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3章 赏罚之道
    桓熙在回到长安以后,也不是什么事都不做,至少,他今天就带在阿满出城,要往军营里走一趟。
    “立法施教,莫大于赏罚。
    “赏罚者,国之利器,而制人之柄也。”
    这是北齐刘昼在《刘子》一书中的原文,如今被桓熙拿来教导阿满。
    桓熙说着,又提起了《韩非子·二柄》里面的记载:
    “明主之所导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
    “二柄者,刑德也。
    “杀戮之谓刑,庆赏之谓德。
    “阿满,赏罚将士,需得亲力亲为,万不可假手于人。
    “将士们吃谁的粮,领谁的赏,自然会毫不犹豫的选择拥护他。”
    有功固然可喜,不过,只要听从桓熙的征召,即使白费功夫,将士们也能有所收获。
    桓熙今日带他前往军营,就是为了给将士们颁下赏赐,同时也让阿满瞧一瞧,自己是如何与将士们相处的。
    同时由调动的兵力太多,河西鲜卑、河套鲜卑、铁弗匈奴等仆从军要赏,而战兵主力更是不能忽视,因此,桓熙也不可能像出兵前凉时的那样,去厚赏将士们的苦劳。
    当然了,桓熙虽然拿下了盐池,从此能够坐收盐利,但河东郡的战事才刚刚告一段落,盐池的生产也才恢复不久,短时间内,无法实现盈利。
    阿满若有所悟的点点头。
    他要垄断关西地区的食盐贸易,谁敢与官府争利,桓熙就要谁的脑袋。
    只有这样,他们才会积极的响应征召。
    只能意思意思,明面上过得去就行了。
    索遐身为银川单于台左辅,已经提前离开了长安,但是三万河西鲜卑,五万河套将士,仍在长安城外驻扎,等着领赏。
    若是在战场上出工不出力,最终吞下苦果的还是桓熙自己。
    虽说如此,但将士们的数量毕竟摆在那里,此前桓熙已经赏赐过了留在关东的三万重甲步兵,如今再赏接近十万将士,还是让梁国的财政再度陷入危机之中。
    桓熙一直以来,都将赏赐分为功劳与苦劳两个部分。
    不仅是桓熙,就连王猛也都快被钱粮给逼疯了。
    譬如,河套五万将士辛辛苦苦从银川走到河东,走了上千里的路,虽然没有派上用场,但是他们的付出必须有所回报。
    桓熙站在将台上,望着台下一张张因为受赏而喜悦的面孔,心道:
    ‘只要等到食盐远销各地,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虽说吃相难看,但此时他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桓熙回到长安时,与王猛提的第一件事,甚至不是自己要在明年春耕以后用兵,而是要大力打击境内的私盐。
    否则,桓熙再有战事要用到这些仆从军的时候,河套各部或许不敢违抗,但也别指望他们能有多么的积极。
    总不能让他们辛苦一趟,却两手空空的回家。
    除了赏赐之外,还需要为阵亡将士发放抚恤,如今桓熙又计划着明年用兵,他自然是做个甩手掌柜,只说自己要什么,自有王猛为他劳心费力。
    “谢梁公厚赏,梁公万岁!万岁1
    众将士山呼万岁,都在感激桓熙的慷慨。      阿满在台下注视着父亲,也很想要与他站在一起,一同接受众人的欢呼。
    但是,桓熙能够放任阿满在尚书台观政,却不能容忍他过早的在军队中建立自己的影响力。
    李渊就是最好的例子。
    不过,没有李世民,李渊也很难打下江山。
    八万仆从军在领赏之后,各自回了河西、河套,哪怕风雪载道,也阻止不了他们急于归家的迫切心情。
    与此同时,桓熙夺取河东郡的捷报也终于送入了建康。
    会稽王司马昱得知此事,脸色阴沉似水。
    对于司马家来说,桓温、桓熙父子便是窃国大盗,两家人的关系并不会因为姻亲而有所缓和。
    桓熙夺取河东郡,手握解县、安邑两座盐池,也意味着不出数年,梁国就能补上最后一块短板,彻底解决财政问题。
    毕竟食盐可是硬通货,绝对不愁销路。
    桓熙,或者说王猛,这些年治理梁国,不可谓不用心,眼看着关西逐渐兴盛,但问题是底子太薄,因此,桓熙只能选择藏富于民,国库常年都是亏损状态。
    但正如桓熙所料想的那样,只要他手中的食盐远销各地,一切都会好转。
    这对司马昱来说,无疑是晴天霹雳,因为这意味着桓熙没有了经济层面的顾虑,可以放心的进行军事行动。
    只是,他又能做什么,他什么都做不了。
    上半年,桓家陈兵于朱雀门外,逼迫天子、太后出城相见,司马昱甚至连大气都不敢喘。
    建康宫,正殿。
    中书舍人在殿内大声朗读桓熙送来的奏疏,大臣们面色各异,支持桓氏之人,不敢说喜形于色,但也在心底暗暗高兴。
    至于那些忠于晋室的大臣,则一个个心情沉重。
    桓熙为麾下的将佐们请封,这一点倒是没有什么争议,毕竟桓熙也不是胡乱给他们讨要官爵,都是与众人的功劳一一对应。
    赏罚适度的重要性,不亚于赏罚本身。
    无论是微功而重赏,小过而大罚,还是大功而轻赏,大罪而小罚,都难以取信于人,不是明主该干的事情。
    这种错误,桓熙可不会去犯,当年征讨张祚,之所以给出那么重的苦劳,主要还是因为桓熙当时是在冬季出兵,冒雪远征凉州,将士多有冻伤,可以说是吃尽了苦头。
    至于桓熙请求设立并州,稍作讨论之后,褚太后听从群臣的意见,也还是同意了。
    之所以需要讨论,是因为在西晋时,河东郡并不属于并州,而是归司州管辖。
    而王彪之等人之所以没有阻拦,是因为朝廷鞭长莫及,就算有一天桓熙真的全取河东,朝廷也根本没有能力将并州从桓熙的手上收回来。
    众人争论的焦点,在于对桓熙的赏赐。
    所谓功大难赏,桓熙的问题不在于功劳有多大,而是有桓温杵在那里,桓熙几乎是到顶了,不可能真的让他的官爵超过桓温。
    晋室崇尚孝道,即使想要挑拨他们父子,也不会闹出这等笑话。
    况且,有司马兴男在,桓家父子基本没有反目的可能。
    (本章完)

章节目录


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我怎么可能是曹贼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我怎么可能是曹贼并收藏东晋:我的权臣父亲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