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邦德的遭遇,马林是早有预料的。就像后世,善于包装自己的明星,就比更伟大的科学家们更受欢迎。无他,大部分普通人都是感官动物罢了。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他们其实没有坚定的意志和成熟稳定的世界观,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或者说,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蛊惑。
用三德子宣传部长戈培尔的话说——谎话重复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同样的道理,明星利用媒体平台,不住轰炸普通人的视觉和听觉。即使他很烂,可重复轰炸你的听觉和视觉一千遍以上后,你也不得不承认他名气很大了。
为啥资本那么强悍?因为他们买下了媒体渠道,不住地轰炸你的视觉和听觉,像强行喂shi般地逼着你接受他们的奇葩言论。
对于一个心智成熟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成年人来说,也许还有点抵抗力(甚至很多人抵抗力都不足),对于未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未成年人而言,这简直就是灾难。
二战前的德国,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只是大学升学率偏高而已。就是这样一个人口素质较高的国家,一样被纳翠掌控的媒体用反复宣传的方式给忽悠瘸了,一个国家都瘸了。其中,不乏很多高级知识分子。
就连到了21世纪,都有人被网络给忽悠瘸了,还坚持自己知道的假消息是真理的呢。传销什么的,也总是能忽悠到不少人。
所以,总结下来,大部分人都是可忽悠的。这在教育非常发达的21世纪适用,在16世纪,则可以改为——绝大部分人都是可忽悠的!
因为,这个年代的人识字率极低,而文盲们,又特别迷信,更加好忽悠。即便是这个年代的大学生们,因为还对宗教笃信不疑,所以也好忽悠。
所以,邦德只是简单地利用了黄铜镜搞个灯光效果,再用儿童唱诗班加一点BGM,就让他成为最受欢迎的神学教授,远超真正的学霸马丁路德。
......
当然,邦德没忘记自己的任务。一有机会,他就会宣传马丁路德的学识渊博和伟大。之所以如此,是希望以后马丁路德带头搞事情呢。而搞事情,是需要威望的。
所以,邦德每次讲经,都会强调,自己是在和马丁路德教授交流时,获得的启发......
也因此,马丁路德丝毫不介意邦德抄他的讲义。毕竟,邦德每次都强调是受到他的启发,没有贪墨功劳。马丁路德就是想指责,都找不到指责的点。
而且,邦德是真的想为马丁路德扬名啊。毕竟,他又不可能带头搞宗教改革,还指望马丁路德出头当带头大哥呢。
可是,眼看着自己的威望远超正主马丁路德了,所以,邦德有些慌。特别是,马丁路德最近正在撰写反对教廷大肆兜售赎罪券的条陈。要是威望不够,搞事的时候岂不是会扔进水里不响?
邦德很发愁,于是通过秘密渠道请示马林——如何解决马丁路德威望被他盖过的问题......
......
马林接到邦德求助信,满脸的无语——尼玛,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卧底混成了黑老大”的案例吗?
按照“卧底混成黑老大”案例的处理手法,是直接收网,一网打尽。可邦德的这个问题更复杂,因为,马丁路德不是罪犯,无法收网。
唯一的问题,就是马丁路德威望被“配角”邦德给盖过了......
怎么办呢?当然是想办法给马丁路德增加声望啊!
而如何增加声望呢?马林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办法——出书!
在后世,出书是一种提升逼格的法宝。很多素质不高的明星,也会通过出书,来刷声望,立学霸人设。当然,除了少部分人是自己执笔,找人校对的外。大部分明星,其实是自己提供大概思路和经历,然后找枪手完成的。
这个手段,在2010年后比较少了。主要是,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明星的战场转向了微薄等网络平台,在那里动不动就发长文什么的。
而在网络平台出现并成熟以前,纸质媒体也是重要的宣传阵地。同时,出书也是重要的提升逼格的手段。这个手段,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几年,非常流行。因为,那是一个文艺时代。你要不装点文艺范,会显得特别喽......
至于更早的80年代......抱歉,那时候内地没有娱乐圈,只有文艺圈......
......
当然,后世和16世纪不能比。后世文化如此发达,写书不算难事,某点上就有无数扑街天天写书讨票讨订阅,跟乞丐似的。用至尊宝的话说,那个扑街写手好像一条狗哦......
但在16世纪,别说写书了,读书都是很困难的事。谁能写一本没有语法错误,能说出一点道理的书,就能被冠以“学者”的称号了,收获名望无数!
马林给了邦德指示,可邦德发现——貌似马丁路德还没写过书......
也是,马丁路德1512年才取得神学博士学位,教书才5年不到呢,相当于后世大学普通教员的级别。除了学历最高外,还没取得啥成果。
这几年,因为忙于教书,马丁路德也没啥时间写书。而且,这货今年才34岁不到,这个年纪不上不下的。属于脱离了菜鸟阶段,但还没达到高手级别的年纪。
所以,让马丁路德出书,貌似很难啊......
信息反馈到马林这里,马林就让间谍拿了一份马丁路德教案的抄录版过来。结果,马林发现了亮点——虽然《圣经》是拉丁文版本的。但是,马丁路德的教案,都将《圣经》翻译成了德文,并做了注解。
而且,其注解中,也隐隐有了反教廷搞改革的倾向......
比如,他的教案里面,隐隐透露出反对神化教皇的意思,而且,根据《旧约》内容,反对罗马教廷搞的神像雕刻和宗教绘画,认为这属于《旧约》立明确反对的偶像崇拜。
另外,马丁路德还认为,忏悔不必经过神父,而是直接对上帝忏悔即可。因为,他认为上帝无处不在,可以直接沟通,而不必通过神父。而且,神父通过忏悔,探听了太多别人的阴私,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出现过神父利用别人阴私,勒索钱财的恶劣事情。当然,神父不会自己出面,而是把阴私告诉***,让***去勒索。
“嗯?这个教案很好嘛。来,派人编辑下,直接就可以出版德文版的《圣经》了!”
马林为了帮马丁路德扬名,直接派人归纳他的教案,得到了马丁路德翻译版的德语《圣经》。而且,还弄了个常常的附录,增加了马丁路德的很多见解。
当然,为了不触怒教会。马林特地让人把一些反天主教会教皇的言论都删除了。
然后,得到了一本马丁路德版的德语《圣经及注解》。
随后,马林派人把书送到维腾堡,交给邦德。接着,又派遣一个间谍假扮成大商人,表示愿意主动出资,帮忙出版印刷。
马丁路德得到消息的时候,一脸懵逼——啥?我写过书?
但翻开德语版的《圣经及注解》,马丁路德发现,这些的确都是自己翻译和说过的话。而且,其中一些反教廷的言论被隐藏了。而他平时的教案只有邦德经常借阅,所以,谁帮忙总结出书的,自然不言而喻了。
“谢谢你了,加尔文!”马丁路德满是感激。毕竟,他这样的学者型的人,不在乎钱财,但在乎名声。不然,也不会跳出来搞宗教改革了。
就这样,在马林的暗中支持下,马丁路德版的德语《圣经及注解》很快被印刷出版了。而且,为了避免教会的敌视,这本书的封面上特别注明了——这是维腾堡大学神学院的神学教材。
而且,印刷使用的是北海过布雷顿角岛上的造纸厂生产的泛黄的没添加增白剂的土纸。这种纸张,原本是用来制造油纸的,所以不添加增白剂。毕竟,增白剂有可能会影响食品安全。毕竟,油纸大多是用来包装食物的,安全第一。
马林之所以用这种泛黄的土纸也是无奈——北海过的白纸太显眼,一看就知道来源。只有没增白的泛黄土纸,才和欧洲麻纸看起来像一点。
而北海国土纸成本很低,印刷一本几百张纸的《圣经》,成本也就20个芬尼左右,也就是三分之一个金币。而在这个年代,一本羊皮纸《圣经》,四五百张羊皮纸制成的,可以换一个价值几十金币的葡萄园。麻纸《圣经》便宜点,但价格绝对超过10个金币......
所以,这个年代,要是家里有一本《圣经》,就属于有钱人家了。要是有一本羊皮纸《圣经》,可称土豪......
但马林是为了帮马丁路德扬名的,所以,他让给那个假冒富商的间谍,象征性地收点“工钱”——2个金币一本!
事实上,对于北海国的印刷厂而言,利润还很大。但相比这个年代其他家的成本,这个价格,绝对算血亏倒贴了......
所以,马林这次不但帮马丁路德出书扬名,顺便还靠着价格差,小赚了一笔。印出来的5000本马丁路德版的德语《圣经及注解》,能给他带来两千多金币的利润。
倒不是不想印刷更多,而是,这年头识字率太低。你印几万本出来,不说人家能不能买得起,就算买得起,也不识字看不懂啊......所以,5000本已经算很大的规模了,足够扬名了......
对于大部分普通人而言,他们其实没有坚定的意志和成熟稳定的世界观,非常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或者说,很容易受到外界的蛊惑。
用三德子宣传部长戈培尔的话说——谎话重复了一千遍就成了真理!
同样的道理,明星利用媒体平台,不住轰炸普通人的视觉和听觉。即使他很烂,可重复轰炸你的听觉和视觉一千遍以上后,你也不得不承认他名气很大了。
为啥资本那么强悍?因为他们买下了媒体渠道,不住地轰炸你的视觉和听觉,像强行喂shi般地逼着你接受他们的奇葩言论。
对于一个心智成熟且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成年人来说,也许还有点抵抗力(甚至很多人抵抗力都不足),对于未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未成年人而言,这简直就是灾难。
二战前的德国,已经普及了义务教育,只是大学升学率偏高而已。就是这样一个人口素质较高的国家,一样被纳翠掌控的媒体用反复宣传的方式给忽悠瘸了,一个国家都瘸了。其中,不乏很多高级知识分子。
就连到了21世纪,都有人被网络给忽悠瘸了,还坚持自己知道的假消息是真理的呢。传销什么的,也总是能忽悠到不少人。
所以,总结下来,大部分人都是可忽悠的。这在教育非常发达的21世纪适用,在16世纪,则可以改为——绝大部分人都是可忽悠的!
因为,这个年代的人识字率极低,而文盲们,又特别迷信,更加好忽悠。即便是这个年代的大学生们,因为还对宗教笃信不疑,所以也好忽悠。
所以,邦德只是简单地利用了黄铜镜搞个灯光效果,再用儿童唱诗班加一点BGM,就让他成为最受欢迎的神学教授,远超真正的学霸马丁路德。
......
当然,邦德没忘记自己的任务。一有机会,他就会宣传马丁路德的学识渊博和伟大。之所以如此,是希望以后马丁路德带头搞事情呢。而搞事情,是需要威望的。
所以,邦德每次讲经,都会强调,自己是在和马丁路德教授交流时,获得的启发......
也因此,马丁路德丝毫不介意邦德抄他的讲义。毕竟,邦德每次都强调是受到他的启发,没有贪墨功劳。马丁路德就是想指责,都找不到指责的点。
而且,邦德是真的想为马丁路德扬名啊。毕竟,他又不可能带头搞宗教改革,还指望马丁路德出头当带头大哥呢。
可是,眼看着自己的威望远超正主马丁路德了,所以,邦德有些慌。特别是,马丁路德最近正在撰写反对教廷大肆兜售赎罪券的条陈。要是威望不够,搞事的时候岂不是会扔进水里不响?
邦德很发愁,于是通过秘密渠道请示马林——如何解决马丁路德威望被他盖过的问题......
......
马林接到邦德求助信,满脸的无语——尼玛,这不就是传说中的“卧底混成了黑老大”的案例吗?
按照“卧底混成黑老大”案例的处理手法,是直接收网,一网打尽。可邦德的这个问题更复杂,因为,马丁路德不是罪犯,无法收网。
唯一的问题,就是马丁路德威望被“配角”邦德给盖过了......
怎么办呢?当然是想办法给马丁路德增加声望啊!
而如何增加声望呢?马林想来想去,想到了一个办法——出书!
在后世,出书是一种提升逼格的法宝。很多素质不高的明星,也会通过出书,来刷声望,立学霸人设。当然,除了少部分人是自己执笔,找人校对的外。大部分明星,其实是自己提供大概思路和经历,然后找枪手完成的。
这个手段,在2010年后比较少了。主要是,已经进入网络时代,明星的战场转向了微薄等网络平台,在那里动不动就发长文什么的。
而在网络平台出现并成熟以前,纸质媒体也是重要的宣传阵地。同时,出书也是重要的提升逼格的手段。这个手段,在90年代和21世纪初的几年,非常流行。因为,那是一个文艺时代。你要不装点文艺范,会显得特别喽......
至于更早的80年代......抱歉,那时候内地没有娱乐圈,只有文艺圈......
......
当然,后世和16世纪不能比。后世文化如此发达,写书不算难事,某点上就有无数扑街天天写书讨票讨订阅,跟乞丐似的。用至尊宝的话说,那个扑街写手好像一条狗哦......
但在16世纪,别说写书了,读书都是很困难的事。谁能写一本没有语法错误,能说出一点道理的书,就能被冠以“学者”的称号了,收获名望无数!
马林给了邦德指示,可邦德发现——貌似马丁路德还没写过书......
也是,马丁路德1512年才取得神学博士学位,教书才5年不到呢,相当于后世大学普通教员的级别。除了学历最高外,还没取得啥成果。
这几年,因为忙于教书,马丁路德也没啥时间写书。而且,这货今年才34岁不到,这个年纪不上不下的。属于脱离了菜鸟阶段,但还没达到高手级别的年纪。
所以,让马丁路德出书,貌似很难啊......
信息反馈到马林这里,马林就让间谍拿了一份马丁路德教案的抄录版过来。结果,马林发现了亮点——虽然《圣经》是拉丁文版本的。但是,马丁路德的教案,都将《圣经》翻译成了德文,并做了注解。
而且,其注解中,也隐隐有了反教廷搞改革的倾向......
比如,他的教案里面,隐隐透露出反对神化教皇的意思,而且,根据《旧约》内容,反对罗马教廷搞的神像雕刻和宗教绘画,认为这属于《旧约》立明确反对的偶像崇拜。
另外,马丁路德还认为,忏悔不必经过神父,而是直接对上帝忏悔即可。因为,他认为上帝无处不在,可以直接沟通,而不必通过神父。而且,神父通过忏悔,探听了太多别人的阴私,不是什么好事。因为,出现过神父利用别人阴私,勒索钱财的恶劣事情。当然,神父不会自己出面,而是把阴私告诉***,让***去勒索。
“嗯?这个教案很好嘛。来,派人编辑下,直接就可以出版德文版的《圣经》了!”
马林为了帮马丁路德扬名,直接派人归纳他的教案,得到了马丁路德翻译版的德语《圣经》。而且,还弄了个常常的附录,增加了马丁路德的很多见解。
当然,为了不触怒教会。马林特地让人把一些反天主教会教皇的言论都删除了。
然后,得到了一本马丁路德版的德语《圣经及注解》。
随后,马林派人把书送到维腾堡,交给邦德。接着,又派遣一个间谍假扮成大商人,表示愿意主动出资,帮忙出版印刷。
马丁路德得到消息的时候,一脸懵逼——啥?我写过书?
但翻开德语版的《圣经及注解》,马丁路德发现,这些的确都是自己翻译和说过的话。而且,其中一些反教廷的言论被隐藏了。而他平时的教案只有邦德经常借阅,所以,谁帮忙总结出书的,自然不言而喻了。
“谢谢你了,加尔文!”马丁路德满是感激。毕竟,他这样的学者型的人,不在乎钱财,但在乎名声。不然,也不会跳出来搞宗教改革了。
就这样,在马林的暗中支持下,马丁路德版的德语《圣经及注解》很快被印刷出版了。而且,为了避免教会的敌视,这本书的封面上特别注明了——这是维腾堡大学神学院的神学教材。
而且,印刷使用的是北海过布雷顿角岛上的造纸厂生产的泛黄的没添加增白剂的土纸。这种纸张,原本是用来制造油纸的,所以不添加增白剂。毕竟,增白剂有可能会影响食品安全。毕竟,油纸大多是用来包装食物的,安全第一。
马林之所以用这种泛黄的土纸也是无奈——北海过的白纸太显眼,一看就知道来源。只有没增白的泛黄土纸,才和欧洲麻纸看起来像一点。
而北海国土纸成本很低,印刷一本几百张纸的《圣经》,成本也就20个芬尼左右,也就是三分之一个金币。而在这个年代,一本羊皮纸《圣经》,四五百张羊皮纸制成的,可以换一个价值几十金币的葡萄园。麻纸《圣经》便宜点,但价格绝对超过10个金币......
所以,这个年代,要是家里有一本《圣经》,就属于有钱人家了。要是有一本羊皮纸《圣经》,可称土豪......
但马林是为了帮马丁路德扬名的,所以,他让给那个假冒富商的间谍,象征性地收点“工钱”——2个金币一本!
事实上,对于北海国的印刷厂而言,利润还很大。但相比这个年代其他家的成本,这个价格,绝对算血亏倒贴了......
所以,马林这次不但帮马丁路德出书扬名,顺便还靠着价格差,小赚了一笔。印出来的5000本马丁路德版的德语《圣经及注解》,能给他带来两千多金币的利润。
倒不是不想印刷更多,而是,这年头识字率太低。你印几万本出来,不说人家能不能买得起,就算买得起,也不识字看不懂啊......所以,5000本已经算很大的规模了,足够扬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