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自爆
第137章 自爆
略带怒气的从蔡琰身上爬起,刘协来到外面,恨不得用眼神戳死贾诩!
可在看到贾诩一副气喘吁吁的狼狈样,刘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若只是寻常政务,就算自己不在未央宫,贾诩只消候着便是。
哪用得着像现在,直接追到女眷居住的长乐宫来?
“文和何事?”
贾诩一言不发,递上钟繇传来的书信。
并非用竹简,而是纸张。
纸张现在产量还有些低,刘协记得并未给河东送去多少。
现在竟要直接用纸张来书写情报,显然是真的遇到了大事。
刘协展开信件,里面的计划让刘协眉头皱了又皱。
李儒,竟然敢如此大胆?
而河北,情况居然这般复杂?
尤其那推断黑山贼与河北士人有暗地交易的情报,更是让刘协有些难以置信?
“张燕竟然是那帮河北士人的黑手套?”
难怪。
历史上,袁绍累死累活都没有解决的黑山贼,竟然在官渡之战后直接投降了曹操。
而剩下的那些推断,刘协结合真实发生的史料,亦是断定其必然是真相。
官渡之战。
许攸这个袁绍的铁杆盟友,竟然直接投了曹操……
而张郃、高览,这两个河北本地将领,在家眷、亲信都还在后方的情况下,居然也直接投了曹操……
这般魔幻的事情,只能说明袁绍在自己派系内的制衡制了个寂寞。
真正的制衡,是让两方力量良性竞争。而不是看哪方强大,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去削弱哪一方。
自汉和帝刘肇利用宦官夺权后,后汉政治的主旋律就变成了宦官与外戚的斗争。
之后百多年来,固然小皇帝层出不穷,但大汉不但未曾改旗易帜,甚至还有过燕然勒石和平灭东羌这种功绩,如此便是是制衡的功劳。
像袁绍这么玩,一旦他本人不在了,那分崩离析几乎是必然的下场!
“袁绍此人,没有高祖、世祖皇帝的能力,却还想学着他们搞分化制衡这一套……败亡也是活该。”
“只是李儒想要这般火中取栗,他真以为袁绍不敢杀人吗?”
贾诩此时出声:“可能李儒想要的,就是如此轰轰烈烈的去死。”
嗯?
那日还是贾诩将李儒带到刘协面前,并且二人之前就已详细聊过,所以贾诩能够看清李儒的一些想法也不奇怪。
只是……
刘协瞪了眼贾诩:“文和现在气息这般均匀,怎么刚才喘的那般厉害?莫不是因为方才看朕生气,故意做出来给朕看的不成?”
贾诩眼神有些变化,然后赶紧捂住自己的胸膛继续的喘息:“不,臣还是累!”
“行了,别装了!朕还能因为国事罚你不成?”
再次白了贾诩一眼,刘协拿着钟繇的信件默不作声。
“李儒此举,朕确实没有拒绝的理由。”
“毕竟,失败的话,不过是死他一人。”
“就算需要耗费些粮食,但因为仅仅需要动用河东之地的部分兵马,所以不用消耗太多军粮。”
而胜利的结果,自不必说。
攻取太原!控制晋阳!全取并州,对河北呈现恐怖的军事压力!
从河东打河北,很难。
轵关难,难于上青天!
可若是从太原打到河北去,那毫无疑问直接从地狱模式变成了超级简单模式。
天然的地形优势,几乎可以无视其他一切。
除非袁绍准备火炮,不然刘协实在想不出等到关中休养生息,筹齐军粮后,袁绍能凭借什么抵挡太师的西凉铁骑。
南北朝时,东魏、西魏,以及其延续的北齐、北周,足足在河东、晋阳一线相持拉锯了将近五十年。
但是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攻取晋阳后,占据半个北方的北齐就在短短的数月之内被北周消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若是太原落到了朝廷手中,从今天算起,有一天是一天,袁绍恐怕晚上都要睁一只眼睡觉。
而且拿下太原,其实也是变相减轻了朝廷的外交压力。
一旦拿下太原,朝廷就可以自并州北部的雁门经由塞外,联络上幽州的公孙瓒!
而一旦联系上公孙瓒,再与平原一带的刘备相呼应,可以说完全就制造了一个环绕河北的巨大包围圈!
遥想之前,还是袁绍、曹操、袁术组成了对朝廷的包围圈。可现在却瞬间攻守易型,让袁绍也能享受一把被包围的刺激,刘协便忍不住笑出声来。
“陛下,现在可要与钟繇回信?”
“立刻就回!朕亲自回!”
万幸蔡琰这里别的不多,笔墨却多的很。
自己动手,研了些墨汁,刘协便在纸张上奋笔疾书。
“虽然朕估计李儒不大可能暴露,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若是他被袁绍发觉,反而拿到了河东的情报,说不定反而会先一步进攻河东。”
“李儒追求功名,是用他一人的生死去赌;但朝廷的行动,却关系到河东数万户百姓。”
将信写好,刘协还展示了一波什么叫做心灵手巧,顺手叠了个信封,将纸张放入其中,并且用油蜡封住袋口。
“告诉钟繇,当以保卫河东为重。不可急于求成。”
有的事情,李儒可以不去想,但刘协这个天子必须要去想。
信中写的,就是刘协给钟繇留下的后手。有这后手,就算计策失败,让袁绍发兵攻打,也不至于直接丢掉河东。
交予贾诩后,贾诩却并未离开。
“文和难道还有其他事情?”
贾诩扭捏的询问:“臣方才,没有打扰陛下与蔡大家吧?”
你还敢问!
若不是看在此事确实紧急的份上,刘协现在就想踹贾诩两脚!
“大汉以后要是没有皇嗣,那就是你贾文和的过错!”
贾诩一听,满脸都是苦涩——
“陛下要不再回去,当臣没来过?”
“……”
刘协怀疑贾诩是故意前来气自己的:“文和怕不是故意激怒朕,然后让朕取了你的尚书令之职,好让别人接任,自己跑去偷闲吧?”
“臣不敢。”
“不敢?就你和李儒的胆子最大,你还敢说不敢?”
刘协骂骂咧咧的起身:“别做梦了,就算荀彧真的来到关中,这尚书令之职也一定是你的!”
贾诩闻言,更是满脸难过——
“臣谢恩!”
刘协满脸狐疑,突然有些猜不透李儒的意图。
“算了,朕懒得猜!走!陪朕去见太师,问问太师对此计怎么看!”
………………
邺城。
魏国公府。
名为公府,实为中枢。
伪朝各项政令,都是自此发出。
袁绍正与出身清河崔氏的名士崔琰清谈经义。
崔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有古君子风。
今日,他与袁绍探讨的,正是《易》。
汝南袁氏以《孟氏易》传家,所以《易》学,正是袁绍的长处。
但崔琰毕竟是经学名家,还曾追随大儒郑玄学习,所以即便是和袁绍论道,也丝毫不虚。
“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此言袁公何解?”
对面的袁绍脸色有些难看。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龙一样品德的人,便是立身中正的人。其平常所言必然守信,所行必然谨慎,要防止邪恶,保持内心的真诚,惠于民而从不自我夸耀,道德广大而能感化人心。
崔琰问起这句话的释义,显然是想提醒袁绍,让袁绍注重自己的品德,不要让自己的内心被污染,尤其是不要因为权力的渴望就忘记之前河北士人对于袁绍的帮助……
袁绍不甘示弱,转问崔琰——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相比于崔琰的旁敲侧击,袁绍无疑要更加直白!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这并非是一朝一夕的过错能够引发的,而是长久以来的积怨!
袁绍的话,几乎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对方!
对河北士人的不敬,难道全部过错都是因为我袁绍吗?难道你们自己就没有过错吗?
崔琰听到袁绍的话,亦是皱眉,觉得袁绍太过绝情狠辣。
正要继续劝说,却见袁绍任命的尚书令郭图走了进来。
“袁公,外面有人求见。”
袁绍不满:“公则,孤正与季珪探讨经义,不该在此时因为有访客打扰就中断。”
明面上是在论经,其实还是在与河北士人拉锯。
这种紧要时候,怎能让什么客人打断?
郭图也是昏聩了,怎么能够犯下这么严重的错误?
……
郭图其实也知道自己不应该进来打扰。
但方才那人,还有其口中的话,都令郭图震撼,觉得此事超越了自己的处理范畴。
崔琰倒无所谓:“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袁公自可先行处之。”
三言两语间,崔琰又用《易》内涵了一通袁绍……
袁绍便愈发有些不耐:“来人是谁?”
郭图小心看了二人一眼,报出其名——
“是曾经的弘农王郎中令,李儒。”
“此外,他还有一句话让我带给袁公——”
“李儒奉当朝天子之命前来袁公处担当细作,还望袁公纳之!”
(本章完)
略带怒气的从蔡琰身上爬起,刘协来到外面,恨不得用眼神戳死贾诩!
可在看到贾诩一副气喘吁吁的狼狈样,刘协突然意识到了什么。
若只是寻常政务,就算自己不在未央宫,贾诩只消候着便是。
哪用得着像现在,直接追到女眷居住的长乐宫来?
“文和何事?”
贾诩一言不发,递上钟繇传来的书信。
并非用竹简,而是纸张。
纸张现在产量还有些低,刘协记得并未给河东送去多少。
现在竟要直接用纸张来书写情报,显然是真的遇到了大事。
刘协展开信件,里面的计划让刘协眉头皱了又皱。
李儒,竟然敢如此大胆?
而河北,情况居然这般复杂?
尤其那推断黑山贼与河北士人有暗地交易的情报,更是让刘协有些难以置信?
“张燕竟然是那帮河北士人的黑手套?”
难怪。
历史上,袁绍累死累活都没有解决的黑山贼,竟然在官渡之战后直接投降了曹操。
而剩下的那些推断,刘协结合真实发生的史料,亦是断定其必然是真相。
官渡之战。
许攸这个袁绍的铁杆盟友,竟然直接投了曹操……
而张郃、高览,这两个河北本地将领,在家眷、亲信都还在后方的情况下,居然也直接投了曹操……
这般魔幻的事情,只能说明袁绍在自己派系内的制衡制了个寂寞。
真正的制衡,是让两方力量良性竞争。而不是看哪方强大,就不分青红皂白的去削弱哪一方。
自汉和帝刘肇利用宦官夺权后,后汉政治的主旋律就变成了宦官与外戚的斗争。
之后百多年来,固然小皇帝层出不穷,但大汉不但未曾改旗易帜,甚至还有过燕然勒石和平灭东羌这种功绩,如此便是是制衡的功劳。
像袁绍这么玩,一旦他本人不在了,那分崩离析几乎是必然的下场!
“袁绍此人,没有高祖、世祖皇帝的能力,却还想学着他们搞分化制衡这一套……败亡也是活该。”
“只是李儒想要这般火中取栗,他真以为袁绍不敢杀人吗?”
贾诩此时出声:“可能李儒想要的,就是如此轰轰烈烈的去死。”
嗯?
那日还是贾诩将李儒带到刘协面前,并且二人之前就已详细聊过,所以贾诩能够看清李儒的一些想法也不奇怪。
只是……
刘协瞪了眼贾诩:“文和现在气息这般均匀,怎么刚才喘的那般厉害?莫不是因为方才看朕生气,故意做出来给朕看的不成?”
贾诩眼神有些变化,然后赶紧捂住自己的胸膛继续的喘息:“不,臣还是累!”
“行了,别装了!朕还能因为国事罚你不成?”
再次白了贾诩一眼,刘协拿着钟繇的信件默不作声。
“李儒此举,朕确实没有拒绝的理由。”
“毕竟,失败的话,不过是死他一人。”
“就算需要耗费些粮食,但因为仅仅需要动用河东之地的部分兵马,所以不用消耗太多军粮。”
而胜利的结果,自不必说。
攻取太原!控制晋阳!全取并州,对河北呈现恐怖的军事压力!
从河东打河北,很难。
轵关难,难于上青天!
可若是从太原打到河北去,那毫无疑问直接从地狱模式变成了超级简单模式。
天然的地形优势,几乎可以无视其他一切。
除非袁绍准备火炮,不然刘协实在想不出等到关中休养生息,筹齐军粮后,袁绍能凭借什么抵挡太师的西凉铁骑。
南北朝时,东魏、西魏,以及其延续的北齐、北周,足足在河东、晋阳一线相持拉锯了将近五十年。
但是在北周武帝宇文邕攻取晋阳后,占据半个北方的北齐就在短短的数月之内被北周消灭,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若是太原落到了朝廷手中,从今天算起,有一天是一天,袁绍恐怕晚上都要睁一只眼睡觉。
而且拿下太原,其实也是变相减轻了朝廷的外交压力。
一旦拿下太原,朝廷就可以自并州北部的雁门经由塞外,联络上幽州的公孙瓒!
而一旦联系上公孙瓒,再与平原一带的刘备相呼应,可以说完全就制造了一个环绕河北的巨大包围圈!
遥想之前,还是袁绍、曹操、袁术组成了对朝廷的包围圈。可现在却瞬间攻守易型,让袁绍也能享受一把被包围的刺激,刘协便忍不住笑出声来。
“陛下,现在可要与钟繇回信?”
“立刻就回!朕亲自回!”
万幸蔡琰这里别的不多,笔墨却多的很。
自己动手,研了些墨汁,刘协便在纸张上奋笔疾书。
“虽然朕估计李儒不大可能暴露,但不怕一万,就怕万一。”
“若是他被袁绍发觉,反而拿到了河东的情报,说不定反而会先一步进攻河东。”
“李儒追求功名,是用他一人的生死去赌;但朝廷的行动,却关系到河东数万户百姓。”
将信写好,刘协还展示了一波什么叫做心灵手巧,顺手叠了个信封,将纸张放入其中,并且用油蜡封住袋口。
“告诉钟繇,当以保卫河东为重。不可急于求成。”
有的事情,李儒可以不去想,但刘协这个天子必须要去想。
信中写的,就是刘协给钟繇留下的后手。有这后手,就算计策失败,让袁绍发兵攻打,也不至于直接丢掉河东。
交予贾诩后,贾诩却并未离开。
“文和难道还有其他事情?”
贾诩扭捏的询问:“臣方才,没有打扰陛下与蔡大家吧?”
你还敢问!
若不是看在此事确实紧急的份上,刘协现在就想踹贾诩两脚!
“大汉以后要是没有皇嗣,那就是你贾文和的过错!”
贾诩一听,满脸都是苦涩——
“陛下要不再回去,当臣没来过?”
“……”
刘协怀疑贾诩是故意前来气自己的:“文和怕不是故意激怒朕,然后让朕取了你的尚书令之职,好让别人接任,自己跑去偷闲吧?”
“臣不敢。”
“不敢?就你和李儒的胆子最大,你还敢说不敢?”
刘协骂骂咧咧的起身:“别做梦了,就算荀彧真的来到关中,这尚书令之职也一定是你的!”
贾诩闻言,更是满脸难过——
“臣谢恩!”
刘协满脸狐疑,突然有些猜不透李儒的意图。
“算了,朕懒得猜!走!陪朕去见太师,问问太师对此计怎么看!”
………………
邺城。
魏国公府。
名为公府,实为中枢。
伪朝各项政令,都是自此发出。
袁绍正与出身清河崔氏的名士崔琰清谈经义。
崔琰清忠高亮,雅识经远,有古君子风。
今日,他与袁绍探讨的,正是《易》。
汝南袁氏以《孟氏易》传家,所以《易》学,正是袁绍的长处。
但崔琰毕竟是经学名家,还曾追随大儒郑玄学习,所以即便是和袁绍论道,也丝毫不虚。
“龙德而正中者也。庸言之信,庸行之谨,闲邪存其诚,善世而不伐,德博而化——此言袁公何解?”
对面的袁绍脸色有些难看。
这句话的意思是,有龙一样品德的人,便是立身中正的人。其平常所言必然守信,所行必然谨慎,要防止邪恶,保持内心的真诚,惠于民而从不自我夸耀,道德广大而能感化人心。
崔琰问起这句话的释义,显然是想提醒袁绍,让袁绍注重自己的品德,不要让自己的内心被污染,尤其是不要因为权力的渴望就忘记之前河北士人对于袁绍的帮助……
袁绍不甘示弱,转问崔琰——
“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后得主而有常,含万物而化光。坤道其顺乎。承天而时行。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臣弑其君,子弑其父,非一朝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
相比于崔琰的旁敲侧击,袁绍无疑要更加直白!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臣弑其君,子弑其父,这并非是一朝一夕的过错能够引发的,而是长久以来的积怨!
袁绍的话,几乎是将矛头直接指向了对方!
对河北士人的不敬,难道全部过错都是因为我袁绍吗?难道你们自己就没有过错吗?
崔琰听到袁绍的话,亦是皱眉,觉得袁绍太过绝情狠辣。
正要继续劝说,却见袁绍任命的尚书令郭图走了进来。
“袁公,外面有人求见。”
袁绍不满:“公则,孤正与季珪探讨经义,不该在此时因为有访客打扰就中断。”
明面上是在论经,其实还是在与河北士人拉锯。
这种紧要时候,怎能让什么客人打断?
郭图也是昏聩了,怎么能够犯下这么严重的错误?
……
郭图其实也知道自己不应该进来打扰。
但方才那人,还有其口中的话,都令郭图震撼,觉得此事超越了自己的处理范畴。
崔琰倒无所谓:“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宽以居之,仁以行之。袁公自可先行处之。”
三言两语间,崔琰又用《易》内涵了一通袁绍……
袁绍便愈发有些不耐:“来人是谁?”
郭图小心看了二人一眼,报出其名——
“是曾经的弘农王郎中令,李儒。”
“此外,他还有一句话让我带给袁公——”
“李儒奉当朝天子之命前来袁公处担当细作,还望袁公纳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