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发展科学根基
    按照杨晨所说的提议,那些还处于卫所耕田不能上阵的老兵可就有了一个去处。
    当初老朱为了能保持大明军队不至于消耗朝廷太多粮食。
    而建立了全新屯田卫所制。
    之后就是杨晨跟他说出自己制定这个漏洞百出的政策确实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朝廷对于军队的支出。
    可实际上,这项措施是弊大于利。
    上一次杨晨当着一众武将面前侃侃而谈,说起亮剑精神,让老朱幡然醒悟。
    军人应该是职业化,而不是兼职化。
    作为戍边将领,一边耕田,一边打仗,作战能力怎么可能会一直保持。
    更不要说那些千夫长跟校尉一旦出现贪婪迹象,手底下基层官兵就会遭殃。
    现在好了,按照老朱的设想,卫所建立起来一方面能减少朝廷负担,一方面还能不至于让那些久经沙场的兵将带着一身血气回到中原。
    没有了上司的束缚,这些兵甲指不定会回到中原惹是生非。
    白天扛着锄头是农民,晚上换一身夜行衣,拿着刀刃就是劫匪也不是没有可能。
    匹夫一怒血溅五尺,万一是成百上千个,依靠当地衙门的实力,恐怕也不一定能拿下来。
    三国时期,赵云不就是同样被匪徒困在城池内一时半会无法脱困?
    按照老朱的设想,卫所就是军户的新家,军籍一直传承下去,就能让老兵把自己毕生所学都传授给自己儿子。
    如此一来,士兵战斗力只会越来越强。
    只是他没有考虑到不会有人永远甘心做底层。
    也不会永远有人传承这种看不到头的家业。
    “有了上述加持。
    税卫忠诚问题还有廉洁问题已经成功解决。
    这些军伍老兵还能成为当地一种法治力量,衙门做错事,亦或者有人横行霸道,还能让百姓前往寻找帮助。
    一句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道说些什么。
    “此法咱认为尚可,不过总感觉缺少了什么,标儿,你来说说看?”
    老朱沉思片刻后看向自己儿子说道。
    原先有些反对杨晨的朱标嗯声些许,旋即将矛头指向最初的问题之上。
    “既然是让老兵成立税卫,那么杨兄你应该知道,他们的重要责任是收税,保证大明税收的公平性。
    这些老兵以前都是负责杀人,举刀子跟落刀子相比于算账来说,可不是一件小事情啊。”
    经过朱标一提醒,杨思义也跟着附和说道:
    “不错,收税的人忠诚是其次的,最重要的还得是懂得数术。
    不仅是数术,还要会掌握一定文字的书写,这杨小友应该自己知道,你刚才也说过了。
    这两样是收税者必备能力,否则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连十以内的加减法都不会,税怎么可能收的上来,其他人哄骗他把他卖掉,他还得帮人家数钱呢。
    古今往来,皇权下乡最后还是要落实在底下人口中。
    陛下坐镇中央,我等辅佐陛下治理天下,可最后到底怎么样,还是需要人才下去亲力亲为的办事。
    好的人传达陛下的命令,百姓就会认为陛下乃明君。
    脾气急躁,不懂得与百姓解释的人负责传达,百姓就会误会认为陛下是昏君暴君。
    必须要让底下人懂得如何说,才能让陛下的旨意不至于变味,或者说让百姓误会。”
    “杨大人说得对,基层管理往往是一件极为困难的事情。
    可以看到的是,这是一件顽疾,就好像治贪一样,只能尽可能的去减少,不可能完全抹除。”
    书房内所有人看向杨晨都是不懂对方为何要做出这样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行为。
    面对一众人不解的眼神,杨晨并未受其影响。
    转头就在宣纸黑板上规划重点。
    “第一步!
    建立组织,其任务主要是负责税收,其次就是皇权下乡,让群众知道陛下的真正旨意,防止有二心的人在从中作梗。
    第二步!
    招揽人事,其具备异地办公,忠诚朝廷,清正廉洁等等条件。
    第三步则是推广政策。
    眼下我们止于第二步,人才只具备一点能力,还需要他们掌握数术知识等等能力。
    只有前面的准备工作完成好,后面的事情才好接着进行下去。
    既然你们都说重点是数术,那么我想知道,在你们看来,收税的人数术能力达到一个怎样的地步才可以担任这个工作?
    如果要教导一个什么都不懂的人学习数术,那么试问他最少需要学习多长时间才能上手掌握这个工作?”
    两个问题接踵而至,一众人等顿时陷入沉思。
    朱标率先回答道:
    “不说多,最少是一百以内加减法灵活自如,否则根本就不能担任税收。”
    “太子说的不错,无论是点兵还是点将,乃至日常生活,都需要一定基准的数术技巧,否则做什么都会极为困难。
    不说其他,就说一个百夫长,自己队伍少了多少号人他都不知道,他怎么能担任百夫长这个重要的职务?”
    朱棣此刻也凑进来一起聊聊。
    “我觉得应该最少需要七八年吧.我小时候有先生教导的算账,可算账过程极为繁琐,看到那些数字就烦躁,总觉得有些啰嗦,反正学起来就是一团浆糊。
    杨大哥刚才不是说要从军伍里面抽调人手吗?真要让那些大老粗学习,恐怕最最最少要十年时间。”
    这是朱棣根据自己长时间跟武夫相处得到的结论。
    杨思义却是秉承反对意见。
    “燕王说的或许有道理,不过真要让账房先生来教导,老夫倒是有不同的见解。
    此事重大,老夫可以找寻能教的账房先生传授退下来的老兵,只需要一年时间即可让他们掌握一百以内的算账技巧。
    不说熟能生巧,至少也可以拿着纸笔还有算盘一步一步来计算,无非就是费时间长久了一些。”
    “喔?杨尚书何出此言?你就这么有把握能一年就教会他们?”
    朱元璋看到杨思义信誓旦旦的模样,不由得好奇追问其原因。
    杨思义则是谦逊答道:
    “回陛下,老夫身为户部尚书自然是不会轻而易举开口,数术看似困难繁琐,可只需要掌握技巧,往后就能信手拈来,老夫当初也是什么也不懂,可跟随极为熟练算账的先生长久了,自然而然的也能掌握。”杨思义能这么自信回答,可不是胡乱说,而是根据事实说话。
    户部是六部里面负责数术工作最多的部门,没有熟练的“数学”知识,根本就不能胜任户部尚书这个工作。
    这也就是为什么杨思义会反复被老朱提到这个位置上的原因。
    前面那些户部尚书都是自己举荐,结果被老朱发现有人想要做假账混过其中,至此才开始频繁更换尚书。
    华夏几千年历史里面,其实并没有现代意义上的“数学”,可不能否认的是,华夏的数学水平绝对是高的。
    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是领先世界,这个时间线是以千年作为划分。
    因此杨晨他知道,自己根本不可能做到现代小白文里面,背出九九乘法表就能让一众人等感到错愕惊讶不已的事情。
    理由很简单,春秋战国间的《管子》中提到“安戏作九九之数以应天道”。
    距今一千多年前,九九乘法就已经能以歌谣的方式流传在学习的圈子当中。
    到了南北朝时期,乱世之间,祖冲之更是算出了圆周率,将小数点精确到七位数,这个成就使得他在后世数学顶级学府,莫斯科大学里面的数学系都是名列前茅令人瞻仰的神。
    须知道,莫斯科大学数学系曾经放出豪言,哪怕是世界毁灭了,只要莫斯科大学的数学系存在,依然能重建世界光辉。
    祖冲之能以一古人之名进入其中殿堂,要说他对现代数学的贡献不多是不可能的。
    既然华夏研究数学的历史这么长久,为什么到了现代,反而会落后其中世界第一?
    理由很简单,杨晨来到这些时日发现,在当今华夏时代,人们缺少总结性的书籍。
    没有总结,就没有归类,那就没有统一的学科代表。
    比如数学,在古人看来,数术在一定程度上,跟那些阴阳五行八卦是有些沟通的。
    有的数术大师,还用‘神游’方式算数,别人用纸笔跟算盘,他只需要龟卜跟三枚铜钱就能解决一般人不懂得的题目。
    正因为这种独特的算数方式,导致华夏难以总结归纳出一本正常人可以理解的学科。
    而一些有关数术的书籍又令人晦涩难懂,天赋一般的人只能学习到日常生活所用。
    比如唐朝国子监学子的必修课。
    《算经十书》。
    这本书是唐代国子监规定的学生必修的十部算经,包括《周髀算经》、《九章算术》、《海岛算经》、《孙子算经》、《张丘建算经》、《夏侯阳算经》、《五曹算经》、《五经算术》、《缉古算经》和《缀术》。
    这些书籍都是先人总结,寻常人想要钻研是十分刻苦的。
    想要往深的研究那只能依靠时间跟天赋。
    除了没有总结性的书籍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在华夏封建主义思想之下,很多学科都被局限于‘够用就行了’的状态。
    天才不是没有,而是他们没有时间跟精力去学习,就好比如方仲永。
    年少成诗,后来成年只能是碌碌无为的平凡人。
    杨晨相信,类似天才肯定不少,奈何缺少了发现他们的伯乐,同时也没有足够多的归纳性书籍让他们滋养大脑充实知识。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硬伤。
    那就是语言!
    每个国家的语言注定了这个国家会有哪方面的成就领先于其他国家。
    汉语主要注重的是‘意境’以意统形、形散而意合为主要特征,在逻辑方面不如俄语。
    俄语则更注重形式化。
    俄语句子习惯有清晰的逻辑关系,通常需要使用明确的语言形式来表达句子之间的逻辑关系。
    这就使得数学在北方大国有一定的生长资源,十七世纪步入工业革命期间,出现了许多现代科学奠基人。
    比如欧拉、柯尔莫哥罗夫、佩雷尔曼等等,不少人还因此开创一个数学门派。
    硬伤杨晨不能解决,他只能以别处下手,从而打破华夏数学方面的缺陷。
    首先第一点。
    降低学习的门槛,他清晰记得后世里耶出土的秦简,九九乘法上是从九九八十一开始,到二半而一。
    分数的概念跟乘一同出现,寻常人根本就学不会,更不要说上面还有许多晦涩难懂的文字。
    因此他要统一推广后世的阿拉伯数字,相比于文字形容的数字,阿拉伯数字已经是最简单的数学记载方式。
    第二点。
    编制出一本小学三年级的数学书籍,这一点他已经做到了,上一次让秘书监的太监刘坚等人抄录了。
    原本他打算让对方抄录汉语拼音等书籍就可以收工了。
    后来杨晨发现,既然来都来了,那就多抄录几份吧,而后又将一百以内的加减法乘除法拟写出来一本数学课本。
    交给刘坚等人抄录,差不多抄录了七八十本。
    现在他只需要增添一部分形式逻辑的内容里面就行。
    不注重逻辑性,而去关注意境,那么科学发展的土壤是不能再华夏发展起来的。
    华夏长时间难以突破就是因为太过注重于意境跟实用性而缺失了逻辑跟严格的框架。
    经典例子就是二项式定理,华夏有名的杨辉三角形倘若能进一步展开研究,就是现代的二项式定理。
    它的表达跟思路不同,这就导致后人推导过程不停失败。
    二项式定理就不一样了,它是依靠逻辑推理演绎出来,牛顿直接给出二项式定理的推导过程,最后总结出一般公式,能理解的人就能使用这个办法解决相关数学问题。
    反观华夏,没了就没了,只有当事人自己能明白怎么解决问题而后记载下来,后人却用不上,导致数学断代。
    杨晨曾经想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造福大明,率领大明变得一个科技强国。
    后来他发现,这完全就是一个笑话,哪怕他有系统,能凭空变出一台连接虚无网络的电脑,等到将来他死了,东西交给后人。
    在没有逻辑性科学观的世界里面,随着时间流逝,这些东西只会被后人坐吃山空。
    科技树为什么叫科技树?
    不就是因为需要逻辑思维作为根基,才能在这世界盛开吗?
    没有根基的科学世界,只能是刹那芳华,转瞬即逝,眨眼间便是过往云烟。
    建立扎实的体系,培养人才才是一个国家走向富强的唯一道路。
    (本章完)

章节目录


大明:穿越后宫,朱元璋傻眼了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沃柑小侠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沃柑小侠并收藏大明:穿越后宫,朱元璋傻眼了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