择绝处逢生。
    而对于这些世家来说,对抗这个太子,那真的是办法多的是,直接从其他的皇子皇孙之中挑选一个傀儡出来扶持,岂不是更容易?
    只要他们支持的人登基,他们最少落个从龙之功。甚至,皇子没出息点儿,他们反客为主,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不是不可能!
    所以,在这些实权人的煽风点火之下,心里有一丝丝野心的绝对会上当,为了那个宝位,绝对不会估计什么兄弟亲情。
    于是就产生了数不胜数的兄弟相残,左右博弈,几子夺嫡,相互算计的事迹。
    而这就是历朝历代初代太子经常死于兄弟之手的根本原因。
    虽然各朝各代情况各不相同,情况不能一概而论。
    但是,归根结底逃不过两个共同的因素:皇位对皇子的诱惑,权利对朝臣的诱惑!

章节目录


大明:我成了皇长孙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云叶飘飞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云叶飘飞并收藏大明:我成了皇长孙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