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真宗楚留兴,宋武帝独子,在强势父皇的管教下长大,性情内敛,稍显懦弱。
    在位八年,兢兢业业,军事民生,莫不问策于朝臣,严格按照武帝临终时铺设的国政方针执行:
    朝堂上,皇亲宗族,世家门阀,应试入朝的寒门子弟,互相牵制,三足鼎立。
    军事上,强干弱枝,加强京城禁军,弱化六地边军。
    武力上,镇国大将军、全国军事统帅、武圣鲁王,坐镇杭州,威慑天下;杭州金山寺与国同休,既是武林门派,也是国教大宗;三阀与四家互相制约、彼此竞争,在朝堂、军队和六扇门中权力交叉、维持稳定。
    而如今,当世两大强国强强联手,当朝天子乾坤独断,三王齐出,总揽军政大权,江南各家各户,皆感风雨欲来。
    四大世家,云家议事厅,老中两代家主齐聚。
    “三王出,诸家动。无论是他三阀,还是我们四家,尽皆为人鱼肉矣。”风老爷子率先开口。
    “鲁王神功盖世,赵王多谋善断,夏王纵横捭阖,我四家虽碍于先帝遗策不得不与三阀互相敌视、平衡朝堂,但如今皇家势大,我等不得不抱团自保。”霜辉。
    “此时此刻,我等抱团自保,就怕被圣上误认为是聚众夺权啊。”风瑞。
    “八年来圣上不争不夺、不鸣不飞,如今一言而决、不议而诏,无视先帝遗策、无惧皇权更迭,这份主见、这份气魄、这份隐忍、这份胆识,让老夫忍不住想起先帝年轻时的退让隐忍之道啊!”雨老爷子不无感慨地说。
    四百年前,隋帝杨广穷奢极欲、残暴不仁,致使天下民不聊生、烽烟遍地,大唐太宗皇帝李世民同太祖皇帝李渊太原起兵,吊民伐罪,建立大唐,数年间挥师四方,混一华夏,之后励精图治,北伐突厥,异族俯首,天下大治。
    唐朝近三百载、历二十帝,于百年前被燕灭亡,之后天下大乱,南北割据,纷争不休,华夏北方先后经历了燕、汉两朝而传至周,南方则经历了吴、陈、梁、齐,而统于宋。
    一百一十年前,雄踞燕云十六州十多载的幽州节度使朱超父子,挥师南下,西征北伐,一举平定诸藩镇分裂割据的北方,并受禅让而建都称帝,定都燕京、国号大燕,朱超史称燕太祖。数年后,帮助父亲平定北方的第二代燕帝——朱迈,在对南方进行统一的渡江战役中病逝,史称燕太宗。而由于燕太宗壮年驾崩,子嗣尚幼,几位王弟纷纷欲夺皇位,北方展开了长达四年的史称“六王夺位”的大战乱。
    百姓刚出乱世,又遇征伐,苦不堪言。终于在一群厌战将士的簇拥下,燕太宗手下大将刘远重整河山,再次平定北方,结束战乱,建国称帝,定都太原、国号大汉。刘远在位数年,华夏北方民生恢复,军力逐渐强盛,遗憾的是,草原契丹南下,汉军大败,刘远受箭伤而亡,临终前
    为避免燕末旧事,将汉军和整个汉国托付给了大将军郭威。
    郭威长于军阵,在确定了汉人无法与胡人马上争锋后,壮士断腕,舍弃了燕云之地,在华北平原上,以步兵车阵对抗契丹铁骑,并大力开发弩箭和火器,终于赶走契丹,不复五胡乱华旧事。郭威于是在洛阳建国大周,史称周太祖文皇帝。
    郭威在位十年,名义上统一了北方,临终传位给郭荣,并嘱咐一定收复燕云、灭亡契丹:“周师北伐燕云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周世宗郭荣,这位唐末以降最杰出的帝王,在位三十年间,整军练卒、裁汰冗弱、招抚流亡、减少赋税、重视工商、大兴教化,使大周政治清明、百姓富庶、商业发达,中原经济、文化全面复苏。他又注重军械研发,大力整顿武备,数次南征北战均大获全胜,被誉为“不败帝皇”:先败西蜀,夺取秦、凤、成、阶四州,再败西凉,夺取兰、凉、甘、肃四州;南摧南齐,尽得江北、淮南十四州;北破契丹,连克十八州三关;远征漠北,大败契丹;两下江南,两帝乞和,天下进入相对安定的治世。后传位高宗,留下“天下战乱百年,当休养生息三十载方可议江南”的遗训,谥号睿明神威仁孝武皇帝。
    同北方类似,唐亡之后,南方在百年间数次更迭:淮南道行军大总管杨行密割据江淮、定都金陵、建国吴;荆南道行军大总管高季兴割据荆南、长沙等中南地区,定都江陵、建国陈;之后江陵大族家主萧道祢取陈而代,建国梁;后不久吴国将领徐温废立吴主,把持吴国朝政,至其子徐浩灭吴建齐,定都金陵,后逢北周攻打,淮南尽丧,徐浩病逝,国都南迁至杭州,途中在陈桥发生兵变,齐国的兵将既不愿继续征战,也不愿一个奉幼子为自己国主、统帅。最终,大将军楚祐被众兵将推举而出、黄袍加身,在陈桥誓师称帝,还军于民,后与决议北伐契丹的北周世宗郭荣议和,保全了江南的安定,但南北分界线也从之前的淮河一线南推至长江一线。
    楚祐都建杭州,立国大宋,议和北周,结交萧梁,整顿内政,鼓励农桑,组建水军,发展武备,于是政通人和,风调雨顺,江南之地数年大丰,国力民生开始恢复过来。
    三十八年前,宋文帝突然遇刺驾崩,宋国京中大乱,当时在外领军的国之柱石、晋王楚裕,急速回京,群臣惊惶。
    楚裕却并未安抚朝堂,而是悲恸不已,辞官守陵而去,一时间晋王贤德仁孝之名大盛。
    时宋国,民少国寡,主幼臣强,朝堂、军方皆推举楚裕为帝,楚裕坚决不受,直泣皇兄恩宠有加、不敢或忘。
    当时宋国文有赵王、夏王,武有晋王、魏王,经过文帝十年的休养生息之策,国力大增,只差一个主心骨,诸王皆有其心,独晋王一力强推文帝幼子为帝,诸王从旁辅佐。
    最终,文帝之子登基为帝,史称惠帝。晋
    王楚裕坐镇中枢,辅政监国,主持大局。
    五载匆匆,宋国军力、财力、武力、民力均有所增长,而惠帝已至十六成年。楚裕遂免冠去爵,还政于君。
    惠帝感其恩、畏其威、戴其德、惧其势,不允。
    楚裕含泪面圣上奏:臣受两代帝王信赖,托军政国事于我,我没有特别大的能耐,是君主看我还算忠诚勤勉。数年来我兢兢业业,不敢有片刻松懈,更不敢因为被授予摄政之权就狂妄傲慢。如今陛下英武年长,朝堂遍布俊贤,国家蒸蒸日上,而老臣我已经四十好几,多年的征战,膝下却没有一儿半女,请陛下怜臣的微末之功,准臣卸官修养,传宗接代。
    一时之间,京中百姓闻之莫不泣泪,感楚裕忠孝恭勤,怜楚裕舍己为国。
    惠帝无奈,准楚裕保留王号,回楚氏祖地休养,之后一改宋国初年休养生息的国策,雄姿勃勃,征兵练军,一意孤行,同意魏王率军北上,妄图趁周世宗北征漠北、大战契丹之机,夺回江北淮南之地。
    却被坐镇江南的北周大将符彦昇调兵谴将,沉稳应对,舟骑并进,大破宋师,宋国朝野上下震动,纷纷谴责惠帝。
    至周世宗败契丹而还,稍加休整,降雷霆之怒,统百战之师,南下江南,王公重臣、市井百姓,纷纷上书请愿,请楚裕出山,主持国政。
    楚裕修养两载,不动刀兵,广纳美人,喜得一儿一女,惊闻国有劫难,赶忙出山执政,朝中上下,气势大为改观。
    宋廷大议后,宋国君臣无奈,只得沿用当年文帝时的策略,与周议和。
    名曰议和,实乃乞和。
    周世宗东征西讨,南征北战,战无不胜,攻无不克,连威压神州上百年的塞北豪强契丹都大败而去,一时天下无人可与之争锋。
    周世宗直言惠帝乳臭未干,不屑与之并列,声称无论战和,派一个够分量的人来。文臣武将再次上书,请惠帝退位,禅让于楚裕。
    楚裕三辞不受,后为众人意愿裹挟,受禅称帝,与周世宗会于金陵,致歉赔款,划定神州南北分界。南宋近十五载的辛苦劳作、仓储积蓄,被“一战一和”耗了个精光。
    而为了筹集每年上供北国的岁币钱粮,宋民赋税不得不加重,百姓怨声载道,大骂惠帝妄开刀兵。
    周宋议和回京后,楚裕欲还帝位于惠帝,遭到朝堂、民间的一致反对,楚裕只好继续为帝,息兵止戈,埋头理政,不出几年,宋国大治,民生恢复。
    待周世宗重病传位,楚裕发兵向南,平定闽地异族动乱,又西略萧梁,在一部分江陵萧家族人的内部帮助下,颠覆梁国朝堂,吞并梁国,一统南方。
    楚祐、楚裕两兄弟,先后登极称帝,四十年来,与民生息,恢复经济,统一南方,弘文扬武,懿号宋文帝、宋武帝,史称“文武之治”。

章节目录


七玉道尊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柳黎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柳黎并收藏七玉道尊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