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6章 康熙盛世…还是不盛世呢?
    天幕上。
    横贯长空的光幕上书写四字。
    『康熙盛世』
    然而那金光芒射的四字之间,却有一颗白星点缀。
    ……
    大秦。
    “太白经天……”
    嬴政等人望着不该出现的阴星太白,面面相觑。
    萧何皱眉奇怪道:
    “不应该啊,既然是盛世又怎么会有乱纪之事呢?”
    “莫不是……另一个李隆基?”
    几人一愣,不由想到那位极与极的两级反转。
    “这可说不准……”
    是啊,谁能想到大唐盛世转眼变成大唐崩坏了呢。
    ……
    【康熙曾多次说过:“民为邦本,必使家给人足”,“总期藏富于民,使家给人足,则礼让益敦,庶几渐臻雍穆之治”,“庶臻于家给人足之风”】
    【这却不是口头禅,在三征噶尔丹之后,家给人足成为康熙为大清争正统的口号,不但乐于群臣如此颂扬,其本人亦以为庶几近之。】
    【而致力于承平盛世最为人称道者,莫过自康熙五十年(1711)起三年内蠲免天下一周,凡钱粮三千二百余万两。】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又下达了一道震动天下的旨意:
    今海宇承平已久,户口日繁,若按见在人丁加征钱粮,实有不可。
    人丁虽增,地亩并未加广,应令直省督抚,将见今钱粮册内有名丁数,勿增勿减,永为定额,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钱粮。……岂特有益于民,亦一盛事也。】
    【这是一项极为重大的制度改革,也是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
    【因为从此之后,大清王朝税收的总数基本不再变化。】
    【大清每年所征地丁银,也就是农业税稳定在两千八九百万两,再加上关税等其他税收,年财政收入基本在四千万两左右。】
    【这是按康熙定下的“祖制”和“红线”,不管情况如何变化,皆不得突破这一数字。】
    ……
    大唐。
    李承乾看了看天幕,又看向自家阿耶。
    “这是好事吧?”
    李世民有点拿捏不准。
    “就单看这道旨意,确实是好事。”
    “税收确实是非常之轻。”
    “也算一劳永逸的减轻百姓负担……就是……”
    “他是怎么在维持大战的同时,还能降下税收的?”
    李世民觉得自己的认知受到了挑战。
    打仗=钱
    那钱就一定要挣钱。
    朝廷怎么挣钱?
    提高税赋咯。
    “但总归是一件好事吧?”
    ……
    “好事你个球啊。”
    李隆基看着杨玉环,恨铁不成钢道:
    “怎么?想事情只考虑一时不考虑万世啊?”
    “这不就是犯了朱元璋的错误吗!”
    杨玉环梗着脖子道:
    “你说那些大道理我不懂,你就说不管国家人口增长多少,永远不再增加税收这事你能做到吗!”
    “做不到就不要!”
    李隆基气得两根手指一夹,一把捏住那叭叭不停的小嘴。
    “朕问你,后面物价开始上涨,税收却不涨,国家的税收是正常还是亏损?”
    杨玉环对眼看着自己被捏起的嘟嘟嘴,又看了一眼李隆基。
    李隆基嫌弃的送开手指,杨玉环仰着修长脖颈,大声道:
    “不知道!”
    李隆基气乐了,
    啥都不知道,还啥都敢说。
    “行,那朕就告诉。”
    “如果物价涨了三倍但税收却不能同步增长,这也就意味国家的税收相当于缩减为原来的三分之一。”
    “一个国家的财政收入减少了三分之二,它还能正常运行吗?!”
    “而国家一旦有重大突发事件,这种固化财政系统它能支持吗?”
    “当人口越来越多,供养的人越来越多,财政支出的需要也会不断增加。”
    “但皇帝又限制了永不加赋,不能再加税,地方官员会不会拼命在朝廷无法公开监管的“费”上想办法?”
    “最后,百姓承受的实际税费只会比其实更高。”
    杨玉环听得发懵,只能嗫嚅道:
    “那……永不加赋……是个幌子?”
    李隆基看着她这幅模样,无奈极了。
    “事情不是非黑即白的。”
    “只能说政策是好的,但限制的太死了……”
    “再者说,这也是后面的事了,最起码对当时的百姓是好事。”
    ……
    {冷不丁一看,这事很好对吧。但要知道另一件事。}
    {明万历初年与清康熙末年的人丁数和征税田土数大体相当,而赋税收入却相差悬殊。}
    {清初常年赋税,仅地丁钱粮一项即高达三千万万两,几与明末赋税常额加上三饷总和相等。}
    {康熙之能实行大量蠲免,根本原因即在于高额赋税远远超出地方百姓的承受能力。}
    {而所谓蠲免,实则是将竭泽而渔亦无法征得的亏欠转化为朝廷恩惠。}
    {康熙在理智清明之时,未尝虑不及此。三十八年南巡,谕户部:“额赋浩繁,民生拮据,历年逋负计算日增。江苏、安徽所属旧欠带征钱粮几及百万。念小民方供新税,复急旧逋,物力维艰,势难兼办。”又曰:“历年正供钱粮,因输纳维艰,致多逋负。”}
    {但身为满人统治者,康熙又必须掩饰事实并歪曲历史:“朕屡经蠲免钱粮,何以仍然如此?想由明末伤残,本朝休养六十余年,元气尚未尽复。或有司不善抚循之过欤?”}
    {要不就是归咎小民不知节俭。“各省朕虽不时蠲免钱粮,屡加恩恤,而小民生计终属艰难。”}
    {李光地曾感叹:“朝廷一免江南银米即二百万,自古无如此之多者,只是天地间却不见有宽裕润泽之气。”}
    {“国家免钱粮动数百万,而民不感。”然而慑于康熙,只能将原因归结为“总是无好官”,“想是官不好”。}
    {但康熙一朝的财经赋税基本特征之一,就在于决不真正实行减轻赋额,而宁愿以不断蠲免逋欠来宣扬“爱养黎元”的“古今第一仁政”。}
    {否则,怎么造成大清得国最正的明证?}
    {而与之相应,便是各地大量积欠和新旧兼征,百姓永无喘息之日。}
    {只要稍检史料,就知三年蠲免全国一周之际,地方上仍积欠如旧。蠲免的实际效果与其政治意义截然有异,但众多史家依然津津乐道如不疲者。}
    ……
    【这是一个非常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制度设计,康熙因此也确实成为被后世热烈颂扬的“千古明君”。】
    【清代后世皇帝一说起大清的成绩,第一项往往都是“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深仁厚泽,沦肌浃髓”。】
    【臣子们一提起这项仁政,当然更是称颂无已,称之为“天恩浩荡,亘古未有”,“此诚自古帝王所未闻之盛典,而我国家亿万世休养生息之政源也”。】
    【“永不加征之谕,皇祖有训”,“上稽百世以上,旁考四海以外,未有如我大清之轻赋者”。】……
    大清·雍正时期
    雍正捏着眉心,一阵阵的烦闷。
    别人不知,他却门清。
    盛世?盛你个球!
    “玛法真是千古明君啊。”
    雍正疲惫的睁眼看向一脸敬佩孺慕神色的弘历,沉声道:
    “康熙五十五年,江南总督赫寿因五十一年曾奉有免征比年所欠钱粮之旨,仍分年带征。”
    “随即上折奏以江南赋重,钱粮之多,本年钱粮尚且拖欠,而业已奉命豁免之钱粮,不但民力所不能完结,且民意亦以为业已豁免,顾不完结,实则兼征。”
    “故请依照陕西已行之例蠲免江南旧欠。”
    “你玛法批令缮本具奏。”
    “可待赫寿题奏至京,却为户部所格,以至次年三月未见施行。”
    “你可知为何?”
    弘历摇头实表不知。
    雍正闭上双目,手里转着十八子,往事依然历历在目。
    “原因是你玛法怀疑赫寿奏请恩蠲是受江南籍汉人赵申乔请托,以取悦地方。”
    “而赫寿疏中以西边正用兵饷之时,故旧欠未准蠲免,照依部议分年带征一语,令你玛法反感。”
    “你玛法表明战争绝不影响蠲免。”
    “所以,当年年底,你玛法得知准军侵入西藏、前线形势明显恶化,以至不得不向汉官曝白之际,宣称将东南和西北八省地丁屯卫银二百余万全部蠲免,并将安徽、江苏漕项免征一半。”
    弘历愣了一下,随即恍然道:
    “玛法坚持赈济蠲免,是担心汉人因准部之役而怀疑大清政权的稳定和承平盛世?”
    雍正不说话。
    弘历看着默认的阿玛,顺着话语也想到了康熙末年的事。
    雍正则又再次开口,只是语气莫名。
    “康熙五十八年,调集大军进藏,截留部分漕粮贮积东南以备赈。”
    “六十年夏,直隶、山东、河南、山西、陕西麦已无收,民多饥馁。”
    “承平盛世已难于继续粉饰,清军亦无能深入进剿准噶尔。”
    “高额赋税使得以营造一个虚有其表的盛世,但同时又伤了清廷赖以树立的基础。”
    “你以为当了皇帝就能高枕无忧?”
    “错了……事情远非如蠲免、赈济表现的这样轻松。”
    ……
    【康熙十分注意恢复和发展生产,与民休养生息。】
    【清朝初年,由于长期战乱,社会生产凋敝。清世祖顺治年间奖励垦荒,但收效甚微,于是,下令停止清初圈地弊政来缓和阶级矛盾,发展社会生产。】
    【康熙执政期间,为招徕垦荒,修订顺治年间的垦荒定例,由原来最高限六年起科,改为“通计十年,方行起科”。】
    【还规定地方官能招徕垦荒者升迁,否则罢黜。】
    【实行“更名田”,将明藩王土地给与原种之人,改为民户,承为世业,使耕种藩田的农民成为自耕农。】
    【实行蠲免政策,以鼓励农业生产。】
    【又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从而将全国人丁税固定下来,减轻了百姓负担。】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全国垦田面积由顺治末年的五亿五千万亩到康熙末年超过了八亿亩,生产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出现了所谓的“康熙盛世”】
    【评价a级·得四分】
    ……
    {分高了。}
    {康熙虽然在统一政治、廓清边疆方面功绩显赫,不过在皇权不下乡的农村土地上,成千上万中国人依然在痛苦的深渊中奋力挣扎。}
    {在税制与乡村行政等重要领域,康熙最终也未能做出积极有效的改变。}
    {他似乎认为,在既存的社会环境下,不可能普查土地所有权。}
    {在税制方面,他也遵循晚明旧制,以丁役折换等值银两来纳税。}
    {税银仅有少部分留在地方,用以支付官吏与仆役的薪俸,或用作地方上的灾难救助和建设经费。}
    {所以,地方官吏必须另行征收大量的额外费用补充财政,不过大部分钱款都被官吏中饱私囊,给上级送礼,或孝敬京城官员,以期相关衙署对他们的行为进行考课时能宽松一点。}
    {这种松懈状态,怕是担不起盛世二字。}
    {这话也不能这么说,还是要看是在什么角度看问题。}
    {就以当时的历史背景,能符合国家统一,疆域广大,民族协和,文化融合,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社会安定,万国来朝。就算是盛世了。}
    {况且,在中国皇朝史上,统一王朝皇帝在位四十年以上的有六位:汉武帝、唐玄宗、明世宗、明神宗、清圣祖和清高宗。}
    {汉武帝有天汉民变、唐玄宗有安史之乱、明世宗嘉靖帝有庚戌之变、明神宗万历帝有萨尔浒之战、清高宗乾隆帝有王伦起义,而中原地区连续四十多年无战争的“太平之世”,只有康熙朝。}
    {五分摸不上是因为没清田地,但四分还是手拿把掐的。}
    ……
    大清·乾隆时期
    无视掉那刺眼的高字。
    乾隆叹了口气。
    “清田……”
    前脚清田后脚就民变了!
    “哪那么容易啊。”
    ……
    【用人识人:康熙用人不拘一格】
    【行兵打仗所用之人暂且不提。】
    【只有一事,就可奠基康熙用人之能。】
    【那就是治理黄河。】
    【《清圣祖实录》,留下了他大量关于治河问题的上谕。且每一项治河计划都由康熙帝直接裁定。】
    【且六次南巡主要目的都是视察河防。】
    【尤其是诸河臣的一系列重大治河决策,更多为康熙帝指授。】
    【康熙帝本人懂得治河,因而任用河臣也多得其人。】
    【有清一代治河名臣,如靳辅、于成龙、张鹏翮、赵世显,基本都出现在康熙时期,这不是偶然的。】
    【只有深明其事,才能深知善事之才。】
    【在康熙帝和治河诸臣的努力下,河工取得了很大成绩。】
    【康熙十六年以后,黄河大势平稳,虽有几次大雨大水之年,但极少发生决口,出现了四十年的安澜局面。】
    【评价s级·得五分】
    【后世影响:文字狱。】
    【康熙朝文字狱,其数量远不及雍正、乾隆两朝,但开了清朝文字狱的先例。】
    【为维护清帝自身皇权与满洲贵族特权,加以防范、打压,抹煞了理学的哲学思辨光华,消磨了自尊精神,钳制思想,限制舆论,日后恶果,值得深思。】
    【评级b级·得三分】
    【总分:二十七分】
    ……
    就在前朝各帝看着后世影响一栏的评价若有所思时。
    许久不见的选择题再次出现!
    『康熙算不算千古一帝?』
    『选项一:算』
    『选项二:不算』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九品大韭菜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九品大韭菜并收藏曝光历代皇帝六维图,老祖宗慌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