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剑圣 作者:无言不信
第十一章 甘峻山聚会
姑臧甘府。
河西士林中辈分最高的甘老太爷甘旭,带着几分焦急的心态等着消息。
作为河西士林之首,甘旭一直渴望带领着河西士林得到大唐其他地域士林的认可,重现昔年荣光。
河西向来以武证道,天下精兵,多出河西。
从先秦时候起,河西就以盛产精兵快马而闻名,汉朝更是如此。
武功赫赫的西北军,上驱匈奴,西进西域,所向无敌。
汉末西凉精骑也是名动天下,曹操麾下最为精锐的虎豹骑都为西凉精骑所灭,逼得曹操发出“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的感慨。
不过历史大多有着共同性,西凉兵勇,大多无谋,能成大业者,却是少之又少。
也因如此,西凉的文风一直为天下诟病。
当实际上河西一地,并非没有文化灿烂之时。
南北朝五胡乱华,各方异族争先逐鹿中原,河北、中原大多数世家文豪纷纷迁离故土,大多数南迁江南,还有一部分迁往河西,将中原的文化带到了大西北。
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先后建立的五凉王朝,也集中了大批人才。
莫高窟文化,也是在这一段时间发展起来的。
这段时间河西文风盛行,可没过数百年,又因战乱的影响,文风直转而下,直至今时今日。
甘旭是秦国上卿甘罗的后人,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在河西有着极高的地位。
自甘旭的曾祖父起,甘家一直经营着青山书院,已有近乎两百年的历史。
甘旭自三十岁起教书,一直到七十岁退休,半生时光都在育人子弟。这一生所求,是为何弘扬汉家文化,将汉家文化在西北推广。
也因如此,抵触裴旻最严重的就是他。
尚武是大唐的风气,但大唐尚武并不轻文,反而非常重视文教。
河西尚武却未能如大唐一样,这里对文学有着一定的轻视。
甘旭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这种弊端,提升河西的文学风气。
结果裴旻严惩杨敬述的事情传遍天下,让天下士林皆知河西士林有这么一个败类,将他多年打造的风气毁于一旦。
尽管甘旭心底很清楚,这跟裴旻没什么关系。
杨敬述确确实实罪有应得,可是心里还是免不了排斥裴旻的存在。
而今裴旻用一篇文章,名动士林,甘旭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莫大的错误。
跟裴旻这样的文坛奇才,未来士林的基石相比,杨敬述又算什么东西?
甘旭顽固却不迂腐,大有知错就改的魄力,亲自联系张九龄,邀请裴旻参加河西士林的聚会。
只是甘旭不知裴旻是否能够不计前嫌,心底难免七上八下的。
“父亲,裴国公答应了!”甘旭的儿子甘仪,带着几分兴奋的传达了这个消息:“不只如此,他还会领着麾下众幕僚一并参加,连季凌先生也会前往呢!”
能爱屋及乌自然亦可厌屋及乌。
裴旻麾下的诸多文臣皆与河西士林来往不深,却唯独王之涣例外。
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道尽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山川的雄阔苍凉,以及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戌边责任的重大。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深受河西上下传颂。
甘仪就是王之涣的崇拜者……
“太好了!”甘旭激动的胡须直抖,道:“就知道国公肚里能撑船,不会与我们这等升斗小民计较!”
“不过,他有一个条件!”甘仪有些为难的说道。
甘旭略微一怔,随即道:“什么条件,就算他让老朽给他道歉,老朽也豁出去了。”
甘仪忙道:“父亲误会了,说是条件,其实跟商量没差。裴国公觉得敦煌莫高窟太远了,能不能将聚会的地方改为甘峻山老君洞。”
甘旭略一沉吟,也明白了什么,笑道:“是老朽思绪不周了,那就甘峻山老君洞。你速速通传下去,聚会改为甘峻山老君洞。”
莫高窟是河西敦煌的一大特色,俗称千佛洞,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不断修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千余个,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藏经洞。
对于莫高窟,裴旻怀着十足的敬仰,在他的记忆里,唐朝是莫高窟的巅峰,兴盛繁华,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敦煌莫高窟,消失在历史的潮流……
直到清光绪二十六年,旅人无意中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莫高窟,但是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这是千年后的事情,还会不会发生,裴旻不得而知,但他真心的希望历史不要重演。
不过敬仰并不意味着认可。
裴旻不信佛与道,可是他对于道教的认可,远胜于佛教。
他不会去干毁坏莫高窟这种蠢事,却也不愿去为他宣传。
相比释迦摩尼的那些思想,裴旻更加崇拜老子。
《道德经》不只是道教经典,里面还包含着华夏的哲学理论,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相传老子骑青牛西行,至甘峻山顶隐居于此,谈经说道,后在合黎山中化作巨石,永伫峰顶。
是真是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后辈,只要缅怀先贤的心诚,是真是假,又有什么关系?
相比莫高窟,裴旻真觉得名士大儒聚会,与其在佛家的洞穴,不如在道家的山头,更有意义。
开元十年,八月一日。
正是甘峻山夏游之日。
裴旻没有穿官服,而是很大众的儒士服,带着袱头,穿着圆领窄袖袍衫。
在唐朝这种幞头袍衫是一种时尚,深受士林爱戴。
裴旻本就长得俊朗,穿着这一身时下流行的儒士服,顿时变成了一位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
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王维等人,也是鲜衣怒马光彩照人。
左右一瞧,裴旻发现除了王维那比女子还要娇美的相貌他比不过,其他人都要逊色他三分。
尽管他不靠颜值吃饭,可这颜值上线,还是让他颇为得意的。
只是精心打扮的王维,裴旻偷偷瞧了好几眼,怎么看怎么像一个雌的……
有些时候,他真想跟王维一同去趟茅厕确认一下自己的小秘到底是男是女。
第十一章 甘峻山聚会
-
第十一章 甘峻山聚会
姑臧甘府。
河西士林中辈分最高的甘老太爷甘旭,带着几分焦急的心态等着消息。
作为河西士林之首,甘旭一直渴望带领着河西士林得到大唐其他地域士林的认可,重现昔年荣光。
河西向来以武证道,天下精兵,多出河西。
从先秦时候起,河西就以盛产精兵快马而闻名,汉朝更是如此。
武功赫赫的西北军,上驱匈奴,西进西域,所向无敌。
汉末西凉精骑也是名动天下,曹操麾下最为精锐的虎豹骑都为西凉精骑所灭,逼得曹操发出“马儿不死,吾无葬地”的感慨。
不过历史大多有着共同性,西凉兵勇,大多无谋,能成大业者,却是少之又少。
也因如此,西凉的文风一直为天下诟病。
当实际上河西一地,并非没有文化灿烂之时。
南北朝五胡乱华,各方异族争先逐鹿中原,河北、中原大多数世家文豪纷纷迁离故土,大多数南迁江南,还有一部分迁往河西,将中原的文化带到了大西北。
河西走廊的文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先后建立的五凉王朝,也集中了大批人才。
莫高窟文化,也是在这一段时间发展起来的。
这段时间河西文风盛行,可没过数百年,又因战乱的影响,文风直转而下,直至今时今日。
甘旭是秦国上卿甘罗的后人,算得上是名门望族,在河西有着极高的地位。
自甘旭的曾祖父起,甘家一直经营着青山书院,已有近乎两百年的历史。
甘旭自三十岁起教书,一直到七十岁退休,半生时光都在育人子弟。这一生所求,是为何弘扬汉家文化,将汉家文化在西北推广。
也因如此,抵触裴旻最严重的就是他。
尚武是大唐的风气,但大唐尚武并不轻文,反而非常重视文教。
河西尚武却未能如大唐一样,这里对文学有着一定的轻视。
甘旭想尽一切办法改变这种弊端,提升河西的文学风气。
结果裴旻严惩杨敬述的事情传遍天下,让天下士林皆知河西士林有这么一个败类,将他多年打造的风气毁于一旦。
尽管甘旭心底很清楚,这跟裴旻没什么关系。
杨敬述确确实实罪有应得,可是心里还是免不了排斥裴旻的存在。
而今裴旻用一篇文章,名动士林,甘旭立刻意识到自己犯了莫大的错误。
跟裴旻这样的文坛奇才,未来士林的基石相比,杨敬述又算什么东西?
甘旭顽固却不迂腐,大有知错就改的魄力,亲自联系张九龄,邀请裴旻参加河西士林的聚会。
只是甘旭不知裴旻是否能够不计前嫌,心底难免七上八下的。
“父亲,裴国公答应了!”甘旭的儿子甘仪,带着几分兴奋的传达了这个消息:“不只如此,他还会领着麾下众幕僚一并参加,连季凌先生也会前往呢!”
能爱屋及乌自然亦可厌屋及乌。
裴旻麾下的诸多文臣皆与河西士林来往不深,却唯独王之涣例外。
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道尽边地广漠壮阔的风光,山川的雄阔苍凉,以及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戌边责任的重大。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深受河西上下传颂。
甘仪就是王之涣的崇拜者……
“太好了!”甘旭激动的胡须直抖,道:“就知道国公肚里能撑船,不会与我们这等升斗小民计较!”
“不过,他有一个条件!”甘仪有些为难的说道。
甘旭略微一怔,随即道:“什么条件,就算他让老朽给他道歉,老朽也豁出去了。”
甘仪忙道:“父亲误会了,说是条件,其实跟商量没差。裴国公觉得敦煌莫高窟太远了,能不能将聚会的地方改为甘峻山老君洞。”
甘旭略一沉吟,也明白了什么,笑道:“是老朽思绪不周了,那就甘峻山老君洞。你速速通传下去,聚会改为甘峻山老君洞。”
莫高窟是河西敦煌的一大特色,俗称千佛洞,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不断修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千余个,堪称世界上规模最宏伟的藏经洞。
对于莫高窟,裴旻怀着十足的敬仰,在他的记忆里,唐朝是莫高窟的巅峰,兴盛繁华,安史之乱后,敦煌先后由吐蕃和归义军占领,但造像活动未受太大影响。北宋、西夏和元代,莫高窟渐趋衰落,仅以重修前朝窟室为主,新建极少。
元代以后敦煌停止开窟,逐渐冷落荒废。明嘉靖七年封闭嘉峪关,使敦煌成为边塞游牧之地。敦煌莫高窟,消失在历史的潮流……
直到清光绪二十六年,旅人无意中发现了震惊世界的莫高窟,但是不幸的是,在晚清政府腐败无能、西方列强侵略中国的特定历史背景下,藏经洞文物发现后不久,英人斯坦因、法人伯希和、日人橘瑞超、俄人鄂登堡等西方探险家接踵而至敦煌,以不公正的手段,从王道士手中骗取大量藏经洞文物,致使藏经洞文物惨遭劫掠,绝大部分不幸流散,分藏于英、法、俄、日等国的众多公私收藏机构,仅有少部分保存于国内,造成中国文化史上的空前浩劫。
这是千年后的事情,还会不会发生,裴旻不得而知,但他真心的希望历史不要重演。
不过敬仰并不意味着认可。
裴旻不信佛与道,可是他对于道教的认可,远胜于佛教。
他不会去干毁坏莫高窟这种蠢事,却也不愿去为他宣传。
相比释迦摩尼的那些思想,裴旻更加崇拜老子。
《道德经》不只是道教经典,里面还包含着华夏的哲学理论,论述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
相传老子骑青牛西行,至甘峻山顶隐居于此,谈经说道,后在合黎山中化作巨石,永伫峰顶。
是真是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为后辈,只要缅怀先贤的心诚,是真是假,又有什么关系?
相比莫高窟,裴旻真觉得名士大儒聚会,与其在佛家的洞穴,不如在道家的山头,更有意义。
开元十年,八月一日。
正是甘峻山夏游之日。
裴旻没有穿官服,而是很大众的儒士服,带着袱头,穿着圆领窄袖袍衫。
在唐朝这种幞头袍衫是一种时尚,深受士林爱戴。
裴旻本就长得俊朗,穿着这一身时下流行的儒士服,顿时变成了一位风度翩翩的浊世佳公子。
张九龄、王昌龄、王之涣、王维等人,也是鲜衣怒马光彩照人。
左右一瞧,裴旻发现除了王维那比女子还要娇美的相貌他比不过,其他人都要逊色他三分。
尽管他不靠颜值吃饭,可这颜值上线,还是让他颇为得意的。
只是精心打扮的王维,裴旻偷偷瞧了好几眼,怎么看怎么像一个雌的……
有些时候,他真想跟王维一同去趟茅厕确认一下自己的小秘到底是男是女。
第十一章 甘峻山聚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