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卖面包吧(三更合一)◎
烤窑口还没打开,姜向北只通过随之飘出来的香味就判断出这锅面包绝对能成功。
相同的时间,减小火力,空气中终于没再夹杂着糊味。
姜向北打开烤窑门,瞬间因扑面而来的热浪呼吸一滞,脸热辣辣地开始疼痛,刺痛感都有些熟悉了!
不过,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止她看向烤窑中间那盘子表皮微黄的面包。
“成功了!”
用火钳夹着铁盘边缘拖到窑口,最终确认这锅无黄油的面包相当成功。
用指头轻轻一按,表皮上的坑缓缓回弹,松软度相当足。
前世在烘焙行业里摸爬滚打几十年,习惯了各种精确到克的配方,从来没试过全部依靠直觉。
穿过来后一直以为信手拈来的手艺,没想到还是得从头摸索起。
高兴完,姜向北赶忙用竹夹子把面包都夹到筲箕里晾凉。
提着牛奶走进厨房,把牛奶倒入小锅子里煮沸,立马开始准备第三轮的准备工作。
“向北?”
一听到脚步声,姜向南连忙从板凳上跳起来,扒着门框往里探头。
平时虽然老说妹妹调皮,可等认真起来做一件事,又觉得有些扭捏。
姜向北脸上绽开的笑容太过明媚,配合着满脸汗水,仿佛一朵烈阳下开得正艳的花朵。
“成了。”姜向北说。
“成了!”姜向南立刻转头向身后的家人传达好消息。
姜爱国和平子爷爷放下烟杆子,几乎同时呼出口气来。
自从开始烤那劳什子面包,姜向北就像是着了迷,每天天不亮就进厨房,到天黑看不见才肯出来。
每次失败,每次遗憾,都让两位老爷子揪心不已。
姜半拍着胸口,双手合十朝天空拜了拜:“总算成功了!
洛川市内就两家牛场,姜半说好要给家人做后勤,买东西当然是他的活儿。
这些天下班要么就跑黑市,要么牛场,死皮赖脸地非要厂长卖点牛奶,蹲得身上都带了牛屎味。
高兴完立刻就跑进屋里跟司文兰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嗯!”司文兰手下没停,低头继续默写着今天的学习内容,唇角却在姜半转身后渐渐往上翘了起来。
“快拿出来给我们尝尝。”
裴玄拍着大手,把夏彩霞的话抢先说了。
“哥,你拿出去让爷和平子爷爷尝一尝。”
姜向北自然是没空亲自端上面包给大家品尝,跟姜向南说了声就又回到烤炉前。
趁烤窑温度还没下降前,第二盘面包正好进行烤制。
“别忘记喝水。”
把凉白开特意放到案板边上,端起筲箕的同时姜向南又忍不住吩咐起来。
“知道了,一会就喝。”
回答和前几天听到的一模一样。
姜向南端着面包走出厨房,裴玄和夏彩霞同时围过来。
“这是什么面包?”
每个就小孩儿手那么大点,中间圆滚两头尖尖,表皮还有一丝一丝的纹路。
“忘记了问。”姜向南又连忙转回去朝厨房高声问道:“妹,这叫什么面包?”
“牛角包。”姜向北回。
“牛……”
“都听到了,谁还要你重复!”
裴玄比姜向南小了半岁,平时看在年纪上都会叫一声向南哥,可自从经常往姜家跑之后称呼逐渐变成了——姜向南——向南。
不等姜向南继续说,打断他的话后就非常自来熟地伸手进筲箕里拿面包。
“没你的份儿!”
“向北能成功,其中也有我不少功劳吧。”裴玄不服。
“向北说了先给爷爷和爸妈,然后是我和彩霞她们,就没提起你。”
刚才兄妹俩对话蹲门口的裴玄可听得清清楚楚。
听姜向南睁眼说瞎话,憋了许久的劲儿立马转换成大嗓门,冲进厨房就找姜向北评理去了。
他前脚刚走,后脚姜向南就把面包端到两位爷爷面前。
“爷,向北说第一个面包要让你和平子爷爷尝。”
“真的是牛角面包。”平子爷爷笑呵呵地点头,目光只是在面包上扫过,立刻又满意地加上了句:“而且是做得非常成功。”
“和你在国外吃的那劳什子面包一样?”姜爱国忙问。
“要说一样肯定不一样……我觉得我们应该会更喜欢这个面包。”
国外的牛角面包要放黄油,气味上奶香味更加浓郁。
姜向北的这款面包是用大豆油,香味清淡些,但面揉得好,蓬松度更胜一筹。
而且姜向北特意把牛奶煮沸晾凉之后才加入面团里,多的这道工序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大家肠胃不适。
平子爷爷留学那会儿喝牛奶拉肚子,适应了大半年才逐渐好转。
“那我家向北做的到底算不算好?”姜爱国没听懂,干脆问明白了。
“姜半说得对,向北是个天才。”
那些烘焙书就算详细写了配方克数,可平子爷爷自己实验过,成功几率微乎其微。
因为……缺少工具。
外国人把烘焙做成精细东西,姜向北又把面包还原成了手感。
这不就相当于做菜时大厨们老说的盐巴少许,酱油适量。
千滋百味不正是因各种细微差距而来的?
闻不到的奶香味在咬下后争先恐后地钻进鼻孔,柔韧绵密,甜度适宜,回香更是浓郁。
“好吃!”
光靠眼睛分辨不出好赖来,可嘴巴味觉不会骗人。
姜爱国不爱吃甜食,这个牛角包却能两口一个,吃了个就让姜向南端进去给司文兰尝尝。
“我姑娘真的是天才!”姜半感慨,用手小条小条地撕着慢慢品尝:“食品经营部里的果子面包都没这个好吃。”
“那以后让你去买牛奶还去不去了!”姜爱国笑。
“去!怎么不去。”姜半挺胸抬头,满脸骄傲:“我姑娘以后肯定能赚大钱给她爸买辆小汽车,到时候我能一车拉几百瓶牛奶。”
一语成谶!
“天天光知道做梦,有那闲工夫,还不快去给你闺女多买点面粉。”
第一盘既已经成功,姜爱国相信今天姜家这面包香味得飘整天。
“……”
爷爷还真了解孙女性格。
第一次成功后,姜向北就跟打通了“奇经八脉”。
一直不停忙活到家里要煮晚饭,这才熄了火。
不仅姜半想着第二天得去买面粉,姜爱国晚上睡觉前都筹划着早上趁凉快些去周边农村多买点柴火和自烧煤炭。
***
三水胡同,十七号院。
日头西坠,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热气似乎也被挡到云层背后,风里的空气终于带上了丝凉。
休息在家,大家早早吃完晚饭,在院里聊了好半晌的天。
自从院里各家商量把菜园子刨了恢复成地砖,院里清爽,大人孩子们也都愿意在外乘凉。
就是凑到一起,自然就会聊起东家长西家短。
不说别人,那就只能说自己。
张贵英先问邻居冯强盛一家的事,想着那家人是冯家远亲,好歹能知道些后续。
可人家巴不得能不沾就不沾,三两句就把话头转到了裴家身上。
“你家裴建今年应该能办酒了吧?”
“那得看裴建和人家女同志咋想,咱们当父母的不能没事老盯着催。”崔秀娥笑。
“那也是,现在的年轻人可跟咱们那时候不同,讲究自由恋爱自由结婚。”
张贵英叹,既是叹崔秀娥,也是叹自己的不容易。
她大儿子今年二十六,比裴建还整整大了几岁,别说结婚,就是对象都不想找。
“说起来,婚事你们是不是要跟姜叔他们家商量啊!”
卷发中年妇女姓柳,胡同里的人都叫她柳五姐,跟沈琴他们家属于八竿子勉强能打得着的远房亲戚。
不过这人除了有点喜欢打听别人家八卦,在胡同里人缘倒是不错。
崔秀娥笑:“这我上哪知道,我家裴建什么都没说。”
“说起姜家,你们家裴玄最近是不是老往姜家跑?”
喜欢打听,那就意味着胡同里大大小小的事都了解,就是小孩子谁跟谁关系好也能说出个一二来。
“我听姜半瓶说,他二姑娘最近在捣鼓什么面包还是饼,反正忙活着呢!”张贵英多少也听到了点消息。
“孩子小打小闹,做正经事比天天瞎跑强。”
崔秀娥晓得柳五姐说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无非是调侃裴玄往跑人家是有目的,所以干脆不接茬,只是模棱两可地说在做正经事。
至于什么正经事,崔秀娥其实也不是很清楚。
“啥正经事?”柳五姐不放弃地追问。
“面包啊!”
兴冲冲走进院里的裴玄高声替老妈回了别人打探。
裴建一手拿着帽子一手提了公文包跟在身后,嘴里特别忙碌地嚼啊嚼。
再看裴玄,捧着个小筲箕,眉开眼笑地不知道高兴些什么。
“你们兄弟俩咋一起回来了,吃饭了吗?”崔秀娥放下鞋底,打算起来去给两人热饭。
裴建嘴巴没有空闲,用点头代替。
“吃了,今晚在姜向北家吃的面片汤。”裴玄说。
“你端的什么?”
“面包,向北让我端回来给你们尝尝。”
出钱又出力地跑了十来天腿,今天这筲箕面包就是姜向北给的回报。
“妈,向北做的面包真不错。”
刚吞下最后一口面包的裴建立刻帮弟弟证明,说着把帽子往腋下一夹,又准备伸手去拿。
“你不是吃过饭吗。”
“又饿了不行啊!”
晚饭明明在单位吃了,刚那一个酸酸甜甜的面包吃下又感觉肚里空空。
烤窑口还没打开,姜向北只通过随之飘出来的香味就判断出这锅面包绝对能成功。
相同的时间,减小火力,空气中终于没再夹杂着糊味。
姜向北打开烤窑门,瞬间因扑面而来的热浪呼吸一滞,脸热辣辣地开始疼痛,刺痛感都有些熟悉了!
不过,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止她看向烤窑中间那盘子表皮微黄的面包。
“成功了!”
用火钳夹着铁盘边缘拖到窑口,最终确认这锅无黄油的面包相当成功。
用指头轻轻一按,表皮上的坑缓缓回弹,松软度相当足。
前世在烘焙行业里摸爬滚打几十年,习惯了各种精确到克的配方,从来没试过全部依靠直觉。
穿过来后一直以为信手拈来的手艺,没想到还是得从头摸索起。
高兴完,姜向北赶忙用竹夹子把面包都夹到筲箕里晾凉。
提着牛奶走进厨房,把牛奶倒入小锅子里煮沸,立马开始准备第三轮的准备工作。
“向北?”
一听到脚步声,姜向南连忙从板凳上跳起来,扒着门框往里探头。
平时虽然老说妹妹调皮,可等认真起来做一件事,又觉得有些扭捏。
姜向北脸上绽开的笑容太过明媚,配合着满脸汗水,仿佛一朵烈阳下开得正艳的花朵。
“成了。”姜向北说。
“成了!”姜向南立刻转头向身后的家人传达好消息。
姜爱国和平子爷爷放下烟杆子,几乎同时呼出口气来。
自从开始烤那劳什子面包,姜向北就像是着了迷,每天天不亮就进厨房,到天黑看不见才肯出来。
每次失败,每次遗憾,都让两位老爷子揪心不已。
姜半拍着胸口,双手合十朝天空拜了拜:“总算成功了!
洛川市内就两家牛场,姜半说好要给家人做后勤,买东西当然是他的活儿。
这些天下班要么就跑黑市,要么牛场,死皮赖脸地非要厂长卖点牛奶,蹲得身上都带了牛屎味。
高兴完立刻就跑进屋里跟司文兰报告了这个好消息。
“嗯!”司文兰手下没停,低头继续默写着今天的学习内容,唇角却在姜半转身后渐渐往上翘了起来。
“快拿出来给我们尝尝。”
裴玄拍着大手,把夏彩霞的话抢先说了。
“哥,你拿出去让爷和平子爷爷尝一尝。”
姜向北自然是没空亲自端上面包给大家品尝,跟姜向南说了声就又回到烤炉前。
趁烤窑温度还没下降前,第二盘面包正好进行烤制。
“别忘记喝水。”
把凉白开特意放到案板边上,端起筲箕的同时姜向南又忍不住吩咐起来。
“知道了,一会就喝。”
回答和前几天听到的一模一样。
姜向南端着面包走出厨房,裴玄和夏彩霞同时围过来。
“这是什么面包?”
每个就小孩儿手那么大点,中间圆滚两头尖尖,表皮还有一丝一丝的纹路。
“忘记了问。”姜向南又连忙转回去朝厨房高声问道:“妹,这叫什么面包?”
“牛角包。”姜向北回。
“牛……”
“都听到了,谁还要你重复!”
裴玄比姜向南小了半岁,平时看在年纪上都会叫一声向南哥,可自从经常往姜家跑之后称呼逐渐变成了——姜向南——向南。
不等姜向南继续说,打断他的话后就非常自来熟地伸手进筲箕里拿面包。
“没你的份儿!”
“向北能成功,其中也有我不少功劳吧。”裴玄不服。
“向北说了先给爷爷和爸妈,然后是我和彩霞她们,就没提起你。”
刚才兄妹俩对话蹲门口的裴玄可听得清清楚楚。
听姜向南睁眼说瞎话,憋了许久的劲儿立马转换成大嗓门,冲进厨房就找姜向北评理去了。
他前脚刚走,后脚姜向南就把面包端到两位爷爷面前。
“爷,向北说第一个面包要让你和平子爷爷尝。”
“真的是牛角面包。”平子爷爷笑呵呵地点头,目光只是在面包上扫过,立刻又满意地加上了句:“而且是做得非常成功。”
“和你在国外吃的那劳什子面包一样?”姜爱国忙问。
“要说一样肯定不一样……我觉得我们应该会更喜欢这个面包。”
国外的牛角面包要放黄油,气味上奶香味更加浓郁。
姜向北的这款面包是用大豆油,香味清淡些,但面揉得好,蓬松度更胜一筹。
而且姜向北特意把牛奶煮沸晾凉之后才加入面团里,多的这道工序能很大程度上减少大家肠胃不适。
平子爷爷留学那会儿喝牛奶拉肚子,适应了大半年才逐渐好转。
“那我家向北做的到底算不算好?”姜爱国没听懂,干脆问明白了。
“姜半说得对,向北是个天才。”
那些烘焙书就算详细写了配方克数,可平子爷爷自己实验过,成功几率微乎其微。
因为……缺少工具。
外国人把烘焙做成精细东西,姜向北又把面包还原成了手感。
这不就相当于做菜时大厨们老说的盐巴少许,酱油适量。
千滋百味不正是因各种细微差距而来的?
闻不到的奶香味在咬下后争先恐后地钻进鼻孔,柔韧绵密,甜度适宜,回香更是浓郁。
“好吃!”
光靠眼睛分辨不出好赖来,可嘴巴味觉不会骗人。
姜爱国不爱吃甜食,这个牛角包却能两口一个,吃了个就让姜向南端进去给司文兰尝尝。
“我姑娘真的是天才!”姜半感慨,用手小条小条地撕着慢慢品尝:“食品经营部里的果子面包都没这个好吃。”
“那以后让你去买牛奶还去不去了!”姜爱国笑。
“去!怎么不去。”姜半挺胸抬头,满脸骄傲:“我姑娘以后肯定能赚大钱给她爸买辆小汽车,到时候我能一车拉几百瓶牛奶。”
一语成谶!
“天天光知道做梦,有那闲工夫,还不快去给你闺女多买点面粉。”
第一盘既已经成功,姜爱国相信今天姜家这面包香味得飘整天。
“……”
爷爷还真了解孙女性格。
第一次成功后,姜向北就跟打通了“奇经八脉”。
一直不停忙活到家里要煮晚饭,这才熄了火。
不仅姜半想着第二天得去买面粉,姜爱国晚上睡觉前都筹划着早上趁凉快些去周边农村多买点柴火和自烧煤炭。
***
三水胡同,十七号院。
日头西坠,晚霞染红了半边天,热气似乎也被挡到云层背后,风里的空气终于带上了丝凉。
休息在家,大家早早吃完晚饭,在院里聊了好半晌的天。
自从院里各家商量把菜园子刨了恢复成地砖,院里清爽,大人孩子们也都愿意在外乘凉。
就是凑到一起,自然就会聊起东家长西家短。
不说别人,那就只能说自己。
张贵英先问邻居冯强盛一家的事,想着那家人是冯家远亲,好歹能知道些后续。
可人家巴不得能不沾就不沾,三两句就把话头转到了裴家身上。
“你家裴建今年应该能办酒了吧?”
“那得看裴建和人家女同志咋想,咱们当父母的不能没事老盯着催。”崔秀娥笑。
“那也是,现在的年轻人可跟咱们那时候不同,讲究自由恋爱自由结婚。”
张贵英叹,既是叹崔秀娥,也是叹自己的不容易。
她大儿子今年二十六,比裴建还整整大了几岁,别说结婚,就是对象都不想找。
“说起来,婚事你们是不是要跟姜叔他们家商量啊!”
卷发中年妇女姓柳,胡同里的人都叫她柳五姐,跟沈琴他们家属于八竿子勉强能打得着的远房亲戚。
不过这人除了有点喜欢打听别人家八卦,在胡同里人缘倒是不错。
崔秀娥笑:“这我上哪知道,我家裴建什么都没说。”
“说起姜家,你们家裴玄最近是不是老往姜家跑?”
喜欢打听,那就意味着胡同里大大小小的事都了解,就是小孩子谁跟谁关系好也能说出个一二来。
“我听姜半瓶说,他二姑娘最近在捣鼓什么面包还是饼,反正忙活着呢!”张贵英多少也听到了点消息。
“孩子小打小闹,做正经事比天天瞎跑强。”
崔秀娥晓得柳五姐说那句话是什么意思。
无非是调侃裴玄往跑人家是有目的,所以干脆不接茬,只是模棱两可地说在做正经事。
至于什么正经事,崔秀娥其实也不是很清楚。
“啥正经事?”柳五姐不放弃地追问。
“面包啊!”
兴冲冲走进院里的裴玄高声替老妈回了别人打探。
裴建一手拿着帽子一手提了公文包跟在身后,嘴里特别忙碌地嚼啊嚼。
再看裴玄,捧着个小筲箕,眉开眼笑地不知道高兴些什么。
“你们兄弟俩咋一起回来了,吃饭了吗?”崔秀娥放下鞋底,打算起来去给两人热饭。
裴建嘴巴没有空闲,用点头代替。
“吃了,今晚在姜向北家吃的面片汤。”裴玄说。
“你端的什么?”
“面包,向北让我端回来给你们尝尝。”
出钱又出力地跑了十来天腿,今天这筲箕面包就是姜向北给的回报。
“妈,向北做的面包真不错。”
刚吞下最后一口面包的裴建立刻帮弟弟证明,说着把帽子往腋下一夹,又准备伸手去拿。
“你不是吃过饭吗。”
“又饿了不行啊!”
晚饭明明在单位吃了,刚那一个酸酸甜甜的面包吃下又感觉肚里空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