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升职记 作者:紫釵恨
第582章 不得不闹
大明升职记 作者:紫釵恨
第582章 不得不闹
第582章 不得不闹
登州府本来就是远恶军州,徐应元二十年的老进士被扔到这种苦地方当知府早已经是满肚子的火气与怨恨,现在陶朗先又把这样的重担压到他的身上,这不仅是不给下面的升斗小民活路,也不是给徐应元一条活路。
只是柳鹏却是苦笑一声:知府您还是没想明白,此例一开,后患无穷,您要想登莱一年得海运辽东多少万石
徐应元越听越觉得不对:道臣是说至少得有三五万石,难道不止三五万石
柳鹏冷笑一声:辽东现在新到了多少兵马,至少十万可辽东战乱之后几乎连一半的收成都没有,怎么可能接济得上,道臣刚才跟我说了实话,他希望明年能运十万石到辽东。
十万石粮食就是一个大数字,虽然要交给登莱两府来进行分配,但是徐应元一下子就觉得头大无比,觉得自己若是催得太急,搞不出就要闹出民变。
只是柳鹏下面的话让他更加无法接受:只是道臣是清流官,根本不知道人间疾苦,既然有了十万石,为什么不会有二十万石,若是有了二十万石,为什么不会有三十万石朝廷向来是不把山东人当人,前次山东大饥,朝廷都干了什么,想必明府也是清清楚楚。
前次山东大旱,朝廷的赈灾力度总是慢了一步,一想到这一点,徐应元就觉得头大无比:你是说朝廷真要从登莱两府运走二三十万石
柳鹏冷笑一声:道臣总以为十万石就是上限,可是朝廷会把他的想法作当一回事吗说不定完成了三十万石,朝廷又觉得我们登莱每年粮产不计其数,让他们运个六十万石甚至是一百万石
一说到这,徐应元觉得自己郁闷得快要自杀了,三十万石还不够,六十万石一百万石,这是要在登州直接引发大规模的民变啊
而且柳鹏似乎还嫌麻烦不够大,继续说道:道臣觉得这件事很好办,登莱两府能给辽东接济十万石米豆,这样是最完美的情况,可是海运既开,辽东粮饷几乎完全依靠登莱接济,在这种情况,恐怕连巡抚大人都说不上话,何况他只是一个道臣罢了肯定是不断加压再加压,说不定朝廷有人以为一百万石都不够。
柳鹏这话说得有些刻薄,但是说得却很有道理,别说陶朗先只是一个道臣,就算他是一个按察使布政使甚至是巡抚,在这件事也缺乏足够的发言权。
辽东之战关系国运,大明朝肯定会赌上全部手上拥有的资源,至于地方官员的抗议,朝廷只会当作杂音来处理,因此徐知府一下子就着急了:柳县丞,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柳鹏很干脆地说道:一边糊弄,一边抗议,这事得王老巡抚出面。
王老巡抚自然就是前任四川巡抚王继光,跟柳鹏都是黄县人,而且两家交情相当不错,柳鹏要打大眼井与方唐,王家是第一波过来邀请打井队的,而且王继光的份量也足够。
嗯,在乡与在朝堂的山东官员,我们都要动员起来,但这样还不够啊
柳鹏当即笑了起来:为了完成辽东海运,道臣可是给我许诺了一个卫经历,不知道明府能有什么好处
徐应元已经明白过来,这正是事情的另一个关键,不管是朝廷还是山东巡抚或是诸位道臣,不能让登莱官员与地方连口汤都喝不到,至少要有所补偿。
象这样柳县丞明明是吏员出身,但是现在才二十出头就已经做到了黄县县丞,升官的速度比一些贡士还要快,而且道臣还许诺只要海运的事情办好了,就给他一个卫经历的位置。
卫经历虽然不是什么显赫的位置,而且一群武官很难打交道,终究是进了一大步,一般吏员出身的官员因为不逾七品,又不能做知县这样的正印官,升官的终点往往也是经历,可是柳鹏才二十多岁就要做了卫经历,而且以他升官的速度,肯定会象金通判突破七品,可以做个六品甚至五品官。
说到这,徐知府就不由同情起自己,他明明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官,出身非同凡响,但是二十年宦海沉浮才做了个小知府,现在的顶头上司居然还是个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一想到这徐知府又是委屈又是怨气重重。
他当即说道:柳县丞说得好,这件事到时候肯定是上下不讨好,上面觉得我们征的米豆太少,下面却觉得我们把口粮都拿走了。
从理论上来说,登莱的粮产总数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一年的粮产大约是六七百万石,若是遇到灾年,或许会在五百万石的数字上浮动,若是遇到丰年,全年粮产会达到八百万石甚至更高,到时候朝堂上的高人觉得不管是拿走十万石二三十万石或是六十万石甚至是一百万石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数字,根本不影响大局。
但问题在于,这个数字纯粹是纸面上的数字,就象大明朝的户口数只具有纸面意义一样,虽然有着七八百万石的粮产,可交公的交公,交租的交租,归王府的归王府,还得出售粮食维持日常的家用,所以农夫自己能留下的粮食可以少之又少,很多时候遇到春荒还要拿出银钱去市面购买粮食。
而除去口粮与种粮以及起运米麦之外之外,市面流通的商品粮也就是百来万石。
东三府还是一个陆上交通极其不便的地区,局部区域内的流通物资极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征购三五万石米豆都会引发粮价的剧烈波动,更不要说以接济辽东军食的规模,登州市面上的商品粮完全被一洗而空。
当然,陶道台之所以全力支持登莱海运辽东,也不是纯粹出于私心,现在由于东三府交通不利,万历四十五年四十六年都是一个大灾之后的丰年,粟积如山,有大量的粮食无法运出,导致米价大跌,很多民户因为交不出应当解纳的赋银被迫逃亡,在陶道台的设想之中,海运辽东应当是官民两利的方案。
但正如柳鹏说的那样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陶道台想得太简单,却给登州府与莱州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徐应元甚至觉得自己搞不好要骂一个千秋骂名,甚至因为民变丢了官帽甚至性命,就是把事情搞好了,也就是原地踏步,顶多是把自己从登州知府调到莱州府或是青州府当知府,还是要被若干个道臣婆婆管着,
一想到这些事,徐应元就是满脸不平,他觉得自己太委屈了,所以在这件事上必须争一争,不争一争闹一闹上头还以为自己是个泥人,可以随便捏,若是闹一闹,自己就有希望再进一步,说不定致仕之前还能弄一个道台当当。
是应当闹一闹,府里要闹,州县也要闹,不闹的话说不定连汤都喝不着,闹一闹说不定就能吃到肉,柳县丞当了卫经历以后可以到府里来当通判啊
这就是那位前辈金通判的升迁路线,先当卫经历,在卫经历上混足了资历以后再去当府里的通判,现在徐知府为了争取柳鹏的支持,也不得不给足了优惠。
还有一件事也必须争一争,闹一闹,不闹都不行柳鹏继续说道:这件事不得不闹
怎么说徐知府觉得柳鹏说得都很有道理:是什么事情不得不闹一闹
柳鹏当即说道:当然是米豆数目上的问题,道臣想得很好,我们运八百石到辽东,然后辽东那边应当会承认收到一千石,这两百石大家都有好处,但是辽东那边的想法肯定不一样,他们觉得应当是我们运过去一千石,他们承认收到八百石,这两百石他们可以落袋为安,他们若是胃口大的话,搞不好我们运个两千石,他们才承认收到一千石。
在这个问题登莱与辽东的矛盾永远都无法缓和,即使双方都是实打实地发出与收入,但是中间总有损耗与误差,何况这可是登辽海运,不知有多少人想在分肥,到时候肯定会因为这个问题而撕得不可开交。
所以柳鹏觉得登莱这边必须早作准备,不然运一千石辽东只承认收到八百石甚至是五百石,登莱这边根本没法活了,而也徐知府也明白过来:这件事是不得不争,不得不闹,最好一开始就给辽东那个一个下马威,若是不给辽东一个下马威,他们还以为我们好欺负。
争一争闹一闹,大家都有好处。柳鹏很坦然地说道:陶道台总不能把这两百石都独吞了,府里县里总要留一点再说了,府里欠了那么多款子,总要找机会还上
对对对,府里欠了那么多款子说到这徐应元就笑开花了:这件事还得多亏柳县丞,不然就要吃大亏了。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第582章 不得不闹
-
第582章 不得不闹
- 肉肉屋
第582章 不得不闹
大明升职记 作者:紫釵恨
第582章 不得不闹
第582章 不得不闹
登州府本来就是远恶军州,徐应元二十年的老进士被扔到这种苦地方当知府早已经是满肚子的火气与怨恨,现在陶朗先又把这样的重担压到他的身上,这不仅是不给下面的升斗小民活路,也不是给徐应元一条活路。
只是柳鹏却是苦笑一声:知府您还是没想明白,此例一开,后患无穷,您要想登莱一年得海运辽东多少万石
徐应元越听越觉得不对:道臣是说至少得有三五万石,难道不止三五万石
柳鹏冷笑一声:辽东现在新到了多少兵马,至少十万可辽东战乱之后几乎连一半的收成都没有,怎么可能接济得上,道臣刚才跟我说了实话,他希望明年能运十万石到辽东。
十万石粮食就是一个大数字,虽然要交给登莱两府来进行分配,但是徐应元一下子就觉得头大无比,觉得自己若是催得太急,搞不出就要闹出民变。
只是柳鹏下面的话让他更加无法接受:只是道臣是清流官,根本不知道人间疾苦,既然有了十万石,为什么不会有二十万石,若是有了二十万石,为什么不会有三十万石朝廷向来是不把山东人当人,前次山东大饥,朝廷都干了什么,想必明府也是清清楚楚。
前次山东大旱,朝廷的赈灾力度总是慢了一步,一想到这一点,徐应元就觉得头大无比:你是说朝廷真要从登莱两府运走二三十万石
柳鹏冷笑一声:道臣总以为十万石就是上限,可是朝廷会把他的想法作当一回事吗说不定完成了三十万石,朝廷又觉得我们登莱每年粮产不计其数,让他们运个六十万石甚至是一百万石
一说到这,徐应元觉得自己郁闷得快要自杀了,三十万石还不够,六十万石一百万石,这是要在登州直接引发大规模的民变啊
而且柳鹏似乎还嫌麻烦不够大,继续说道:道臣觉得这件事很好办,登莱两府能给辽东接济十万石米豆,这样是最完美的情况,可是海运既开,辽东粮饷几乎完全依靠登莱接济,在这种情况,恐怕连巡抚大人都说不上话,何况他只是一个道臣罢了肯定是不断加压再加压,说不定朝廷有人以为一百万石都不够。
柳鹏这话说得有些刻薄,但是说得却很有道理,别说陶朗先只是一个道臣,就算他是一个按察使布政使甚至是巡抚,在这件事也缺乏足够的发言权。
辽东之战关系国运,大明朝肯定会赌上全部手上拥有的资源,至于地方官员的抗议,朝廷只会当作杂音来处理,因此徐知府一下子就着急了:柳县丞,那你觉得应该怎么办
柳鹏很干脆地说道:一边糊弄,一边抗议,这事得王老巡抚出面。
王老巡抚自然就是前任四川巡抚王继光,跟柳鹏都是黄县人,而且两家交情相当不错,柳鹏要打大眼井与方唐,王家是第一波过来邀请打井队的,而且王继光的份量也足够。
嗯,在乡与在朝堂的山东官员,我们都要动员起来,但这样还不够啊
柳鹏当即笑了起来:为了完成辽东海运,道臣可是给我许诺了一个卫经历,不知道明府能有什么好处
徐应元已经明白过来,这正是事情的另一个关键,不管是朝廷还是山东巡抚或是诸位道臣,不能让登莱官员与地方连口汤都喝不到,至少要有所补偿。
象这样柳县丞明明是吏员出身,但是现在才二十出头就已经做到了黄县县丞,升官的速度比一些贡士还要快,而且道臣还许诺只要海运的事情办好了,就给他一个卫经历的位置。
卫经历虽然不是什么显赫的位置,而且一群武官很难打交道,终究是进了一大步,一般吏员出身的官员因为不逾七品,又不能做知县这样的正印官,升官的终点往往也是经历,可是柳鹏才二十多岁就要做了卫经历,而且以他升官的速度,肯定会象金通判突破七品,可以做个六品甚至五品官。
说到这,徐知府就不由同情起自己,他明明是万历二十六年的进士官,出身非同凡响,但是二十年宦海沉浮才做了个小知府,现在的顶头上司居然还是个万历三十五年的进士,一想到这徐知府又是委屈又是怨气重重。
他当即说道:柳县丞说得好,这件事到时候肯定是上下不讨好,上面觉得我们征的米豆太少,下面却觉得我们把口粮都拿走了。
从理论上来说,登莱的粮产总数是一个很大的数字,一年的粮产大约是六七百万石,若是遇到灾年,或许会在五百万石的数字上浮动,若是遇到丰年,全年粮产会达到八百万石甚至更高,到时候朝堂上的高人觉得不管是拿走十万石二三十万石或是六十万石甚至是一百万石都是一个无足轻重的数字,根本不影响大局。
但问题在于,这个数字纯粹是纸面上的数字,就象大明朝的户口数只具有纸面意义一样,虽然有着七八百万石的粮产,可交公的交公,交租的交租,归王府的归王府,还得出售粮食维持日常的家用,所以农夫自己能留下的粮食可以少之又少,很多时候遇到春荒还要拿出银钱去市面购买粮食。
而除去口粮与种粮以及起运米麦之外之外,市面流通的商品粮也就是百来万石。
东三府还是一个陆上交通极其不便的地区,局部区域内的流通物资极其有限,在这种情况下,哪怕是征购三五万石米豆都会引发粮价的剧烈波动,更不要说以接济辽东军食的规模,登州市面上的商品粮完全被一洗而空。
当然,陶道台之所以全力支持登莱海运辽东,也不是纯粹出于私心,现在由于东三府交通不利,万历四十五年四十六年都是一个大灾之后的丰年,粟积如山,有大量的粮食无法运出,导致米价大跌,很多民户因为交不出应当解纳的赋银被迫逃亡,在陶道台的设想之中,海运辽东应当是官民两利的方案。
但正如柳鹏说的那样始作俑者,其无后乎,陶道台想得太简单,却给登州府与莱州府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徐应元甚至觉得自己搞不好要骂一个千秋骂名,甚至因为民变丢了官帽甚至性命,就是把事情搞好了,也就是原地踏步,顶多是把自己从登州知府调到莱州府或是青州府当知府,还是要被若干个道臣婆婆管着,
一想到这些事,徐应元就是满脸不平,他觉得自己太委屈了,所以在这件事上必须争一争,不争一争闹一闹上头还以为自己是个泥人,可以随便捏,若是闹一闹,自己就有希望再进一步,说不定致仕之前还能弄一个道台当当。
是应当闹一闹,府里要闹,州县也要闹,不闹的话说不定连汤都喝不着,闹一闹说不定就能吃到肉,柳县丞当了卫经历以后可以到府里来当通判啊
这就是那位前辈金通判的升迁路线,先当卫经历,在卫经历上混足了资历以后再去当府里的通判,现在徐知府为了争取柳鹏的支持,也不得不给足了优惠。
还有一件事也必须争一争,闹一闹,不闹都不行柳鹏继续说道:这件事不得不闹
怎么说徐知府觉得柳鹏说得都很有道理:是什么事情不得不闹一闹
柳鹏当即说道:当然是米豆数目上的问题,道臣想得很好,我们运八百石到辽东,然后辽东那边应当会承认收到一千石,这两百石大家都有好处,但是辽东那边的想法肯定不一样,他们觉得应当是我们运过去一千石,他们承认收到八百石,这两百石他们可以落袋为安,他们若是胃口大的话,搞不好我们运个两千石,他们才承认收到一千石。
在这个问题登莱与辽东的矛盾永远都无法缓和,即使双方都是实打实地发出与收入,但是中间总有损耗与误差,何况这可是登辽海运,不知有多少人想在分肥,到时候肯定会因为这个问题而撕得不可开交。
所以柳鹏觉得登莱这边必须早作准备,不然运一千石辽东只承认收到八百石甚至是五百石,登莱这边根本没法活了,而也徐知府也明白过来:这件事是不得不争,不得不闹,最好一开始就给辽东那个一个下马威,若是不给辽东一个下马威,他们还以为我们好欺负。
争一争闹一闹,大家都有好处。柳鹏很坦然地说道:陶道台总不能把这两百石都独吞了,府里县里总要留一点再说了,府里欠了那么多款子,总要找机会还上
对对对,府里欠了那么多款子说到这徐应元就笑开花了:这件事还得多亏柳县丞,不然就要吃大亏了。看书的朋友,你可以搜搜,即可第一时间找到本站哦。
第582章 不得不闹
-
第582章 不得不闹
- 肉肉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