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天雄三镇(一)
琉球群岛,日语作RyukyuShoto,亦称南西(萨南)诸岛(NanseiShoto,日语作NanseiShoto)。也叫琉球冲绳(RyukyuanOkinawa),自日本南部的九州岛往西南延伸约1,100公里(700哩)到台湾东北,是东海(西)与菲律宾海(东)的分界线。陆地总面积3,090平方公里(1,193平方哩),包括大小岛屿55个,分为3个较大岛群:北部为奄美岛链,中部为冲绳诸岛,南部为先岛诸岛。琉球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作为东北亚和东南亚贸易的中转站,贸易发达,号称“万国津梁”。
琉球简介编辑
注:现“琉球群岛”是由日本明治后重新编制的,增加了大隅诸岛和吐噶喇列岛。琉球国≠琉球群岛,原“琉球国群岛”不包括大隅诸岛和吐噶喇列岛。另竹岛?硫磺岛?黑岛不属于大隅诸岛,而硫磺岛属于小笠原诸岛,竹岛、黑岛均为离岛,其中竹岛为日韩争议岛屿。
两大岛屿
其中两个最大的岛屿是冲绳岛(1,204平方公里〔465平方哩〕)和奄美大岛(712平方公里〔275平方哩〕)。这些较大的岛屿原先都是火山岛,且有山地;而较小的岛屿则大都为珊瑚岛,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每年都有台风侵袭。
琉球历史编辑
历史渊源
台湾在唐朝时也被称作琉球,位于此区分琉球群岛同时被称作为小琉球。台湾是中国领土,而琉球在明清时为中国的附属国。琉球作为中国的附属国长达500余年,但附属国不等于领土主权。琉球国未建国之前隶属于日本九州的南蛮地区,后独立。清朝末年,日本通过武力兼并琉球。1972年琉球归属日本施政。[1]
1291年,元世祖遣副万户杨祥讨伐琉球,未能到国。随后,在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元成宗再次派遣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率水军进攻琉球,国人合力拒战,元兵抢一百二十余人而返。
“张浩”汉人是也。《中山世谱》: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世祖灭宋,改天下之号曰大元)世祖改「流求」曰「瑠求」,遂遣副万戸杨祥等,率六千军。给金符赉诏,以降我国。杨祥行出海洋,遽会一山军。相战小挫,未至我国而引还。
元贞二年丙申,(世祖崩,成宗嗣立,改元元贞)福建省平章政事高兴上言:「瑠求未从,宜发兵袭之。」成宗遣省都鎭抚张浩等率军抵国。时我国臣民深沐王化,皆有委身爱国之心。见元兵来侵,国人合力,拒战不降。张浩无计可施,卒掳一百三十人而返。
明朝明太祖《即位建元诏》:“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明朝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明太祖称“琉球”为外夷,以表明不是明朝的领土。莫非所有称得上“外夷”的国家,其原住民的领土都是明朝的?莫非“天子”是“一统天下”,天下之土地皆归明朝?莫非是封建迷信心理作怪?但明太祖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不会像元朝侵略者那样去做。其实明太祖这里的“外夷”已经指定了其并非是明朝的王土。
据琉球国史及各种史料记载,自洪武十六年(1383)起,历代琉球王都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与中国对朝鲜的对外关系一样。这种关系延续了整整五个世纪,日本庆长十四年(1609)发生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县)岛津氏收复琉球,琉球国在受到萨摩制约的情况下,依然和中国保持贸易关系。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更赐闽人三十六姓”入久米岛。这批中国移民主要是向琉球传授明朝的文化及工艺技术,企图同化琉球族。琉球王国被迫接受明政府的“赐人”,如1606年,尚宁王受册封时,便被迫赐明人归化。如从中国去的蔡氏为蔡襄的后人,林氏为林和靖家族的后人。与此同时,琉球王被勒令选派子弟到中国留学。
从1372年(明洪武五年)开始确立这种藩属关系,当时的明王朝封琉球王为郡王级王爵(同期朝鲜、日本为亲王级),这样一直持续两百多年,到清初1646年,清朝向琉球诏谕,琉球王遣使臣到中国朝贡,受到了顺治皇帝的接见,当时的清朝皇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定二年进贡一次,并于康熙22年赐匾“中山世土”,现悬挂在首里王宫正殿上(为复制品,真品毁于战火),国人去琉球旅游时候必可见到。1663年(康熙二年)和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清帝两次赐印给琉球国王,乾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尚氏王朝贡不绝,采用中国年号,沿用汉唐文化。1875年5月,日本派军队攻占琉球,强令琉球国王停止对中国的“朝贡”,为了消失中流之间“宗藩关系”的痕迹,6月又强令琉球改用日本年号,琉球国王不堪日本的收复,于1877年4月密遣紫巾官(二品官爵)向德宏等人来华,呈递国正密信,恳求阻止日本的吞并行径。清廷派何如璋到日本进行交涉,但未取得成果。1879年3月,日本政府派兵占领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为冲绳县。1879年7月3日和23日,琉球国王又密令紫巾官向德宏两次赴天津拜谒李鸿章,请求清政府问罪于日本。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一品官爵)毛精长等人到北京总理衙门“长跪哀号,泣血吁请”,希望清政府能在“俯怜二百年效顺属藩”的份上援救琉球。虽然清政府与日本再次进行交涉,但由于日本的蛮横和清政府的软弱,琉球终为日本所侵占。[1]
从明太祖时期开始向琉球派遣册封使,即专门代表当时中央政府册封琉球王的使节,明清先后派出24次册封使前往琉球,琉球王只有获得朝廷的册封,才具有正统、合法的地位。描绘中国册封使,其壮观的队伍,严肃场面的卷轴《中国册封使行列图》,如今还收藏在那霸的冲绳县立博物馆。史籍中有大量有关琉球的记载,当时的日本人对琉球的了解多是从册封使所著使琉球录中得知,其中1719年清康熙年间册封使徐葆光所著《中山传信录》当时对日本影响极大。被译成日文,成为日本人了解琉球的重要资料来源。最后一次册封使册封琉球王是1866年。
在1853年美国与琉球王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时候,琉球与美国的交往和条约文本出于对中国的礼节使用了部分汉语,使用的是清朝“咸丰”年号。甲午清廷战败后,日本一直霸占琉球至1945年,后为美军占领,美国在战后长期有将琉球据为己有的意图,在当地禁用日本昭和年号,并适当引入英文书写系统。
命名
琉球群岛在元、明、清时为独立国家,其中明清时为中国的附属国。
琉球之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台湾”说[2]。公元6世纪中后期,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行至今日与那国岛(今******西南170公里)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唐朝编纂隋书时,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一说流求是指台湾。至朱元璋时期,将该地美名为琉球,意为琉璃玉和珍珠球,可见其壮丽奇绝的景色。
其二,是“留求”说。日本承和二年(835)唐大和九年日本僧人真济所编的《性灵集》中称琉球为“留求”,意为人在大海中漂泊时欲求的驻留之地。读作“RYUKYU”。实际上“留求”的称法和释义最早源于日本推古天皇时期(即中国的隋朝时期)的日本百济僧人。后因鉴真东渡、逗留此岛,之后“留求”,亦说为了追求而留下来。
日本的《唐大和上东征传》在天平胜宝五年(753)条载:立志东渡弘扬佛教的鉴真和尚所乘坐的船“廿一日戊午,第一第二舟同到阿児奈波岛”,并在岛上逗留半个多月。“阿児奈波”在日语中读作“OKNAWA“即现在的冲绳岛。
据成书于唐开元八年(720)的日本推古二十年(620)条和舒明元年(629)条分别记录“掖玖人二口流来于伊豆岛”“遣田部连于掖玖”等。据考证,《日本书纪》所载的“掖玖”或“夜句”即是现在冲绳的屋久岛。
西方学者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认为上古时代的琉球居民可能来自印度尼西亚或澳大利亚,属于马来人。日本学者则根据对遗传因子的研究,认为琉球人可能与阿伊努人、大和族同源(也是绳文人后人)。请参考:[1]
琉球语言与文字
北琉球圈(包括冲绳)的土著语起源于九州的隼人族语言,和大和语有着同一语源。目前考古学界通过基因人种分析,已经证实了“冲绳语”起源于一种更为古老的语言“绳文语”,而“古日语”和“隼人语”同属于“绳文语”的分支。
南琉球圈(包括与那国)的土著语主要起源于南岛语系,和古日语区别较大。但是这种区别依然小于“汉语”和“藏语”、“汉语”和“维吾尔语”的区别,“与那国语”部分语法结构及同源词和古日语还是一致的。但由于其在发音、同源词上更多偏向于南岛语系,所以包括日本国内的专家都不认为“与那国语”属于日语语系。[3]
与“汉语官话”的区别
需要把“琉球语”和琉球国外交时使用的“汉语官话”区分开来,“汉语官话”只是在与明朝外交时才使用,负责使用的就是“通事”一职。就好像我们出访欧美等国家需要带“英语翻译”一样,“通事”就是琉球国外交时的“汉语翻译”。
中国最早记载琉球语言文字的是《使琉球录夷语夷字附》参见[3]:可见其中记录了“琉球的本土文字”及“平假名”。虽琉球本土文字和日文假名相同,但语言有所差异。跟东亚的其他国家一样,除了本土语言之外,汉字为琉球国外交时的官方文字,汉语在某一个时候也可以看成是琉球的“通用外语”,在与中国、朝鲜、越南的外交往来中皆使用汉语。琉球人的石碑碑文以及士族的家谱,也发现有汉字记载。与明清和日本交往,往往通事一职非常重要。在明清时代,琉球国不断向南京和北京的国子监以及福州的琉球馆派遣留学生学习汉语语言。根据对留存下来的琉球人使用的汉语官话课本的研究显示,琉球人所学习的汉语官话在语音上受到了闽语,尤其是福州话的影响,严格地说是“福州的官话”。早期,琉球国在外交场合皆使用汉语,而在官方文书上则使用汉字与假名混合的琉球语书写系统,有时也使用汉语书写系统。除了汉字之外,琉球亦拥有自创的字,即所谓的“球字”(包括自创字和假名符号)。
一般而言,琉球的普通民众不需要学习“汉语”这门外语,所以传统的琉歌记载均为象形符号或平假名的书写方式。琉球语亦有不同的方言,而方言之间的差异大概相当于法语和意大利语之间的差异。
文字
昔日的琉球国使用汉字和假名记述王朝历史,而下层百姓则使用一种平假名及象形文字。
琉球群岛是西太平洋一系列岛屿,位于台湾岛与日本九州岛之间。呈东北西南向。琉球群岛从北到南,包括奄美诸岛(统称“萨南诸岛”,属鹿儿岛县),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统称“琉球诸岛”)。面积共4,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0多万(1985)。(~^~)
琉球简介编辑
注:现“琉球群岛”是由日本明治后重新编制的,增加了大隅诸岛和吐噶喇列岛。琉球国≠琉球群岛,原“琉球国群岛”不包括大隅诸岛和吐噶喇列岛。另竹岛?硫磺岛?黑岛不属于大隅诸岛,而硫磺岛属于小笠原诸岛,竹岛、黑岛均为离岛,其中竹岛为日韩争议岛屿。
两大岛屿
其中两个最大的岛屿是冲绳岛(1,204平方公里〔465平方哩〕)和奄美大岛(712平方公里〔275平方哩〕)。这些较大的岛屿原先都是火山岛,且有山地;而较小的岛屿则大都为珊瑚岛,地势相对比较平坦。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每年都有台风侵袭。
琉球历史编辑
历史渊源
台湾在唐朝时也被称作琉球,位于此区分琉球群岛同时被称作为小琉球。台湾是中国领土,而琉球在明清时为中国的附属国。琉球作为中国的附属国长达500余年,但附属国不等于领土主权。琉球国未建国之前隶属于日本九州的南蛮地区,后独立。清朝末年,日本通过武力兼并琉球。1972年琉球归属日本施政。[1]
1291年,元世祖遣副万户杨祥讨伐琉球,未能到国。随后,在元朝元贞二年(1296年),元成宗再次派遣福建省都镇抚张浩,率水军进攻琉球,国人合力拒战,元兵抢一百二十余人而返。
“张浩”汉人是也。《中山世谱》:元至元二十八年辛卯,(世祖灭宋,改天下之号曰大元)世祖改「流求」曰「瑠求」,遂遣副万戸杨祥等,率六千军。给金符赉诏,以降我国。杨祥行出海洋,遽会一山军。相战小挫,未至我国而引还。
元贞二年丙申,(世祖崩,成宗嗣立,改元元贞)福建省平章政事高兴上言:「瑠求未从,宜发兵袭之。」成宗遣省都鎭抚张浩等率军抵国。时我国臣民深沐王化,皆有委身爱国之心。见元兵来侵,国人合力,拒战不降。张浩无计可施,卒掳一百三十人而返。
明朝明太祖《即位建元诏》:“朕为臣民推戴,即位皇帝,定有天下之号曰大明,建元洪武。是用遣使外夷,播告朕意,使者所至,蛮夷酋长称臣入贡。惟尔琉球,在明朝东南,远据海外,未及报知。兹特遣使往谕,尔其知之。”
明太祖称“琉球”为外夷,以表明不是明朝的领土。莫非所有称得上“外夷”的国家,其原住民的领土都是明朝的?莫非“天子”是“一统天下”,天下之土地皆归明朝?莫非是封建迷信心理作怪?但明太祖是一个明事理的人,不会像元朝侵略者那样去做。其实明太祖这里的“外夷”已经指定了其并非是明朝的王土。
据琉球国史及各种史料记载,自洪武十六年(1383)起,历代琉球王都与中国建立贸易关系,与中国对朝鲜的对外关系一样。这种关系延续了整整五个世纪,日本庆长十四年(1609)发生日本萨摩藩(今鹿儿岛县)岛津氏收复琉球,琉球国在受到萨摩制约的情况下,依然和中国保持贸易关系。洪武二十五年(1392),朱元璋“更赐闽人三十六姓”入久米岛。这批中国移民主要是向琉球传授明朝的文化及工艺技术,企图同化琉球族。琉球王国被迫接受明政府的“赐人”,如1606年,尚宁王受册封时,便被迫赐明人归化。如从中国去的蔡氏为蔡襄的后人,林氏为林和靖家族的后人。与此同时,琉球王被勒令选派子弟到中国留学。
从1372年(明洪武五年)开始确立这种藩属关系,当时的明王朝封琉球王为郡王级王爵(同期朝鲜、日本为亲王级),这样一直持续两百多年,到清初1646年,清朝向琉球诏谕,琉球王遣使臣到中国朝贡,受到了顺治皇帝的接见,当时的清朝皇帝封琉球王为尚质王,定二年进贡一次,并于康熙22年赐匾“中山世土”,现悬挂在首里王宫正殿上(为复制品,真品毁于战火),国人去琉球旅游时候必可见到。1663年(康熙二年)和1756年(乾隆二十一年),清帝两次赐印给琉球国王,乾隆所赐之印写有“琉球国王之印”字样。尚氏王朝贡不绝,采用中国年号,沿用汉唐文化。1875年5月,日本派军队攻占琉球,强令琉球国王停止对中国的“朝贡”,为了消失中流之间“宗藩关系”的痕迹,6月又强令琉球改用日本年号,琉球国王不堪日本的收复,于1877年4月密遣紫巾官(二品官爵)向德宏等人来华,呈递国正密信,恳求阻止日本的吞并行径。清廷派何如璋到日本进行交涉,但未取得成果。1879年3月,日本政府派兵占领琉球,3月30日正式宣布琉球为冲绳县。1879年7月3日和23日,琉球国王又密令紫巾官向德宏两次赴天津拜谒李鸿章,请求清政府问罪于日本。10月24日,琉球耳目官(一品官爵)毛精长等人到北京总理衙门“长跪哀号,泣血吁请”,希望清政府能在“俯怜二百年效顺属藩”的份上援救琉球。虽然清政府与日本再次进行交涉,但由于日本的蛮横和清政府的软弱,琉球终为日本所侵占。[1]
从明太祖时期开始向琉球派遣册封使,即专门代表当时中央政府册封琉球王的使节,明清先后派出24次册封使前往琉球,琉球王只有获得朝廷的册封,才具有正统、合法的地位。描绘中国册封使,其壮观的队伍,严肃场面的卷轴《中国册封使行列图》,如今还收藏在那霸的冲绳县立博物馆。史籍中有大量有关琉球的记载,当时的日本人对琉球的了解多是从册封使所著使琉球录中得知,其中1719年清康熙年间册封使徐葆光所著《中山传信录》当时对日本影响极大。被译成日文,成为日本人了解琉球的重要资料来源。最后一次册封使册封琉球王是1866年。
在1853年美国与琉球王国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时候,琉球与美国的交往和条约文本出于对中国的礼节使用了部分汉语,使用的是清朝“咸丰”年号。甲午清廷战败后,日本一直霸占琉球至1945年,后为美军占领,美国在战后长期有将琉球据为己有的意图,在当地禁用日本昭和年号,并适当引入英文书写系统。
命名
琉球群岛在元、明、清时为独立国家,其中明清时为中国的附属国。
琉球之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其一,是“台湾”说[2]。公元6世纪中后期,隋炀帝令羽骑尉朱宽出海寻访海外异俗。行至今日与那国岛(今******西南170公里)时,见一片珍珠般的岛屿浮在海面中,“若虬龙浮在水面”,遂为其取名流虬。唐朝编纂隋书时,为避帝王龙讳,将该地更名为流求,一说流求是指台湾。至朱元璋时期,将该地美名为琉球,意为琉璃玉和珍珠球,可见其壮丽奇绝的景色。
其二,是“留求”说。日本承和二年(835)唐大和九年日本僧人真济所编的《性灵集》中称琉球为“留求”,意为人在大海中漂泊时欲求的驻留之地。读作“RYUKYU”。实际上“留求”的称法和释义最早源于日本推古天皇时期(即中国的隋朝时期)的日本百济僧人。后因鉴真东渡、逗留此岛,之后“留求”,亦说为了追求而留下来。
日本的《唐大和上东征传》在天平胜宝五年(753)条载:立志东渡弘扬佛教的鉴真和尚所乘坐的船“廿一日戊午,第一第二舟同到阿児奈波岛”,并在岛上逗留半个多月。“阿児奈波”在日语中读作“OKNAWA“即现在的冲绳岛。
据成书于唐开元八年(720)的日本推古二十年(620)条和舒明元年(629)条分别记录“掖玖人二口流来于伊豆岛”“遣田部连于掖玖”等。据考证,《日本书纪》所载的“掖玖”或“夜句”即是现在冲绳的屋久岛。
西方学者提出了另一种说法,认为上古时代的琉球居民可能来自印度尼西亚或澳大利亚,属于马来人。日本学者则根据对遗传因子的研究,认为琉球人可能与阿伊努人、大和族同源(也是绳文人后人)。请参考:[1]
琉球语言与文字
北琉球圈(包括冲绳)的土著语起源于九州的隼人族语言,和大和语有着同一语源。目前考古学界通过基因人种分析,已经证实了“冲绳语”起源于一种更为古老的语言“绳文语”,而“古日语”和“隼人语”同属于“绳文语”的分支。
南琉球圈(包括与那国)的土著语主要起源于南岛语系,和古日语区别较大。但是这种区别依然小于“汉语”和“藏语”、“汉语”和“维吾尔语”的区别,“与那国语”部分语法结构及同源词和古日语还是一致的。但由于其在发音、同源词上更多偏向于南岛语系,所以包括日本国内的专家都不认为“与那国语”属于日语语系。[3]
与“汉语官话”的区别
需要把“琉球语”和琉球国外交时使用的“汉语官话”区分开来,“汉语官话”只是在与明朝外交时才使用,负责使用的就是“通事”一职。就好像我们出访欧美等国家需要带“英语翻译”一样,“通事”就是琉球国外交时的“汉语翻译”。
中国最早记载琉球语言文字的是《使琉球录夷语夷字附》参见[3]:可见其中记录了“琉球的本土文字”及“平假名”。虽琉球本土文字和日文假名相同,但语言有所差异。跟东亚的其他国家一样,除了本土语言之外,汉字为琉球国外交时的官方文字,汉语在某一个时候也可以看成是琉球的“通用外语”,在与中国、朝鲜、越南的外交往来中皆使用汉语。琉球人的石碑碑文以及士族的家谱,也发现有汉字记载。与明清和日本交往,往往通事一职非常重要。在明清时代,琉球国不断向南京和北京的国子监以及福州的琉球馆派遣留学生学习汉语语言。根据对留存下来的琉球人使用的汉语官话课本的研究显示,琉球人所学习的汉语官话在语音上受到了闽语,尤其是福州话的影响,严格地说是“福州的官话”。早期,琉球国在外交场合皆使用汉语,而在官方文书上则使用汉字与假名混合的琉球语书写系统,有时也使用汉语书写系统。除了汉字之外,琉球亦拥有自创的字,即所谓的“球字”(包括自创字和假名符号)。
一般而言,琉球的普通民众不需要学习“汉语”这门外语,所以传统的琉歌记载均为象形符号或平假名的书写方式。琉球语亦有不同的方言,而方言之间的差异大概相当于法语和意大利语之间的差异。
文字
昔日的琉球国使用汉字和假名记述王朝历史,而下层百姓则使用一种平假名及象形文字。
琉球群岛是西太平洋一系列岛屿,位于台湾岛与日本九州岛之间。呈东北西南向。琉球群岛从北到南,包括奄美诸岛(统称“萨南诸岛”,属鹿儿岛县),冲绳诸岛和先岛诸岛(统称“琉球诸岛”)。面积共4,600多平方公里。人口140多万(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