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不知道是不是错觉,在魏广德说出让俞大猷把在缅甸东吁城的缴获上交国库以后,张居正眼中似乎闪过一道释然。
    不过不管是不是早有预谋,明军在缅甸的缴获,是不可能被几个军头私吞的,多少都要交回来。
    不说随军充当监军之责的御史,军中还不知道有多少锦衣卫布置的密探,在一刻不停的盯着几个手握重兵的将领。
    早晚都要交,而且也不可能一点汤汤水水都不留。
    所以,魏广德说出这话才这么干脆。
    估摸着,俞大猷那里应该早就把缴获瓜分好了。
    “缅甸国小民贫,就算抄了缅王的家,又能有多少缴获。”
    不过王国光还是补了一句,话音落下马上就被张四维截住说道:“总是个进项,能弥补下朝廷财政的亏空也是好的。
    再说,用缅甸土地作为将士们的犒赏,就能省下不少赏银,户部的压力也没那么大。
    等缅甸彻底平定下来,那里的矿藏也可以发卖不少银钱。
    据我所知,缅甸的宝石矿可是挺有名,宫庭都要定期前往采购,这又是一个进项。
    所以就算暂时借支常盈库的银子,来年很快就能弥补回来。”
    “那也不过是一次性的收入,朝廷以后还要在缅甸驻军,得多少兵马,朝廷的银子还不是得往里面投。”
    王国光依旧不满的嘟囔一句。
    这就是这时期大明官员不愿意继续向外扩张的原因之一,因为在他们看来四周的土地虽然广大,但是都是贫瘠之地,收不上来多少赋税。
    说不定,连驻军的军费都承担不起,最后还要朝廷拨银倒贴。
    就比如辽东,虽然已经开发,可大明朝廷时不时还要发钱粮补贴,就十几年前那次,朝廷还贴了好几年的钱粮,赈济辽东因灾受困的百姓。
    不过这些在文官眼中不值一提的地方,在魏广德看来其实就是朝廷不善经营导致的结果。
    要是真在缅甸收不回成本,英国佬吃多了才把那地方占下来,还费百年时间稳固对那里的统治。
    归根结底,还是大明财政制度的问题,该收的税收不上来。
    当然,不收这些税,对魏广德似乎也有诸多好处。
    最起码,他现在就不算逃税。
    “缅甸,内阁自会考虑持续经营的问题,就不劳户部费心。
    就算需要倒贴,也先从云南补上,若还不够,则由西南几省补上。
    据我所知,西南猪省因路途遥远,赋税每年送往南京耗损颇大。
    就近补贴缅甸,也能省下不少民力。”
    魏广德马上就说道,算是堵住王国光的嘴巴。
    “善贷,王大人也是为国劳心,你就少说两句吧。”
    张居正这时候有开口说道,不过随即脸色变得严肃起来,说道:“如今国用艰难,朝廷确实需要找到解决之法。
    本来今年各省上交朝廷的赋税总算是足额,之前清缴的欠赋也成绩显著。
    前些日子王大人还和我说,今年户部应该会有一些盈余,这可是这十余年来的第一次。
    可是现在大家也知道了,因为河工的原因,今年的盈余怕是不可能了,朝廷还是亏空。
    所以我就想啊,清丈田亩增加朝廷赋税收入,同时也通过清丈完成地方上一条鞭法的推行,是否借此就在福建试行下去。”
    张居正的话,立即引得张四维、王国光两人点头认同,魏广德愣了愣,旋即明白张居正让王国光来户部闹着一出,原来是奔着福建清丈田地来的。
    想想也是,张居正准备这个事儿已经过去几个月了,福建官场变化颇大,从布政使到按察使都换成了他的人,确实可以推进下去了。
    清丈田地,说白了,事情应该是按察使司和巡按御史协助督办,不过也需要巡抚和布政使的支持。
    今天内阁发生的事儿,之后肯定是要传出去的,所以魏广德这个时候是绝对不能马上点头的。
    于是,他开口说道:“首辅大人,清丈田地之事影响太大,是不是在谨慎些,再考虑考虑,或者召集一次廷议,让更多人参与其中讨论。”
    魏广德这会儿称呼都变了,极其严肃的说话。
    不过张居正似乎早有预料,马上笑道:“善贷,朝廷财政的难题你是知道的,若不能想办法增加朝廷赋税,就很难支撑下去。
    你若有其他办法增加朝廷财政收入,清丈之事自然可以压下来。”
    听到让他想办法增加朝廷财政收入,魏广德心里当然有想法,只是更加不方便说。
    迟疑片刻,魏广德才继续说道:“可是,清丈田亩兹事体大,是不是在朝中商议一番再上奏。”
    “奏疏递上去,支持的和反对的,都会上奏,到时候通过奏疏也就知道同僚们是个什么态度了。
    召开廷议,大臣们各抒己见,未必能说的明白,不如直接上奏,各人撰写奏疏,或许更能把意见表达清楚。
    到时根据奏疏,也能看清楚朝堂上支持和反对到底那边多。
    其实,就算反对的人多,也不影响行使此策,最主要还是能够找到解决办法。
    若是反对有道理,还能提出解决办法,自然就是可行的,吾也会放弃此策,改为支持。”
    张居正话说的很好,提出反对清丈田亩的理由,还得找到帮朝廷增收的法子,在这个年代,在已经画好的圈子里,是绝对找不到办法的。
    除非敢于打破朱元璋定下来的规矩,也就是所谓祖制。
    不过,真要如此容易,魏广德也早就提出加征商税的法子了。
    实际上,魏广德一直考虑的增加牙税,通过牙行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收税的想法,到现在魏广德还没打算说出来。
    无他,一旦说出来,万一被张居正看中,说不得历史就变了。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其实就是考成法和清丈田地,并以此成果推行了一条鞭法,这就是张居正改革的重点。
    这些政策的推出,最显著的就是改善了明廷的财政收入状况。
    每年的赋税能按时完成并上交,又清理了以前的积欠。
    特别是考成法的推出,直接让过去地方上各种理由拖欠赋税的陋习一扫而空。
    没办法,完成赋税才能保住官帽子。
    地方上的官员当然明白钱重要还是官帽子重要的,所以以前和士绅大户联手私分赋税的情况,几乎已经在地方上杜绝。
    也就是大明卫所制下面的军屯制荒废,否则大明财政实际上在这个时候应该有根本性改善才是。因为军屯荒废,为了养天下百万大军,朝廷只能拨银子补贴军费,再有其他方面的耗费,所以财政才依旧艰难。
    “洪武二十六年,全国有田亩849万顷,到弘治年间就仅剩422.81万顷。
    天下额田已减强半,而湖广、河南、广东失额尤多,非拨给於王府,则欺隐於猾民,广东无籓府,非欺隐即委弃於寇贼矣。
    虽洪武朝八百万顷数字争议颇大,言称湖广地区的地方官把许多湖田、退滩地、荒芜以及不能种植谷物的山地都统计在田土数字之中,这才导致洪武年间湖广田地数据的大大膨胀。
    但之后田亩之数不断减少,就太奇怪了,这么多年,按说各地开垦荒地,就算达不到八百万顷之数,也不该只剩下三百多万顷才对,只能说田亩之数早已失真。
    若是再不清丈田地,怕是下面那些人胆大包天,我堂堂大明或是连三百万顷地都没有了。”
    张居正正色开口说道。
    魏广德当然知道其中差距的原由,和后世人想的不同,毕竟田地不可能凭空消失,怎么会明初还有八百万顷田亩,怎么到弘治、嘉靖朝就只剩下四百万的数字。
    其实,这个倒不是地方官府直接把数字减下去了,而是按照明朝的制度,进行了折田。
    什么意思呢,那就是大明把天下田地分成三六九等,本意是为了均平地产。
    毕竟,田亩有丰贫之分,总不能指望让下等田地和上等田地一样的产出。
    若是均按亩征税,那下等田地一年的产出怕是连赋税都交不够。
    于是明朝就规定,根据田地的等级按照不同面积计算。
    比如地,一般是分为四级,每亩征税2升,那一等正地的面积就是三十步为一亩,二等正地则是四十步,三等正地五十步,最下等正地六十步一亩。
    也就是说,四等地的面积实际上是一等地面积的一倍。
    而田也是如此,上田190步,下下田则是300步,每年缴谷米5升。
    所以,明朝地方官员把上等田地改变为下等田地,直接就会让地方上登记的田地数量大减。
    经历几朝下来,田地还是那么多,但是朝廷登记造册的田亩反而大减,甚至不到最初的一半面积。
    地依旧是那块地,可田地等级不同,所以登记的田亩数量却在变化。
    说白了,朱元璋制定的政策很好,但是有些条款过于模棱两可,或者执行人的变化,导致很多政策走样变形,反而成了一些不法之人牟利的手段。
    改动田地等级,不止是地方上的胥吏在操作,更是地方官员玩忽职守造成的。
    张居正的清丈田亩,除了发现隐田,最主要的其实就是重新划分田地等级,恢复朝廷田亩数量。
    据说经过张居正清丈田地后,大明的在册田亩暴增到一千一百多万顷,其中除原本明初时期的八百万顷外,新增三百万顷当是这百余年来新开垦出来的田地。
    “首辅大人所言甚是,善贷也认可,不过此事事关重大,若是不在朝堂上商议,后果疏为难料。”
    魏广德依旧坚持道。
    “魏大人,魏阁老,张首辅乃是老臣谋国之言,你何故推三阻四。”
    王国光这时候插话道,“如今朝廷每年仅靠这三百万顷供养,早已入不敷出。
    我看清丈田地也好,查查我大明的家底儿,到底每年该有多少税粮。
    八百万顷和三百万顷,这可不是小数字,多少平民因此承担额外赋税导致他们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我看,清查好,还要尽快下旨清查,疏百姓困苦,这才是我等为官之人该做的。”
    张四维也点点头:“王大人所言甚是,若天下真有八百万顷田地,则平民多承担一倍赋税,也难怪这些年民力凋零。
    魏大人,我等为官当为民做主,我支持清丈田地,疏解民困。”
    “善贷,你看呢?”
    张居正这时候也看着魏广德,缓缓问道。
    “既然诸位大人都是如此看法,善贷继续反对反倒成了害民的罪人。
    诸位大人若要上奏就随便,善贷也会自行上本议论此事。”
    魏广德环视众人,最后还是开口说道。
    不过那表情,此时就好像是个受了委屈的小媳妇儿。
    魏广德知道,随着今日内阁议论之事的传出,大明朝堂的争斗怕是开始了。
    魏广德并不知道张居正当初推动此事经历了多大的风波才强推完成此事,但他清楚自己该怎么表态就够了。
    等他一脸不满的从首辅值房出来,回到自己值房,只是端起桌上茶杯喝了一口,当即对外面大吼道:“芦布你个废物,这茶水都凉了也不知道给我换换。”
    很快,芦布慌慌张张进屋,躬身行礼后急忙端起桌上的茶盏往外走,给魏广德换新泡的茶。
    刚才首辅值房那边动静不小,许多中书和书吏都聚在外面听了一耳朵。
    等魏广德怒气冲冲出门,他们早就作鸟兽散。
    但是芦布在值房外那会儿可不敢跟进来,不想还是没有逃过去。
    不过在芦布跑出值房以后,魏广德嘴角才挂出笑容。
    都是做给外人看的,魏广德感觉自己演技貌似还行,没听到门外就有人在打趣芦布。
    大明朝堂果然是没有不透风的墙,只是半天时间,先前在内阁里发生的一幕就传遍了清仓官场。
    甬道上,魏广德正往外走,迎面陈矩手拿拂尘过来。
    好吧,这似乎也是太监的标准形象。
    “魏老弟,听说首辅大人要清丈田地?”
    魏广德只是微微点头,随即压低声音说道:‘大哥,若是家中有田地,给家里人递个话,不要妄想隐瞒,免得被杀鸡儆猴。
    不过此事这两年应该只在福建做,之后才会推开,北直隶应该明后年才会推行。
    唉,也没多少时间了。
    首辅大人坚持,我也没办法。’
    魏广德知道陈矩在通州那边购置了不少田地,给老家的家人,所以多说一句。
    不过今日回去,这两天府里怕是不会清净了。(本章完)

章节目录


隆万盛世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平行空间来客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平行空间来客并收藏隆万盛世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