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自蔡伦造纸之后,纸张的质量和成本都有了一次巨大的进步。
    但和刘封现在主导的比起来,那差距还是相当明显的。
    刘封根据纸张的质量和成本,推测自己目前的进度应该是略微领先了北宋时期,在产量和成本上,已经完全达到了科举制所需要的质量基础。
    现在所要继续扩大的,无非就是扩大产能,继续提升质量以及降低成本。
    同时,一些基础性的教材,比如百家姓,千字文,这些都可以使用雕版印刷,而且还能给自己带来一波巨大的名望。
    百家姓是北宋初年的产物,但因为通篇都是姓氏,只需要把刘和赵的位置互换一下,其他基本不会有什么问题。
    按照刘封的吩咐,百家姓的雕版已经在刻制中了。
    一旦试制成功,刘封就会进献给刘备,成为自家老爹的文治政绩。
    倒是千字文,虽然是南北朝的产物,但有不少典故却是出自三国后。
    比如其中的嵇琴阮啸、钧巧任钓,现在不是还没出生,就是还很年幼。可偏偏千字文每个字都不是重复的,贸然修改,只会破坏全文。
    刘封还在思考如何解决问题,若是实在没有办法的话,那说不得只能再把太祖高皇帝抬出来做挡箭牌了。
    毕竟这两篇都是极为优秀的东西,不但极其适合成为基础教材,从而推广天下,泽被苍生,更是极其经典的文学作品。
    刘封很清楚东汉末年,士族所拥有的力量。
    不过他同时也清楚,东汉末年的士族还极其松散,形不成合力,别说左右朝堂了,甚至连左右军阀都做不到。
    看看各地的军阀,袁绍单骑入渤海,刘表单骑入荆州,曹操不在老家沛国起家,反而先去了陈留,后去了冀州。
    可他们无不趁势而起,割据一方,可真正的本地士族大家,却没有一个人能割据地方的,这一点充分证明了东汉末年士族的软弱性。
    不是所有基础性的改良都会引起士族的反弹的,也不是所有经典改良,都会引起整个士族的反弹的。
    当今士族,也分三六九等,大把大把的四五等士族是没有家传经学的,他们只能去给一、二等士族当狗,来换取成为对方门生故吏的机会,从而获得对方的残羹剩饭。
    对于这些士族来说,他们内心其实是非常不安的,因为上层士族可以随时撤换他们。
    至于再下面的寒门和豪强,那更是全无半点出仕机会,对于这些人,你肯给他们机会,他们就会成为拥护你的死忠。
    就比如鲁肃,鲁家虽然豪富一方,财倾广陵,但鲁家却只是顶级豪强,并没有家传经典,也就不具备名士的基础。
    按照东汉的游戏规则,除非有一二等士族名士看上鲁肃这个人了,出手征辟提拔他,否则鲁肃这辈子的终点可能就是个县丞,连县长都很难摸到。
    对于鲁肃来说,他必然会坚决支持朝廷改良经典,将经典典籍的权利从少数十几家士族手里掏出来,分给天下所有人。
    东汉末年的古今学说之争,本质就是如此,而且不论是古学说还是今学说,都被两次党锢之祸、紧随其后的黄巾起义以及彻底打破游戏规则的董卓乱政给沉重打击过了,使得他们不论是自身的力量,还是影响力,都急剧下降。
    曹操的唯才是举,其实就是在挖士族的根,可即便士族非常不满,但也只能忍耐,而不是造反。
    因为士族也怕死,而士族的有识之士占据了主导地位,这些人也知道时代到了不变不行的地步了。
    这一点,可不是三国时期才出现的,早在汉桓帝时期,士族里的精英们就已经敏锐的察觉到世界不对了,老一套的运行模式要崩溃了。
    他们开始寻找原因,只是人类的利己天性,使得他们将全部的责任统统归咎于宦官。
    可事实证明,他们的答案是错误的,至少并不完全正确。
    刘封的头脑始终非常清楚,即便面对衰弱松散的士族力量,他暂时依旧不会有太大的动作,刘封的计划始终是步步为营,一步一步蚕食,以扩大自己的基本盘为第一要务。
    目前阶段,刘封甚至连普及基础教育都仅仅只是限于自己的刘儿营。
    因为这里是他的铁杆统治工具的稳定输出地,而教育级别也仅限于基础教育,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识字加上基础算数和基础管理。
    在现阶段,如此这般就足够刘封暂时所需了。
    等到刘儿营的孩子们慢慢长大,刘封则会不断的将他们安排入徐州等地的基层中,增加对基层和民众的掌控。
    等到他对徐州的掌控到达一个临界点后,刘封才会进行下一步动作。
    刘封目前所推行的各项政策,本质还是加强集权,增加己方的实力,与历史上的袁绍、曹操,刘表,孙策其实并没有太大的不同。
    只是比起这些土著军阀来,刘封对待百姓更加善意,
    不论是发展工业,还是规模化普及教育,归根到底还是为了争夺权力。
    就比如农业是万事的根本,没有粮食就只有死路一条。
    可如何发展农业,怎么发展农业?
    还不得靠工业发展。
    农具的生产是工业,农具的改良是工业,农具的增产还是工业,就连堆肥的本质是工业,未来增产神器化肥更是工业产品。
    离开工业谈农业增产,这不是耍流氓是什么?
    历史上所有的农业发展,都是因为工业的发展而引领的。
    从刀耕火种到石制工具,再到木制农具,再到金属工具,这才使得土地的某产量不断提升。
    工业就是农业的后妈,虽然不是亲生的,可本质上农业就是工业奶大的。
    没有大量的铁矿,没有足够的工匠,没有优秀的锻造技术,大汉五千万人每年要消耗多少铁制农具,你连足够的补充都满足不了,还谈什么发展农业。
    现在阶段,因为刘封主要需求还是基础教育,不需要经常变幻教材,雕版印刷确实是要比的成本其实是更低廉的,堪称价廉物美。
    不过活字印刷还是将来的主流,也是需要继续研发的。
    荀攸、诸葛瑾、诸葛亮兄弟很快就被这里的制作工艺所吸引了。
    他们不但发现了院子里巨大的漂白锅,还有着大量的抄纸版,以及放置在房屋中的熏笼。
    诸葛亮眼睛一亮,指着熏笼问道:“公子,此物恐怕不但能够加快纸张的晾晒,且还能避开天时所限。可既然如此,为何不全部改成此法,还要继续外面的露天纸版晾晒呢?”
    刘封笑答道:“熏笼成本较大,天气若是好时,可双管齐下,也可压低成本。”
    “原来如此。”
    诸葛亮连连点头,眼睛清澈明亮,透着浓浓的好奇和赞叹:“却是我想岔了,熏笼需要燃料,虽能遮蔽天时之限,然其中燃料所耗,确实靡费不少。”
    刘封在前摆手,邀请道:“三位先生,请进里面,可一观成品。”
    随即,三人跟着刘封走进了后进正堂,其中摆放着许多成品。
    荀攸、诸葛瑾、诸葛亮分散开来,上前观看。
    只见这些纸张整体洁白,虽略有泛黄,却并不影响整张纸张的总体色泽。
    荀攸伸手轻轻触摸,只觉得这纸张虽然有砂砾感,却是前所未有的平整,几乎快赶上了绢帛。
    东汉时期,虽然已经有纸张的出现,可最主要的依旧是竹简和帛书。
    帛书价格昂贵,而且不易保存,因此绝大多数的典籍还是以竹简为主。
    因此,学富五车听起来吓人,可实际上很可能这人看过的书不过才几十本而已。
    秦汉时期,竹简已经规范化,一卷竹简共有二十五片竹叶,每片竹叶可记字二十五个,所以一卷竹简有字六百二十五个。
    一车竹简约为三十卷,可记载文字一万九千不到。
    学富五车,不过十万字而已。
    帛书虽然轻便,却容易腐烂,很难保存,基本不会有什么重要书籍,记录是用绢帛记载的。当然了,这也是因为绢帛价格极其昂贵,即便是中枢政府也是使用不起的。
    因此,从纸张出现之后,就被士族给予厚望。
    如此质量轻便,易于保存,记载清晰,价格便宜(相对于绢帛)的载体,简直满足了士族们的一切美好幻想。
    只是可惜的是,纸张的产量实在太少了,而且生产方法还被纸张工匠世家们把持在手里。
    就以左伯纸为例,年产量竟然只有数千张,价格极其昂贵,甚至都快赶上绢帛了,反倒是成了奢侈品。
    诸葛瑾和诸葛亮的继母张氏就很喜欢书法,特别喜欢左伯纸,因此诸葛瑾和诸葛亮对纸张还是挺了解的。
    以他们的眼光来看,这些纸张虽然比起左伯纸还逊色了一点,但大体上已经相差无几了。
    “三位先生,可要试试这纸张?”
    刘封走到案几前,上面铺着一张纸,同时旁边有着磨好的墨水,同时还放着几根羽毛笔。
    荀攸几人的目光都被刘封的话给吸引了过来,只见这位徐州少主拿起了一根羽毛,然后在墨水中沾了几下后,以拇指、食指和中指夹住羽毛笔,随后在纸张上书写了起来。
    三人好奇的围了过来,想要看看刘封用这奇怪的羽毛来书写什么。
    只见刘封在纸张上书写出了四句话。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好!”
    荀攸三人异口同声的大赞了一句,就连一直沉默低调的诸葛瑾也不例外。
    “不想公子年纪虽幼,竟有此雄心壮志。”
    荀攸看着朝气蓬勃的刘封,忍不住赞叹道:“圣人云三立三不朽,今日公子此言,当有立言之功。”
    诸葛亮也跟着点了点头,神情有些激动,开口道:“荀先生此言大善,却仍有不足。”
    荀攸好奇的望向诸葛亮,后者指了指刘封手中的羽毛笔,以及案几上的白纸:“公达先生,莫非此二物还不算是立功之物耶?”
    “善!大善!”
    荀攸抚掌大笑了起来:“确实如诸葛小兄所言,攸一叶障目,不识大功也。”
    诸葛瑾在一旁微笑,此时才补充了一句道:“以瑾之见,公子入徐州以来,收拢流民,聚养遗孤,施粥屯田,所行诸事,已隐隐有贤者之风。公子欲效先贤三立三不朽耶?”
    刘封都听傻眼了,我不过是张载的粉丝,特别喜欢他这段话,想要用这段话引出后面的谋划。
    怎么你们三位就突然吹捧起我来了?
    眼前这三位,哪一位不是王佐之才?
    现在反倒是拍起了刘封的马屁,这让刘封如何抵挡的住。
    “诸位先生谬赞了,谬赞了。”
    刘封赶忙起身还礼,随即长叹道:“诸位先生,我父家贫,自小失怙,若非族人庇佑,族叔恩泽,几无读书的机会。”
    “家父每每提起,都怅然若失,常言天下如他者数不胜数,若是人人皆有书读,识经理明章义,天下如何还会大乱?”
    “小子不才,欲为父解忧,故此研究出此纸,笔,欲推而广之,愿天下人皆有书可读。”
    荀攸三人听罢,心中震惊不已。
    没想到刘封竟然如此纯孝,又有如此之大的宏愿。
    让天下人皆有书可读。
    这宏愿可太惊人了。
    要不是刘封并非普通孩童,他们最近也听说了不少对方的事迹,即便是这三位之智,都要怀疑刘封是在小儿癔语了。
    不过现在来看,刘封都已经搞出了一些创举,怎么看都是脚踏实地的在努力。
    因此,荀攸三人只会为刘封的宏愿而感到震惊和钦佩,却不会有半点嘲笑、轻视。
    “三位先生,此纸如今成本已压至八文钱一张,日后扩大生产规模,成本还可继续压低。而这羽毛笔,一支也不过二十文钱,比之毛笔要便宜上许多。”
    刘封继续解释道:“更重要的是,羽毛笔乃是硬笔,书写小字更为适合,书写速度更快,胜过毛笔数倍。”
    荀攸三人都是智谋之士,触类旁通,刘封这么一解说,他们上手一试,立刻明白了过来。
    硬笔有着力点,对于控制力量的要求比较低,不像毛笔那般复杂,书写速度自然能够大大提升,而且在书写小字体上,确实有奇效,远胜软笔。
    最重要的是,硬笔的学习时间也要大大少于软笔。
    软笔非精擅者,根本书写不了小字体,可硬笔却只要会写字,立刻就能上手小字体了。
    这之间的差距,可谓天壤之别。
    两汉时期可不像后世那般禁闭,汉族的人们,尤其是士族的接受能力是非常强的。
    甚至在曹丕篡汉之后,士族大夫们就开始反省儒学的问题。
    到了司马氏篡魏,司马招娣当街弑杀曹髦的时候,整个北方的正直士人简直崩溃了,只觉得儒家所说的一切都是谎话,骗术,陷入了深深的自我精神内耗,变得精神分裂。
    同时,由于正直士人的精神内耗和厌世,再加上司马氏得国极歪,最终导致晋朝殿堂遍布豺狼虎豹,正人君子无处容身的境地。
    因此,荀攸和诸葛兄弟在看见这白纸和羽毛笔时,并没有第一时间训斥刘封的离经叛道,反而是兴致勃勃的试验了起来。
    最终他们得出的结果,竟然和刘封如出一辙。
    “此物何名?”
    诸葛亮手里捏着羽毛笔,来回打量。
    历史上这位武侯就是个发明家,搞了不少技术发明,他对羽毛笔感兴趣也很好理解。
    刘封摇了摇头,回答道:“暂时还未有名字,只是以羽毛笔代称。”
    诸葛亮有些惊喜,见猎心喜之下,忍不住嘴快的建议道:“此笔乃是羽毛所制,不如就叫翼笔如何?”
    话刚出口,诸葛亮心里就生出了后悔,只可惜木已成舟,出口的话难以收回。
    诸葛亮心目中懊悔,刘封没定名字,自然有他的想法,如何轮得到自己越俎代庖。
    这羽毛笔显然是要名垂青史的,命名者自然也将凭借此功,留名史书。
    自己此时贸然开口,岂不成了抢功的小人了。
    几乎同一时间,荀攸和诸葛瑾都不可置信的看了过来,显然他们也都想到了这一点。
    荀攸毕竟同诸葛亮不熟,于是目光只是惊讶中混着疑惑,而诸葛瑾就纯粹是震惊了,不明白自己家二弟是怎么想的。
    诸葛亮情知失言,赶忙想要致歉。
    却不想刘封已经更快了一步。
    “翼笔吗?”
    刘封竟然认真的思考了一会儿,然后肯定道:“我很喜欢,多谢诸葛兄赐名。”
    刘封的回答大出诸葛兄弟和荀攸的意料,可看其神情,竟似十分真挚。
    诸葛亮犹豫了刹那,开口道:“公子不可如此仓促决断,可多考虑考虑。”
    不等刘封回答,诸葛瑾突然好奇的问道:“公子,这羽毛笔可用多少时间。”
    诸葛亮感激的看向兄长,诸葛瑾这时候插话,看似是好奇心,可实际上却是在给自己家弟弟解围。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我父刘玄德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网文老大爷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网文老大爷并收藏我父刘玄德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