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大学少年班
重生1980之强国崛起 作者:满城风沙
第二十五章 大学少年班
“好好,小家伙有点意思,小孙,你带他到那边去!”
王抗日指了下旁边的一张木桌,刘琅自己就先走了过去,然后用手一撑坐到了比自己肩膀还高的凳子上。
那个孙桐坐到了对面,从一旁拿出一堆东西,什么七巧板;什么写着字的卡片等等。
这一边,王抗日和刘琅的父母聊了起来。
“你们两个小两口是什么学历呀!”
“我们都是初中学历。”
“哦,初中学历,也不错了!家里的老人呢?”
“我父亲是中专学历,母亲是小学。”
刘琅的父亲回答。
“哦?中专学历,看来是位知识分子呀!”
在五六十年代上过中专的人可不多。
“那你父亲在什么地方上班?”
对方又问道。
“在化工厂工作。”
刘琅的父亲答道。
“哦,化工厂的工程师,好,我们国家就需要这样的人………对了,你们的老家在哪里?”
对方接着问道。
“在沈城!”
“哦,不是本地人呀!不过听口音可没有沈城的口音。”
“我父亲上班时就到了阜城,全家都跟了过来,这么多年口音都变了。”
刘琅父亲回答。
“原来是这样?”
“你们两口下乡在什么地方?”
对方问道。
“我在铜山矿,我爱人在九营子。”
“哦,那家里还不远。”
对方点了点头。
“那你家里的成分是什么?”
对方再次问道。
“我们都是贫下中农!”
刘琅的父亲回答。
“贫下中农呀!好,好,真是根红苗正呀!”
刘琅的父母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都一五一十的回答。
对方此时笑着连连点头,他在纸上把刚才对方回答的问题都记了下来。
“小孙,你那里怎么样了?”
王抗日此刻转头头去看着孙桐。
“这………我,好了,最后一项了………!”
孙桐此刻一脸的震惊,刚才他给刘琅拿了很多字卡让他认,足有一百多个字,结果刘琅没有任何困难,全部正确。
“怎么这么慢?”
王抗日站了起来,和刘琅的父母一起走了过来。
“局长,刘琅他认识所有的字,这些字卡难不倒他!”
孙驰看着王抗日说道。
“哦?都认识?这可是十岁小学四年级的词汇量,他都会?”
王抗日吓了一跳。
“都认识,全都认识!”
孙驰回答。
刘琅白了对方一眼,这不是小瞧自己的智力嘛,还小学四年级的词汇量,就是高中大学的词汇量我也没问题呀!
“快,用七巧板!”
王抗日一伸手把一旁的七巧板放在了刘琅面前。
“刘琅,你按照边上的图用这个七巧板都拼出来!”
虽然刘琅有些不耐烦,但还是拿起七巧板,这七块不规则的塑料板在他手里飞快移动,几秒钟的工夫就完成一幅图形,然后再次移动,几秒钟后又成了另外一幅图形,短短两分钟时间就把说明书上十几个图形全部摆完。
“哈哈,天才,天才,你就是天才呀!”
王抗日突然大声笑道。
“好,太好了,太好了,东来,文秀,你们可是养了个好儿子呀!太好了,太好了!”
王抗日非常高兴,连称呼都变得亲切起来。
“王局长,您这是?”
刘琅的父亲不解地问道。
“没事,没事,哈哈,有些事情现在我不告诉你们,如果成功了,那刘琅可就有名了,有名了!”
“有名?”
刘琅的父母相互看了一眼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
“好了,你们夫妻可以回去了,记住,一定要好好教育刘琅,他未来可是要为我们国家做大贡献的人物,知道吗?”
“是,是,王局长放心,王局长放心!”
王抗日亲自和孙桐把刘琅一家人送到了门口。
“王局长,这个刘琅的确是个天才,我们是否要推荐到省里?”
孙桐问道。
“先到派出所查查刘家的成分,如果的确是贫下中农,马上写成材料上报到省里………嗯,即便不是贫下中农,也上报,这个刘琅,我看不亚于那位神童宁柏!”
“什么?不亚于宁柏?这不能吧!”
听到这个名字孙桐的身体都是微微一动。
“报纸上说这个宁柏2岁半时就会背30多首伟人诗词,2岁半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 5岁就上小学,七八岁就能看懂中医书,还会自己开药方,而且会下围棋,学了不到一两个月就能与大人对弈,9岁时就能吟诗作对,这让的人在咱们国家历史上都很少有,这个刘琅是很厉害,但是我看还差一些。”
孙桐连连摇头。
“即便不如这个宁柏,那也是少见的天才,我们汇报到省里,省里的人会下来确认的。”
“不管怎么说,这次健美娃娃大赛我们发现了一个天才,只要省里认可,我们就完成了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要是真的能像宁柏那样,那咱们阜城就出名了!”
王抗日看着离开的刘琅一家人脸上带着一丝期盼。
刘琅已经隐隐猜出了一些蛛丝马迹,对方之所以会重视自己,恐怕是给那个传说中的少年班有关。
所谓的少年班指的是改革开放后,为了弥补国家人才断档的窘境,国家专门为一群“天才”所设立的课堂。
刘琅前世流传最广的当属科技大学少年班了,能上这个班的学生都是一群让普通孩子望尘莫及的少年天才,别人十九岁上大学,这帮天才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就能上大学,智商方面那是完全的碾压。
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决定人的命运并非只靠智商,人毕竟是社会动物,情商的重要性在很多时候是要超过智商的,这些在十二三岁的孩子本应该度过自己美好童年的时候就被国家赋予了重担,巨大的压力和学习任务常常会压垮这些心智还没有成熟起来的孩子。
在前世,刘琅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关于这些天才的故事,有的人长大后事业有成,但更多的人依旧和普通人一样成了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甚至有些孩子太过偏激,最后连正常人的生活都没过上,让很多人都非常惋惜,而即使获得成功的那些优秀毕业生,很大一部分也加入了外国籍,成为了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国家的教育资源反而为别国做了嫁衣,所以到了三十年后,很多高校都取消了少年班,某种程度来说,这种有些拔苗助长的行为是不成功的。
当然,在一九八一年少年班才刚刚开始,国家都向各个地方打了招呼,一旦发现有智力超常的孩子就要上报,然后会派专门人来核查,要是的确如此就会被带到首都成为一名少年班的成员。
第二十五章 大学少年班
-
第二十五章 大学少年班
“好好,小家伙有点意思,小孙,你带他到那边去!”
王抗日指了下旁边的一张木桌,刘琅自己就先走了过去,然后用手一撑坐到了比自己肩膀还高的凳子上。
那个孙桐坐到了对面,从一旁拿出一堆东西,什么七巧板;什么写着字的卡片等等。
这一边,王抗日和刘琅的父母聊了起来。
“你们两个小两口是什么学历呀!”
“我们都是初中学历。”
“哦,初中学历,也不错了!家里的老人呢?”
“我父亲是中专学历,母亲是小学。”
刘琅的父亲回答。
“哦?中专学历,看来是位知识分子呀!”
在五六十年代上过中专的人可不多。
“那你父亲在什么地方上班?”
对方又问道。
“在化工厂工作。”
刘琅的父亲答道。
“哦,化工厂的工程师,好,我们国家就需要这样的人………对了,你们的老家在哪里?”
对方接着问道。
“在沈城!”
“哦,不是本地人呀!不过听口音可没有沈城的口音。”
“我父亲上班时就到了阜城,全家都跟了过来,这么多年口音都变了。”
刘琅父亲回答。
“原来是这样?”
“你们两口下乡在什么地方?”
对方问道。
“我在铜山矿,我爱人在九营子。”
“哦,那家里还不远。”
对方点了点头。
“那你家里的成分是什么?”
对方再次问道。
“我们都是贫下中农!”
刘琅的父亲回答。
“贫下中农呀!好,好,真是根红苗正呀!”
刘琅的父母不知道对方在做什么,都一五一十的回答。
对方此时笑着连连点头,他在纸上把刚才对方回答的问题都记了下来。
“小孙,你那里怎么样了?”
王抗日此刻转头头去看着孙桐。
“这………我,好了,最后一项了………!”
孙桐此刻一脸的震惊,刚才他给刘琅拿了很多字卡让他认,足有一百多个字,结果刘琅没有任何困难,全部正确。
“怎么这么慢?”
王抗日站了起来,和刘琅的父母一起走了过来。
“局长,刘琅他认识所有的字,这些字卡难不倒他!”
孙驰看着王抗日说道。
“哦?都认识?这可是十岁小学四年级的词汇量,他都会?”
王抗日吓了一跳。
“都认识,全都认识!”
孙驰回答。
刘琅白了对方一眼,这不是小瞧自己的智力嘛,还小学四年级的词汇量,就是高中大学的词汇量我也没问题呀!
“快,用七巧板!”
王抗日一伸手把一旁的七巧板放在了刘琅面前。
“刘琅,你按照边上的图用这个七巧板都拼出来!”
虽然刘琅有些不耐烦,但还是拿起七巧板,这七块不规则的塑料板在他手里飞快移动,几秒钟的工夫就完成一幅图形,然后再次移动,几秒钟后又成了另外一幅图形,短短两分钟时间就把说明书上十几个图形全部摆完。
“哈哈,天才,天才,你就是天才呀!”
王抗日突然大声笑道。
“好,太好了,太好了,东来,文秀,你们可是养了个好儿子呀!太好了,太好了!”
王抗日非常高兴,连称呼都变得亲切起来。
“王局长,您这是?”
刘琅的父亲不解地问道。
“没事,没事,哈哈,有些事情现在我不告诉你们,如果成功了,那刘琅可就有名了,有名了!”
“有名?”
刘琅的父母相互看了一眼不知道对方是什么意思。
“好了,你们夫妻可以回去了,记住,一定要好好教育刘琅,他未来可是要为我们国家做大贡献的人物,知道吗?”
“是,是,王局长放心,王局长放心!”
王抗日亲自和孙桐把刘琅一家人送到了门口。
“王局长,这个刘琅的确是个天才,我们是否要推荐到省里?”
孙桐问道。
“先到派出所查查刘家的成分,如果的确是贫下中农,马上写成材料上报到省里………嗯,即便不是贫下中农,也上报,这个刘琅,我看不亚于那位神童宁柏!”
“什么?不亚于宁柏?这不能吧!”
听到这个名字孙桐的身体都是微微一动。
“报纸上说这个宁柏2岁半时就会背30多首伟人诗词,2岁半时能数100个数,4岁学会400多个汉字, 5岁就上小学,七八岁就能看懂中医书,还会自己开药方,而且会下围棋,学了不到一两个月就能与大人对弈,9岁时就能吟诗作对,这让的人在咱们国家历史上都很少有,这个刘琅是很厉害,但是我看还差一些。”
孙桐连连摇头。
“即便不如这个宁柏,那也是少见的天才,我们汇报到省里,省里的人会下来确认的。”
“不管怎么说,这次健美娃娃大赛我们发现了一个天才,只要省里认可,我们就完成了组织交给我们的任务,要是真的能像宁柏那样,那咱们阜城就出名了!”
王抗日看着离开的刘琅一家人脸上带着一丝期盼。
刘琅已经隐隐猜出了一些蛛丝马迹,对方之所以会重视自己,恐怕是给那个传说中的少年班有关。
所谓的少年班指的是改革开放后,为了弥补国家人才断档的窘境,国家专门为一群“天才”所设立的课堂。
刘琅前世流传最广的当属科技大学少年班了,能上这个班的学生都是一群让普通孩子望尘莫及的少年天才,别人十九岁上大学,这帮天才十五六岁甚至十二三岁就能上大学,智商方面那是完全的碾压。
但后来的实践证明,决定人的命运并非只靠智商,人毕竟是社会动物,情商的重要性在很多时候是要超过智商的,这些在十二三岁的孩子本应该度过自己美好童年的时候就被国家赋予了重担,巨大的压力和学习任务常常会压垮这些心智还没有成熟起来的孩子。
在前世,刘琅曾经在网上看到过关于这些天才的故事,有的人长大后事业有成,但更多的人依旧和普通人一样成了芸芸众生中的一员,甚至有些孩子太过偏激,最后连正常人的生活都没过上,让很多人都非常惋惜,而即使获得成功的那些优秀毕业生,很大一部分也加入了外国籍,成为了其他国家的优秀人才,国家的教育资源反而为别国做了嫁衣,所以到了三十年后,很多高校都取消了少年班,某种程度来说,这种有些拔苗助长的行为是不成功的。
当然,在一九八一年少年班才刚刚开始,国家都向各个地方打了招呼,一旦发现有智力超常的孩子就要上报,然后会派专门人来核查,要是的确如此就会被带到首都成为一名少年班的成员。
第二十五章 大学少年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