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如果宗亲、勋臣、朝中大臣,都从这里分银子呢?
    反正那么多银子说是他这个皇帝的,其实他没给自己花过钱,兜兜转转又拨下去了呀!所以分分也不改变什么。
    再有,作为后世人,他当然知道为什么海盗民族在全世界烧杀抢掠,他不是他们喜欢杀人,是做生意有利益在其中!
    这和咱们农耕文明不一样。
    所以真的要改变大明的‘气质’,让它有动力去积极的参与到大航海时代,银子其实比圣旨更加有用。
    “朕明白了!”
    朱厚照有些许欣喜,并对梅可甲说:“梅卿,你今日是立了大功!”
    梅可甲懵懵的,“臣惶恐,不知臣功在何处?”
    这个问题直接被忽略,朱厚照问他:“你原先做生意,有没有那样一种概念,就是……众人根据出力的不同,获得不同的收益?”
    梅可甲答得非常顺畅,“陛下说的那个东西,名为万金账。”
    “万金账?具体说说。”
    “其实也简单,最初臣在陕西行商时,便学过旁人用过这种法子。主要是刚做生意,本钱不够。于是便想着几个朋友一起出资,具体金额记在一个红心布皮的账本里,这便称为万金账,若是亏了钱,那么一起亏,若是赚了钱,就是按当初的比例分割利银,也称为‘破账’。”
    朱厚照算是又上了一堂课,心里想着:这么说,明朝时我们就有股份制这个概念。
    其实中国人是聪明的,什么纸币、银行、包括这个万金账,初始的一些金融玩法,中国人都想得到。
    只不过商业氛围不浓,所以失去了继续发展的动能,于是我们经常感觉,有很多现代东西都能在我们的历史上找到源头。
    可最终通常不是我们结出果实。
    “陛下是要在海贸之事中,也制一本万金账?”
    “不错,你觉得如何?”
    “这样一来,朝廷的收益就要被分走了。而且,之所以有万金账,便是因为本钱不足,可眼下梅记并无这样的问题。”
    “梅记是不缺银子,可百姓们缺田。”
    与其让这帮蛀虫天天压榨老百姓,倒不如把他们的利益转到海外。
    到那个时候,估摸着到处都是叫嚣要开海的人,
    万一哪个海外国家对我们做出些‘不友好’的举动,影响了我们的海贸利益。那吵着要建设大明水师的,都轮不到他这个皇帝。
    吃独食,果然不好。
    朱厚照心中定好计策,对左右吩咐,“宣王先生入宫。”
    这件事,他得找人商议一番。
    正好趁着这个时间,他自己也好好想想。
    梅可甲看皇帝坐回御案,便说:“陛下,那微臣这便告退?”
    “不,你留下。这件事,最重要的便是你了。”
    朱厚照倒不是开玩笑,具体的执行还是要看梅可甲。
    又或者……该升升他的官了,否则一个六品的官身怎么去和那些勋贵宗亲协调。
    时间过了不久,王鏊迈着步子走进乾清宫。
    “微臣参见陛下。”
    “免礼,搬凳子给先生。”
    朱厚照从御案后面出来,面带笑容,“有个喜讯要和先生分享。”
    王鏊看了看梅可甲,下意识的往别的方向去猜,“可是陛下添了皇嗣?不对,应当也没……”
    “哈哈哈。”朱厚照忍俊不禁,“朕的岳丈在这儿,倒叫先生误会了。但也与岳丈有些关系,便是他所提的一个叫万金账的东西。”
    “臣愚钝,不知这是何物?”
    朱厚照自然解释一番。
    王鏊一听,也觉得思路开阔了,“陛下的意思,是叫天下宗亲、勋臣、臣子都分食海贸之利。”
    “不错。其实朕不许他们分,他们便不分了吗?”
    这……王鏊心说,也不要讲得这么直白。
    “臣一时倒也没想到哪里不行……”
    “朕觉得是不是这样,譬如今年三地市舶收入500万两银子,按照一亩田的市价,不论是谁,愿意拿出多少地,都可以折算成银两,再获得一个比例。明年梅记的盈利,朕与他们一起按比例分。但这并非强制,主要以自愿为主。”
    至于田价本身,它上下浮动很大,大致在10两到100两之间,毕竟田也分好坏。
    所以如果要有两百多万亩的田,实际上500万这个盘子是不够分的。不过也不必担心,因为是自愿,这些人也不会把家底儿都拿出来折银。
    王鏊叹道:“陛下,这是为了百姓在赎田了!”
    “也是在先生来之前想的。北直隶庄田之事,查也要查,赎也要赎,恩威并济,双管齐下,这样也总比都寄希望于那八个知府要强。”
    王鏊能感受到皇帝的良苦用心,他主动请缨,“臣愿为陛下奔走,先去探探口风。”
    朱厚照欣然应允,“好,那就烦先生走一趟。”
    第四百四十六章 分田
    望着王鏊的背影。
    朱厚照忽然觉得,是该让他这位老师入阁了。
    这君臣之间的沟通,比之和李东阳、谢迁他们要好上不少。
    而且到正德二年了,接下来他新的想法只会越来越多,与其最后和李、刘二人闹得个不可开交,耗费精力,不如在相互之间关系还可以的时候提前终结,也好保留一份情面。
    “陛下,不知需要臣做些什么?”
    朱厚照想了想,“得请梅卿去吹吹牛。”
    “吹牛?”
    “去年是梅记解送京师是两百四十万两白银,今年是五百万两,到了明年,应当是增长的吧?只有增长,同样的比例,才能分得更多的银子。”
    “若是一切正常,八百万两银子应当可以达到。”
    “说什么八百万两,就说一千万两。”
    朱厚照眼睛都不眨的。
    至于那八个知府,他也还是会支持。
    双管齐下,自然是那边紧逼着,这边利诱着,如此才有效果。
    宫里的圣旨已经出去了。
    顾人仪也在四川会馆接到了旨意,这么个节骨眼,圣意要他到顺天府当府尹,什么用意还用想么?
    这京师啊,大朝会已经没什么人关心了,似乎都在围绕着这件事在观望、看戏。
    “当初带你来京师,就知道你回不去了,只是没想到竟是顺天府尹。”费宏心情有些复杂,他自然是希望顾人仪能把事情做好。
    只是这件事情太难,他又怕顾人仪出什么事情。
    不过对于顾人仪这样的人来说,他倒不会考虑那么多个人前途与安危。
    “中丞提拔重用之恩,属下时刻铭记于心。属下便在顺天府,等着中丞回京。”
    “本官已经官至巡抚,能署理好一省三百余万之民,就已经是莫大的功德,回京与否,本不奢求,你也不必思虑过多。只可惜,你在顺天府,本官总是鞭长莫及了。只能说一句,务必珍重。”
    简单的一个离别,确弄出了点生离死别的感觉。
    便是因为顾人仪这一任府尹的职责重大,其实顺天府尹掌着京畿刑名钱谷诸多事务,但眼下对他而言就是一件事,分好田地,追查源头。
    顺天府尹的品级其实比一边的知府要高到两级左右,所以这次顾人仪的提拔是飞速。但他那一封奏疏上的对了,这便与其他人很不一样。
    明朝很多文臣都是这样,清名一有,升官儿特别容易。
    似嘉靖年间的张璁,正德十六年他上疏支持嘉靖皇帝大礼议,当时他刚刚科考结束,仅捞到一个观政礼部的机会,可到了嘉靖六年都已经是掌管都察院成为九卿了。
    但这种升迁,对于本人来说是责任重大。
    顺天府下辖四个州,合计二十三个县,四州即为通州、涿州、霸州、蓟州,这四州下设12个县,还有些县归顺天府直领,主要有宛平县、大兴县等11个县。
    除了京城之内,顺天府在四周各县有人口二百四十余万,有可耕地大约在10余万顷,也就是一千多万亩。也就是说,顺天府四五成的耕地被设为皇庄。所以才一直说,北直隶地区是土地兼并异常严重的地区。
    不过具体是不是10余万顷,这其实是笔糊涂账。
    朱元璋建国时,全国有可耕地800多万顷,到了弘治年间,这个数字下降为400多万顷。
    人口增长,应当开垦土地才对,结果是大幅下降。这很明显是被隐匿去了。
    其实即便一千多万亩地全分给这200多万人,平均每人也就四五亩地。
    而养活一个人,基本就要四五亩地的粮食产量才够。
    所以古时就时常有人说,丰年百姓刚刚够饱腹,一旦遇到灾荒之年,那必定是饿肚子,要死人的。
    形势严峻。
    容不得顾人仪一直在这里与费宏感伤离别。
    固安县其实就在顺天府治下,那里的民乱是不必他管,但那里的皇庄需要他分。
    这件事可没那么容易,说不准今年都要忙活一整年。
    首先是宫里司礼监来了人,锦衣卫也来了人,厂卫本就是皇帝意志的延伸,皇帝贪财,他们就给皇帝敛银子,现在皇帝要把皇庄的田分了,他们自然也是遵旨办事。
    不过顾人仪对厂卫的印象不好,所以这分田之事,他要亲自关心。
    不然分给老百姓的田,且不知会不会被锦衣卫、东厂里的人自己私吞了。
    为此,他叫来自己信任的几个好友,由他这个顺天府尹推荐,任职下面的知县。
    便是如此,顾人仪自己也不偷懒,他亲临田埂,按照司礼监提供的田契亩数,现场框出范围,然后重新登记造册。
    这事情说起来无非就是那些步骤,但从准备开始到真的落地,所需注意的细节很多,疏忽一点也容易落到分田人的手中。
    除了他这里,其余七个知府都差不多是这样。

章节目录


大明嫡长子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皇家雇佣猫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皇家雇佣猫并收藏大明嫡长子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