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战象袭来
第156章 战象袭来
全军在黄驿前列阵,共有战兵七百五十余人、辅兵一百七十余人。火器营长费雷拉带来了一队火枪兵,另有一个火枪队还在路上,距黄驿仅剩六里距离,稍慰人心。
满打满算,丹初手上仅有九百多名士卒。算上还在路上的第二火枪队,也仅有一千出头,且经过急行军,人马疲累。
不过,贼军骑兵更少,先锋人马不多。昭永军抢先反起攻击,就能在敌军人马未集之前,先击败其先锋。
将近午时,昭永军列成三叠阵。骑兵营在前,亲兵营、火枪兵在中,辅兵在后,形如橄榄,两头尖,中间粗。
三叠阵是明军常用的战术,起初在北方九边流行。大顺军中多榆林镇边军,从三叠阵发展出了三堵镇战术。就连福建的郑氏军队亦受此启发,形成了“前队长枪,次团牌,后阵倭铳”的阵型。
一声铳响,中军旗鼓打出红旗,昭永军开始前进。结阵之后,兵马行进速度不快。将士一边前进,一边吃干粮。临战前必须补充体力,携带多时的米饼正可充饥。
丹初边啃干粮,边用望远镜观察敌情。尚未看见敌军前锋,但敌军塘骑时常出没,不时与己方侦侯、斥侯交战。远方的烟尘直上云霄,意味着这支敌军人马甚众。
斥候来回疾驰,随时传递情报。
“报大帅,贼军先锋距我军约为三里,全为骑兵,不下五百骑。”
“报大帅,贼军骑、步兵相距约一里,战象位于步兵前列。”
“报大帅,贼军步兵中发现‘徐’字旗号。”
“报大帅,贼军步兵两翼另有骑兵,约有三百骑。”
“报大帅,贼军步兵走纵队,每排约有十人。”
“报大帅,贼军先锋距我二里。”
“报大帅,贼军先锋停下整队。”
“报大帅,贼军先锋列为一字长蛇阵。”
“报大帅,贼军步兵停下列队。”
……
随着距离越来越近,斥候的报告也越来越频繁。
丹初下令加快前进,防止敌军步兵聚集。
两军都是急行军赶过来的,准备都不充分。透过望远镜,丹初看得很清楚,贼军纪律不严,列阵时乱哄哄的,披甲的战兵也不多,多手持火绳枪、弓箭。
情报不假,徐彪军中有一支一千人的“铳兵”,全都装备鸟铳,也就是轻型火绳枪。这在两广军队中很常见,陈邦傅军中亦有一支两千人的铳兵。
“他娘的!怕什么,来什么!”丹初骂骂冽冽的,长叹一声。
一旁的火器营营长费雷拉也取出望远镜,竟发现敌军推出了火炮。虽是虎蹲炮、威远炮之类的轻型火炮,亦能对骑兵造成致命的杀伤。
敌军炮兵随步兵行进,离先锋很近,可以加紧调运火炮。昭永军亲兵标只有两个炮队,一个炮队留守昆仑关,另一个距离尚远。亲兵营、骑兵营各有一个炮哨,只有骑兵营炮哨赶了过来,不过六门小炮而已。
费雷拉说道:“大帅,敌军炮多,当一鼓作气冲杀过去。”
两军相距已经不到一里了,丹初毅然下令出击。
骑兵营长吴捷负伤,副标统冯琳在前队指挥骑兵,快步向敌军骑兵前进。敌军原地不动,仍在抓紧时间整理队形,准备火炮。
很快,骑兵营近至距离敌军一百步的地方,停下整队。对于轻型火炮来说,一百步仍然太远,敌军仍未开炮。
骑兵营炮哨上前,将仅有的六门轻型火炮搬至阵前,熟悉地装填弹药、开炮。
敌军果然受惊,抢先开炮。“咚咚咚咚”,炮声接二连三,铅弹密如雨下。
骑兵和战马都不由自主地低下头,祈祷子弹不要落在自己身上。顷刻间,铅弹如雨点般落下。
幸运的话,铅弹或打在地上,扬起一阵灰尘;或打在盔甲上,穿透布面,被铁甲阻挡。
不幸的话,战马多不披甲,有三分之一的战兵、几乎所有辅兵都无盔甲。铅弹打在他们身上,不死也要受伤。
在明末清初的战场上,三眼铳、轻型火炮的子弹杀伤力都很有限。当时军队作战,死士常常身穿两层铁甲,连轻型火绳枪都抵挡得住。战事结束,死士脱去铁甲,往往抖落铅子“升许”。
骑兵在前,只能硬扛这波弹雨,十几个骑兵相继倒下。火炮装填速度慢,基本只有一次开炮机会。等炮哨六门火炮相继开火,冯琳立即挥旗前进。
敌军亦开始前进,他们显然是些菜鸟,队形很不整齐。一开始便有人冒尖,有人落后,有人敢于接敌,有人已经露怯。
“不要急!左右标齐!不要突出!不要冒进!”冯琳大声喝道,极力约束队形,好使骑兵营的队形更为整齐,更为密集。
中队的亲兵营、火枪队,后队的辅兵,彼此相隔二十步,相继跟进。
骑兵营进至六十步的距离,冯琳大喝一声“步射!”
弓箭手下马步射,挽弓射箭更为从容,一支支箭矢向敌军射去。贼军披甲率低,士卒不时落马。
敌军队形渐渐松散,原是一字横阵,渐有漏洞产生。士卒更为慌乱,开始在马上骑射,射出的箭矢几无杀伤力。
骑射不是不行,但要久经训练方可。世人皆言八旗以骑射见长,但大部分八旗兵仍是下马步射。真正能够做到在战马行进过程中精准射箭的,只有海西女真、蒙古八旗等精锐骑兵。大部分满洲八旗,与其说是骑兵,毋宁说是上马的重步兵。
敌军越来越近,火铳手也加入了战斗。他们大多使用三眼铳,提前装填好子弹,直接点燃三发药绳,把三颗子弹一骨脑射出,之后跃上战马,装备与敌军短兵相接。
敌军仍在加紧向前逼近,不是因为他们勇敢,而是因为他们一撤退就会被后军杀死。
更重要的是,还有四头战象跟在身后。
“哞—哞—哞—”,凄厉的叫声已经响起,从敌军身后传来。
丹初位于中军,分明看见四头战象,高过一丈,象背上装有坐台,上载三名士卒,一人司驾,一人持弓矢,一人持长矛。战象奔驰而来,速度出人意料,竟然堪比骡马。
地面震动,似有千军万马急驰而来。昭永军士卒从未见过战象,大为惶恐。
丹初见状,忙令前队回撤。一声金锣,一声战鼓,前队骑兵营如蒙大赦,分成左右两翼退回中军侧翼。
此为三叠阵中常用的战术,前队佯装撤退,引敌军冲击中军。
“亲兵营、火枪队稳住,没有我的命令,绝对不准射击!”
(本章完)
全军在黄驿前列阵,共有战兵七百五十余人、辅兵一百七十余人。火器营长费雷拉带来了一队火枪兵,另有一个火枪队还在路上,距黄驿仅剩六里距离,稍慰人心。
满打满算,丹初手上仅有九百多名士卒。算上还在路上的第二火枪队,也仅有一千出头,且经过急行军,人马疲累。
不过,贼军骑兵更少,先锋人马不多。昭永军抢先反起攻击,就能在敌军人马未集之前,先击败其先锋。
将近午时,昭永军列成三叠阵。骑兵营在前,亲兵营、火枪兵在中,辅兵在后,形如橄榄,两头尖,中间粗。
三叠阵是明军常用的战术,起初在北方九边流行。大顺军中多榆林镇边军,从三叠阵发展出了三堵镇战术。就连福建的郑氏军队亦受此启发,形成了“前队长枪,次团牌,后阵倭铳”的阵型。
一声铳响,中军旗鼓打出红旗,昭永军开始前进。结阵之后,兵马行进速度不快。将士一边前进,一边吃干粮。临战前必须补充体力,携带多时的米饼正可充饥。
丹初边啃干粮,边用望远镜观察敌情。尚未看见敌军前锋,但敌军塘骑时常出没,不时与己方侦侯、斥侯交战。远方的烟尘直上云霄,意味着这支敌军人马甚众。
斥候来回疾驰,随时传递情报。
“报大帅,贼军先锋距我军约为三里,全为骑兵,不下五百骑。”
“报大帅,贼军骑、步兵相距约一里,战象位于步兵前列。”
“报大帅,贼军步兵中发现‘徐’字旗号。”
“报大帅,贼军步兵两翼另有骑兵,约有三百骑。”
“报大帅,贼军步兵走纵队,每排约有十人。”
“报大帅,贼军先锋距我二里。”
“报大帅,贼军先锋停下整队。”
“报大帅,贼军先锋列为一字长蛇阵。”
“报大帅,贼军步兵停下列队。”
……
随着距离越来越近,斥候的报告也越来越频繁。
丹初下令加快前进,防止敌军步兵聚集。
两军都是急行军赶过来的,准备都不充分。透过望远镜,丹初看得很清楚,贼军纪律不严,列阵时乱哄哄的,披甲的战兵也不多,多手持火绳枪、弓箭。
情报不假,徐彪军中有一支一千人的“铳兵”,全都装备鸟铳,也就是轻型火绳枪。这在两广军队中很常见,陈邦傅军中亦有一支两千人的铳兵。
“他娘的!怕什么,来什么!”丹初骂骂冽冽的,长叹一声。
一旁的火器营营长费雷拉也取出望远镜,竟发现敌军推出了火炮。虽是虎蹲炮、威远炮之类的轻型火炮,亦能对骑兵造成致命的杀伤。
敌军炮兵随步兵行进,离先锋很近,可以加紧调运火炮。昭永军亲兵标只有两个炮队,一个炮队留守昆仑关,另一个距离尚远。亲兵营、骑兵营各有一个炮哨,只有骑兵营炮哨赶了过来,不过六门小炮而已。
费雷拉说道:“大帅,敌军炮多,当一鼓作气冲杀过去。”
两军相距已经不到一里了,丹初毅然下令出击。
骑兵营长吴捷负伤,副标统冯琳在前队指挥骑兵,快步向敌军骑兵前进。敌军原地不动,仍在抓紧时间整理队形,准备火炮。
很快,骑兵营近至距离敌军一百步的地方,停下整队。对于轻型火炮来说,一百步仍然太远,敌军仍未开炮。
骑兵营炮哨上前,将仅有的六门轻型火炮搬至阵前,熟悉地装填弹药、开炮。
敌军果然受惊,抢先开炮。“咚咚咚咚”,炮声接二连三,铅弹密如雨下。
骑兵和战马都不由自主地低下头,祈祷子弹不要落在自己身上。顷刻间,铅弹如雨点般落下。
幸运的话,铅弹或打在地上,扬起一阵灰尘;或打在盔甲上,穿透布面,被铁甲阻挡。
不幸的话,战马多不披甲,有三分之一的战兵、几乎所有辅兵都无盔甲。铅弹打在他们身上,不死也要受伤。
在明末清初的战场上,三眼铳、轻型火炮的子弹杀伤力都很有限。当时军队作战,死士常常身穿两层铁甲,连轻型火绳枪都抵挡得住。战事结束,死士脱去铁甲,往往抖落铅子“升许”。
骑兵在前,只能硬扛这波弹雨,十几个骑兵相继倒下。火炮装填速度慢,基本只有一次开炮机会。等炮哨六门火炮相继开火,冯琳立即挥旗前进。
敌军亦开始前进,他们显然是些菜鸟,队形很不整齐。一开始便有人冒尖,有人落后,有人敢于接敌,有人已经露怯。
“不要急!左右标齐!不要突出!不要冒进!”冯琳大声喝道,极力约束队形,好使骑兵营的队形更为整齐,更为密集。
中队的亲兵营、火枪队,后队的辅兵,彼此相隔二十步,相继跟进。
骑兵营进至六十步的距离,冯琳大喝一声“步射!”
弓箭手下马步射,挽弓射箭更为从容,一支支箭矢向敌军射去。贼军披甲率低,士卒不时落马。
敌军队形渐渐松散,原是一字横阵,渐有漏洞产生。士卒更为慌乱,开始在马上骑射,射出的箭矢几无杀伤力。
骑射不是不行,但要久经训练方可。世人皆言八旗以骑射见长,但大部分八旗兵仍是下马步射。真正能够做到在战马行进过程中精准射箭的,只有海西女真、蒙古八旗等精锐骑兵。大部分满洲八旗,与其说是骑兵,毋宁说是上马的重步兵。
敌军越来越近,火铳手也加入了战斗。他们大多使用三眼铳,提前装填好子弹,直接点燃三发药绳,把三颗子弹一骨脑射出,之后跃上战马,装备与敌军短兵相接。
敌军仍在加紧向前逼近,不是因为他们勇敢,而是因为他们一撤退就会被后军杀死。
更重要的是,还有四头战象跟在身后。
“哞—哞—哞—”,凄厉的叫声已经响起,从敌军身后传来。
丹初位于中军,分明看见四头战象,高过一丈,象背上装有坐台,上载三名士卒,一人司驾,一人持弓矢,一人持长矛。战象奔驰而来,速度出人意料,竟然堪比骡马。
地面震动,似有千军万马急驰而来。昭永军士卒从未见过战象,大为惶恐。
丹初见状,忙令前队回撤。一声金锣,一声战鼓,前队骑兵营如蒙大赦,分成左右两翼退回中军侧翼。
此为三叠阵中常用的战术,前队佯装撤退,引敌军冲击中军。
“亲兵营、火枪队稳住,没有我的命令,绝对不准射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