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定好第一次供货的时间,道格就送走了德雷克。
天空中又飘起了雪花。沿着印染厂门口的道路向远方看,能在一片白茫茫中,一个个瘦小的报童,依旧在拼命叫卖。
在纽黑文这座城市的另一端,刚刚进入室内的罗曼,跺了跺脚,摘下头上毛毡帽子,拍打掉上面的碎雪。
这已经是《纽黑文日报》前任总编离去的第二十天了,在这二十天里,罗曼的日子痛并快乐着。
快乐的是,她采访的新闻稿,终于能挂着自己的名字在报纸上登出来了。
痛苦的是,《纽黑文日报》缺少了前任总编的把持,陷入了一种颇为混乱的境地。
而她,虽然被老板看重。但是写出来的新闻稿,却并不是那么尊崇她的本心。
《黑心老板!竟置儿童雇工于死地!》
《“大富翁”竟然这样,你们还敢买么?》
《小人道格克莱登的一生》
……
这样的标题,在她看来不是一个好标题。
标题下的内容,在她看来,虽然是事实,没有违背她的本心,但只是部分事实。
除了卡尔顿总编离开的前两天,剩下的十八天里,几乎每天《纽黑文日报》都要在显眼的位置上,报道道格克莱登的黑料,报道道格克莱登残酷的使用童工,不让成年女工睡觉,甚至一进入夜里,印染厂的灯就没有熄灭过的等等新闻。
片面的事实累积起来,让攥写文稿的罗曼都有些觉得可怕,纽黑文市真的就存在这样一个恶魔么?
只不过,报道的效果,却没有包括吉尔伯特以及安东等人想的那样,一夜之间就让道格克莱登成为人人喊打的老鼠。
毕竟,这些舍得买报纸,并能读懂报纸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更“理智”。
只要报纸上报道的新闻,不与他们自信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们不会轻易被煽动起来。
而报道中的道格,所作的一切,并没有侵犯到这些看报一族。
至于女工们是不是每天半夜被道格学着鸡叫催着起床,童工们每天是不是薪酬低廉吃不饱穿不暖,这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甚至,当《纽黑文时报》创刊之后,这些人对于《纽黑文日报》当中极力抹黑的道格克莱登,反倒是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居然开始认同起了道格的所作所为。
再加上《纽黑文时报》上一篇《小擦鞋匠之死》的深度报道,从道格的角度,切入到小擦鞋匠的人生,从相遇到雇佣,到为了保护他而最终判了死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让许多看报的老爷们,都流下了鳄鱼的眼泪。
他们也想有这样的跟班啊!
他们也想有这样忠诚的下属啊!
他们甚至将《小擦鞋匠之死》这篇文章,找人阅读给所有员工。告诉员工们,哪怕被判了死刑,也要在临死之前,为老板擦上最后一次鞋,值好最后一班岗。
而在《小擦鞋匠之死》这篇报道后面,又有了关于道格的专题报道。
这篇文章从道格还是一个小流浪汉的时候说起,说他在耶鲁学院当流浪汉的时候,尽管饿着肚子,却虔诚的去教室学习。
他日复一日的听课行为,让耶鲁学园的伍尔西校长为之感动。
伍尔西校长故意在道格每天听课的必经之路上,丢下了一个钱袋,想要小流浪汉道格用这袋钱填饱肚子。
但是,让伍尔西校长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流浪汉居然忍着饥饿,按照钱袋上名字,找到了伍尔西校长,将钱袋还给了伍尔西校长。
伍尔西校长大为感动,觉得道格虽然只是一个小流浪汉,但是一心向学,却还品格正直。
于是,在这个年代来说,五十多岁已经是很大岁数的伍尔西校长,收了道格为最后一个学生。
道格也在不久之后,就设计出了《大富翁》,购买了工厂,从璀璨走往辉煌。
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就是品格高尚的人,一定会获得成功。
虽然道格觉得这毫无道理,就像是告诉一个伐木工人只要专心伐木,就能拥有一片自己的森林一样。
但是这样温暖人心的文章,还是广受看报一族的喜欢。
他们也将这篇文章加入到宣讲的行列,同时向工人们灌输着“只要努力工作,就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只要当一个好人,就会有好报”之类的思想。
不像是识字有钱的人,能够通过读书、看报、欣赏戏剧等方式来满足文化生活。
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底层群众,娱乐大抵不过裤裆里的那些事儿。
没有鉴别能力的他们,听到《小擦鞋匠之死》和《小流浪汉道格克莱登》这样的文章,一时之间,竟然也掀起了向小擦鞋匠和道格克莱登学习的风潮。
道格回到办公室,桌子上抱着一份《纽黑文日报》和一份《纽黑文时报》,一份抹黑,一份洗白。
他先拿起《纽黑文日报》,想要看看,今天自己又是怎么被黑的。
天空中又飘起了雪花。沿着印染厂门口的道路向远方看,能在一片白茫茫中,一个个瘦小的报童,依旧在拼命叫卖。
在纽黑文这座城市的另一端,刚刚进入室内的罗曼,跺了跺脚,摘下头上毛毡帽子,拍打掉上面的碎雪。
这已经是《纽黑文日报》前任总编离去的第二十天了,在这二十天里,罗曼的日子痛并快乐着。
快乐的是,她采访的新闻稿,终于能挂着自己的名字在报纸上登出来了。
痛苦的是,《纽黑文日报》缺少了前任总编的把持,陷入了一种颇为混乱的境地。
而她,虽然被老板看重。但是写出来的新闻稿,却并不是那么尊崇她的本心。
《黑心老板!竟置儿童雇工于死地!》
《“大富翁”竟然这样,你们还敢买么?》
《小人道格克莱登的一生》
……
这样的标题,在她看来不是一个好标题。
标题下的内容,在她看来,虽然是事实,没有违背她的本心,但只是部分事实。
除了卡尔顿总编离开的前两天,剩下的十八天里,几乎每天《纽黑文日报》都要在显眼的位置上,报道道格克莱登的黑料,报道道格克莱登残酷的使用童工,不让成年女工睡觉,甚至一进入夜里,印染厂的灯就没有熄灭过的等等新闻。
片面的事实累积起来,让攥写文稿的罗曼都有些觉得可怕,纽黑文市真的就存在这样一个恶魔么?
只不过,报道的效果,却没有包括吉尔伯特以及安东等人想的那样,一夜之间就让道格克莱登成为人人喊打的老鼠。
毕竟,这些舍得买报纸,并能读懂报纸的人,从某种程度上更“理智”。
只要报纸上报道的新闻,不与他们自信的利益息息相关,他们不会轻易被煽动起来。
而报道中的道格,所作的一切,并没有侵犯到这些看报一族。
至于女工们是不是每天半夜被道格学着鸡叫催着起床,童工们每天是不是薪酬低廉吃不饱穿不暖,这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甚至,当《纽黑文时报》创刊之后,这些人对于《纽黑文日报》当中极力抹黑的道格克莱登,反倒是有了一个更全面的认识,居然开始认同起了道格的所作所为。
再加上《纽黑文时报》上一篇《小擦鞋匠之死》的深度报道,从道格的角度,切入到小擦鞋匠的人生,从相遇到雇佣,到为了保护他而最终判了死刑,感人至深,催人泪下。
让许多看报的老爷们,都流下了鳄鱼的眼泪。
他们也想有这样的跟班啊!
他们也想有这样忠诚的下属啊!
他们甚至将《小擦鞋匠之死》这篇文章,找人阅读给所有员工。告诉员工们,哪怕被判了死刑,也要在临死之前,为老板擦上最后一次鞋,值好最后一班岗。
而在《小擦鞋匠之死》这篇报道后面,又有了关于道格的专题报道。
这篇文章从道格还是一个小流浪汉的时候说起,说他在耶鲁学院当流浪汉的时候,尽管饿着肚子,却虔诚的去教室学习。
他日复一日的听课行为,让耶鲁学园的伍尔西校长为之感动。
伍尔西校长故意在道格每天听课的必经之路上,丢下了一个钱袋,想要小流浪汉道格用这袋钱填饱肚子。
但是,让伍尔西校长没有想到的是,这个小流浪汉居然忍着饥饿,按照钱袋上名字,找到了伍尔西校长,将钱袋还给了伍尔西校长。
伍尔西校长大为感动,觉得道格虽然只是一个小流浪汉,但是一心向学,却还品格正直。
于是,在这个年代来说,五十多岁已经是很大岁数的伍尔西校长,收了道格为最后一个学生。
道格也在不久之后,就设计出了《大富翁》,购买了工厂,从璀璨走往辉煌。
这篇文章的核心论点,就是品格高尚的人,一定会获得成功。
虽然道格觉得这毫无道理,就像是告诉一个伐木工人只要专心伐木,就能拥有一片自己的森林一样。
但是这样温暖人心的文章,还是广受看报一族的喜欢。
他们也将这篇文章加入到宣讲的行列,同时向工人们灌输着“只要努力工作,就会获得丰厚的回报”、“只要当一个好人,就会有好报”之类的思想。
不像是识字有钱的人,能够通过读书、看报、欣赏戏剧等方式来满足文化生活。
这个时代绝大多数的底层群众,娱乐大抵不过裤裆里的那些事儿。
没有鉴别能力的他们,听到《小擦鞋匠之死》和《小流浪汉道格克莱登》这样的文章,一时之间,竟然也掀起了向小擦鞋匠和道格克莱登学习的风潮。
道格回到办公室,桌子上抱着一份《纽黑文日报》和一份《纽黑文时报》,一份抹黑,一份洗白。
他先拿起《纽黑文日报》,想要看看,今天自己又是怎么被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