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书是不可能传的,打死都不能。
若苏定方真想传兵法给苏庆节,早就传了,又怎么会轮到苏大为在这里面多事。
之所以宁可传裴行俭和苏大为,都不教给自己亲儿子,其中的心态苏大为也能猜到一些。
很简单,兵者,诡道也。
兵凶战危,死生之大事,不可不慎。
苏庆节其实不错,但他还缺乏一点历练,苏定方的“侵略如火”他是学到了,学得太好了,性烈如火,脾气上来什么都听不进,谁也拉不住。
这几年在不良人的位置上历练打磨,倒比之前收敛了许多。
原来的他,为了阿姊苏庆芳能跟苏大为当街撕杀,不惜暴露异人能力以及白头,真个是天不怕地不怕。
正因为这种个性,苏庆节便学不了苏定方的兵法。
知子莫若父。
苏定方清楚,以苏庆节之能,做一将有余,但为帅则不足。
若是没学自己的兵法还好,万一学了自恃过高,那才是灭族之祸。
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紧急被赵王提拔为帅,替换老将廉颇。
结果一战之下,败于秦之战神白起,赵亡三十万人。
赵括自己也在突围时被秦军乱箭射死,可谓惨烈。
根源就是赵奢生前将兵法毫无保留的传给赵括,却没有考察赵括实际用兵的悟性。
战阵间,千头万绪,照搬兵书理论是没用的。
一个决策错误,便是万劫不复。
多少将星,在战阵中陨落。
苏定方,自然不愿意苏庆节走上这条路。
自己的儿子,非是学兵法之才,太过梗直性烈。
这是苏定方的遗憾,也是庆幸。
至于苏大为……
这小子运气好到逆天了,凭那么点人,硬是在金山脚下打出一个唐军的前进基地来。
还与突厥人的狼骑打得有声有色。
这就不光是能力,胆识,还有相当强的运气成份。
运气,也是考察能否成为名将的重要一点。
若运气不好,再惊才绝艳,中途夭折的,也都走不到成长为名将的那一刻。
而在苏大为身上,苏定方看到了一切具备的条件。
一个人的才情、胆色,眼光见识,这一切都可以历练,都可以打磨,哪怕大器晚成都可以。
但,只有运气这种东西,是玄之又玄,无服捉摸。
若发现一个运气逆天的人才,任谁都会青眼有佳,加倍栽培,直到这棵幼苗,长成帝国参天大树的那一刻。
正如汉武帝手下的卫霍和李广。
有道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之前汉武帝下令征匈奴,李广次次打仗,不是被俘,就是迷路,跟随他的将士常常死散,只有他一个人逃出来。
而霍去病一出来,第一次亮相便深入匈奴人后方,打出个惊天战绩来。
被龙心大悦的汉武帝封了个冠军侯。
此后霍去病每征匈奴,总能找到匈奴人的主力,把人家王爷贵族一锅端,简直是人形自走GPS。
这种逆天的运气,哪里去说理去?
运气,玄之玄的命运,这东西有时候比实力更重要。
苏定方斟酌了许久,认定苏大为是有大气运之人。
所以他宁可将兵法,传给苏大为,也绝不会传与苏庆节。
当然,这其中的细节,关系到这种唯心的气运一说,便是苏定方心中的秘密,不足外人道也。
从苏府出来,看着日已近午,苏大为摸摸肚皮,就在路边摊要了份胡麻饼,点了份羊杂汤吃了起来。
味道也还凑合,没有东胡同那家地道。
一边吃,他心里一边想着案情的事。
别的事,现在都不如案情紧张重要,得想想办法。
如果只能靠着明天灯坊和倭人的交易,未免太被动了,万一真没查到线索。
这案子该怎么办?
总不能让崔六郎和周扬看笑话吧?
自己第一天装逼装大了,如果不尽快破案,那如何收场?
岂不是威信尽失。
苏大为出神的想着,嘴里虽然在嚼着胡麻饼,却食不知味。
要不……
实在不行,自己再试着潜入东瀛会馆看看?
不过对于能有多大发现,也不用抱太大希望。
这些倭人十分谨慎,多半不会露出马脚。
苏大为抬头看天,忽然想到,自己是否遗漏了什么。
倭人细作在大唐活动的目地,一直以来,自己都没有仔细去想过。
按说,辽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因为离大唐近,历史上高句丽被大隋和大唐都征讨过,所以派细作入大唐,可以理解。
半岛与大唐接壤,随时需要知道大唐的动向,好及时调整策略。
可倭人这么积极的入唐,派那些细作来,图啥?
们派人来学技术,派遣唐史,大唐又没什么意见。
你来学就学呗。
隔着大海,大唐对倭国本土也没什么想法。
倭人的细作在大唐活动,战略意图是什么?
他们想得到什么?
想来想去,不得要领,除了以前巫女雪子提到过,贪图自秦时传下来的兰池宫,不死金人,似乎还提到过什么三神器。
再别的就想不到了。
不过结合历史书上介绍,倭国与汉文明几次交手,都是为了半岛。
唐时的白江口之战,倭国海国为救百济倾巢而出。
好像有一种说法,日本天皇是从半岛坐船飘到倭国列岛的。
也就是天皇血脉,其实是有百济血统。
苏大为也不知这是不是真的,但倭国人对百济对半岛有染指的意图,倒是真的。
大概,他们总觉得能向半岛扩张,总以为能和中原文明掰掰腕子吧。
真不知这种自信从哪里来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
这些倭人应该会很关注大唐对外用兵方面,特别是对辽东方向的军事调动。
苏大为想到这里,若有所悟。
似乎抓到了一丝灵感。
记忆里,大唐对高句丽的征伐,又快要开始了。
半岛的局势基本是百济说,我要打新罗。
高句丽说,我帮着百济打新罗。
然后大唐说,你们打新罗,我就打你们。
大体如此。
大唐对三韩用兵在即,这个时候,正是高句丽与百济、倭国细作最活跃的时候。
如果针对军事这方面入手去查细作的话,或许能抓到倭人的马脚。
不止倭人,高句丽和百济那边也要提防。
自从永徽五年后,高句丽在长安建立的情报网几乎被苏大为一手破坏掉。
不过事情过了这么多年,相信他们应该又建立起了新的情报机构。
有这个方向就好办,把精力收缩一下,专门注意这个方向。
一顿饭食不知味的吃完。
刚刚付了铜钱,还没想好接下来去哪,耳中听到阵阵马蹄声,远远有人在马背上喊:“阿弥!”
顺着声音看过去,眼睛被阳光晃得微微一眯,再睁开时,一眼看到马背上坐着为肤色黝黑,身材削瘦,甲胄严明的中年将军。
正是薛仁贵。
“仁贵。”
苏大为向他拱手施礼。
马上的薛仁贵微微一笑,回头向身后的队伍说了一声,脱离队伍策马过来,翻身下马。
与苏大为碰了碰拳头。
“你怎么在这里,没去县衙吗?”
“今天轮到我休沐,你这是去哪里?”
“哦,我奉陛下之命,送玄奘法师去新译场,刚刚回转,这些都是我的同僚,宫中的千牛卫。”
苏大为点点头,心知这些都是勋贵子弟,心下暗暗称奇。
薛仁贵祖上虽然阔过,但是到他这一辈家道早已中落,三十岁前,过得困苦不堪,幸亏娶了贤妻,支持他参军。
在唐军征高句丽一战中,又单骑突阵,落入太宗法眼。
只是太宗驾崩后,这些年他都是做为玄武门守备,值守玄武门。
说得那个一点,就是管大门的。
他在那个位置一干就是十余年。
幸亏前些年在万年宫发洪水时,他与苏大为一起闯入殿中,救出了天子李治。
由此落入李治法眼。
眼下虽然还没起用,但李治也时常交待一些任务给他。
可见是简在帝心。
“对了阿弥,上次之后,我听安文生说,你得了张宝弓,有机会让我看看?”
“文生这个大嘴巴,我这几天都没看到他。”
“他去袁守诚那了,说是要研究下怎么去吐蕃,说是要入什么洞,我也不甚清楚。”
薛仁贵不清楚,苏大为却是明白。
看来安文生又盯上巴颜喀拉那个山脉了,里面特罗巴人留下的遗迹的确很神秘。
只不过如今那里应该会被吐蕃人严密看管,想上去不容易的。
心里想事时,听到薛仁贵继续道:“我还听文生说,你三箭射倒了吐蕃人的狮子旗,那弓一定要给我看看,对了,他还说,你提到过我三箭定什么,我何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薛仁贵好奇的问。
“咳咳,别听他的,估计他喝多了酒,又在胡乱吹牛了。”
苏大为忙把话岔开:“你想见弓,有机会去我家,我拿你看。”
“行,那就这么说定了。”
薛仁贵看了看天色:“我还要回宫复命,先不跟你说了,回头去你家了再聊。”
两人说完,拱了拱手,正要道别。
街道一头,一辆马车辘辘而来。
马车形制特别,看其标识,明显是宫中的制式。
车帘掀开,一张又白又胖,一团和气的太监脸庞露出来。
见到苏大为,这人眼睛一亮,尖声道:“苏郎君,可算找到你了,奉皇后之命,召你入宫觐见。”
若苏定方真想传兵法给苏庆节,早就传了,又怎么会轮到苏大为在这里面多事。
之所以宁可传裴行俭和苏大为,都不教给自己亲儿子,其中的心态苏大为也能猜到一些。
很简单,兵者,诡道也。
兵凶战危,死生之大事,不可不慎。
苏庆节其实不错,但他还缺乏一点历练,苏定方的“侵略如火”他是学到了,学得太好了,性烈如火,脾气上来什么都听不进,谁也拉不住。
这几年在不良人的位置上历练打磨,倒比之前收敛了许多。
原来的他,为了阿姊苏庆芳能跟苏大为当街撕杀,不惜暴露异人能力以及白头,真个是天不怕地不怕。
正因为这种个性,苏庆节便学不了苏定方的兵法。
知子莫若父。
苏定方清楚,以苏庆节之能,做一将有余,但为帅则不足。
若是没学自己的兵法还好,万一学了自恃过高,那才是灭族之祸。
战国时秦赵长平之战,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紧急被赵王提拔为帅,替换老将廉颇。
结果一战之下,败于秦之战神白起,赵亡三十万人。
赵括自己也在突围时被秦军乱箭射死,可谓惨烈。
根源就是赵奢生前将兵法毫无保留的传给赵括,却没有考察赵括实际用兵的悟性。
战阵间,千头万绪,照搬兵书理论是没用的。
一个决策错误,便是万劫不复。
多少将星,在战阵中陨落。
苏定方,自然不愿意苏庆节走上这条路。
自己的儿子,非是学兵法之才,太过梗直性烈。
这是苏定方的遗憾,也是庆幸。
至于苏大为……
这小子运气好到逆天了,凭那么点人,硬是在金山脚下打出一个唐军的前进基地来。
还与突厥人的狼骑打得有声有色。
这就不光是能力,胆识,还有相当强的运气成份。
运气,也是考察能否成为名将的重要一点。
若运气不好,再惊才绝艳,中途夭折的,也都走不到成长为名将的那一刻。
而在苏大为身上,苏定方看到了一切具备的条件。
一个人的才情、胆色,眼光见识,这一切都可以历练,都可以打磨,哪怕大器晚成都可以。
但,只有运气这种东西,是玄之又玄,无服捉摸。
若发现一个运气逆天的人才,任谁都会青眼有佳,加倍栽培,直到这棵幼苗,长成帝国参天大树的那一刻。
正如汉武帝手下的卫霍和李广。
有道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之前汉武帝下令征匈奴,李广次次打仗,不是被俘,就是迷路,跟随他的将士常常死散,只有他一个人逃出来。
而霍去病一出来,第一次亮相便深入匈奴人后方,打出个惊天战绩来。
被龙心大悦的汉武帝封了个冠军侯。
此后霍去病每征匈奴,总能找到匈奴人的主力,把人家王爷贵族一锅端,简直是人形自走GPS。
这种逆天的运气,哪里去说理去?
运气,玄之玄的命运,这东西有时候比实力更重要。
苏定方斟酌了许久,认定苏大为是有大气运之人。
所以他宁可将兵法,传给苏大为,也绝不会传与苏庆节。
当然,这其中的细节,关系到这种唯心的气运一说,便是苏定方心中的秘密,不足外人道也。
从苏府出来,看着日已近午,苏大为摸摸肚皮,就在路边摊要了份胡麻饼,点了份羊杂汤吃了起来。
味道也还凑合,没有东胡同那家地道。
一边吃,他心里一边想着案情的事。
别的事,现在都不如案情紧张重要,得想想办法。
如果只能靠着明天灯坊和倭人的交易,未免太被动了,万一真没查到线索。
这案子该怎么办?
总不能让崔六郎和周扬看笑话吧?
自己第一天装逼装大了,如果不尽快破案,那如何收场?
岂不是威信尽失。
苏大为出神的想着,嘴里虽然在嚼着胡麻饼,却食不知味。
要不……
实在不行,自己再试着潜入东瀛会馆看看?
不过对于能有多大发现,也不用抱太大希望。
这些倭人十分谨慎,多半不会露出马脚。
苏大为抬头看天,忽然想到,自己是否遗漏了什么。
倭人细作在大唐活动的目地,一直以来,自己都没有仔细去想过。
按说,辽东半岛上高句丽、百济和新罗,因为离大唐近,历史上高句丽被大隋和大唐都征讨过,所以派细作入大唐,可以理解。
半岛与大唐接壤,随时需要知道大唐的动向,好及时调整策略。
可倭人这么积极的入唐,派那些细作来,图啥?
们派人来学技术,派遣唐史,大唐又没什么意见。
你来学就学呗。
隔着大海,大唐对倭国本土也没什么想法。
倭人的细作在大唐活动,战略意图是什么?
他们想得到什么?
想来想去,不得要领,除了以前巫女雪子提到过,贪图自秦时传下来的兰池宫,不死金人,似乎还提到过什么三神器。
再别的就想不到了。
不过结合历史书上介绍,倭国与汉文明几次交手,都是为了半岛。
唐时的白江口之战,倭国海国为救百济倾巢而出。
好像有一种说法,日本天皇是从半岛坐船飘到倭国列岛的。
也就是天皇血脉,其实是有百济血统。
苏大为也不知这是不是真的,但倭国人对百济对半岛有染指的意图,倒是真的。
大概,他们总觉得能向半岛扩张,总以为能和中原文明掰掰腕子吧。
真不知这种自信从哪里来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
这些倭人应该会很关注大唐对外用兵方面,特别是对辽东方向的军事调动。
苏大为想到这里,若有所悟。
似乎抓到了一丝灵感。
记忆里,大唐对高句丽的征伐,又快要开始了。
半岛的局势基本是百济说,我要打新罗。
高句丽说,我帮着百济打新罗。
然后大唐说,你们打新罗,我就打你们。
大体如此。
大唐对三韩用兵在即,这个时候,正是高句丽与百济、倭国细作最活跃的时候。
如果针对军事这方面入手去查细作的话,或许能抓到倭人的马脚。
不止倭人,高句丽和百济那边也要提防。
自从永徽五年后,高句丽在长安建立的情报网几乎被苏大为一手破坏掉。
不过事情过了这么多年,相信他们应该又建立起了新的情报机构。
有这个方向就好办,把精力收缩一下,专门注意这个方向。
一顿饭食不知味的吃完。
刚刚付了铜钱,还没想好接下来去哪,耳中听到阵阵马蹄声,远远有人在马背上喊:“阿弥!”
顺着声音看过去,眼睛被阳光晃得微微一眯,再睁开时,一眼看到马背上坐着为肤色黝黑,身材削瘦,甲胄严明的中年将军。
正是薛仁贵。
“仁贵。”
苏大为向他拱手施礼。
马上的薛仁贵微微一笑,回头向身后的队伍说了一声,脱离队伍策马过来,翻身下马。
与苏大为碰了碰拳头。
“你怎么在这里,没去县衙吗?”
“今天轮到我休沐,你这是去哪里?”
“哦,我奉陛下之命,送玄奘法师去新译场,刚刚回转,这些都是我的同僚,宫中的千牛卫。”
苏大为点点头,心知这些都是勋贵子弟,心下暗暗称奇。
薛仁贵祖上虽然阔过,但是到他这一辈家道早已中落,三十岁前,过得困苦不堪,幸亏娶了贤妻,支持他参军。
在唐军征高句丽一战中,又单骑突阵,落入太宗法眼。
只是太宗驾崩后,这些年他都是做为玄武门守备,值守玄武门。
说得那个一点,就是管大门的。
他在那个位置一干就是十余年。
幸亏前些年在万年宫发洪水时,他与苏大为一起闯入殿中,救出了天子李治。
由此落入李治法眼。
眼下虽然还没起用,但李治也时常交待一些任务给他。
可见是简在帝心。
“对了阿弥,上次之后,我听安文生说,你得了张宝弓,有机会让我看看?”
“文生这个大嘴巴,我这几天都没看到他。”
“他去袁守诚那了,说是要研究下怎么去吐蕃,说是要入什么洞,我也不甚清楚。”
薛仁贵不清楚,苏大为却是明白。
看来安文生又盯上巴颜喀拉那个山脉了,里面特罗巴人留下的遗迹的确很神秘。
只不过如今那里应该会被吐蕃人严密看管,想上去不容易的。
心里想事时,听到薛仁贵继续道:“我还听文生说,你三箭射倒了吐蕃人的狮子旗,那弓一定要给我看看,对了,他还说,你提到过我三箭定什么,我何曾有过这样的经历?”
薛仁贵好奇的问。
“咳咳,别听他的,估计他喝多了酒,又在胡乱吹牛了。”
苏大为忙把话岔开:“你想见弓,有机会去我家,我拿你看。”
“行,那就这么说定了。”
薛仁贵看了看天色:“我还要回宫复命,先不跟你说了,回头去你家了再聊。”
两人说完,拱了拱手,正要道别。
街道一头,一辆马车辘辘而来。
马车形制特别,看其标识,明显是宫中的制式。
车帘掀开,一张又白又胖,一团和气的太监脸庞露出来。
见到苏大为,这人眼睛一亮,尖声道:“苏郎君,可算找到你了,奉皇后之命,召你入宫觐见。”