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1章 道家鼻祖老子
    说到孔子,就不得不提先秦诸子。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在神州大地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
    在这个时期,一个新的社会阶层应运出现了,这就是士。
    他们来自社会的各个方面,地位虽然较低,但很多是有学问有才能的人。
    有的是通晓天文、历算、地理等方面知识的学者,有的是政治、军事的杰出人才。
    由于士的出身不同,立场不同。
    因而在解决现实问题时,提出的政治主张和要求也不同。
    他们著书立说,争辩不休,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
    而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士,当属孔子、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等人物。
    相比于孔子,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知名度丝毫不逊色。
    老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老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道德经》一书中,核心体系是道,试图用道来总括宇宙万物的统一性和本质。
    在自然观上,老子认为道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天地万物是道演化生成的。
    道还是万物存在的普遍根据,万物得道而生,得道而成。
    道也有客观自然规律的涵义,天地万物和社会人事都以道为法则。
    此外,老子哲学中还有较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一切事物都包含有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并且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变化之中,其运动规律就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发展,最终仍要回归到道。
    老子在历史观、人生观、文化观等方面各有论说和独到见解,后世儒家、法家、佛教、道教等对其思想均有不同程度的吸收。
    特别是在道教,道教奉《道德经》为主要经典,老子更是被道教神化为道教的太上老君。
    老子的影响并不仅限于中国,在世界范围内也影响巨大,曾被列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可以展望,随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老子思想对世界的影响会更加深广。
    “他是道教太上老君的原型,家喻户晓。”
    “他还是博学多识的东方圣人,闻名中外。”
    “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中国文化的基石。”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
    “说到老子,可谓是家喻户晓。”
    “老子作为中国最著名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也是道家学派创始人,与庄子并称老庄。”
    “后来,道家思想发展成为道教思想,逐渐成为宗教性的教条。”
    “老子也被后人尊称为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在唐朝也被追认为李姓始祖。”
    “说到老子的身份,是一個有着悠久而复杂的历史问题。”
    “关于他的姓名、籍贯、生卒年等基本信息,历代学者和史料都有不同的说法和争议。”
    “其中最早和最权威的说法,主要来源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曾担任周朝守藏室之史,相当于周朝国家图书馆馆长。”
    “他与孔子是同时代的人物,以博学而闻名。”
    “孔子曾入周向老子问礼,这也是为何韩愈师说中孔子师老聃的缘由。”
    “春秋末年,天下大乱,老子弃官归隐,于是骑青牛西行。”
    “到灵宝函谷关时,受关令尹喜的请求,于是写下了《道德经》。”
    “老子形象的最终定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化过程。”
    “在先秦诸子的笔下,老子是博学多识的学者。”
    “在道家典籍中,老子的形象开始得到神化。”
    “汉初以黄老哲学治国,方仙道兴起,成为国学。”
    “在此背景下,老子的形象开始传说化和神秘化。”
    “尤其是张道陵的天启事件及佛教的影响,老子终于成为至上神。”
    李世民:为了抬高皇家的地位,认老子李耳为李姓始祖是有必要的。
    在唐朝刚刚建立之处,朝廷对佛教的态度一直有所保留,甚至还走向了反佛的一面。
    曾经就有大臣先后七次上书,以僧侣剥削民财为由,提议废除僧尼,减少塔寺。
    考虑到这个情况,高祖皇帝原本要发布诏令,准备废佛的。
    只是后来发生了玄武门之变,这个任务就落在了他的身上。
    他虽然一改高祖皇帝的废佛,但对佛教还是采取了抑制的态度。
    佛教与道教是目前的两大宗教,抑佛自然就会重道。
    况且,他们皇家也姓李,这和道教的始祖老子有着难以言说的关系。
    当然,他推崇道教还有另一层意思。
    朝廷内部有两大政治集团,关陇贵族和山东氏族。
    他李家虽然出身关陇贵族,可要论门阀势力,是不如山东氏族的。
    为了抬高门第,他认为有必要认老子为家祖,并奉道教为国教,采取措施推崇道教,提高道士地位。
    他曾下令搜集晋魏时期的道书,广传大道。
    这时,有一和尚为了拯救佛教江河日下的地位,专门写了一本《辩正论》的书。
    博引史书佛典,宣扬佛教比道教优越。
    同时,这和尚还对症下药,说了关于老子的负面消息,想以此倒逼他不认这个祖先。
    按照和尚的说法,李唐皇室有鲜卑人的血统,而老子出生贫寒。
    和尚认为李唐皇室舍弃鲜卑血统,去认老子这种身份低贱的人为祖先,实在是很不明智的举动。
    他当时大动肝火,想要杀了和尚,竟然质疑自己的先祖。
    当然,他也不是暴虐之人,在崇道的同时,并没有对佛教做到赶尽杀绝,这才有了和尚的获释。
    在和尚获释后,他召见和尚细问佛道的优劣,和尚做出了比较合理的回答。
    于是他就免除了和尚的诋毁之罪,最后敕令让和尚到益州做僧人去了。
    总之,认老子为李姓始祖是他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所做的决定,自然不会任由一个和尚横加阻拦。
    “元明清时期,随着道教的世俗化,老子身上的神秘色彩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消退。”
    “而老子最纯粹的身份其实就是道家思想的创始人,先秦时代的思想和哲学大家。”
    “中国文化就像一棵参天大树,而这棵参天大树的根在道家。”
    “汉书记载,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由此也能知道道家源源于史官。”
    “春秋时期,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争夺土地和人口。”
    “老子深感天下大乱,人心不古,于是便站出来反对这种社会乱象。”
    “老子为道家确立了基本的思想主张,这是他留给后世的宝贵思想财富。”
    “老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道,道在《道德经》一书中出现了76次。”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产生一切形式的根本,也是主宰一切形式的根本,简单理解就是指世间万物的本源和运行的总规律。”
    “昆虫、动物、人类,这些存在实体是道。”
    “潮起潮落、春夏秋冬、夏暖冬凉,这些自然规律也是道。”
    “老子在《道德经》首章中提出了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意思就是道只可意会,无法言传。”
    “若能用语言表述出来,那就不是永恒的道了。”
    “即人生的规律是可以认识的,是可掌握的。”
    “但由于该事物随时随刻在发展变化,现在的事物并不是我们以往已经所认识的事物了。”
    “老子说,天长地久。”
    “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天地因为没有刻意的追求长生,所以才会长久存在。”
    “道,生养万物,但感觉不到疲惫。”
    “万物都随着道的运动变化而变化,而道自身却永恒长存。”
    苏轼:老子为我们留下了《道德经》这部历经千年而经久不衰的文化瑰宝。
    老子所处的时代是社会重大的变革期,周王朝权势衰微,已经控制不住日益混乱的局势。
    诸侯国之间相互争霸,战争频繁,家破国灭者不计其数。
    战争久不停歇,民众流离失所,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除了几个诸侯国的政治还比较清明外,其余都是政治黑暗。
    动荡的社会环境,尖锐的社会矛盾,当权者的各种盘剥,民众生活苦不堪言。
    担任过史官的老子,能以更深刻的眼光,洞察礼乐崩坏的时局。
    老子苦苦探寻救治天下之道,提出自己独特的思想,声名远播,被天下人尊称为智者。
    周王室发生内乱之际,王子猛与王子朝为争夺天子之位而互相搏杀。
    王子朝最终势败,不甘失败的他劫掠了周王室大批典籍,逃亡到了楚国。
    老子蒙受失职之责,受牵连而辞职,这也正合了他要隐退之意。
    于是,老子离开洛邑,骑一青牛,欲西出函谷关。
    社会动荡不安,像老子这样想要退隐的人不在少数。
    这些退隐之人都是当时有见地的读书人,对社会现实看得一清二楚,却又无能为力。
    改变不了现实,又不愿与黑暗势力同流合污,就只能退隐起来。社会的不安定,具有退隐想法的人很多,函谷关关令尹喜就是这样的人。
    有一天夜晚,忽然东方紫云聚集,滚滚而来。
    懂天象的尹喜知道,这预示着将有不凡之人自东而来。
    函谷关是西去必经之处,于是尹喜就急忙赶回了函谷关,等待贵人的到来。
    一天傍晚,夕阳西斜,红紫满天,一位皓首白须的老人骑青牛来到关前。
    当尹喜知道这位老者就是闻名天下的智者老子时,喜不自禁。
    看到老子这是要隐居的架势,尹喜想把老子的智慧留存下来。
    于是,就有了让老子著书的想法。
    但尹喜知道,隐退之人都是性情中人,像老子这样的人更是勉强不了的。
    尹喜觉得要求老子著书有些为难,很不好意思。
    但尹喜也不会上来就要求老子著书的,于是请老子到官府会谈。
    尹喜与老子是同道中人,在志趣上是一致的,他们有共同的话题。
    有了共鸣之处,谈得很投机,彼此之间惺惺相惜。
    尹喜在谈话到了适当的时候,才开口恳请老子。
    先生是当今的智者,不会把自己的智慧悄悄地据为己有,一定是将天下人变得有智慧当作自己的责任。
    如今先生就要隐居,今后向先生求教,找到先生很难,先生何不把高明的思想著述为书,留给世人呢?
    我知道这样的要求太勉强先生,有些强人所难,但还是请勉为其难地著书吧。
    尹喜的态度打动了老子,于是老子就在函谷关住了下来,开始著书。
    直到书稿完成,才离开了函谷关。
    老子根据自己对社会的观察和生活的体验,以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为鉴,著述上、下两篇。
    上篇起首为道可道、非常道,故称《道经》,主要讲道是宇宙根本。
    下篇起首为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故称为《德经》,主要讲如何遵循道来处世。
    但有些可惜的是,老子最后去了哪里谁也不知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但好在老子把自己的智慧留了下来,这才让后人能够通过《道德经》洞悉道的真谛。
    “自然有自然的规律,社会也有社会的规律。”
    “正是有这看不见的道,社会才在不断运转中。”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社会矛盾逐渐激化。”
    “导致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人们强求的欲望和贪婪,破坏了自然规则和社会规则。”
    “对于出现的问题,无为思想正是一剂良药。”
    “老死无为的人生态度贯彻到社会政治领域,就表现为一种小国寡民的社会形态。”
    “也就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这里的意思不是所谓的封闭自己,而应理解为不相互影响、不相互干涉、不搞文化输出。”
    “人民之间都能够保持他们自己的风俗习惯,都可以安居乐业、幸福生活。”
    “而治理一个国家和个人处世之道,也是一个道理。”
    “老子主张要尽量减少扰民,以此来使天下达到安定。”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国家一旦把利益看淡了,不与民争利。”
    “老百姓就会安居乐业,国家也就会因此而长治久安。”
    “但是小国寡民,其实也是老子提出的一种乌托邦式的幻想。”
    “对于孩子,父母望子成龙,把压力强加给孩子,导致孩子出现极端的新闻屡屡见不止。”
    “对于年轻人,工作结婚身处压力中心却得不到理解,抑郁无助也越来越多。”
    “顺其自然的选择自己的生活,这其实就是一种无为的态度。”
    “所以说,老子不是让大家消极避世,而是积极努力。”
    朱元璋:《道德经》是中国人的文化自信,读《道德经》,可以仰观宇宙变化,俯察世事浮沉。
    他曾经费大量时间潜心揣摩《道德经》,终于大彻大悟。
    自此以后,他觉得自己的人生到达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在他看来,《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
    《道德经》有着无穷的魅力,能跨越时间和地域的隔阂。
    《道德经》全文虽只有五千多字,却指明了天地万物的运行发展规律。
    它告诉世人行事为人所应遵循的法则,指导世人应该如何去面对世界、周围以及自己。
    大至天地,小至尘泥,到修身、养生、处世、治国,万象森罗,尽收眼底。
    《道德经》蕴含的道理非常之广,他对其中的内容大为感兴趣。
    《道德经》有谈到天地法则,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老子认为这世上唯一的不变就是变,世界上最确定的本质就是绝对的不确定。
    宇宙间唯一永恒的事情就是演化,它是最强大的力量,它驱动一切。
    《道德经》谈到为人之道,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
    虽然老子的认知是高维世界的,但老子的姿态是极为谦卑的。
    老子认为,人最好的姿态像水一样。
    水的特征是柔弱,水也可利万物,所到之处就是生命。
    他兴趣最大的就是《道德经》的养生之术,里面提到养生就是养道、养德,清静无为。
    养生就是养道、养德,离开道德修养,修身就失去其根。
    因此才有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养生之道。
    老子认为保持恬淡为上,知足常乐,不去追逐名利,可使精神内守,有助于养生。
    “无为并不是消极应对、无所作为,而是凭借无为而有为。”
    “努力顺天时、随地性、因之心,在该用力的地方用力,在该放弃的地方放弃。”
    “老子的思想充满了朴素的辩证法色彩,辩证法思想是老子哲学思想的鲜明特色。”
    “道家有一句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讲的就是这种辩证的思想。”
    “或者就像是成语那样,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老子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万事万物都有着两面性,而学会将矛盾互相转化就是老子辩证法的核心。”
    “所以当我们处于顺境的时候,不要忘乎所以,要居安思危。”
    “当我们正处于人生的低谷时,也不需要妄自菲薄。”
    “因为当人们走到低处,也是开始向上走的开始。”
    “而且老子的这种思想,也蕴含着以柔克刚的道理。”
    “在很大程度上来说,老子提出的种种思想就是为了改造现存不合理的社会。”
    “但是老子的努力并没有获得应有的回报,他的政治主张在统治者面前并没有用武之地。”
    “但对后世影响来说,老子的思想早已突破国界,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问世,所以老子也是西方人眼中的东方三大圣人之一。”
    “鲁迅说,不读《老子》一书,不知中国文化。”
    “胡适更为推崇,他称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
    对于各朝各代的老百姓而言,老子和孔子一样都是耳熟能详的圣贤。
    老子是历史上最难定义的人之一,他的生平事迹就如同他的思想一样,玄妙不可言,神秘又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
    老子作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成为了道家的甚至是先秦哲学的一道标杆,在众人的眼里老子是神一般的存在。
    对于《道德经》这本书,各朝各代的老百姓看法也不一样。
    有的认为这是一本关于修身养性的书籍,也有人认为这是一本治世之书。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是老子所传递的思想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
    老子在书里阐述了,道是中性的。
    老子将道拔高和神秘化,道既是可道的又是不可道的。
    他试图说明道的存在,道的作用,以及世人应该如何掌握这世间万事万物的道。
    老子企图维护旧道,即旧制度、旧秩序。
    但在当时的社会动荡背景下,必定不得人心,人人喊打。
    也只有少数智慧之人才可以理解老子的道,天地万物自行其道,又都脱离不了自然。
    不管怎样,对老子其人,有褒有贬。
    不同时期世人对老子的理解就不一样,在经世致用的时代,老子的学说就没什么大用。
    但可以将老子的学说视为修身养性之术,也能在其中找到治国的方法。
    站的角度不同,自然得到的理解和领悟就不同。
    司马迁《史记》中关于老子提到不知所终,老子在他们的眼里又增添了一份神秘感。
    没有人知道老子是怎么离开这个世间的,有的人认为老子葬于故土,有人认为老子出了函谷关后在青羊宫得道成仙,更有人认为老子骑青牛去了印度教化胡人。
    不管是哪一种传说,老子离开了,但老子的思想和学说仍旧影响着一批批的人。
    (本章完)

章节目录


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酷酷的橙子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酷酷的橙子并收藏我刷的视频在古代爆红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