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年头,二两银子,已经不算是小钱了。
要知道,在如今的京城里,下白米每升仅为七文钱左右。
二两银子,可以购买400斤下白米。这么多米,再搭配点野菜、红薯啥的,足够一家五口人,大半年不饿肚皮了。
等大掌柜的走后,老十六很好奇的问胤禑:“十五哥,你哪来的这么多银子?”
胤禑浅浅的一笑,想逗一逗老十六,就说:“我不爱听戏、不爱逛街,更不爱外边的小吃,年俸银子倒是存下了不少。”
在宫里,上到皇太后,下到普通的宫女,每个人都有年俸银子可拿。
具体而言,皇子们在没有封爵的时候,一律比照嫔的标准,每年领取200两的年俸银子。
当然了,皇子们的吃穿用度等一切日常开销,都由内务府承担了。
这200两银子,仅仅属于是明面上的零花钱而已,康熙单独给的赏钱不算在内。
目前,皇子们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固定的年俸银子(相当于基本工资);二是生活用品、绸缎、饰品等(这算是岗位津贴);三是逢年过节、生日或读书出成绩的赏钱等(类似绩效奖金)。
老十六年纪小,又不懂得生财之道,还喜欢大手大脚的花钱,他的兜里经常没钱,需要王庶妃暗地里给予补贴。
胤禑就不同了,他可是财经类211大学毕业的硕士生,又在司局级央企副总裁的宝座上,待了很多年。
没钱打赏宫里的太监和宫女们,怎么办呢?
自然是要做生意啊!
在胤禑的身边,共有四个“哈哈珠子”小伙伴,两人一组,轮班伺候着胤禑。
其中,暂时最得胤禑信任的那个哈哈珠子,便是表叔李煦的长子李鼎。
李鼎生于康熙三十三年,已有十三岁,刚好比胤禑小一岁。
实话说,王庶妃和李煦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
大清是礼教森严的社会。嫡母的亲戚,才是正经的亲戚。生母(妾室)的亲戚,都不能算是亲戚。
比如说,红楼梦里,赵姨娘的亲弟弟赵国基,不仅没被贾环尊为舅舅,反而一直当作贱奴一般的任意使唤。
王庶妃的父亲王国正,就是李煦的嫡母之弟。
从这层关系上说,现任苏州织造的李煦,便是胤禑、老十六和老十八的表叔。
但是,坊间另有一说。胤禑的外公王国正,本是李煦手下的织工小头目。因王庶妃长得格外标致,被李煦看中了,便请嫡母王氏,认了王庶妃为干孙女。
当然了,关于王庶妃的身世,以及怎么进宫的详细过程,一直是个谜。
胤禑只知道,王庶妃曾经亲口告诉他,李煦是她的表兄。
对于精读过红楼梦的胤禑而言,李鼎可不就是贾家老太太的侄儿,忠靖侯史鼎么?
在一废太子之前,李煦和曹寅,都是脚踩两条船,既攀附太子胤礽,又暗中巴结老八。
照大清的规矩,旗人不许经商。
胤禑暗中经商做买卖的消息,若是传到了康熙的耳朵里,绝对没好果子吃。
信任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不过,胤禑有理由相信,李鼎不可能出卖他。
按大清律,哈哈珠子和包衣阿哈,若是主动告发了主子的不法行为,不仅没有封赏,反而会被凌迟处死。
шшш⊙t tkan⊙¢ o
即使是皇权砖制的社会,皇帝也不敢为所欲为的乱来。
因为,内务府的绝对忠诚,事关整个皇家的生死存亡。
胤禑也没有妄想赚大钱,他只是想手头更宽裕一些,免得没钱打赏宫里的小太监们。
别看胤禑的年俸为200两银子,貌似很多的样子。
实际上,皇太后身边的姑姑们,德妃宫里的得宠太监和宫女,乾清宫里得势的人,老四身边的苏培盛和小顺子,两个弟弟身边的奴才,他自己身边的哈哈珠子、精奇嬷嬷、掌事嬷嬷、掌事姑姑、首领太监和掌事宫女,都需要银子的润滑。
不夸张的说,如果仅仅守着这200两的所谓年俸,胤禑在宫里根本不可能有如今的好人缘。
胤禑比谁都清楚,若想细水长流的获取利益,衣食住行,这些刚需的商业项目,必选其一。
由于经费有限的缘故,胤禑在前门大街外,背街的巷子里,赁了几间铺面。
因为前门附近,做小买卖的人特别多,也都要按时吃饭。
所以,胤禑的铺子里,只做一种生意:套餐盒饭。
买来三文一升的糙米,用大木桶蒸熟,每份套餐包含:一碟泡萝卜、一碟大白菜炖肉骨头和一大碗米饭。
每份套餐,只卖十文钱,图的就是薄利多销。
因为,不需要炒菜的厨子,这就省了一大笔开销。泡菜的方法,由胤禑亲自传授,让李鼎身边的奴才帮忙看着。
蒸米饭,就更容易了,哪个奴才不会?
至于铺面的租金嘛,也是几乎忽略不计了。因为,门面的东家就是李鼎的奶公。
开饭馆的生意,品种越单一,越容易控制成本。
如果,肉类或蔬菜的品种过多,卖不完的情况下,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蔬菜腐烂变质,这就很浪费了。
铺面开张之后,胤禑别出心裁的请了十几个乞丐,就在前门附近的大街小巷里,大肆宣传饭铺的量大管够。
俗话说的好,一个便宜九个爱。
吃得饱,还有点肉,关键是很便宜了,谁不喜欢?
结果,开张的当月,胤禑就赚了接近一百两银子的纯利润。
李鼎想扩大经营规模,却被胤禑制止了。
树大必然招风,很容易惊动了康熙。
悄悄的赚点零花钱,难道不香么?
胤禑的经营手法,就和现代各地的出租车司机扎堆吃饭的地方一样,确实是便宜实惠,毛利也不高。
但是,因为吃的人多,反而纯利润不低。
说书先生在一楼就位后,猛一拍惊堂木,开始说《三国演义之计收姜维》。
老十六很喜欢三国演义。因为,康熙曾经亲口告诉过他们,他们的皇祖考,也就是清太宗皇太极,就是靠着一本三国演义,奠定了大清入关的雄厚基业。
见老十六听得入了神,胤禑不由微微一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一件往事。
当年,他一边听收音机里袁阔成播讲的《三国演义》,一边吃午饭,听到精彩处,竟然忘了扒饭。为此,他没少挨家长的骂。
要知道,在如今的京城里,下白米每升仅为七文钱左右。
二两银子,可以购买400斤下白米。这么多米,再搭配点野菜、红薯啥的,足够一家五口人,大半年不饿肚皮了。
等大掌柜的走后,老十六很好奇的问胤禑:“十五哥,你哪来的这么多银子?”
胤禑浅浅的一笑,想逗一逗老十六,就说:“我不爱听戏、不爱逛街,更不爱外边的小吃,年俸银子倒是存下了不少。”
在宫里,上到皇太后,下到普通的宫女,每个人都有年俸银子可拿。
具体而言,皇子们在没有封爵的时候,一律比照嫔的标准,每年领取200两的年俸银子。
当然了,皇子们的吃穿用度等一切日常开销,都由内务府承担了。
这200两银子,仅仅属于是明面上的零花钱而已,康熙单独给的赏钱不算在内。
目前,皇子们的收入,主要由三部分组成:一是固定的年俸银子(相当于基本工资);二是生活用品、绸缎、饰品等(这算是岗位津贴);三是逢年过节、生日或读书出成绩的赏钱等(类似绩效奖金)。
老十六年纪小,又不懂得生财之道,还喜欢大手大脚的花钱,他的兜里经常没钱,需要王庶妃暗地里给予补贴。
胤禑就不同了,他可是财经类211大学毕业的硕士生,又在司局级央企副总裁的宝座上,待了很多年。
没钱打赏宫里的太监和宫女们,怎么办呢?
自然是要做生意啊!
在胤禑的身边,共有四个“哈哈珠子”小伙伴,两人一组,轮班伺候着胤禑。
其中,暂时最得胤禑信任的那个哈哈珠子,便是表叔李煦的长子李鼎。
李鼎生于康熙三十三年,已有十三岁,刚好比胤禑小一岁。
实话说,王庶妃和李煦之间的关系,相对比较复杂。
大清是礼教森严的社会。嫡母的亲戚,才是正经的亲戚。生母(妾室)的亲戚,都不能算是亲戚。
比如说,红楼梦里,赵姨娘的亲弟弟赵国基,不仅没被贾环尊为舅舅,反而一直当作贱奴一般的任意使唤。
王庶妃的父亲王国正,就是李煦的嫡母之弟。
从这层关系上说,现任苏州织造的李煦,便是胤禑、老十六和老十八的表叔。
但是,坊间另有一说。胤禑的外公王国正,本是李煦手下的织工小头目。因王庶妃长得格外标致,被李煦看中了,便请嫡母王氏,认了王庶妃为干孙女。
当然了,关于王庶妃的身世,以及怎么进宫的详细过程,一直是个谜。
胤禑只知道,王庶妃曾经亲口告诉他,李煦是她的表兄。
对于精读过红楼梦的胤禑而言,李鼎可不就是贾家老太太的侄儿,忠靖侯史鼎么?
在一废太子之前,李煦和曹寅,都是脚踩两条船,既攀附太子胤礽,又暗中巴结老八。
照大清的规矩,旗人不许经商。
胤禑暗中经商做买卖的消息,若是传到了康熙的耳朵里,绝对没好果子吃。
信任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
不过,胤禑有理由相信,李鼎不可能出卖他。
按大清律,哈哈珠子和包衣阿哈,若是主动告发了主子的不法行为,不仅没有封赏,反而会被凌迟处死。
шшш⊙t tkan⊙¢ o
即使是皇权砖制的社会,皇帝也不敢为所欲为的乱来。
因为,内务府的绝对忠诚,事关整个皇家的生死存亡。
胤禑也没有妄想赚大钱,他只是想手头更宽裕一些,免得没钱打赏宫里的小太监们。
别看胤禑的年俸为200两银子,貌似很多的样子。
实际上,皇太后身边的姑姑们,德妃宫里的得宠太监和宫女,乾清宫里得势的人,老四身边的苏培盛和小顺子,两个弟弟身边的奴才,他自己身边的哈哈珠子、精奇嬷嬷、掌事嬷嬷、掌事姑姑、首领太监和掌事宫女,都需要银子的润滑。
不夸张的说,如果仅仅守着这200两的所谓年俸,胤禑在宫里根本不可能有如今的好人缘。
胤禑比谁都清楚,若想细水长流的获取利益,衣食住行,这些刚需的商业项目,必选其一。
由于经费有限的缘故,胤禑在前门大街外,背街的巷子里,赁了几间铺面。
因为前门附近,做小买卖的人特别多,也都要按时吃饭。
所以,胤禑的铺子里,只做一种生意:套餐盒饭。
买来三文一升的糙米,用大木桶蒸熟,每份套餐包含:一碟泡萝卜、一碟大白菜炖肉骨头和一大碗米饭。
每份套餐,只卖十文钱,图的就是薄利多销。
因为,不需要炒菜的厨子,这就省了一大笔开销。泡菜的方法,由胤禑亲自传授,让李鼎身边的奴才帮忙看着。
蒸米饭,就更容易了,哪个奴才不会?
至于铺面的租金嘛,也是几乎忽略不计了。因为,门面的东家就是李鼎的奶公。
开饭馆的生意,品种越单一,越容易控制成本。
如果,肉类或蔬菜的品种过多,卖不完的情况下,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蔬菜腐烂变质,这就很浪费了。
铺面开张之后,胤禑别出心裁的请了十几个乞丐,就在前门附近的大街小巷里,大肆宣传饭铺的量大管够。
俗话说的好,一个便宜九个爱。
吃得饱,还有点肉,关键是很便宜了,谁不喜欢?
结果,开张的当月,胤禑就赚了接近一百两银子的纯利润。
李鼎想扩大经营规模,却被胤禑制止了。
树大必然招风,很容易惊动了康熙。
悄悄的赚点零花钱,难道不香么?
胤禑的经营手法,就和现代各地的出租车司机扎堆吃饭的地方一样,确实是便宜实惠,毛利也不高。
但是,因为吃的人多,反而纯利润不低。
说书先生在一楼就位后,猛一拍惊堂木,开始说《三国演义之计收姜维》。
老十六很喜欢三国演义。因为,康熙曾经亲口告诉过他们,他们的皇祖考,也就是清太宗皇太极,就是靠着一本三国演义,奠定了大清入关的雄厚基业。
见老十六听得入了神,胤禑不由微微一笑,情不自禁的想起了一件往事。
当年,他一边听收音机里袁阔成播讲的《三国演义》,一边吃午饭,听到精彩处,竟然忘了扒饭。为此,他没少挨家长的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