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工匠心 作者:雅玩居士
第100章 一碗浆糊
一个小时后,拿着竹石图兴冲冲离开博古斋,直奔市场,大肆采购工具。得到高人经验使他对装裱所有流程一目了然,剩下的就是刻苦练习。
“对,我一张朱漆大条案,要平整光滑,是,裱画用。”
“全套工具,多来几把马蹄刀,最锋利的那种。”
“裁板,有百年银杏木板没?贵?没事,打包!“
“还有楠木裁尺,最重要是棕刷,南北两种都要,多来几个。”
“排笔,直接拿二十支并排的那种。大毛竹的竹起子,你这里没有?”
“砑石还有好的没?算了,刚才选的先打包,我再去别地看看。”
鲁善工一连跑遍四五家装裱店,终于精挑细选买来所有工具和原料,其中有几个伙计认识他,忍不住好奇打听,这善工堂是准备改行?
还是老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手里没有趁手工具算什么?
回到家,整理好所有工具,专门腾出一小块地方用来装裱。朱漆条案是大红色,容易看清楚细节和毛病,配上荧光灯,从背面照射,才能分毫必现。
“开始干活!”
鲁善工斗志满满,仿佛找到当年学习锔瓷的热情,对于装裱来说是全新领域,充满好奇和挑战欲。
先磨工具,像这种市场直接买来的棕刷不能用,都是齐头齐脚,毛太硬,你想纸多薄,还是湿的。需要先煮完再打磨,找块糙石头磨圆滑,用剪子修的稍微有点弧形这样刷纸的时候才不会把纸刷破。
然后是磨刀,买的刀虽然锋利,但不趁手,你得自己亲手磨,根据手劲和发力角度重新磨刀。特别是磨刀角度,一般都是师父告诉徒弟怎么磨,用什么角度,一旦超过角度,反而会越磨越钝。
还有竹起子,用来起活,挑进去,一起这画就下来。必须用竹子,最好是老毛竹,更有韧性,先泡完拿刀削,再拿玻璃刮,最后用砂纸打,摸上去光滑得像玉一样。
处理完工具整整两天,看着最趁手的工具,有种满足感,它们是战场上最亲密的战友,值得信赖的好伙计。
“然后是……调浆糊!”
要说继承刘二寡妇手艺中,第一秘方不是别的,就是如何调浆糊。千万不能小看一碗浆糊,乃成败之关键所在。
说句大言不惭的话,裱件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浆糊好坏。既粘合牢固,又柔软平整,且能防虫防霉,这才是高手的独门秘方。
早在唐代匠人就意识到浆糊的重要性,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强调:凡煮糊必去筋。并提出在浆糊中掺蜂蜡,达到密润,加入薰陆香末,既去虫又牢固的做法。
明代周嘉胄《装潢志》中专有一节讲治糊:先以花椒熬汤,滤去椒,盛净瓦盆内放冷。将白面逐旋轻轻糁上,令其慢沉,不可搅动,过一夜明早搅匀。
入白矾末乳香少许,用新水调和,稀稠得中,入冷锅内,用长大擂锤不住手擂转,不令结成块子,方用慢火烧,候熟,就锅切作块子,常换水可留数月,用之平贴不瓦。
周密《志雅堂杂钞》说:粘经缝用生糊,乃是用生豆研极细,以水生调粘之,即不用熟者。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则讲:古法用楮树叶、飞面、白笈末三物调合如糊,以之粘接纸缝,永不脱解,过如胶漆之坚。
各朝各代高手都有自己的秘方,就是为把浆糊调好,可见其重要性。鲁善工拿起准备好的一大袋面粉,打开口,轻轻倒入锅中。
澄面!专门制作食用点心的精面粉,在出厂前已提炼除去面筋,是刘家不传之秘。
再放入明矾少许,加清水搞拌,用右手拿如船浆状搞浆捧搞拌浆水,左手提一壶已滚开水慢慢倒入桶内,边倒开水,边搞拌浆水顺时转动。
浆水慢慢变稠变熟,此时浆糊结白成糊状,手粘少许浆糊觉得有黏性,此时加入冷开水在浆的面上,封盖存放。
这次鲁善工弄满满一大锅,用于平时练习,浆面上的头次冷开水只要还有存在,就可以长时间保存。只要看水份太少的时候补充水就可以,最多能用两三个月,省的麻烦。
什么时候发现浆糊四周泛出白沫,甚至出现松散现象,即说明己经变质,不能再用,重新做新的。别小看这一步,是刘二寡妇多年研究所得,试验过无数次。
第二天所有准备工作完成,鲁善工正式开始练习基本功,如果是一般人入门,先是用马蹄刀挑刮纸。
宣纸,一刀一百张,拿一摞,一页一页挑,把纸上一些小沙粒、脏东西挑掉,挑完这一百张,调个面,再把那半拉一张张挑干净才算合格。
他的起点要比宋学明高的多,毕竟有瓷器的手感在,加上吸收高手经验,直接可以从高级开始,训练四大功!
刷子功、排笔功、刀功、眼功!
来到朱漆案前,右手斜持棕刷柄,两腿呈八字形站稳,时而用腕力,时而用肘力。左右上下,前后反复刷,要求每天六小时,至少三个月。
刚开始练习手、腿、腕、肩膀都酸痛无比,咬牙坚持三个月,才能增加臂力、腕力、腿力,最重要是刷子的轻重缓急,运用自如,随心而动。
鲁善工开始练习,对于他来说很轻松,游刃有余,毕竟瓷器修复也不轻松,特别是经过玲珑杯的洗礼,手感超凡入圣,这点难度不值一提。
第100章 一碗浆糊
-
第100章 一碗浆糊
一个小时后,拿着竹石图兴冲冲离开博古斋,直奔市场,大肆采购工具。得到高人经验使他对装裱所有流程一目了然,剩下的就是刻苦练习。
“对,我一张朱漆大条案,要平整光滑,是,裱画用。”
“全套工具,多来几把马蹄刀,最锋利的那种。”
“裁板,有百年银杏木板没?贵?没事,打包!“
“还有楠木裁尺,最重要是棕刷,南北两种都要,多来几个。”
“排笔,直接拿二十支并排的那种。大毛竹的竹起子,你这里没有?”
“砑石还有好的没?算了,刚才选的先打包,我再去别地看看。”
鲁善工一连跑遍四五家装裱店,终于精挑细选买来所有工具和原料,其中有几个伙计认识他,忍不住好奇打听,这善工堂是准备改行?
还是老话,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手里没有趁手工具算什么?
回到家,整理好所有工具,专门腾出一小块地方用来装裱。朱漆条案是大红色,容易看清楚细节和毛病,配上荧光灯,从背面照射,才能分毫必现。
“开始干活!”
鲁善工斗志满满,仿佛找到当年学习锔瓷的热情,对于装裱来说是全新领域,充满好奇和挑战欲。
先磨工具,像这种市场直接买来的棕刷不能用,都是齐头齐脚,毛太硬,你想纸多薄,还是湿的。需要先煮完再打磨,找块糙石头磨圆滑,用剪子修的稍微有点弧形这样刷纸的时候才不会把纸刷破。
然后是磨刀,买的刀虽然锋利,但不趁手,你得自己亲手磨,根据手劲和发力角度重新磨刀。特别是磨刀角度,一般都是师父告诉徒弟怎么磨,用什么角度,一旦超过角度,反而会越磨越钝。
还有竹起子,用来起活,挑进去,一起这画就下来。必须用竹子,最好是老毛竹,更有韧性,先泡完拿刀削,再拿玻璃刮,最后用砂纸打,摸上去光滑得像玉一样。
处理完工具整整两天,看着最趁手的工具,有种满足感,它们是战场上最亲密的战友,值得信赖的好伙计。
“然后是……调浆糊!”
要说继承刘二寡妇手艺中,第一秘方不是别的,就是如何调浆糊。千万不能小看一碗浆糊,乃成败之关键所在。
说句大言不惭的话,裱件质量如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浆糊好坏。既粘合牢固,又柔软平整,且能防虫防霉,这才是高手的独门秘方。
早在唐代匠人就意识到浆糊的重要性,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强调:凡煮糊必去筋。并提出在浆糊中掺蜂蜡,达到密润,加入薰陆香末,既去虫又牢固的做法。
明代周嘉胄《装潢志》中专有一节讲治糊:先以花椒熬汤,滤去椒,盛净瓦盆内放冷。将白面逐旋轻轻糁上,令其慢沉,不可搅动,过一夜明早搅匀。
入白矾末乳香少许,用新水调和,稀稠得中,入冷锅内,用长大擂锤不住手擂转,不令结成块子,方用慢火烧,候熟,就锅切作块子,常换水可留数月,用之平贴不瓦。
周密《志雅堂杂钞》说:粘经缝用生糊,乃是用生豆研极细,以水生调粘之,即不用熟者。
陶宗仪《南村辍耕录》则讲:古法用楮树叶、飞面、白笈末三物调合如糊,以之粘接纸缝,永不脱解,过如胶漆之坚。
各朝各代高手都有自己的秘方,就是为把浆糊调好,可见其重要性。鲁善工拿起准备好的一大袋面粉,打开口,轻轻倒入锅中。
澄面!专门制作食用点心的精面粉,在出厂前已提炼除去面筋,是刘家不传之秘。
再放入明矾少许,加清水搞拌,用右手拿如船浆状搞浆捧搞拌浆水,左手提一壶已滚开水慢慢倒入桶内,边倒开水,边搞拌浆水顺时转动。
浆水慢慢变稠变熟,此时浆糊结白成糊状,手粘少许浆糊觉得有黏性,此时加入冷开水在浆的面上,封盖存放。
这次鲁善工弄满满一大锅,用于平时练习,浆面上的头次冷开水只要还有存在,就可以长时间保存。只要看水份太少的时候补充水就可以,最多能用两三个月,省的麻烦。
什么时候发现浆糊四周泛出白沫,甚至出现松散现象,即说明己经变质,不能再用,重新做新的。别小看这一步,是刘二寡妇多年研究所得,试验过无数次。
第二天所有准备工作完成,鲁善工正式开始练习基本功,如果是一般人入门,先是用马蹄刀挑刮纸。
宣纸,一刀一百张,拿一摞,一页一页挑,把纸上一些小沙粒、脏东西挑掉,挑完这一百张,调个面,再把那半拉一张张挑干净才算合格。
他的起点要比宋学明高的多,毕竟有瓷器的手感在,加上吸收高手经验,直接可以从高级开始,训练四大功!
刷子功、排笔功、刀功、眼功!
来到朱漆案前,右手斜持棕刷柄,两腿呈八字形站稳,时而用腕力,时而用肘力。左右上下,前后反复刷,要求每天六小时,至少三个月。
刚开始练习手、腿、腕、肩膀都酸痛无比,咬牙坚持三个月,才能增加臂力、腕力、腿力,最重要是刷子的轻重缓急,运用自如,随心而动。
鲁善工开始练习,对于他来说很轻松,游刃有余,毕竟瓷器修复也不轻松,特别是经过玲珑杯的洗礼,手感超凡入圣,这点难度不值一提。
第100章 一碗浆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