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216部分阅读

    锦衣夜行 作者:月关

    锦衣夜行第216部分阅读

    糊涂啊官仓里没有粮,您那私仓里有啊,咱们亏空了朝廷六十万石新米,就咬咬牙,拿出二十万石来施舍一番,叫那满城士绅都眼看着咱们不但施粥了,而且施的还都是稠的,谁能一整天的站在那儿数着谁会挨个粥棚的数着这二十万石米一赈出去,嘿嘿咱就说是把库存的六十万石新米全施了,东翁,这下你明白了吧”

    “二十万石米”

    常知府腾地一下就跳了起来,好像要吃人似的,歇斯底里地道:“二十万石米二十万石米楼夫子,你知道现在市面上多少钱才售一石米吗这大雨一下大水一发,一石米值十贯十贯呐整整十贯钞才买一石米,而且粮价还在涨呢二十万石米,这得多少钱这是一座银山一座银山呐”

    楼观雨被他状若颠狂的样子给吓了一跳,他知道常知府贪财,可没想到常知府贪财贪到了这个份儿上,简直成了财迷心儿,都他娘的要钱不要命了

    楼观雨道:“东翁”

    常知府竖掌一推,凛然道:“楼夫子,你不要再说啦,你叫本官白挑出一担米去,都能叫本官心疼死二十万石嘿你还不如杀了我痛快些有我那好妹婿保着,就算国公爷来了也没事儿”

    他眼珠转了转,又道:“国公爷要来了着哇我得好好准备准备,这礼得备得精致一些,再挑几个俊俏的姑娘侍候着,一定得讨了国公爷的欢喜,只要再抱上这条大腿,本官就更是四平八稳,雷打不动了。”

    他得意洋洋地瞟了楼夫子一眼,道:“楼夫子,你不要以为本官小气,该花的钱,本官舍得花,花得还很大气呢,因为这钱花了,我能十倍百倍的赚回来,那才叫值,你那馊主意是有出无进的,那不成楼夫子啊,做生意,你外行”

    楼夫子目瞪口呆地看了常知府半晌,才苦笑道:“东翁,或许是老朽所言有欠考虑,老朽因为正要回乡看看,仓促之间也没细想,就跑来向东翁进谏了,既然东翁有此把握,那此议不提也罢”

    常知府含笑点头:“那是自然,我常英林在湖州府是一方父母,可在国公爷眼里头,算个屁啊为了一个屁,他就肯跟我那妹婿翻脸成仇呵呵,夫子,钱粮财谷方面的事儿你明白,可这官场上的人情往来,你还得修行几年才成嗯你要回乡看看”

    楼夫子含笑道:“是最近连日大雨,四处汪洋,老朽在这湖州城里自然无恙,却也不知自己家乡亲人遭灾没有,如今怎样,想着回去瞧瞧,省得惦记。”

    常知府知道楼夫子的老家在苏州乡下,那儿也是受灾区,他要回去省亲,那也是人之常情,反正近来大雨倾盆,到处遭灾,所以衙门里非常清闲,没什么公务需要署理,便故作大方地道:“好,那夫子就回去看看吧,要是家乡亲人也遭了灾,就先领到这儿来,等水退了再安顿”

    “谢东翁”

    楼夫子起身,长揖一礼,退了出去。

    楼夫子优哉游哉地回了自己住处,把房门一关,立即吩咐老婆孩子:“快着点,家里一应细软,都收拾停当了,咱们马上就走”

    他那夫人吃惊地道:“相公,这么着急,去哪儿”

    楼夫子谨慎地往外看看,一拉婆娘,闪到一边,小声道:“咱们老爷已经一头扎进钱眼儿,拔都拔不出来,咱们先回乡下看看风色,要是太平无事,咱再回来,要是明白快点收拾”

    当天下午,楼夫子一家只贴身系了细软金银,赶着一辆骡车,匆匆地离开了湖州城

    第667章 昏官图

    夏浔一行人赶赴的第一站是苏州府,他们一过了常州,就不得不弃马登船,泛舟而下了,这里已经接近太湖水域,而太湖早就被天老爷给灌满了,大水漫延开来,整个太湖好像扩大了一倍的面积,夏浔夏原吉他们乘坐的船并不小,装载着太子朱高炽和一部分金陵士绅捐赠的米粮的船吃水更深,在原本是陆地的水面上居然行驶自如。

    船越往前去,触目所及,越是汪洋一片。一些被洪水淹没的大树,还剩下青翠的树顶,在混浊的洪水里轻轻摇摆着,还有一些房舍建筑,整个儿的被洪水淹没了,只在水面上露出一些屋檐顶瓦。这些还没有倒塌的房屋都是大户人家所建的屋舍,建筑质量很好,屋檐异状各异,极尽华丽堂皇,如今在水面若隐若现的,看在人眼中反而更显凄凉。

    这是低洼地带,地势高的地方随着这几天的雨水减少,已经稍稍好了些,部分地区已经露出了泥泞的地面,可低洼地带就惨了,洪水太大,水一下子淹下来,冲垮了许多房屋建筑,泥沙俱下,把一些河道都给堵死了,水排不出去,这要光指着阳光蒸发,怕不要等到猴年马月么。

    夏浔与夏原吉一行人一边乘船往前走,一边观察着水情,见此情景,料到河道大多被堵,积水排不出去,便商议着到了地方之后,在赈灾放粮的同时,就得赶紧组织人去疏滩河道,尽快把积水排入大江大河,再引入东海,否则水积愈久,地方受到的灾害越大。

    夏浔和夏原吉等人站在船头,一边看着水患情况,一边研究着相应的对策,不知不觉间,船只便进入了积水更严重的地区,这里的地势原本最是低矮,水冲进来以后,没有顺畅的通道尽快渲泄到下游,许多杂物和尸体便都积存在这一水域了。

    俯身望去,除了杂草柴禾枯树,还有桌子椅子凳子锅盖等家什,那死猪死牛被水浸泡之后的尸体膨胀到了极大的体积,看着那泡得膨胀如球的牲畜尸体,真叫人担心它会“嘭”地一声爆炸开来,溅人一身秽物。

    水中若只是牲畜的尸体也就罢了,可那浊流中翻翻滚滚的,还有许多人类的尸体,不时会出现一些男人女人和小孩子的尸体,有的满身污浊,不到近处根本看不明白那是什么,眼看着那些百姓与牛羊牲畜家具杂物都浸泡在一起,其形其状,惨不忍睹,夏原吉,俞士吉等不曾见过死人死得如此凄惨的书生们不禁面白如纸,几欲作呕。

    就连经历过战场厮杀,手下沾过人命的夏浔,看见这般情形都不忍卒睹,眼看诸位大人那苍白如纸的模样,夏浔感同身受,便很体贴地吩咐大家暂时休息,几位大人如蒙大赦,立即返身奔入了舱中,再也不敢多看一眼。

    夏浔心情沉重地又往水中瞟了一眼,恰好浊流一涌,翻上一具女尸来,看那乌黑的头发,应该是个年轻的女子,从衣着上看家境还挺不错,至于美丑就无法确定了,尸体被水浸泡到现在,其形其状,叫人看了只想做噩梦,绝对与美丑没有干系。

    船队后面,一大片竹筏子正顺水而来,那是在金陵以及沿路征募来的闲汉,由他们组成打捞队,专门负责打捞人畜尸体,免得进一步恶化水源,同时也好让死者得以安息。只是那尸体不能入土为安的,回头都要火化,以免传播瘟疫。

    这些尸体,后边的打捞队会处理的,夏浔黯然一叹,转身回了船舱。老喷久住辽东,还真没见过这么大的洪水,饶是他性犷而悍,杀人夺命眼都不眨,也受不了这样的场面,一见大人进舱了,他便捏着鼻子,也跟着溜进了船舱。

    随船而行的还有许多官员和胥吏,夏浔夏原吉等几位大人负责赈灾的全面指挥工作,具体的事宜当然得有人去做,地方官府许多衙门都变成了水晶宫,衙中官吏被水冲的不知去向了,所以他们还从京里各个衙门抽调了许多职卑年轻的小官小吏,以负责具体赈灾事务。

    这些人也在船上观望着水中情形,只是船头位置站的是诸位大人,他们便自觉地让到了两边或者船尾位置。夏浔和夏原吉等人进舱之后,一些官吏看那惨状心中不舒服,一见大人们进了船舱,便也从善如流各自回去,有那神经坚韧些的,却还站在船舷边观望。

    “这一片儿地方我本来极熟悉的,可这一眼望去,居然一点都不认识了”

    站在船侧,兴奋地看着大劫之后地狱般惨况,大声发表感慨的是户部一位从八品的仓部主事,名叫华椋。华主事看着水中,突然指着一处地方急道:“嗳,李兄快看,快看那里,那里可是一位怀了孕的妇人哎呀呀,一尸两命,实在凄惨”

    看他啧啧连声,不断摇头的样子,好像颇为忱惜,可是看他脸上的神情,却是只有猎奇的兴奋。大船驶过,平缓的水流涌动起来,将那侧着身子半沉半浮的尸体推成了仰躺在水面上,膨胀的肚皮高高地挺着,华椋定睛一看,不禁泄气道:“噫原来是个男人,还是个胖男人,走眼了走眼了”

    官员们平素纵然谈不上爱民如子,见此惨状也大多生起侧隐之心,偏是他指手划脚,高谈阔论,令人为之侧目。若有个高他两品三品的官员,此时呵斥他一番,也就叫他滚进舱里了事了。奈何这左右都是品级与他差不多的官儿,旁人纵然不满,也只冷冷睨他一眼,懒得与他生起纠葛,无端结仇。这华椋对旁人的目光浑然不觉,犹自东张西望。

    忽然,他惊喜地叫了一声,一只手紧紧拉住旁边另一个官员的衣袖,身子半探出船舷,另一只手向前指去,对那同僚道:“李兄,你看到了么,你看那水面的塔尖,那是望湖塔,哈哈,我终于认出来了。当初,我奉部堂所命,到这一带稽查帐册户口,曾经登过此塔,是以记得十分清楚。没错,这就是望湖塔,啧啧啧,那塔虽只三层,却也不矮,如今竟只见塔尖,实在是”

    与他站在一块儿的那位李兄已经被四周官吏们冷淡鄙视的目光看得坐立不安,他勉强笑道:“啊,华兄啊,船头风大,兄弟感到有些不适,咱们还是到船舱里去歇息一下吧。”

    华椋正在兴头上,哪里肯走,忙拉住他道:“嗳,李兄此言差矣,如此洪水,百十年难得一遇,你长这么大,可见过这等壮观景象么机会难得,再瞧瞧,过了这个村可就没有这个店了。”

    人畜漂流,浮尸蔽水,这等惨烈的模样看到了他的嘴里,居然成了百年难得一见的壮观景象,一些年长的老吏不由勃然变色,看这等“风景”居然看的兴致勃勃,这人枉披了一张人皮,可长了一副人心肚肠么

    可是大家都没有说话,就算实在按捺不住想要驳斥他几句的人也没有说话,因为他们忽然发现后面已经站了三个人:辅国公夏侍郎俞御使。

    周围人的反应很快被那华椋感觉到了,急一转身,看见三位大人沉着脸站在那儿,华椋和那李主事慌忙施礼:“卑职见过大人”嘴里说着,那华椋似也觉得自己方才有些失言,眼珠咕噜噜转着,想要扮出一副悲戚怜悯的样子来,又不好让嘴脸的转变太过突兀。

    夏浔瞪着他,徐徐说道:“本国公在辽东时,隆冬季节,有一日曾逢大雪,本国公微服街头,寻访街市,恐有民家因雪大压塌屋舍,无处栖身。行至一处酒馆儿,恰见内中坐有三人,烫着酒吃着菜,饮赏雪景”

    四下官员包括随船仆役人等都悄悄聚拢过来,那华椋不明白国公为何突然讲起了故事,眨眨眼,忙也做聚精汇神状。

    夏浔道:“那三位酒客,乃是一位秀才一个县令,还有一个富绅。眼见大雪弥天漫天,甚是壮观,那秀才诗兴大发,便提议各吟一言,凑成一首诗句。秀才先说,便道:大雪纷纷落下”

    旁边听他讲故事的官儿们,哪怕是八九品的小官,也都是举人一类的人物,饱读诗书,一听这般平庸的诗句,不由暗自窃笑:“听说国公为了倡兴辽东文教之风,对辽东秀才的录取放开了限制,果然如此,这位辽东秀才所吟诗句,比我这里乡间私塾的学童娃儿所言也高明不到哪里去”

    夏浔道:“那县令便向天上拱了拱手,恭维道:此乃皇家气象那富家翁一看秀才好兴致,县太爷也开心,便赶紧巴结凑趣说:下上三年何妨”

    夏浔说到这里顿了一顿,又道:“街头正有一个农人穿着单薄的冬衣,袖着双手匆匆经过,听见这人所吟,便站住脚步,接了一句诗,你猜,他接的是什么”

    李主事愕然道:“一个农夫,能吟得出什么诗句”

    夏浔一本正经地道:“错了,大错特错这三人所吟诗句,平平无奇,全靠这农夫收尾一句点睛,整首诗才顿生灵气”

    华椋惊奇地道:“只不知这农夫所吟诗句是什么”

    夏浔瞪着他道:“这农夫说:放你娘的狗屁”

    华椋的脸腾地一下就变成了茄子色儿,羞得几乎无地自容。

    夏浔冷冷地一扫众官吏,沉声道:“诸君,你我奉旨振灾,不是施舍几粒浪米,扮百姓们的再生父母来的民脂民膏,取之于民,你我吃穿用度,尽皆取之于用,百姓们才是你我的衣食父母这番赈灾,咱们心里要揣着百姓,想百姓之所想,忧百姓之所忧,做事要用心,更不可寒了百姓的心”

    夏浔说罢拂袖而去。

    夏原吉寒着脸对华椋道:“你可以回家了,朝廷用不起你这样的人”

    华椋面如灰土,双膝一软,便跪了下去。

    第668章 意外之喜

    华椋完蛋了。

    此后他一直灰溜溜地躲在船舱里不出来,自然也没人去看他,谁都怕沾了他的晦气,就连他那位李仁兄都躲得远远的。不该说的话乱说,还叫国公爷给听见了,这不是倒霉催的么如今谁也救不了他了,他这仕途刚刚迈出第一步,就算是走到头了。

    经此一事,船上的官员们却谨慎了许多,没人敢胡言乱语,也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相信在这杀一儆百的处治下,赶到救灾地方后,他们做事时也能更用心些。

    将至傍晚,夏浔在船舱里简单地用了点饭食,就跟夏原吉等人继续研究救灾事宜,忽地外边传来一阵喧哗之声,俞士吉连忙起身喝问,须臾跑进一人禀报,说是可能发现了幸存于难的百姓。夏浔夏原吉等人连忙出了舱门,就见许多官吏杂役船工都挤在船的一侧,正向远处指手划脚。

    旁边那人还在解说,说是船只正要择地下锚,忽然有船工发现左近一处建筑屋顶上似乎有幸存的百姓,夏浔听了也不禁动容,连忙到船侧举手遮住夕阳,向远处眺望,果见白茫茫的水面上有一处黑乎乎的所在,旁边就有一个小吏赶紧邀功道:“国公爷,是下官先发现的,下官发现那儿隐隐有几道光亮传出,那亮光摇晃来去眩人二目啊国公您看,又有亮光闪动了”

    他不说夏浔也感觉到了,那处地方的确有光芒闪烁,而且那强度绝不是水面自然反射的阳光,同时还在来回移动着,方才光线掠过他的眼睛时,刺得他的眼前也有些发黑,夏浔大喜,连忙道:“快快驶过去”

    众船工齐心协力,大船改了方向,朝着那处地方驶去,到了近处,再看那屋顶建筑,似乎乃是一处庙宇,难怪房顶高些,屋檐顶上,有几个人趴在那儿,有气无力地招手,那蓬头垢面的样子,看得夏浔心里发酸。他已经很久不知泪的滋味了,可年过三旬,有妻有子之后,似乎心也软了许多,如此情景,怎能不叫人黯然泪下。

    夏浔担心这船大,一旦靠近,那建筑被水浸泡太久,会因为稍稍的碰撞就倒塌,忙叫人招呼后面的打捞队赶快过来一架竹筏子上去救人。那筏子上已然搭了许多尸体,横七竖八地摆在那儿惨不忍睹,可那些市井闲汉倒是既不嫌脏也不害怕。

    他们看见还有幸存者,也是惊喜万分,连忙小心驶着筏子靠近,然后两个大汉跃上庙顶,将那庙顶幸存的几个人都搀上了筏子,又送上大船。

    这几个幸存者有一个白胡子老方丈,和一个小沙弥,本就是这水下寺庙的僧人,洪水一来各自逃命,整个寺院都乱了套,老和尚无力跑远,便叫侍候他的小沙弥扶着他爬到了庙顶,结果反倒因此捡回了一命。

    至于其他几人,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一共六七个人,有的是顺水漂到这里,被老和尚和小徒弟用棍棒为杆给搭救上来的,还有的是漂到这里时自己还清醒,自己爬上来的。

    他们用来放光的东西是一面镶在梳妆台上的铜镜,那梳妆台飘到庙檐下撞碎了,镜子落在庙顶,可这种状况谁还会照镜子没想到关键时刻,却救了他们性命。

    本来爬到这处庙顶得以逃生的难友一共有十多个人,可是有的本来就奄奄一息,有的因为饥饿和病痛,结果已相继死去,老和尚粗通医理,知道死尸在这有限的地方搁着受阳光曝晒,极易让别人染上瘟疫,便把死者都推进了水里,所以夏浔的船赶到时,救上来的人都是活的。

    可这些人都饿了至少七八天了,喝的水也谈不上干净,一个个或病或饿,容颜憔悴之极,夏浔顾不得多问,先叫人准备了姜汤稀粥叫他们吃饱,又叫随船而来的医术郎中给他们诊视身体,这一通忙碌下来,天色就极晚了,夏浔见他们疲惫之极,便叫人先安顿了他们休息。

    因为水中有许多建筑,夜间行船一个不慎便如触礁石,故而船只抛锚,就地休息,待天亮才继续前行。到了天亮,继续启航,夏浔拣那所救人员中精神恢复较好的一问,都是这附近的百姓,大水来时淹了家园,在水中挣扎良久才找到一块立足之地,家人家园尽皆毁于大水,说到伤心处不禁号啕大哭。

    夏浔与夏原吉等人忙好言宽慰,叫他们先跟着自己的赈灾队伍去苏州,等到洪水退却,再帮助他们重建家园

    一名山东汉子急匆匆地赶到了慈姥山下,他先去的金陵,到了辅国公府却扑了个空,便又奔着慈姥山来了。

    他是从彭家庄来的,给彭梓祺报丧:彭家老太公过世了

    彭老太爷已年近百岁,身子一直都还硬朗,可是人寿有尽,不是身体硬朗就能一直活下去的。

    前些天,儿孙跑船从海外回来,一家团聚,吃的火锅子,老太爷眼见家门兴旺,子孙满堂,非常高兴,席间兴致勃勃,破例喝了三杯酒。酒筵之后,彭老太公叫下人侍候着洗了澡,换了一身新衣服,盘膝坐在房中,摒退左右,照常打坐吐纳。

    老人虽然年纪大了,拳脚功夫早就搁下,但是内息修炼仍旧是风雨不辍,家中上下也都是习惯了的,下人退出房去,依着规矩,候到老太公练习吐纳的一个时辰已过,轻轻启门进来察看,彭老太公盘膝端坐炕上,面上含笑,已然仙逝。

    虽然说老太爷寿已过百,乃是喜丧,彭家上下仍是无限悲恸,立即为老太爷操办丧事,正在各地经营买卖的子弟也都赶回家来为老太爷送行,这大汉就是奉命来江南,向彭家女婿和彭梓祺报丧的。

    彭梓祺听了不由感伤,虽然她和彭老太公已是第四代,关系远些,不比父母那般亲近,可是老太公对她是很喜欢的,小时候也曾被老太公带在身边,此时忆及,黯然泪下。茗儿听说之后,忙也赶来好言劝慰,因为夏浔正在苏松一带赈灾,这是国事,忠孝不能两全时,必得先就国事,彭梓祺清楚丈夫不能马上回来,所以也没等他,便要随那彭家心腹家丁先回山东。

    茗儿和其他几位夫人置办了厚礼,派了国公府的家将护送,随着彭梓祺返乡奔丧,同时使人往苏松去寻夏浔,先向他报个信儿,如今夏浔回不得山东,可作为彭家女婿,事后总要去走一遭的。

    杨家庄院里的这些事儿,引起了锦衣百户陈郁南的注意。

    陈郁南自奉了纪纲的差遣之后,就专心监视起了杨家的动静。

    夏浔往苏松赈灾,锦衣卫也派了人暗中盯着的,只是想找夏浔的把柄,直接从夏浔身上下手,太难了

    夏浔就是干这行出身的,就连如今的锦衣卫指挥使纪大人当初都是他的部下,当年夏浔指挥飞龙秘谍,在金陵城里呼风唤雨,夜闯中山王府,重重包围而下飘然而去毫发无伤,那些通天彻地的本事和叫人津津乐道的事迹,口口相传添油加醋之下,如今已经成了江湖传说。

    许多锦衣卫的秘谍都视夏浔如神人一般,陈郁南耳濡目染之下,对夏浔也颇为忌惮,叫他去对付这样的人,他没信心,再说夏浔赈灾,身边高官如云,来往的也都是地方大员,像他那个级别的人物来往,你想了解内情掌握机密,那不是扯淡么

    要是随便派几个能高来高去的人,就能掌握别人的机密,尤其是夏浔这一级别的官员秘密,那天底下早就没有什么秘密可言了,除非能在夏浔身边安排一个贴身随从的心腹人物,可夏浔是什么人能叫他引为心腹为他做事的,恐怕祖宗八代是干什么的他都早就查个清清楚楚了,锦衣秘探岂能近身

    所以陈郁南把重心放在了夏浔的家人身上,高官们若有什么非法行径,其家人就不可能置身事外,多多少少必有行迹表现出来,而他们不是那官员本人,警惕性不像那官员本人一样高,为人处事也不像那官员本人一样圆滑老练,从这些家眷身上着手,更容易突破。

    祺夫人娘家老太公过世,国公爷正在赈灾,祺夫人要带女儿先回山东,这不是什么需要背着人的秘密,陈郁南的人很快就从杨家别院的下人那里打听到了这个消息,马上回报了陈郁南。陈郁南思索片刻,说道:“派两个人盯着这位祺夫人”

    那校尉道:“大人,咱们是不是有点小题大做了国公夫人回乡奔丧,有什么看头儿”

    陈郁南道:“不然,咱们在慈姥山下蹲了这么久了,又拿到什么有用的把柄了她们在乡下度假,与外人全无来往,也就无甚可查,辅国公去了苏松,自有人跟着,山东一行或者一无所获,可线索从哪儿来不就是到处撒网么,万一查到一点什么有用的东西,抽丝剥茧,就能揭开一张大幕”

    陈郁南阴阴一笑,说道:“兄弟,很多大鱼,就是这么抓住的”

    他想了想,又摇头道:“不妥,还是你带人留守在慈姥山吧,这边暂时看来是没啥线索好拿的,本官亲自跟着那位祺夫人去山东走一遭,说不定会有意外之喜”

    第669章 行匆匆

    夏浔一行人的船队在接近吴县的地方便停下来,再往前去已经不能行船了,这片区域地势开始渐渐趋高,受灾情况不是特别严重,钦差船队派了人去吴县知会县太爷,不一会儿吴县县令谢新便组织了一批车子,并且亲自赶来迎接钦差。

    谢县令三十多岁,身材瘦削容颜清瘦,看那模样倒是个机灵能干的样子,见了面夏浔也顾不得客套,与他交谈几句,便和谢县令及吴县的一班头头脑脑一边往城里走,一边问起受灾情况。

    那谢县令便道:“国公,吴县县城里还好些,不过部分城区一样浸泡在水里,倒塌了一部分房屋,这些受灾人家的百姓,现在都被分散安置在道观僧舍里面,只是县仓存粮有限,而县城周围的村镇受灾却很严重,现在不但粮米涨价,一应必需之物,诸如油盐酱醋蔬菜甚至柴薪都翻了几倍”

    他们一边说一边走,深一脚浅一脚的,一会儿功夫,夏浔就快迈不动步了。地上十分泥泞,夏浔的官靴一沾了泥,似乎有几十斤重,地面的泥巴又有粘性,所以举步维艰。那谢县令似乎早有准备,一声招呼,一个班头儿就用刀鞘挑了一串儿草鞋过来,那谢县令干笑道:“国公爷,您看是不是换双鞋子只是这草鞋”

    夏浔忍不住笑道:“好你倒早有准备,草鞋怎么啦挺好,这样的情形,谁穿着官靴才是神志不清醒呢,来来,给我一双”

    夏浔这样一说,其他官员也就都换了,众人换了鞋子,又学着夏浔的样子把衣服下摆掖进腰带,袖子也挽起来,总算是利索多了,草鞋不但轻便,还不打滑,走在泥地里速度也快了许多。

    进了城不急着往县衙里去,夏浔等人先在城里转悠了一阵,这城依着地势,也有高低起伏,那低矮地区,确实还有大量积水,一些商贩划着竹筏子顺水而行,向住户兜售柴米油盐酱醋食物,不时传出住户与商贩大着嗓门讨价还价的声音。

    夏浔道:“天灾不处置好,就能演变成丨人祸有些商家趁机囤积居奇哄抬物价,朝廷不是已下旨禁止了么,物价必须平抑下来,商家的货物,有些是从外地购进的,成本是比平时高了许多,叫他们一文不提,那不现实,那样一来,商家根本不去别处采购贩运,光靠朝廷赈济,有时不能那么全面,而且还有个急缓的问题,但是物价连翻几番,那就不正常了,吴县对此不曾加以控制么”

    谢县令面有难色地道:“国公,朝廷的旨意已经张贴出去了,三班衙役巡走街头,对哄抬物价的行为一旦发现也是重罚的,可执行起来,确有极大难度。一则,县库里存粮有限,就算尽数拿出来平价销售,扔出去就像往洪水里扔颗石子儿,连个泡儿都溅不起来,难以据此平抑物价。

    商贩们各展所能,从外地购进的米粮就不消说了,就算本地有些富商大户,家中存粮多少旁人可不知道,你勒令他平价销售,人家就说无粮可卖。自家存粮多少,只有人家自己才知道,人家又没犯法,下官也不能听着点风声,就挨家挨户的搜查,盘点人家的粮仓,这事儿着实棘手,是以为了免致饿死百姓,他们卖的粮食纵然贵一些,下官也只好睁一眼闭一眼”

    这谢县令说得满脸苦色,不过一般为官者,很少会在上官面前自承自己迫于困难向下边妥协,所以他的坦诚,反而博得了夏浔的好感。而夏原吉等人熟谙官场,对此更加理解,在地方上做县令,说是一县的父母官,其实在地方上绝对不可能嚣张跋扈,独断专行,除非你朝里有极硬的靠山,而且压根不打算在这儿干多久,否则强项县令可谓凤毛麟角。

    究其原因,就在于古代人口流动性不强,世家大族几百年定居一地,繁衍生息,在当地的各行各业中都有势力,因此一方县令要在地方上做出点政绩来,必须谋求这些地方大族的支持,不要说摆什么官员嘴脸了,逢年过节,有个什么喜庆事儿,这些官儿们得去给人家送礼巴结才成。

    这样的世家大族由于久居该地,一般是对地方上是很有责任心的,修桥补路建立义学,遇到灾荒赈济乡里,都被他们认为是自己的份内之事,因此对于官府的统治是一个有益的补充,可是一旦其中有人利欲熏心,想发国难财,地方官也有许多顾忌,不敢做得太绝。

    一方面,他们权力有限,跟地方大族对抗,最好也是个两败俱伤的局面。另一方面,他们还要在这儿做官的,一旦撕破脸,以后少了地方士绅的拥戴,政令的下达粮赋的征收,就都成了大问题,所以很难做出过于坚决的决定。

    而这些对夏浔来说当然不是问题,他要的是赈灾的效率,效率越高,死的人就越少,温文尔雅的手段,现在是行不得的。夏浔冷笑一声道:“这其中的事儿,本国公也约摸知道一些,你还要在这儿做官,本国公不让你为难,这个恶人,我来做”

    他转向俞士吉,吩咐道:“夏侍郎,立即着手赈灾事宜,晓谕地方,朝廷赈粮马上就到,并分部分带来的粮食以平价售卖,对家园全部受淹的百姓设粥棚赈济;俞御使,严查囤积居奇哄抬物价者,因为灾荒,有劫掠哄抢诈骗偷窃者,严惩不贷”

    俞士吉可不傻,夏浔的这言外之音他听得明明白白,立即躬身道:“下官遵命”

    有了这句话,哪个大户囤积居奇,且又一时抓不到他把柄的,随便找个证人,指认有歹人逃窜入府,就可堂而皇之地入府搜查了,官府中人做事,由曲入直也是常用的手段。

    吴县受灾情况并不是十分的严重,起码救出来的灾民能够得到一定的安置,物价抬高虽然可恶,也不过是让家中无粮的人家把多年积蓄都换了粮食,叫一些j商赚个盆满钵满,至少逃过了洪水一劫的百姓不至于再生生饿死,这让夏浔宽慰许多。

    他亲自行走街头,叫阖城百姓都知道钦差已经到了,赈粮马上到位,人心得以安定下来,这才在知县衙门安顿下来,准备在这里停留一天,听听救灾的措施汇报,留下一部分人员督促赈灾事宜,然后再赶去苏州府,那里是大城阜,或许受灾比吴县更轻一些,可是由于大量受灾人口的涌入,恐怕赈灾事宜更形复杂。同时疏浚河道的事,也要叫苏州府着手,一个小小的吴县,是没有那个力量的。

    当夏浔在吴县做短暂停留,又迅速赶到苏州府,积极部署救灾事宜,候得赈粮运到,展开一系列赈灾行动时,山东府青州城也正热闹着。

    几天来,青州府陆续涌进许多外乡人,而且还有越来越多之势。这些人都是赴彭家葬礼的,彭家庄不可能住下那么多朋友,而且除了至亲和最要好的朋友,也不宜住在彭家庄,所以他们都住进了青州城大大小小的各处客栈,客栈住不下,连彭家的武馆车行等地方也都住满了人。

    彭家三教九流的朋友太多了,他们在青州经营数十年,不要说外地,就是本地各行各业都遍地朋友,彭家老太爷办丧事,自然都得来意思一下。外地的朋友同样众多,开车马行开武馆搞运输结交下的生意伙伴和江湖朋友;在淮西隶属彭字号山门的香堂分坛重要弟子;这些年来受过彭家接济掩护的江湖朋友;还有彭家开始涉足海运和内陆贩动之后生意场上的伙伴

    这么些客人,不但是三教九流,而且是成千上万,阳谷县的西门庆来了,就连北京的谢传忠都派了人携厚礼参加,可见彭家交游之广阔。彭家老太爷要停灵七七四十九天才出殡,这么充裕的时间给客人们的到来留够了充足的时间,也正因如此,彭梓祺带着女儿一路北来,虽因河水泛滥行路不便,却也不致于行色匆忙的赶不上。

    锦衣百户陈郁南扮作行商模样,领着李仁虎刘林涛单听李乐明几个心腹,悄悄地尾随着彭梓祺也到了青州,彭梓祺到了青州片刻不停便去了彭家庄,陈郁南一行人自然不能莽莽撞撞地一直追去彭家庄,就得在青州城里先找个住处。

    却不想青州城里大部分客栈都已经满了,几个人转悠了半天,居然没有找到一处可以落脚的地方,好不容易找到一家客栈,似乎还有两间空房,陈郁南正觉欣喜,旁边突有人道:“还有两间房我们要了”陈郁南闻言不禁大怒

    说话的正是蒲台县的林羽七,陪他一起来的除了两名心腹兄弟,还有当年德州浑堂的小丫头苏欣晨和如今的小丫头唐赛儿,她们昔年曾受过彭家的帮助,如今彭老太爷过世,怎么也该上门来磕个头上炷香才对。

    苏欣晨如今早已成年,出落得愈加美丽,做少妇打扮,而那唐赛儿,业已从当年襁褓中的一个婴儿,长成了一个唇白齿红眉目如画,粉颊笑靥,人见人爱的小姑娘。

    第670章 幻术高手

    陈郁南回身一看,见是三两个汉子,还带得有妇人小孩,说话那个有四十多了,穿着土气,黝黑的脸庞一看就是乡下人,便不屑地冷哼一声,回身面向掌柜,故意用地道的凤阳腔道:“掌柜的,这两间房我都要了”

    可那乡下人并不罢休,他笑眯眯地上前一步,就用山东土话对那掌柜的道:“掌柜的,这两房间可是俺们先要的,你瞧俺们,还带着妇人孩子,在外行走不便,你老哥儿还不行个方便”

    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陈郁南故意用上等人才说的凤阳官腔,反不及这山东土话让这掌柜的听了舒坦,一听这“乡下人”说话的声音,他便生起了亲近之意,于是对陈郁南道:“这位客官,对不住了,小店做生意,上门就是客,哪个也怠慢不得。可小店就剩两间空房了,这位客官先开了口,您几位要不再到别处走走”

    陈郁南带来的几个人都是锦衣卫,平日里目高于顶,到处横行无忌的人物,如今虽然着了便装,骄横之性依旧不改,李仁虎“啪”地一拍桌子吼道:“放你娘的狗臭屁什么叫先来后到老子进了你的店,问你有无空房,难道是吃饱了撑的进来跟你闲磨牙自然是要租住房间的,你敢欺负我们外乡人,信不信老子今天砸了你的店”

    那

    锦衣夜行第216部分阅读

    -

    锦衣夜行第216部分阅读

    - 肉肉屋

章节目录


锦衣夜行所有内容均来自互联网,御书屋只为原作者月关的小说进行宣传。欢迎各位书友支持月关并收藏锦衣夜行最新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