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登基
    建安十四年(209)。
    经过大半年的准备,金茂率领群臣,多年来第一次迈进洛阳地界。
    一切准备就绪,皇帝刘协按照规矩进行三辞三让,金茂虽讨厌形式主义,却拗不过群臣,只能将就。
    十月初一。
    金茂正式登基为帝,第一件事就是废除年号,今后全都以新汉纪元。
    刘协退位后,改封南阳王,且不设属臣。
    从今往后,诸侯王、藩王不再如以前一样,有自己的属国、属臣,王位仅作为荣誉称号。
    当然,明面上的排场不能少,卫队三百人、仪仗队三百人、仆从三百人,共九百人可驱使,费用由封地供应。
    另外,刘协当朝及以前所封的诸侯王不再世袭,不论后代有无全部收回。
    此事立马轰动全国,刘姓诸侯王可不再少数,金茂这一决定立马遭受全国宗室的抵制。就算他们手中的力量少得可怜,却仍然奋起反抗。
    为此,刘协无奈进宫,希望金茂能网开一面。
    “伯和不必多言。”金茂断然拒绝道:“朕今为天子,所作所为不必得到这些人的认可!”
    刘协闻言,面色微变,但随即恢复平静,他深知眼前这位年轻的帝王,虽手段强硬,却也心怀大志,非池中之物。他缓缓上前一步,语气中带着几分诚恳与劝解:“陛下英明,臣自然知晓。然则,宗室乃国家之根本,牵一发而动全身。若强行剥夺诸侯王之世袭,恐引起不必要的动荡,于国不利。何不另寻他法,既能稳固皇权,又能安抚宗室之心?”
    金茂闻言,目光深邃,似乎在衡量着刘协的话。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中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伯和言之有理,朕亦非不通情理之人。但世袭之制,早已弊端丛生,既不利于国家之长治久安,亦不利于人才之选拔。朕意已决,诸侯王之位不可再世袭,但朕可设立新制,以功勋、才德为标准,选拔宗室子弟入朝为官,优秀者更可获封爵位,如此既不失宗室之荣耀,又能激励宗室子弟为国效力,岂非两全其美?”
    刘协听后,心中暗自赞许,金茂此举既展现了其改革的决心,又不失对宗室的体恤。他躬身行礼,道:“陛下圣明,臣等自当全力辅佐,共谋国家大计。”
    随后,金茂又召集群臣,宣布了改革宗室制度的详细计划,包括设立宗室学堂以培养年轻才俊,设立考核机制以选拔宗室官员,以及设立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宗室事务等。这一系列举措,不仅赢得了部分宗室子弟的支持。
    相对于要考科举的士子来说,诸侯王的子嗣入仕机会更大,考核标准更低。
    如此一来,家中子女多的诸侯王立马偃旗息鼓,甚至为新帝金茂摇旗呐喊,剩下那些子女少的诸侯王咬牙切齿,却也不敢再多言,谁让他们生得少呢。
    宗室有的福利,大臣们也要有。
    金茂为一直追随的戏志才、周瑜、贾诩、荀攸等臣子也开了跟宗室一样的特殊通道。
    将级以上的武将子女若是想要继续从军,也能获得优待,不论起步还是考核都比普通人要好得多。
    这一特惠政策可以持续三代,若是三代之内没有子孙能够脱颖而出,那就怪不了金茂,只能从头开始。
    政策一出,群臣哗然。
    倒不是不好,而是太好了,群臣怕金茂晚年后悔,举起屠刀砍杀一大片。
    毕竟,这种事应该算潜规则,怎么能放到明面上来?
    戏志才被推为代表,向金茂发出异议:“陛下,此举固然彰显了对军功世家的重视与激励,但微臣斗胆,恐其长远来看,亦存隐忧。自古以来,国家昌盛非一人一族之力可成,需广开才路,海纳百川。将级武将之后虽承家学,然若仅凭血脉便得优待,恐使军中其余有志之士心生不平,影响士气,更可能滋生骄奢之风,不利于军队之纯洁与战斗力之提升。
    再者,陛下明言此特惠仅延三代,意在鞭策后代自强不息,然世事难料,三代之后,若真有英才未显,是否又当如何?岂非又陷入另一重不公?微臣以为,真正的公平与激励,应是建立在才能与贡献之上,而非单纯依赖血脉。
    故,微臣建议,陛下可设立更为公正透明的选拔机制,无论是将门之后还是寒门子弟,皆凭实力与功绩说话。同时,加强对军功世家的监督与引导,确保他们不仅传承武艺与忠诚,更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新一代将领。如此,既能激励军中将士,又能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何乐而不为呢?”
    金茂闻言,眉头微蹙,沉思片刻后,才说道:“此事我自有分寸。”
    “功勋子女享有特惠,这是祖辈余荫,应得的,只是此事尚缺乏监管。”
    “我意皇室子弟当任监察、选拔官,若有人舞弊,监察者、选拔官同罪,此罪不赦!”
    这样一来,皇室子弟将施恩于功勋之后,以后站队的事情就放到了明面上,谁是谁的人,一目了然。
    戏志才深感无力,金茂不止在子女当中养蛊,还想在他们的子女里面养蛊,这不是鼓励内耗嘛。
    戏志才心中暗叹,却也明白,金茂此举虽看似残酷,实则蕴含着深远的政治考量。他深知,在权力的游戏中,绝对的平衡往往难以维系,而适度的竞争与制衡,却能激发潜能,减少腐败的温床。金茂正是利用这一点,巧妙地将皇室子弟与功勋之后捆绑在一起,既是对功勋的一种安抚,也是对皇权的一种加固。
    “陛下高瞻远瞩,非我等所能及。”戏志才勉强挤出一丝笑容,语气中既有敬佩也有无奈,“只是,此策实施起来,恐怕还需诸多细节上的斟酌。如何确保监察、选拔的公正性?如何防止权力滥用,避免新的腐败滋生?这些皆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金茂闻言,目光变得深邃,他缓缓踱步至窗边,望着窗外连绵不绝的宫墙,沉思片刻后道:“确实,细节决定成败。朕会命人草拟详细章程,广泛征求意见,尤其是要听取那些正直无私的朝臣和民间智者的看法。同时,设立独立的复审机构,对每一环节进行严格监督,确保整个过程透明、公正。”“此外,”金茂转过身来,目光如炬,“对于监察、选拔官的选拔,也要格外慎重。他们必须是德才兼备、刚正不阿之人,方能胜任此职。我会亲自过问,确保人选无虞。”
    戏志才听后,担忧不减反增:“陛下英明神武自是无误,可您能保证后代子孙也如您这般睿智吗?”
    纵观汉朝四百年,开国君主都是贤明的,后代不肖子孙就多了,万一来个桓灵二帝那样的货色,可别搞得像秦一样二世而亡了。
    金茂也明白这一点,便补充道:“一朝有一朝的政策,我只管我眼下的局面,至于下一任继位者如何,那是他的事情,本朝新政唯法不可减少,只许增多,其余政策,后人可酌情增减。”
    “况且,”金茂语气中透出一丝坚定与深邃,“我已着手建立一套完善的监察与教育体系,旨在培养未来君主与朝臣的德行与才智。设立皇家学院,广纳天下名师,不仅传授治国理政之道,更重视历史鉴戒、人文修养与道德情操的培养。让每位皇族子弟,在登基之前,都能深刻理解国家兴亡的教训,学会如何在复杂多变的局势中保持清醒与明智。”
    “同时,强化御史台与谏议大夫的职能,确保朝中有一支敢于直言、不畏强权的监督力量,时刻提醒君王勿忘初心,勤政爱民。如此,即便有资质平平的君主即位,也能在制度的约束与良臣的辅助下,不至于偏离正道太远。”
    “再者,我意将部分权力下放给军机处,形成辅政制度。中央虽握有最终决策权,但具体事务的执行与监督则交由专业部门负责,减少君主个人意志对国政的直接影响。这样,即使君主有所偏颇,也不至于造成全局性的灾难。”
    “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皇位能有序传承。若是无后,那还讲什么将来?”
    戏志才无奈叹息,再讨论下去就要设计金茂家事,这可是大不敬之罪,便作揖道:“陛下圣明。”
    然而,戏志才没话讲,刘协却有话讲:“陛下,何时立太子?”
    群臣侧目,这句话也就刘协能问的出口,他们任何一人问出来,都有站队的嫌疑。
    刘协不同,他早就站队金临,只要一天没立金临为太子,刘协就一天不会停止询问。
    金茂闻言,眉宇间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复杂情绪,他缓缓扫视殿下一众臣子,最终目光落在刘协身上,那眼神中既有欣慰也有无奈。“南阳王,立储之事,关乎国本,非可轻率。朕自当慎之又慎,考量多方,确保所选之人能承继大统,安邦定国。”
    “朕知你心系社稷,对皇子金临亦寄予厚望。然,太子之位,不仅关乎个人德才,更需考虑其能否服众,能否引领我朝走向更加繁荣稳定的未来。朕会时刻关注诸子的成长,待时机成熟,自会昭告天下,立储以安民心。”
    说到这里,金茂话锋一转,语气变得更为庄重:“不过,朕也要提醒诸位爱卿,朝堂之上,应以国事为重,勿让私念影响了判断。朕相信,只要大家齐心协力,共谋发展,我新汉定能再现辉煌。”
    群臣闻言,纷纷跪拜,口称“陛下圣明”,眼神却看向刘协,反正后者会冲锋陷阵,他们在一旁看好戏就行。
    果然,刘协再次问道:“自古立嫡不立长,皇子金临既是嫡长子,陛下何不早立太子?”
    金茂微微一笑,眼神中透露出深邃与智慧,他缓缓道:“南阳王言之有理,金临身为嫡长子,确有其尊贵之处。然则,太子之位,非但关乎血脉传承,更关乎国家未来。朕需细细考量,不仅要观其品德才学,更要察其治国之能,以及是否能得民心。朕欲效仿先贤,行考察之制,让金临与诸位皇子一同参与国事,历练成长,待时机成熟,再行决断。”
    “再者,朕也深知,朝中不乏贤能之士,若能辅佐明君,共图大业,方为社稷之福。因此,朕希望诸位爱卿能摒弃门户之见,以国家大局为重,共同培养未来储君,使其成为我新汉之栋梁。”
    言罢,金茂的目光在群臣中一一扫过,那眼神中既有期待也有警示,仿佛能洞察人心。群臣感受到这份压力与期许,纷纷收敛起之前的微妙心思,正襟危坐,表示将全力辅佐陛下,共谋新汉之未来。
    刘协见状,心中虽有不甘,却也不得不佩服金茂的御下之术,他暗暗思量,既然不能直接逼迫金茂立金临为太子,那便只能从旁协助,慢慢积累声望与实力,以待时机。于是,他躬身行礼,言辞恳切道:“陛下深谋远虑,微臣佩服。臣定当尽心竭力,辅佐陛下与诸位皇子,共创新汉盛世。”
    金茂满意地点点头,他知道,今日这番对话,虽未直接解决立储之争,但却在无形中为朝堂注入了一股新的力量与方向,那便是——以国为重,共谋发展。
    要不是时机不到,金茂倒是想一步到位,直接提出社会主义接班人的想法。
    可惜,那实在太超前了。
    有句话说得好,快人半步是天才,快人一步是疯子。
    金茂不想被人当疯子,目前能推进到这一步已经很超前了,不能再推出更加颠覆性的新政。
    立储只是其中一件小事,登基后,诸事繁忙,金茂需要做的事情太多了。
    比如,三公九卿的改革。
    金茂并不想冒然改变这一制度,但必须要明确三公九卿的具体职责,不能像以前一样界定模糊。
    比如太尉掌管军事,那么大将军又算什么呢,这不是冲突了?
    于是,金茂模仿后世,将军事和治安给区分开来。
    大将军就是军事最高领导人,太尉则是国内治安最高官员,今后军队只在各大军区,郡县兵全部归于治安部管辖,类似后世安全部门。
    (本章完)

章节目录


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圣代新君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圣代新君并收藏耕战三国从收编百越开始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