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小霸王 作者:猎于密林者
第1374章 儒门的迷惘(醉爱哥基打赏加更)
玩笑归玩笑,要不要向袁绍汇报的确是一个大问题。黄琬投降这么大的事不能不汇报,既然要汇报,那这个作战方案就不能不提,否则就成了故意隐瞒。
袁绍最讨厌人欺瞒。
汇报需要时间,一来一去至少要两天,万一中途耽搁,甚至有可能走漏消息,被孙策截获。既然安全到达,还要考虑袁绍会不会同意这个方案。他们的目的是将功折罪,取得战利品,但袁绍关注的重点不是这些,他更希望他们向孙策发起进攻,牵制孙策的兵力,而不是退回洛阳。
袁绍绝不会让麹义或者荀衍镇守洛阳,他会重新选择一个人。这一点,荀衍从通报黄琬的那一刻就有心理准备,他只是想不出合适的人选。
两人有分歧。荀衍觉得应该先汇报,麹义则强烈反对,但他又不肯做主。按理说,黄琬投降了,麹义又成了主将,荀衍是副将,但麹义自知不是汝颍人,荀衍才是袁绍信任的人,他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无端惹袁绍猜忌。
两人相持不下,不欢而散。
——
郭嘉赶到繁邱城。
与孙策见面后,郭嘉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李严的评价。孙策派李严去传令的目的正在于此。郭嘉不会相面,但他擅长察颜观色,深谙人性。郭嘉对李严评价不怎么高,认为他自负,与同僚相处比较难,适合独当一面,做一郡太守或者一军之将都可以,唯独不适合军谋处这种强调团队协作的地方。
孙策暗自佩服。郭嘉果然是看人入骨,他准确的把握住了李严的性格特征。
孙策叫来了李严,宣布对他的任命,回黄忠麾下任司马,具体工作由黄忠安排。李严知道孙策对黄忠并无猜忌之心,带着那一百亲卫骑,开开心心的走了。阎行与他同行,负责护送黄琬来繁邱城。
处理完了黄忠的事,孙策又向郭嘉通报了他让文丑去江陵的决定。说到这件事,他的心情就有些沉重。虽然他觉得周瑜不会有二心,但他也不敢确定周瑜在想什么。封赏下达这么久了,周瑜一直没有反应,是没看出其中的问题,还是他不在乎,又或者是有其他的想法?
他不清楚,也不敢轻易下结论。人心隔肚皮,这又是一个已经被他改变的历史,天知道周瑜会不会也被改变了,成了一个腹黑男。他身边那两个谋士可都不什么省油的灯。不过话又说出来,颍川的谋士有哪个是省油的灯?除了荀攸和辛毗,益州还有戏志才和辛评呢。如果曹操出川策应袁绍,颍川谋士该如何表现,他也很好奇。
“天下皆在尔等汝颍奇士指掌之中。”孙策意味深长的对郭嘉说道。
郭嘉大笑,笑完之后,又有些感伤。“汝颍多奇士,可是最后能善终的又有几个?谁也不知道。汉高祖得天下,归功于萧何、韩信、张良三人,以为非此三人不能得天下,可是后来他是怎么做的?萧何自污,韩信被杀,张良从赤松子游,辟谷修道,却被吕后逼着进食。将军你可知道辟谷之人强行进食是什么感受?轻则数日不安,重则毙命。”
孙策瞅了郭嘉一眼,发现郭嘉的神情与往常不同,有一种说不出的凝重。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汉高祖以一亭长投身反秦大业,如果没有萧曹樊周等乡党,如果没有张良、韩信等奇才,他能得天下吗?可是结果如何,汉家传世四百年,刘氏富有天下,子孙以万计,萧曹樊周何在,张良、韩信何在,可有一个得享血食?汝颍奇士再多,最后也不过是鼎镬中的走狗、挂壁空鸣的良弓,唯一的慰藉就是青史留名。既然如此,那我们又为什么奔波四方?”
“难道不是为了富贵?”孙策觉得气氛太沉重,想开个玩笑,却笑不起来。
“的确有一部分是为了富贵,但绝不仅仅是为了富贵。”
“那又为了什么?儒门的理想?”
郭嘉沉吟良久,一声轻叹。“我也想不明白究竟为什么,有时候觉得是儒门的理想,有时候又觉得这一切都是虚妄。从儒门诞生的那一刻起,儒门为了所谓的理想奋斗了几百年,为了生存不断求新求变,先有儒墨之争,后有儒法之争,汉兴又有儒道之争,墨门、道门、法家都败落了,儒门又自己和自己争,古今之争,德礼之争,未尝有一日停息,就算是圣人重生,看到如今的经典恐怕也会瞠目结舌,不知所云。”
他转过身,眨眨眼睛。“将军,如果你将来成功了,把广成泽封给我吧,我去那儿结庐修道,说不定机缘到了,我能悟透这个道理。”
孙策忍俊不禁。“行,我封你做广成子,你不觉得子爵太亏就行。”心里却有点奇怪,玄学兴起不会就是因为儒家理想破灭带来的迷惘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儒门奋斗了几百年,却离天下太平的目标越来越远,这种绝望也许才是玄学萌发的土壤,魏晋禅让、司马氏暴政很可能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郭嘉也笑了。“真能羽化登仙,还在乎什么爵位高低?将军,到时候你想见我一面都要沐浴斋戒呢。”
两人开了几句玩笑,默契的避过了这个过于沉重的话题。郭嘉向孙策介绍起了黄琬。黄琬很快就要来,孙策肯定是要见的,多一些准备早是好的。
“简而言之,黄子琰堪称传奇。”郭嘉开门见山,先给了黄琬一个极高的评价。“我觉得他有可能是最能理解将军的人之一。”
“哦,为什么这么说?”
“黄子琰早慧,未成年即扬名京师,被称为神童。此人聪明而不迂腐,明于政事,文武皆能,既能守经,又善权变,是少有的能臣。不,应该说,他是真正的大臣。”
“这么强?”孙策将信将疑。
“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的就是他这种人。所以,他向黄汉升投降绝不是因为怕死,而是有所求。”郭嘉打量着孙策,似笑非笑。“将军,我建议你与他见面时保警惕,不排除他会行刺你。王允诛杀董卓,他可是主谋之一,只不过他不像王允那样贪功自负罢了。陈蕃、窦武除阉竖时,他如果不是被禁锢在家,未能参与其事,胜负未可知。别看何伯求是成名剑客,论起行刺这种事,何伯求比他可差远了。”
孙策觉得有理。黄琬虽败,但他表现出来的胆略却不差,比陈蕃强太多了。如果对手不是黄忠,结果真不好说。他既然能参与诛杀董卓,再来客串一回刺客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第1374章 儒门的迷惘(醉爱哥基打赏加更)
-
第1374章 儒门的迷惘(醉爱哥基打赏加更)
玩笑归玩笑,要不要向袁绍汇报的确是一个大问题。黄琬投降这么大的事不能不汇报,既然要汇报,那这个作战方案就不能不提,否则就成了故意隐瞒。
袁绍最讨厌人欺瞒。
汇报需要时间,一来一去至少要两天,万一中途耽搁,甚至有可能走漏消息,被孙策截获。既然安全到达,还要考虑袁绍会不会同意这个方案。他们的目的是将功折罪,取得战利品,但袁绍关注的重点不是这些,他更希望他们向孙策发起进攻,牵制孙策的兵力,而不是退回洛阳。
袁绍绝不会让麹义或者荀衍镇守洛阳,他会重新选择一个人。这一点,荀衍从通报黄琬的那一刻就有心理准备,他只是想不出合适的人选。
两人有分歧。荀衍觉得应该先汇报,麹义则强烈反对,但他又不肯做主。按理说,黄琬投降了,麹义又成了主将,荀衍是副将,但麹义自知不是汝颍人,荀衍才是袁绍信任的人,他不愿意承担这个责任,无端惹袁绍猜忌。
两人相持不下,不欢而散。
——
郭嘉赶到繁邱城。
与孙策见面后,郭嘉说的第一件事就是对李严的评价。孙策派李严去传令的目的正在于此。郭嘉不会相面,但他擅长察颜观色,深谙人性。郭嘉对李严评价不怎么高,认为他自负,与同僚相处比较难,适合独当一面,做一郡太守或者一军之将都可以,唯独不适合军谋处这种强调团队协作的地方。
孙策暗自佩服。郭嘉果然是看人入骨,他准确的把握住了李严的性格特征。
孙策叫来了李严,宣布对他的任命,回黄忠麾下任司马,具体工作由黄忠安排。李严知道孙策对黄忠并无猜忌之心,带着那一百亲卫骑,开开心心的走了。阎行与他同行,负责护送黄琬来繁邱城。
处理完了黄忠的事,孙策又向郭嘉通报了他让文丑去江陵的决定。说到这件事,他的心情就有些沉重。虽然他觉得周瑜不会有二心,但他也不敢确定周瑜在想什么。封赏下达这么久了,周瑜一直没有反应,是没看出其中的问题,还是他不在乎,又或者是有其他的想法?
他不清楚,也不敢轻易下结论。人心隔肚皮,这又是一个已经被他改变的历史,天知道周瑜会不会也被改变了,成了一个腹黑男。他身边那两个谋士可都不什么省油的灯。不过话又说出来,颍川的谋士有哪个是省油的灯?除了荀攸和辛毗,益州还有戏志才和辛评呢。如果曹操出川策应袁绍,颍川谋士该如何表现,他也很好奇。
“天下皆在尔等汝颍奇士指掌之中。”孙策意味深长的对郭嘉说道。
郭嘉大笑,笑完之后,又有些感伤。“汝颍多奇士,可是最后能善终的又有几个?谁也不知道。汉高祖得天下,归功于萧何、韩信、张良三人,以为非此三人不能得天下,可是后来他是怎么做的?萧何自污,韩信被杀,张良从赤松子游,辟谷修道,却被吕后逼着进食。将军你可知道辟谷之人强行进食是什么感受?轻则数日不安,重则毙命。”
孙策瞅了郭嘉一眼,发现郭嘉的神情与往常不同,有一种说不出的凝重。
“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汉高祖以一亭长投身反秦大业,如果没有萧曹樊周等乡党,如果没有张良、韩信等奇才,他能得天下吗?可是结果如何,汉家传世四百年,刘氏富有天下,子孙以万计,萧曹樊周何在,张良、韩信何在,可有一个得享血食?汝颍奇士再多,最后也不过是鼎镬中的走狗、挂壁空鸣的良弓,唯一的慰藉就是青史留名。既然如此,那我们又为什么奔波四方?”
“难道不是为了富贵?”孙策觉得气氛太沉重,想开个玩笑,却笑不起来。
“的确有一部分是为了富贵,但绝不仅仅是为了富贵。”
“那又为了什么?儒门的理想?”
郭嘉沉吟良久,一声轻叹。“我也想不明白究竟为什么,有时候觉得是儒门的理想,有时候又觉得这一切都是虚妄。从儒门诞生的那一刻起,儒门为了所谓的理想奋斗了几百年,为了生存不断求新求变,先有儒墨之争,后有儒法之争,汉兴又有儒道之争,墨门、道门、法家都败落了,儒门又自己和自己争,古今之争,德礼之争,未尝有一日停息,就算是圣人重生,看到如今的经典恐怕也会瞠目结舌,不知所云。”
他转过身,眨眨眼睛。“将军,如果你将来成功了,把广成泽封给我吧,我去那儿结庐修道,说不定机缘到了,我能悟透这个道理。”
孙策忍俊不禁。“行,我封你做广成子,你不觉得子爵太亏就行。”心里却有点奇怪,玄学兴起不会就是因为儒家理想破灭带来的迷惘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儒门奋斗了几百年,却离天下太平的目标越来越远,这种绝望也许才是玄学萌发的土壤,魏晋禅让、司马氏暴政很可能只是最后一根稻草。
郭嘉也笑了。“真能羽化登仙,还在乎什么爵位高低?将军,到时候你想见我一面都要沐浴斋戒呢。”
两人开了几句玩笑,默契的避过了这个过于沉重的话题。郭嘉向孙策介绍起了黄琬。黄琬很快就要来,孙策肯定是要见的,多一些准备早是好的。
“简而言之,黄子琰堪称传奇。”郭嘉开门见山,先给了黄琬一个极高的评价。“我觉得他有可能是最能理解将军的人之一。”
“哦,为什么这么说?”
“黄子琰早慧,未成年即扬名京师,被称为神童。此人聪明而不迂腐,明于政事,文武皆能,既能守经,又善权变,是少有的能臣。不,应该说,他是真正的大臣。”
“这么强?”孙策将信将疑。
“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说的就是他这种人。所以,他向黄汉升投降绝不是因为怕死,而是有所求。”郭嘉打量着孙策,似笑非笑。“将军,我建议你与他见面时保警惕,不排除他会行刺你。王允诛杀董卓,他可是主谋之一,只不过他不像王允那样贪功自负罢了。陈蕃、窦武除阉竖时,他如果不是被禁锢在家,未能参与其事,胜负未可知。别看何伯求是成名剑客,论起行刺这种事,何伯求比他可差远了。”
孙策觉得有理。黄琬虽败,但他表现出来的胆略却不差,比陈蕃强太多了。如果对手不是黄忠,结果真不好说。他既然能参与诛杀董卓,再来客串一回刺客也不是什么不可能的事。
第1374章 儒门的迷惘(醉爱哥基打赏加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