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用心良苦林姐姐
贾环刚刚吟完,盐运使张一栋便禁不住喝彩道:“好诗!”
林如海也是捋须点头,心中暗暗惊讶,这种用一连串量词拼凑出来的诗看似简单,实则极难,要写得好,更是难上加上,就好比要用单一的食材烹饪出一道美味佳肴,没有相当的功力是肯定办不到的。
贾环这首诗意境全出,绝对算得上是一首经典的传世佳作,更难得的是他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作出来,才思之敏捷,可见一斑,难怪可以连夺县试、府试和院试案首。
林如海因为女儿林黛玉的一封家书,才对贾环另眼相看的,如今更是生出了一丝爱才之心,捋须轻吟道:“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好诗,妙哉妙哉,当浮一大白!”
盐运使张一栋也是进士出身,学识水平自然也毋容置疑,笑道:“古有安乐先生,今有贾小友,如海兄有此内侄,可喜可贺也!”
张一栋口中的安乐先生即宋代诗人邵雍,表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此人不甚出名,但他的一首诗想必大家必然耳熟能详。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
这首就是量词诗的经典之作,简单明了,琅琅上口,用一堆量词堆叠,却将山村之景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让人如亲眼目睹一般。
从古至今,像这种出彩的量词诗并不多,邵雍的这首《山村咏怀》就是其一,另外,清朝诗人王士祯的《题寒江独钓图》也算一首,正是贾环如今借用的这首,意景甚至还在《山村咏怀》之上,特别“一人独钓一江秋”这句,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也难怪张一栋会说“古有安乐先生,今有贾小友”。
贾环暗汗,其实自己并不生产诗词,只是诗词的搬运工而已,所以谦虚道:“张大人过誉了,学生愧不敢当。”
亢百万呵呵一笑,也恭维道:“贾公子胸怀大才却不骄不躁,日后必成大器。”
李百万原名李绅,此时也连忙附和,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亢李两人都是商贾,商人的嘴骗人的鬼,听听就好,作不得真,所以贾环只是不动声色地谦虚了几句,也不当一回事。
林如海见贾环被人如此称赞,竟没半分得意之色,不暗暗惊讶,这年纪竟有如此定力和心态,比自己当年倒是要强多了,于是笑道:“你们休得捧杀了他,咱们继续钓鱼吧……咦,上钩了!”
林如海猛一提钓竿,一条肥美的草鱼便被钓出了水面,落在甲板上。林如海将草鱼扔进水桶,又净了手,微笑道:“我看这江中的鱼儿都挺肥的,亢员外和李员外是手气不佳呢,还是故意钓些小鱼来糊弄本官?”
亢百万和李百万心里都咯噔一下,陪笑着连道:“手气不佳,手气不佳!”
盐运使张一栋若有所思地瞥了二人一眼,笑道:“诸位均有收获,本官却还没发市,看来本官倒是手气最差的那个了。”
林如海微笑道:“成梁兄莫急,钓鱼本来就要耐得住寂寞的,特别是要钓大鱼,对了,朝廷已经决定任命兵部尚书杨高杨大人担任辽东经略,率大军二十万增援辽东,成梁兄以为此战成败如何?”
张一栋哂然道:“我大晋立国八十余载,兵强马壮,小小金国不过疥癣之疾罢了,何足挂齿,而且杨尚书乃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此番率大军出关,必能踏平金国,生擒努尔哈赤和他座下的八大贝勒,捣毁其都城,断其国祚。”
贾环有些无语,牛吹大了吧,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要是如此没用,怎么可能灭了大明的?
每一个王朝都有不同的死法,但每一位开邦立国的君主,必有其共通之处,无一不是雄才大略的人杰,朱元璋如是,努尔哈赤也如是。
当然,在这个红楼世界当中没有大明,而大晋目前也正处于国力鼎盛的状态,跟腐朽衰败的晚明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那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还有机会进取中原,取大晋而代之吗?
正所谓: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当自己说话没有份量的时候,最好还是保持沉默,所以贾环默不作声,只是静静地听着林如海等人讨论,一边汲取其中的关键信息。
林如海和张一栋都是官场老手,而亢令城和李绅则是商海浮沉的老狐狸,彼此说话都很隐晦,但贾环听了一会,还是渐渐弄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朝廷要增加盐税收入,亢李二人不乐意,但又不敢明说,所以隐晦地讨价还价。
最后到底谈没谈妥,贾环也不清楚,反正最后在船上吃了一顿便宾主尽欢,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
贾环跟着林如海回了一趟林府,后者把他带到书房,问了些关于举业的事情,然后林如海便命人抬出来三只大木箱,里面竟然装满了书稿。
林如海微笑道:“这些都是我当年参加科举时的书稿、笔记、以及一些读书的心得体会,环哥儿趁着守孝三年的这段时间认真研读,应该会有所裨益,通过乡试想必不难,嗯,以后若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来扬州找我。
贾环不由心中一暖,感激地深深一揖道:“多谢姑父大人的栽培,贾环感激不尽。”
林如海点了点头,坦然受了礼,勉励道:“你在贾府里的事情,玉儿在信中也大致跟我提及过。正所有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把书读好,将来总会有出头之日的。”
贾环心里暖洋洋的,这封家书捎得值了,看来林黛玉的本意并不是让自己捎家书,而是给自己捎了个前程啊,用心良苦,这份人情大了,当还!
“环儿谨记姑父大人的教诲。”贾环又是郑重一揖。
林如海微笑道:“你还有要事待办,姑父就不留伱了,去吧,这几箱书籍我会安排人送去明珠客栈,到了金陵安顿下来后,要好好读书,切莫虚度了光阴,荒废了年华,三年孝期满了,你再把这些书稿还我。”
贾环再次作揖道谢,告辞离开了林府。
在《红楼梦》的原著中,林如海这个角色早早便领了盒饭,也不知是得了什么病,但据贾环的暗中观察,林如海的气息很好,不像是有病的样子,不知为何突然间就没了。
记得在原著中,林黛玉是突然接到父亲病重的消息,然后就在贾琏的护送下急急赶往扬州的,大概一年左右回到贾府,那时林如海已经入土为安了,而林黛玉也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从此在贾府长住下去,无依无靠地寄人篱下,后来竟连吃碗燕窝粥也得看下人的面色。
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银。巡盐御史这个职位可比知府有油水得多,林如海当了那么多年的巡盐御史,即便为官清正,相信也能积蓄不少的银子,足够林黛玉一辈子衣食无忧了,但奇就奇在,林黛玉安葬完父亲回到贾府时,只带回几大车的书籍,至于林如海的遗产却只字没提,大概率是入了帮忙料理后事的贾琏口袋了。
林黛玉当时年纪还小,而且跟宝玉一样,不太关心仕途经济上的事,更注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在她眼中,书籍显然比钱银更重要,如此一来,自然让贾琏有了可乘之机,吃了林家的绝户。
如果林如海没死,相信林黛玉最后的悲剧是大概率可以避免的,所以如果有机会挽回林如海的性命,贾环倒是愿意一试,当然,如果林如海是病死的,那贾环也无能为力了,毕竟他不是医生。
且说贾环回到客栈,不久后,林如海便果然派人把三大箱的书籍送来了,而带头的正是那位刁管事。
这位刁管事昨日还怠慢贾环,如今估计是见到林如海对贾环青眼有加,所以这次分外热情,将书籍送到客栈,得知贾环的船在城北码头,马上又带着人直接把三箱书籍送到了船上,倒是省了贾环的麻烦。
第二天一早,贾环等人再次启航,沿着运河顺流而下,进入了长江,金陵便近在咫尺了。
当初晋太祖由江南起兵,先定都金陵,然后渡过长江,爆发小宇宙横扫千军,一路势如破竹地打到北京,将鞑子赶出塞外,此后,晋太祖又将国都迁到了北京,以天子守国门,而金陵则成了留都,至今还保留着一套完整的六部班子。
贾家在金陵也有一座旧宅,不过如今有几房族人在里面住着,所以贾环并不打算回老宅住,而是先在城中的客栈落脚。
赵姨娘是家生子,从她数上三代都是贾家的家奴,就连舅舅赵国基自己都不知老家在哪个村子,只是大概听他爷爷说过,老家在金陵城西南二十里左右的一个山村。
所以贾环在金陵的客栈住下后,第二天便出城往西南二十里,寻了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买下来,然后把赵姨娘的灵柩安葬在此地。
(本章完)
贾环刚刚吟完,盐运使张一栋便禁不住喝彩道:“好诗!”
林如海也是捋须点头,心中暗暗惊讶,这种用一连串量词拼凑出来的诗看似简单,实则极难,要写得好,更是难上加上,就好比要用单一的食材烹饪出一道美味佳肴,没有相当的功力是肯定办不到的。
贾环这首诗意境全出,绝对算得上是一首经典的传世佳作,更难得的是他能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作出来,才思之敏捷,可见一斑,难怪可以连夺县试、府试和院试案首。
林如海因为女儿林黛玉的一封家书,才对贾环另眼相看的,如今更是生出了一丝爱才之心,捋须轻吟道:“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好诗,妙哉妙哉,当浮一大白!”
盐运使张一栋也是进士出身,学识水平自然也毋容置疑,笑道:“古有安乐先生,今有贾小友,如海兄有此内侄,可喜可贺也!”
张一栋口中的安乐先生即宋代诗人邵雍,表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此人不甚出名,但他的一首诗想必大家必然耳熟能详。
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
这首就是量词诗的经典之作,简单明了,琅琅上口,用一堆量词堆叠,却将山村之景栩栩如生地勾勒出来,让人如亲眼目睹一般。
从古至今,像这种出彩的量词诗并不多,邵雍的这首《山村咏怀》就是其一,另外,清朝诗人王士祯的《题寒江独钓图》也算一首,正是贾环如今借用的这首,意景甚至还在《山村咏怀》之上,特别“一人独钓一江秋”这句,绝对是经典中的经典,也难怪张一栋会说“古有安乐先生,今有贾小友”。
贾环暗汗,其实自己并不生产诗词,只是诗词的搬运工而已,所以谦虚道:“张大人过誉了,学生愧不敢当。”
亢百万呵呵一笑,也恭维道:“贾公子胸怀大才却不骄不躁,日后必成大器。”
李百万原名李绅,此时也连忙附和,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亢李两人都是商贾,商人的嘴骗人的鬼,听听就好,作不得真,所以贾环只是不动声色地谦虚了几句,也不当一回事。
林如海见贾环被人如此称赞,竟没半分得意之色,不暗暗惊讶,这年纪竟有如此定力和心态,比自己当年倒是要强多了,于是笑道:“你们休得捧杀了他,咱们继续钓鱼吧……咦,上钩了!”
林如海猛一提钓竿,一条肥美的草鱼便被钓出了水面,落在甲板上。林如海将草鱼扔进水桶,又净了手,微笑道:“我看这江中的鱼儿都挺肥的,亢员外和李员外是手气不佳呢,还是故意钓些小鱼来糊弄本官?”
亢百万和李百万心里都咯噔一下,陪笑着连道:“手气不佳,手气不佳!”
盐运使张一栋若有所思地瞥了二人一眼,笑道:“诸位均有收获,本官却还没发市,看来本官倒是手气最差的那个了。”
林如海微笑道:“成梁兄莫急,钓鱼本来就要耐得住寂寞的,特别是要钓大鱼,对了,朝廷已经决定任命兵部尚书杨高杨大人担任辽东经略,率大军二十万增援辽东,成梁兄以为此战成败如何?”
张一栋哂然道:“我大晋立国八十余载,兵强马壮,小小金国不过疥癣之疾罢了,何足挂齿,而且杨尚书乃经验丰富的沙场老将,此番率大军出关,必能踏平金国,生擒努尔哈赤和他座下的八大贝勒,捣毁其都城,断其国祚。”
贾环有些无语,牛吹大了吧,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要是如此没用,怎么可能灭了大明的?
每一个王朝都有不同的死法,但每一位开邦立国的君主,必有其共通之处,无一不是雄才大略的人杰,朱元璋如是,努尔哈赤也如是。
当然,在这个红楼世界当中没有大明,而大晋目前也正处于国力鼎盛的状态,跟腐朽衰败的晚明有着根本性的区别,那么,努尔哈赤和皇太极还有机会进取中原,取大晋而代之吗?
正所谓:人穷莫入众,言轻莫劝人。当自己说话没有份量的时候,最好还是保持沉默,所以贾环默不作声,只是静静地听着林如海等人讨论,一边汲取其中的关键信息。
林如海和张一栋都是官场老手,而亢令城和李绅则是商海浮沉的老狐狸,彼此说话都很隐晦,但贾环听了一会,还是渐渐弄明白一件事,那就是朝廷要增加盐税收入,亢李二人不乐意,但又不敢明说,所以隐晦地讨价还价。
最后到底谈没谈妥,贾环也不清楚,反正最后在船上吃了一顿便宾主尽欢,各回各家,各找各妈去了!
贾环跟着林如海回了一趟林府,后者把他带到书房,问了些关于举业的事情,然后林如海便命人抬出来三只大木箱,里面竟然装满了书稿。
林如海微笑道:“这些都是我当年参加科举时的书稿、笔记、以及一些读书的心得体会,环哥儿趁着守孝三年的这段时间认真研读,应该会有所裨益,通过乡试想必不难,嗯,以后若有不懂的地方,也可以来扬州找我。
贾环不由心中一暖,感激地深深一揖道:“多谢姑父大人的栽培,贾环感激不尽。”
林如海点了点头,坦然受了礼,勉励道:“你在贾府里的事情,玉儿在信中也大致跟我提及过。正所有谓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把书读好,将来总会有出头之日的。”
贾环心里暖洋洋的,这封家书捎得值了,看来林黛玉的本意并不是让自己捎家书,而是给自己捎了个前程啊,用心良苦,这份人情大了,当还!
“环儿谨记姑父大人的教诲。”贾环又是郑重一揖。
林如海微笑道:“你还有要事待办,姑父就不留伱了,去吧,这几箱书籍我会安排人送去明珠客栈,到了金陵安顿下来后,要好好读书,切莫虚度了光阴,荒废了年华,三年孝期满了,你再把这些书稿还我。”
贾环再次作揖道谢,告辞离开了林府。
在《红楼梦》的原著中,林如海这个角色早早便领了盒饭,也不知是得了什么病,但据贾环的暗中观察,林如海的气息很好,不像是有病的样子,不知为何突然间就没了。
记得在原著中,林黛玉是突然接到父亲病重的消息,然后就在贾琏的护送下急急赶往扬州的,大概一年左右回到贾府,那时林如海已经入土为安了,而林黛玉也成了无父无母的孤儿,从此在贾府长住下去,无依无靠地寄人篱下,后来竟连吃碗燕窝粥也得看下人的面色。
正所谓三年清知府,十万雪银。巡盐御史这个职位可比知府有油水得多,林如海当了那么多年的巡盐御史,即便为官清正,相信也能积蓄不少的银子,足够林黛玉一辈子衣食无忧了,但奇就奇在,林黛玉安葬完父亲回到贾府时,只带回几大车的书籍,至于林如海的遗产却只字没提,大概率是入了帮忙料理后事的贾琏口袋了。
林黛玉当时年纪还小,而且跟宝玉一样,不太关心仕途经济上的事,更注重精神层面上的东西,在她眼中,书籍显然比钱银更重要,如此一来,自然让贾琏有了可乘之机,吃了林家的绝户。
如果林如海没死,相信林黛玉最后的悲剧是大概率可以避免的,所以如果有机会挽回林如海的性命,贾环倒是愿意一试,当然,如果林如海是病死的,那贾环也无能为力了,毕竟他不是医生。
且说贾环回到客栈,不久后,林如海便果然派人把三大箱的书籍送来了,而带头的正是那位刁管事。
这位刁管事昨日还怠慢贾环,如今估计是见到林如海对贾环青眼有加,所以这次分外热情,将书籍送到客栈,得知贾环的船在城北码头,马上又带着人直接把三箱书籍送到了船上,倒是省了贾环的麻烦。
第二天一早,贾环等人再次启航,沿着运河顺流而下,进入了长江,金陵便近在咫尺了。
当初晋太祖由江南起兵,先定都金陵,然后渡过长江,爆发小宇宙横扫千军,一路势如破竹地打到北京,将鞑子赶出塞外,此后,晋太祖又将国都迁到了北京,以天子守国门,而金陵则成了留都,至今还保留着一套完整的六部班子。
贾家在金陵也有一座旧宅,不过如今有几房族人在里面住着,所以贾环并不打算回老宅住,而是先在城中的客栈落脚。
赵姨娘是家生子,从她数上三代都是贾家的家奴,就连舅舅赵国基自己都不知老家在哪个村子,只是大概听他爷爷说过,老家在金陵城西南二十里左右的一个山村。
所以贾环在金陵的客栈住下后,第二天便出城往西南二十里,寻了一处依山傍水的地方买下来,然后把赵姨娘的灵柩安葬在此地。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